深度对话 AIsa 创始人 Jordan:当 x402 遇上 AI Agent,支付与 AI 经济将走向何方?

CN
5小时前

撰文:Will 阿望

人工智能与 AI 代理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互联网经济,但实现自主 AI 经济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一种让 AI Agent 无需人类干预即可运作的支付体系。传统支付系统成本高、结算慢、面临拒付风险,且需多层人工设置与授权,使它们难以胜任 AI 驱动的商业场景。

由 Coinbase 和 Cloudflare 联合推动的 x402 协议,是在如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意义远超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它由区块链和稳定币作为支付基础设施,由 AI 商业经济提供底层逻辑和驱动场景。

该协议通过激活长期休眠的 HTTP 402 - Payment Required 状态码,结合区块链和 AI,将一个原生的价值交换层直接编织到最基础的互联网的结构之中。协议通过便捷、优雅的设计,解决了微支付可行性和交易摩擦的双重挑战,将自身定位为新兴AI 经济(autonomous agent economy)的默认交易协议。

x402 协议复兴了休眠的互联网 Web 标准,投射的不仅仅是 Web3 加密市场,或者狭义的 AI Agent 市场,而是助力 AI 经济,改造、重塑、颠覆整个庞大的互联网市场,包括其底层的商业逻辑,以及用户所交互的习惯以及体验。

因此,本次非常有幸能够与 AIsa 创始人 Jordan 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阐明 x402 协议出现的历史机遇与战略背景,来看这个沉寂了三十年的互联网原生支付标准如何回应 AI 时代的号召,而非仅将其作为一次孤立的技术创新看待。

Jordan 是 AIsa 创始人,一位连续创业者,base 新加坡/硅谷。AIsa 是一家专为 AI 经济打造的基础设施服务商,旨在重新定义 AI 驱动商业的交易逻辑。Alsa 能够帮助 AI 服务提供商通过实时微支付以及可编程、细颗粒度的访问控制,实现更高效的变现,涵盖内容、数据、API、GPU 到大模型 Token 等。AIsa 核心团队由自前 Meta (US) 机器学习研究科学家、前 Visa (US) 令牌支付产品专家、头部公链 L2 核心开发者组成。

如果说区块链和稳定币是对现实商业的改造或补充,那么 HTTP 402 协议的复兴会是一场对现实商业的重塑或者颠覆。

全文 1.5 万字,让我们共同开启这趟旅程。

一、被尘封了 30 年的 Web 支付协议

1.1. HTTP 402 未竟的承诺

HTTP 402 - Payment Required 状态码早在 90 年代初就写进 Web 规范,却在随后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形同虚设。在互联网先驱的初代蓝图里,Web 原本就应具备原生支付能力,而不是复杂的跳转支付。然而由于当时支付基础设施的缺失,使得 HTTP 402 的愿景遂被「HTTPS + 信用卡支付」这条捷径挤下赛道。

由此就形成了我们当下互联网的模样:只传输信息,而不是传输价值。

其背后是一套「补丁式」的价值流转体系,这套体系默认「用户是人类」,依赖注册、登录、表单和中介机构,并不适用于如今自主运行的软件或机器。

为了实现内容变现,开发者不得不在 Web 协议层之上叠加各种外部系统:

  • 跳转的信用卡、网关支付;

  • 绑定 one for all 的订阅制账户;

  • 采用按月结算的 API Key 模式;

  • 用户出卖「注意力或数据」而间接付费的互联网广告商业模式。

了解 HTTP 402 初始的这段历史至关重要,往回看,我们能够看到 Web2 互联网「最成功」商业模式——广告的由来;看当下,我们能够看到区块链和稳定币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嫁接在 Web2 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互联网的价值传输层;往后看,可以试想自主 AI 经济将会对这个互联网商业模式带来重塑或颠覆。

这一刻,犹如大风起于青苹之末,技术时钟终于走到了当年设想的那一刻。

如今的互联网正在进入「软件即用户」的阶段,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交互范式:发起请求的不是人,而是软件本身。

1.2 一行沉睡三十年的代码

Web3 小律 Will:

Jordan 能否给我们回顾一下 HTTP 402 的历史,以及它为何当初会失败,又为何在 AI 时代被重新唤起?

Alsa Jordan:

我们需要将时光机拨回到三十年前,来看互联网协议最初的构想,以及为何它后续偏离所构想的轨道,以及其三十年来未尽的理想。

1996 年,加州尔湾大学灯光昏黄的实验室里,年轻的 Roy Fielding 和同事们正埋头撰写一份注定改写世界的文档——HTTP/1.1 协议。它定义了浏览器与服务器如何交流,决定了网页如何加载、图片如何传输、表单如何提交。可以说,没有它,万维网就无从谈起。可就在这些枯燥的条款之间,他们埋下了一颗不同寻常的「彩蛋」:HTTP 402 – Payment Required。

在他们的设想中,未来的网络不必靠广告填满页面,也不必为整年的订阅买单。相反,用户可以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付费——一篇文章、一张照片、甚至一个数据字段。浏览器会在后台自动完成几分钱的结算,访问与支付无缝衔接,像 TCP/IP 握手一样自然。然而,这份设想最终被时代埋葬。现实的 1990 年代,没有任何经济或技术条件能让它生根。

1.3 它为何当初会失败——90 年代的「三座大山」

Alsa Jordan:

时间来到 1998 年。Jack 用网景浏览器在拨号网络上打开《纽约时报》。屏幕灰色的进度条缓慢爬动,调制解调器发出刺耳的嘟嘟声。终于,页面加载出来了,可刚读到第二段时,一个提示弹出—「Payment Required:请支付 0.05 美元以继续阅读。」

Jack 犹豫片刻,还是点了确认,却发现必须输入信用卡号,再等待数十秒,最终支付金额接近 35 美分。等页面重新刷新时,他的耐心早已耗尽,直接关掉网页,转向了另一个免费的门户网站。

这正是 HTTP 402 在 90 年代注定无法落地的困境。它不是不够先进,而是从一开始就撞上了三座无法跨越的「大山」。

第一座大山:经济学的铁律

经济学家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早已指出:一笔交易能否成立,关键在于成本是否低于收益。HTTP 402 想象的是「5 美分买一篇文章」,可在信用卡主导的年代,每笔交易的固定手续费约 25–35 美分。换句话说,为了 5 美分的内容,用户要花 35 美分。交易成本比交易额大六倍,这种逻辑在经济学上天然「不可行」。

第二座大山:体验的割裂

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即时」,而 HTTP 402 带来的却是碎片化的停顿。每次点击都可能弹出支付窗口,每次支付都要输入卡号并等待拨号网络。更关键的是,它让用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频繁做出「要不要为这段内容掏钱」的决策。心理学上称之为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用户很快就会选择放弃。相比之下,广告虽然粗糙、订阅虽然笨拙,但至少让体验保持连续。

第三座大山:技术的空白

HTTP 402 在协议中预留了一扇门,却没有通往任何地方。浏览器没有内置钱包,网站缺乏统一支付接口,支付网关也没有规模化方案。微软曾在 1999 年推出「MSN Micropayments」,试图推动单篇文章的即时付费,但由于缺乏生态支撑,两年后无声消亡。DigiCash 等早期电子货币尝试,也因缺乏标准和兼容性,孤立无援。

1.4 它又为何在 AI 时代被重新唤起?

Web3 小律 Will:

确实如 Jordan 所述,这套传统支付体系主要为人类交互而设计,而非如当初所构想的原生于互联网,更不用说在当下的 AI 时代。

2022 年 ChatGPT 的推出将人工智能推至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为区块链和稳定币带来了清晰可见的机会。从追踪内容出处与知识产权许可,到为自主 AI Agent 提供支付通道,区块链和稳定币可能成为解决人工智能若干最紧迫挑战的关键方案。

正如《a16z: 加密生态现状报告 2025》所述:「协议标准如 x402 正在崛起,有望成为自主 AI Agent 的金融支柱,使其能够进行微支付、访问 API 并在无需中介的情况下结算款项——Gartner 估计,到 2030 年,这类经济规模可能达到 30 万亿美元。」

Alsa Jordan:

如今,AI Agent 正在独立请求数据、调用模型、执行任务,数字服务正从订阅制转向「按调用计费」,以每次 API 调用、每次推理、每毫秒算力单位收费。在这种场景下,传统支付方式(信用卡、账户充值)完全失效。AI Agent 需要的是一种「嵌入在互联网协议中的支付机制」,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结算。

互联网已经具备机器之间通信的带宽,现在它需要具备机器之间交易的原生能力。

传统的支付体系主要为人类交互而设计,无法顺利地融入 AI 商业生态。这些障碍给 AI 驱动应用和机器对机器交易带来巨大摩擦,阻碍了自主数字经济全面落地。AI Agent 必须即时、无摩擦地获取实时上下文数据、API 服务和分布式算力,才能独立运行;它们需要动态、自主地执行微支付,而无需人类介入,也无需忍受传统支付的延迟。

浏览器使用类 API 曾试图满足代理支付的部分需求,但仍基于为人类设计的系统,因而依旧依赖手动 UX 导航、信用卡、账户验证等面向人类的流程,无法实现真正的代理自动化。

当下,多项关键技术趋势正在汇聚,为 HTTP 402 的重新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 稳定币已成为互联网的原生货币,它为 AI Agent 提供一种全球通用、可编程、即时结算的价值交换媒介;

  •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性能区块链,使「按请求计费」的微支付模式在经济上可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 AI Agent 正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经济主体,它们可以自主发起交易、购买服务,并创造价值。

近期兴起的 x402 是基于HTTP 402 原生协议开发的可编程微支付扩展协议,用于让 AI Agent 在请求任意内容、数据或 API 时即可完成实时扣费与结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pay-per-call / pay-per-request」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释放 AI 自主代理经济的全部潜能,构建更高效、无摩擦、可扩展的数字经济工具链。通过支持原生支付,让 AI Agent 能够自主发现、采购第三方云资源、上下文数据与 API 工具,在无需人类介入的情况下完成其优化目标,使开发者、企业和消费者摆脱支付摩擦,自由创新,加速 AI 驱动商业的落地与演进。

二、链上支付:AI 数字经济的基石

我们先来简述基于互联网的链上支付——区块链与稳定币。这种链上支付模式,是 AI 数字经济的基石,能够实现互联网上价值的全球无缝流通。在这个基础之上,一切都会显得顺理成章。

2.1 基于区块链和稳定币的链上支付

a16z Chris Dixon 在 2024 年初发布了《Read Write Own》一书,是一个引领我们走向互联网第三阶段的宣言——Web3 价值互联网。在 Web3 的价值互联网,强调自主拥有「Own」的概念,我们能够将信息民主化、货币化,并且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货币,或者价值的全球无缝流通。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流转变得即时、免费且全球化。但是,为什么资金/价值的流转仍然如此困难和昂贵呢?

Chris Dixon 认为:基于区块链网络的稳定币是一个答案。稳定币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对货币作出如同电子邮件对通信的改变:使其开放、即时和无边界。这是一个货币/价值的 Whatsapp 时刻,通过区块链及稳定币构建起来的全球网络,能够让所有人受益。(稳定币支付与全球资金流转模式

在当下的链上商业版图中,价值流动仍沿着「法币银行合规入口(KYC/KYB)→ 区块链 →稳定币」的双向轨道运行。

把镜头推向正呼啸而来的 AI 经济:Web3 的价值互联网不再只是「人」的结算层,更必须承接数以亿计的AI Agent——这些全天候运行的数字主体将取代人类,成为高频、碎片、实时计价的交易发起方与接收方。

换句话说,链上世界的下一站,是把「机器」写进经济总账本,让 AI 自主代理生态获得原生的、无摩擦的全球价值高速公路。

2.2 什么是 x402——填补互联网价值流转层的空白

x402 是一个开源支付协议,由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base 明确开发并倡导。其官方白皮书大约在 2025 年 5 月发布,阐述了创建一个独特适用于机器的支付标准的愿景——这是互联网一直以来所需要的。

这项开放的支付标准,使 AI Agent 与网络服务( AI agents and web services)能够自主地为 API 调用、数据和数字服务付费。它利用长期保留的 HTTP 402「需要付款(Payment Required)」状态码,省去了 API 密钥、订阅和人工付款流程,让机器能够使用 USDC 等稳定币进行实时、原生的链上交易。

开发者只需一行代码即可集成「按使用付费」的变现模式(pay-per-use monetization),为 AI 应用( AI-driven applications)中的上下文检索和第三方 API 调用解锁无摩擦支付。x402 提供即时结算、近乎为零的手续费,并支持多链,是实现 AI 驱动商业(AI-first commerce)与机器对机器支付(machine-to-machine payments)的理想方案。

简而言之,x402 旨在正式激活 HTTP 402 - Payment Required 状态码,将其转变为互联网原生的支付机制,是 Coinbase 对互联网原生价值层的构想。相比于传统支付模式需要创建账户、绑定信用卡或预充值,x402 将支付请求直接嵌入 HTTP 响应中,使客户端(无论是人、机器人,还是 AI agent)都可以自动识别支付信息,并完成结算。

x402 让一次 HTTP 请求同时具备「数据传输」与「价值传输」属性。只要支付完成,访问权限即可即时打开,无需账号或人工操作。

(x402 官方白皮书)

x402 能够填补互联网价值流转层的空白,激活互联网原生支付层,让 AI Agent 与 API 提供商通过实时、无需信任的支付无缝交互——消除传统计费体系的摩擦,解锁全新的按量付费收益模式。由此帮助数字经济时代的互联网,借助区块链与数字资产扩展支付规模。

与传统支付轨道相比,通过 x402 进行的链上交易约 200 毫秒即可结算,为 API 提供商带来即时支付终局性。没有滚动拒付期,没有结算延迟——只有实时访问和实时收款。x402 基于无需许可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构建,全球可用,无需昂贵汇率转换,也无需依赖传统金融轨道。

x402 利用稳定币与区块链 Layer-2 扩容方案,消除上述低效环节,实现低成本、即时且自动化的交易。下表对比 x402 与传统支付方式,展示其为何成为 AI 优先、按量付费模型的最优选择。

支付轨道

典型费用

结算最终性

拒付风险

可扩展性

信用卡

$0.3 + 2.9%

数天(批次)

有,最长 120 天

6.5 万 TPS(理论峰值)

PayPal

≈3% + 加价

授权即时,结算需天

未知

Stripe (加密支付)

1.5%+

视区块链而定

无 - 不可撤销

视区块链而定

以太坊 L1

$1-$5 + Gas

1-2 分钟确认

无 - 不可撤销

15-20 TPS

x402(Base 链)

免费

200 毫秒

无 - 不可撤销

数百至数千 TPS

2.3 x402 工作原理

x402 是由 Coinbase 开发的开放支付协议,让 AI Agent 能够自主完成交易。它依托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提供轻量、安全且即时的支付系统,旨在加速机器对机器(M2M)支付和 AI Agent 商业的普及。

x402 协议长期保留 HTTP 402「需要付款 Payment Required」状态码:当 API 请求未附带支付时,服务器返回 HTTP 402,提示客户端先付款再重试。借助这一简单机制,x402 省去了 API 密钥、账户和订阅的繁琐。任何 API 或内容提供商只需集成轻量级中间件,即可无缝接受按量付费,无需改造现有基础设施。

核心支付流程:

  1. 客户端请求。AI Agent 或应用程序发起对 API 或数字资源的访问请求。

  2. 需付款(402)。若请求未附带有效支付,服务器返回 HTTP 402,并在响应中提供价格及付款详情。

  3. 代理附带签名支付重试。代理在重试请求中提交一份已签名的支付授权。

  4. 网络服务验证并广播支付。服务器验证支付有效性,将其广播至链上,随后返回 API 响应。

(x402 官方白皮书)

2.4 x402 实现无摩擦支付 & 传统支付流程对比

x402 消除了传统支付中的开户与账单环节,真正做到无需订阅、无需预付额度、无需人工发票的「按量付费」。无论是 AI Agent 还是人类用户,都可借助 x402 即时访问数字服务。

类比来看:x402 并没有创造新的网站,但它让「安全通信」成为互联网的原生能力;同样,x402 不是一个新应用,而是把「支付」下沉到互联网协议层,使价值流动与数据流动一样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功能。

传统支付流程 (用户操作)

x402 支付流程 (代理操作)

在新的 API 供应商处创建账户

(耗时设置)

AI Agent 发送 HTTP 请求并收到 402(Payment Required)

(无需账户设置,即时接入)

向 API 供应商添加支付方式

(需要 KYC → 延迟访问权限,需要审批)

AI Agent 使用稳定币无缝支付,无需注册或审批

购买积分/订阅(预付费承诺 → 过度支付或用完资金)

授予 API 访问权限(无需手动审批,无需管理 API 密钥)

管理 API 密钥(安全风险 → 必须存储和轮换密钥)

进行支付(交易缓慢,可能会有拒付和费用)

场景

传统流程

使用 x402

AI Agent:

自主研究助手

  • 需为推理与数据访问订阅多个账户

  • 专为人类手动创建账户、配置 API 密钥而设计

  • 使用前可能需要 API 白名单或审批

  1. AI Agent 请求市场数据 API

  2. API 返回 HTTP 402 Payment Required 及费用信息

  3. AI Agent 附加 USDC 支付并重试

  4. 即时获得 API 访问权,上下文数据立即获取

人类用户:

按篇付费新闻阅读

  • 需注册账户并填写支付信息

  • 强制采用订阅模式,即使用户只想阅读一篇文章

  • 必须手动取消,否则持续扣费

  1. 用户点击付费文章

  2. HTTP 402 Payment Required 显示 USDC 价格

  3. 用户在加密钱包中确认支付

  4. 文章立即解锁,无需存储信用卡信息


三、我们为什么需要 HTTP 402 与 AI Agent 支付?

Web3 小律 Will:

这套链上支付体系:区块链将互联网上的信息与价值绑定,稳定币提供了互联网上价值交换的媒介,结合 HTTP 402 协议,我们就能够无缝实现互联网原生支付交易。如此带来的无需订阅、无需预付额度、无需人工发票的「按量付费」模式,将极具颠覆性,能够极大地助力 AI 数字经济的发展,重塑 AI 经济的消费逻辑,也将重塑整个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尽管展望很美好,但还是回到第一性原理,我们为什么需要 HTTP 402 与 AI Agent 支付?

3.1 广告是互联网的原罪

在 90 年代,HTTP 402 注定失败。在经济上,交易成本高于交易金额;在体验上,割裂交互无法被接受;在技术上,缺乏基础设施支撑。互联网最终选择了广告和订阅,而不是微支付。

HTTP 402 如此沉寂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Alsa Jordan: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最「伟大」、也最「原罪」的商业逻辑是:用户免费、广告收费。整个互联网开始围绕「眼球经济」运转。你我每天刷到的每一条信息,背后都被算法、广告主、数据中介精心编排。广告,是互联网保持活力的「唯一燃料」:

  • 用户享受海量免费内容;

  • 内容提供方通过广告获得收益;

  • 广告主以极低成本触达原本无法触达的受众。

尽管广告模式是规模经济的胜利,支撑起了一个 超过 1 万亿美元的广告帝国,但也埋下了长期的隐患。正如有人所说:「广告是互联网的原罪。」我们用用户的注意力,替代了微支付的可能。

这个模式,正随着 AI 的崛起,面临崩塌。毕竟,广告需要眼球,而 AI 没有眼球。

( x402 solves the original sin of the internet: ads)

AI Agent 之所以拒绝「充值+订阅」,坚持按次、按字段甚至按 token 现场结账,根本差异在「认知负载」与「算账能力」:

  • 人类带宽有限。我们搜 Google 只看前 10 条就满意,电话费干脆包月 200 元——懒得去记每分钟、每兆的细账,算不过来就用「大包大揽」换心理舒适。

  • Agent 带宽无限。它能毫秒级扫描成千上万个长尾数据源,精确算出「第 307 条记录值 0.017 元,第 4 张卫星图值 0.8 分」,拆单到原子级别也没有额外的心理成本。

  • 订阅对 Agent 是浪费。若提前给 50 个冷门 API 各充 50 元月费,合计 2500 元,而实际调用只花 1.4 分,差额四个数量级;Agent 的会计模块会立即否决这种沉没成本。

  • 无品牌忠诚、无情绪账户。任务结束,价值归零;下一次它会重新比价,随时切换更便宜的供应商,不需要「怕停服」或「懒得换」。

  • 商业结论。既然算得过来,Agent 就只接受「即用即付、用完即走」——人类图省心,Agent 图精确;微计价不是情怀,是数学本能。

由此,在未来的 AI 世界,我们是否真的还需要广告?

3.2 AI 技术栈的进化

Alsa Jordan: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简单把整套 AI Stack 技术栈纵向拆开,最底层是 Model,负责想;再往上是 Framework,负责定策略;最上层是 Runtime,负责干活。

半年前:每干一步都要弹回来问人,交互一次才动一次。现在:runtime 与 framework 成熟,Agent 能在沙箱/虚拟机里连续跑 30-60 分钟,自主完成 3-5-10 步甚至五六十步的链条,中途不再打扰人类。

由此,「多步自治」成了衡量 Agent 能力的核心指标:模型决定它有多聪明,Framework+Runtime 决定它能不回头地跑多远。

当 AI Agent 可以一口气跑完几十步时,就会自己挑数据源——免费还是付费? 若付费,立刻向主人申请或直接用主人预留的额度扣款,于是「为什么不让每个数据源先充值、而要按次 pay-per-use」就成了关键:AI Agent 的消费行为天然是碎片化、即时化、任务驱动的,只有按次结算才匹配它的自治节奏。

3.3 AI 商业的消费逻辑

Alsa Jordan:

AI Agent 的出现,正在撕裂这套旧体系。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自己上网」了。他们的 AI 助手会代替他们搜索、阅读、总结信息。

问题是:AI 不会被广告打动,也不会「买单」。广告主再精准,也无法「种草」一个模型。

当 AI 成为内容消费者时,广告经济自然崩塌。于是,AI 有两种选择:

  • 抓取内容(Scrape) —— 偷来的数据没人愿意共享;

  • 购买内容(Buy) —— 那就必须有一种能「按次付费」的方式。

于是,一个新的互联网逻辑开始诞生:人类不再看广告,AI 用微支付买内容。

( x402 solves the original sin of the internet: ads)

广告模式的坍塌,不是偶然,而是被 AI 的消费逻辑硬生生击穿。

A. 消费原子化

人类的消费习惯是「打包」——订一个月会员、买一整本书,这是在降低决策负担。广告模式正是依赖这一点:把内容免费送出,把注意力卖给广告主。但 AI 没有「注意力」可卖,它只需要买自己要的那一粒:一次 API 调用值 0.0001 美元;一条股价数据 0.01 美元;一次修图功能 0.05 美元。

过去这些零散价值无法进入市场,如今却是 AI 的天然消费单位。广告绕过了微支付的困境,但 AI 彻底绕不开。

B. 决策流式化

人类可以等几秒确认付款,甚至几分钟对账;广告模式也能容忍「先上车再买单」。但 AI 的大脑没有耐心——它在毫秒之间就能完成上百次调用。人类靠燃烧卡路里驱动思考,AI 则在消耗算力、带宽和 Token。

如果支付还停留在「点击确认—月度结算」的逻辑,这种调用根本无法发生。AI 要的不是账单,而是数据流。

C. 主体去人化

在 HTTP 402 被写进协议时,付费者只有人类;而在今天,机器即将开始为机器付费。模型为调用数据结算,AI Agent 为 GPU 算力付费,机器人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下单样品。人类只会在事后收到一条简洁通知:「今日已完成 27 笔支付,总额 12.4 美元。」

四、解锁全新 HTTP 402 商业模式:从 API 到人工智能

Web3 小律 Will:

正如 Jordan 上面表述的,我们能够看到 AI 消费的逻辑:交易的对手方,已经不再是人类的眼球,而是机器的算力与数据。注意力经济失效,价值回归原子化支付本身。这种 AI 消费逻辑已经不是互联网的支柱商业模式——广告和订阅。它们在 AI 时代,正在崩塌。

4.1 微支付与按需付费

Alsa Jordan:

由此形成的两种适用于 AI 经济的支付方式,将会在未来的现实场景中得到诸多应用:

A. 实用型微支付

传统支付轨道采用账户模式,且需要交易双方承担一定程度的信任/信用风险。这些轨道为人类设计,无法应对 API 请求这类小额、高频的服务。单笔手续费高达 0.30 美元,使微支付不具可行性——迫使企业依赖订阅和打包定价,导致大量潜在用户望而却步。

作为支付协议,x402 支持按次、按服务、按秒计费。由此,企业首次可在微支付层面实现盈利,为 AI 驱动平台创造全新变现机会。

  • 近乎零成本:单笔可低至 0.001 美分;

  • 真正的即用即付:API、AI 推理、按需内容皆可按量计价;

  • 机器对机器交易:IoT 设备与 AI Agent 可自主为资源付费。

B. 按需付费

传统在线收款意味着强制注册、管理 API 密钥、人工账单周期。x402 一扫这些障碍,对开发者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高收入、更低成本、极致丝滑的支付体验。

  • 按次无缝付款——无订阅、无预付、无锁仓;

  • 即时完结交易——无拒付、无欺诈、无中介;

  • AI 原生变现——AI Agent 与人类用户均可动态付款,无需预批或 API 密钥。

4.2 HTTP 402 真实应用场景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采用 x402 协议。具体案例包括:AI 图像生成:Freepik 等平台利用 x402 实现按次付费的 AI 图像生成服务。按需计算资源:Hyperbolic 等公司让 AI Agent 能够按 GPU 推理次数自主付费。AI Agent 基础设施与市场:Questflow、AurraCloud 和 Daydreams 等项目正在构建 AI Agent 的基础设施和市场,允许代理之间进行交易。实时数据与内容:Gloria AI 等实时新闻平台和 Pinata 等 IPFS 存储服务也集成了 x402 支付。

这些具体案例证明,x402 正从一个理论标准走向实际应用。其用例的多样性——从创意 AI 到数据服务再到基础设施——展示了其广泛的适用性。

x402 白皮书中所提及的几个场景可以作为参考:

A. AI Agent 按需调用 API

  • 研究平台推出「按篇付费」,拆掉捆绑式付费墙,AI 工具只为自己需要的文章买单。

  • 视频流服务按秒计费,替代传统月费订阅。

  • 交易 AI 每次花 0.02 美元获取实时行情,只在需要时付款。

B. AI 模型推理的按量计费

  • 计算机视觉 API:每张图片分类 0.005 美元,无需固定企业牌照。

  • 合成语音 AI:每段音频 0.10 美元,灵活变现。

C. 代理为云端算力与存储付费

  • 自主代理以 0.50 美元/分钟的价格按需购买 GPU,按计算周期付费。

  • 目标驱动模型随训练进度动态扩容云盘,按 GB 存储量付费。

D. 代理的上下文检索

  • 金融 AI 助手:每篇深度新闻 0.25 美元,用多少买多少。

  • 法律研究代理:每份判决书 0.10 美元,免购整库订阅。

E. 人类内容的微支付

  • Substack 作者向休闲读者收取 0.25 美元/篇,无需全额订阅。

  • 顶级期刊按白皮书下载收费,取消年度会员门槛。

  • 高质量播客按集收费,不再强制月费。

  • 游戏按次收费,无需大额买断或依赖广告。

这些现实场景正在把互联网从「信息传输网络」升级为「机器经济价值传输网络」——一个由 AI Agent 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它们可以在互联网协议层原生完成支付、购买和协调服务。

4.3 当未来照进现实

Web3 小律 Will:

如果说前几章我们把 AI 消费逻辑和商业模式做了梳理,那么接下来,Jordan 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个现实里的画面?

Alsa Jordan:

其实 HTTP 402 并没有以「尴尬的付费弹窗」复活,而是以更隐秘、更自然的方式,悄悄融入了 AI 经济的后台。

想象一个年轻创业团队的日常。他们正筹备一款智能眼镜,却既没有庞大的预算,也没有全球化团队。但在短短一周内,他们完成了调研、设计、采购和市场测试。秘诀并不是加班,而是把大部分工作交给了 AI 助手。

清晨,AI 助手调出数据。

过去,这意味着动辄几千美元的整年订阅,比如 Bloomberg 终端每年高达 2 万美元。现在,助手只花了 0.01 美元买下一条股价记录,又花 0.05 美元调取了一份市场报告的两段摘要。那些原本沉睡在长尾里的冷门数据,第一次被「唤醒」为可交易的单元。

要知道,2024 年全球数据市场规模已突破 3000 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价值从未被利用。HTTP 402 在这里,就像一台分拣机,把沉睡的价值重新推回市场。

中午,AI 助手切换到算力。

它需要渲染一个原型,却不是整租一台云服务器(AWS A100 每小时约 4 美元),而是像插电表一样,只调用了几秒 GPU,费用仅 0.002 美元。紧接着,它又调用了两个大模型,费用按 Token 实时结算。

这种「秒级付费」的逻辑,彻底改变了算力市场。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全球数据中心的 GPU 利用率常年不足 30%。微支付让这些碎片化资源第一次被激活,算力不再是巨头的专属,而是像电力一样,按需流动。

傍晚,AI 助手完成跨境测试。

它在 1688 平台下单样品,又在东南亚电商平台发起小额订单收集反馈。没有人工确认,没有三天的清算延迟,而是通过链上结算单位即时完成支付。传统跨境支付的手续费高达 2%–6%,清算周期长达 3–5 天;在 10 美元以下的小额订单里,这几乎等于「不可行」。而今天,结算像发送消息一样轻盈。

创始人们这一天似乎并无不同:只是查了几条数据,渲染了一个原型,跑了几笔订单。可在后台,AI 助手已经完成了数千笔微交易,每一笔可能只有几美分,但累积起来,却撑起了整个业务循环。

这,就是 HTTP 402 在今天的模样。它不再是 90 年代尴尬的「弹窗支付」,而是嵌在系统深处的默契动作:它让价值回归源头,让闲置资源重新流动,让全球供应链在毫秒之间完成结算。

五、Alsa 的落地实践

Web3 小律 Will:

我们前面的讨论从 HTTP 402 的尘封与唤醒,再谈到 AI 数字经济的基石——链上支付,以及 AI 消费的逻辑和未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重塑,那么务虚之后,我们最终还是要将其实践落地,这其实是我最关心的点。

所以想问下 Jordan,目前 AI Agent 落地实践是在哪个阶段?距离实践落地还需打通什么样的环节?

5.1 适用于 AI Agent 的 Payment + Network

Alsa Jordan:

首先从我们服务客户的一个真实案例出发。

我们服务的都是「真 AI、真 Web」公司。例如一个做 AI 面试的项目,目前已有 5–6 万付费用户。他们对数据需求极大:要持续抓取招聘广告、薪酬行情等信息,部分免费、部分需付费,用于为求职者提供精准职位分析。一个这样的团队要管理上百个 API,并且每个 API 还会不断更新。客户团队仅六、七人,却要维护上百个 API 接口、对接二三十个平台;每次接口文档更新都得自行同步,极度繁琐,是小团队的核心痛点。

我们提供的方案叫「Payment Network」,包含两大块:

A. Payment

适用于 AI Agent 的底层清结算、链上链下流动性、风控、收单、账户体系、定价、权限、收银台等全套支付组件。

Agent 支付方式与人类支付完全不同:一秒可发起成千上万笔请求,金额极小(1–2 美分),但频率极高(动辄百万级 TPS),传统 Visa/MasterCard 及现有 Layer1/2 的风控和吞吐量完全无法承载,会被直接封禁。

以携程订机票为例,AI Agent 一旦高频抓取数据或下单,传统风控会立即封禁。因此,AI Agent 在 sourcing、discovery 到最终 purchase 的全链路,都必须重写一套适配高频小额的风控体系。因此,我们正构建 AI 原生的支付通道,从底层重构风控与性能,以支撑 AI Agent 高频小额的海量交易需求。

B. Network

支付网络要活起来,关键不是「支付」本身,而是「Network」。有人花钱的地方就得有人收钱,两端都齐了,通道才有意义。对 AI Agent 来说,高频花钱的场景其实就俩:

  • 大模型推理:它的「水电」,每跑一次都要算力/Token;

  • 外部数字资源:Twitter API、GPU 算力、天气/金融/HR 数据接口等。

我们把这两类需求先聚起来,做成「AI 资源市场」当获客场景,再嵌入自建的 AI Agent 支付清结算体系:

  • 已聚合 600+ 大模型,按 token 实时计费;

  • 把 Twitter、LinkedIn、行情、卫星影像等难搞的 API 打包成统一接口,开发者一键就能调;

  • 客户只需一个账户,就能买到 90% 的「刚需」资源,0.01 元起付,秒级出账。

先让开发者「用起来」→ 交易流水自然跑进通道 → 网络效应起来,后续任何 AI Agent 想调资源都得走这条「高速」,我们收过路费。

5.2 Alsa 的 Agent 支付组件

Web3 小律 Will:

传统支付轨道既贵又慢,还得反复「验人」,天然与 AI Agent 的毫秒级、纳米级需求错位;区块链 + 稳定币只是把 AI Agent 的道路修通了,那么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支付组件来实现整个 AI Agent 生态的支付闭环呢?

Alsa Jordan:

先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AI 助手在后台调取一份报告、调用 GPU 渲染几秒钟、在电商平台下单样品。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支付弹窗跳出来打断你。所有结算像电流一样在后台流过,直到晚上,你才在手机上看到一条提示:「今日已完成 37 笔交易,总额 42.8 美元。」

这是 HTTP 402 当年设想的无摩擦体验。要让它成为现实,Alsa 将为其逐一补上当年缺失的四块拼图:身份、风控、调用接口、清算。这是 AI 经济最为关键的一环。

身份——Wallet & Account

HTTP 402 在 90 年代没能落地,很重要的原因是:浏览器没有钱包,用户和网站之间没有统一的账户体系。今天,支付主体已经从人转向了 AI Agent,区块链赋予了互联网上任意主体统一的账户体系,它们必须拥有独立的经济身份。Wallet & Account 的作用,就是给 AI 一个「钱包即身份」:既能持有链上结算单位,又能连接法币账户。

风控——AgentPayGuard

当 AI 真正拥有钱包,风险随之而来:它会不会无限制消费?会不会被滥用?Agent 一秒钟可能发起上万次请求,这种风控如何做?AgentPayGuard 提供的,就是这一层护栏。额度限制、白名单机制、速率控制、人工审批——这些风控手段被直接写入协议,让支付始终在可追溯、可干预的范围内。AI 可以自主结算,但绝不会「失控」。这是把浪漫落地为现实的必要条件。

同样,数据端的风控也至关重要。资源按敏感度分层:天气、汇率这类「无伤大雅」的数据完全开放;涉及隐私、商业或合规风险的数据,必须由提供方自行加法务级访问控制。 数据源提供方自主定价,并可像写代码一样精细设定访问控制:

  • 哪类 Agent 可以读/写

  • 是否允许用于大模型训练

  • 访问日志留存多久

  • 能否被二次存储

平台只提供工具,规则由提供方一键写入。

调用接口——AgentPayWall-402

HTTP 402 的浪漫初衷,是「随用随付」,但在 90 年代,它只能变成一个尴尬的支付弹窗。AgentPayWall-402 解决了这个体验困境:支付不再是一个额外动作,而是和访问本身合为一体。调用一段数据、租几秒 GPU、解锁一张图片,支付和访问在同一瞬间完成。对用户来说,体验没有割裂;对提供方来说,调用不再是「白嫖」,而是实时回报。

清算——AlsaNet

当交易金额缩小到 0.0001 美元时,信用卡的 30 美分手续费几乎让微支付成为笑话。AlsaNet 的价值,就在于把成本曲线彻底压平。它是一个高频微支付结算网络,支持亿级 TPS,能同时接入其他高性能分布式系统建立的多通道。在后台,Treasury 模块负责完成法币与链上结算单位、不同链上结算单位之间的智能清算。于是,你在上海点击的一条数据,可以在毫秒内让旧金山的提供者收到付款。

Alsa 的目标不是造一条更快的链,而是重构支付协议层,让 0.0001 美元的交易真正合算、可控、能跑通。

六、AI Agent Payment 发展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Web3 小律 Will:

目前以区块链与稳定币打造的链上支付体系正在改造部分的现实商业,只要是以「人」为主体的大额消费——几十、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这些场景现有传统支付网络 + Layer2 已能很好解决。这是我们目前体感上的直观感受。

但是显然 AI Agent 支付,以及其商业不会一蹴而就,那 Jordan 是如何看待这个市场未来的发展阶段呢?

Alsa Jordan:

今天巨头们争夺的正是这块以「人」为主体的万亿级蛋糕:差旅、电商、OTA 等,核心拼的是用户、流量、入口、渠道。在 Alsa 看来,这不是创业者的机会:OpenAI 们在 GPT 里就能随手集成 PayPal、Shopify、Amazon、Expedia;数字钱包赛道更红海,随便接一家即可,毫无壁垒。因此,我们把「AI Agent 支付」明确拆成三个阶段,主打 AI-native、高频小额的增量战场,而非与人抢存量。

第一阶段:Agentic Commerce(为人代购)。这个阶段是 AI Agent 替人类去买商品或服务,交易金额从几元到上万元不等,对 TPS 要求低,场景集中在电商、差旅等,属于现有互联网巨头「分蛋糕」的市场。

第二阶段:Agent 自采数字化服务(Alsa 的定位)。这个阶段是 AI Agent 为了完成自身任务,主动采购纯数字化服务,核心是对外付费拿数据。

  • 任务驱动:只要 AI Agent 被派活,就面临「免费 or 付费」二选一;免费数据人人可拿,质量参差,付费数据(彭博、巴克莱实时行情、薪酬库、天气 API 等)才能保证输出精度。

  • 商业模式:AI Agent 必须掏钱买高质量数据,这将成为刚需;Alsa 正瞄准这块「AI Agent 自采」市场,只做数字化服务,不做实物商品。

第三阶段:Agent 与 Agent 之间进行交互。

Web3 小律 Will:

那 Alsa 又为何定位在第二阶段?

Alsa Jordan:

我们锚定在「第二阶段」——AI Agent 为完成任务去外部按量买付费数据,核心需求以及痛点卡在「清结算层」:

  • 需求是「断崖式」出现:今天几乎没有 → 明天就可能百万级/上亿笔/日,这里没有 1 万→5 万→10 万 TPS 的渐进过程,因此传统支付网络直接断层。

  • 现有支付基础设施完全撑不住:每调一次 API 都去链上走交易、付 gas,立刻堵死;尽管闪电网络这类 L2 仍把最终结算回链,但是当 TPS 到百万级同样爆仓。

所以我们做 AI 原生的清结算网络:

  • 目标 TPS:百万→上亿

  • 借鉴闪电的「通道+批结」思想,但把支付凭证留在链下,只在争议或日终/批刻才上链,零 gas 秒级确认

  • 用 off-chain 账单树 + 零知识证明做最终性压缩,一条链上交易可结算几十万笔 AI Agent 微额付款

  • 让 AI Agent 能 0.01 元甚至 0.001 元买一段数据,秒付秒走,不堵、不贵、可审计

我们把全部筹码押在「第二阶段」——让 AI Agent 自己掏钱、按量买数字化资源,理由很简单:

1. 巨头顾不上。今天所有大厂的火力仍集中在「第一阶段」替人下单的电商、差旅,那是几万亿市值的现成蛋糕;AI Agent 自采资源现在全球盘子才小几亿美元,三年做到 10–20 亿已属乐观,体量太小,巨头懒得掉头。

2. 窗口期只有 2–3 年。我们内部目标:三年年化 ARR 1–1.2 亿美元,只要抢先做到 1 个亿,再复制 10–20 条垂类,就足以长成隐形冠军;等巨头反应过来,通道和结算标准已被我们占住。

3. 第二阶段是第三阶段的「通行证」。真正的 A2A(agent-to-agent)协作、调用、竞价,前提是每个 agent 拥有「银行卡+资源地图」——能自己付费、自己找货源。跳过这一步,agent 就是「会思考的盲人」,无法与别的智能体形成经济闭环。行业要大规模 A2A,至少再等一年;在那之前,我们把「外部资源一键付费」这件事做深做透,就是在修高速公路,以后所有智能体都得来交费上路。

七、未来的战略潜力

HTTP 402 的终局目标,是试图补全 TCP/IP 层之上的「价值交换」协议,成为下一代可编程经济的底座,从而一次性解锁两层战略上的跃迁。

7.1 自主 AI Agent 经济——支付即认证

Web3 小律 Will:

给 AI Agent 嵌入钱包 → 它们就能在无人干预下,用微支付实时购买数据、算力与任何服务。静态工具由此升级为自循环的经济主体,M2M 交易规模呈指数放大,诞生自组织的数字经济。

在这种支付主体从「人」向「AI Agent」转变的过程中,沿用了链上经济系统 DeFi 的一个逻辑——超额抵押借贷。DeFi 并不会去验证用户的资信,而是去验证账户的资产。同理,沿袭到 AI 语境下,就诞生了 AI Agent 支付——「支付即认证」:超越账户与 API 密钥的范式转变。

当前互联网的访问模型绝大多数是基于身份的,尤其是在传统支付场景:用户通过证明「你是谁」(通过登录或 API 密钥)来获得访问权限。一直的卡点是「证明你是你自己」,以及如何将账户与 API 打通,为此构建了大量的反洗钱、反欺诈、身份校验、人脸识别等异常复杂的风控体系。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数据孤岛,还带来了隐私风险和支付的摩擦。

Alsa Jordan:

相比之下,HTTP 402 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的模型:用户只需证明「你有能力支付」所需资源。服务器无需知道客户端是谁,只需确认其满足了交易要求。

但是空有协议没用,还需要 Alsa 的这套 Agent 支付组件,使得访问权限的授予基于对加密签名的支付凭证的成功验证,使得支付行为本身成为了凭证。以此来消除对用户账户、密码、邮件验证、API 密钥以及复杂的 OAuth 流程的需求。

这种设计代表了数字访问权限的范式转变,从基于「身份」转向基于「能力」, 这对 AI 自主代理经济具有深远影响。尽管一个 AI Agent 没有人类意义上的「身份」,其可行使的权利应取决于可验证的经济能力,而非中心化的身份注册。HTTP 402 为机器对机器(M2M)的商业交互提供了无状态、即时清算的原生语言,显著降低了协议开销与信任成本,标志着 Web 从「会话-状态」架构向「交易-驱动」架构的迁移。

7.2 从订阅到按需支付——解锁互联网数据浪潮

Web3 小律 Will:

HTTP 402 支付协议天然支持「按次、按 token、按毫秒」结算,成本与价值原子级对齐。消费者不再为闲置订阅买单,企业则获得颗粒度到 0.001 分的定价空间,数字商品的收入曲线被重新绘制。

这解锁的,是整个以互联网为底层的海量数据市场。

目前市场上将数据资产货币化的能力较为有限,无论是各种数据交易所市场,还是将数据资产代币化,都是为了将海量非流通的数据资产变得流通,而 HTTP 402 协议恰好能够帮助 AI Agent 实现按需支付的能力。

这个市场潜力是无限的,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终点,如此能够通过 AI Agent 一步到位实现数据的货币化。这里就尤其需要像 Alsa 这样的市场先行者进行探索。

八、展望

尽管 HTTP 402 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市场对其的关注存在一定的投机性。但这种短期情绪并不能掩盖其所代表的底层结构性转变:支付首次能够与数据传输处于同一协议层实现,使自主智能体能够在没有账户系统、没有中介、也无需人工授权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原生完成交易。

HTTP 402 的长期价值并不在于标准本身,而在于它所激活的整套新型基础设施:包括 AI Agent 身份标准、可编程钱包、低延迟结算网络,以及机器之间的协调协议,以及其背后的海量数据市场。它已经开启了一个不可逆的方向——互联网正从「为人类提供信息」演变为「由软件驱动经济活动」的网络。

就像支付的本质一样,货币只有在流动的时候才产生价值。同样,数据资产将会通过 HTTP 402 协议,通过 AI Agent 的流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Reference:

[1] 《HTTP 402 与微支付:一段沉睡三十年的代码,在 AI 时代觉醒

[2] 《x402 协议深度分析

[3] 《x402 官方白皮书

[4]《 x402 solves the original sin of the internet: ads

[5] 《IOSG Weekly Brief|x402-数字智能体的加密支付新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