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lyn AI深度调查:扯AI大旗,做Web3的虎皮

CN
PANews
關注
6 小時前

国庆假期期间,看到好几个加密货币领域的KOL发推盛赞Everlyn AI——一个类似Sora的“视频生成”项目,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并促使我下功夫研究了一番。

第一印象非常惊艳:一个由前Meta研究科学家领衔的AI项目,声称正在打造突破性的开源AI视频生成模型并构建去中心化的Web3协议。其加密叙事融合了AI、知识产权(类似于Story Protocol)、DePIN(io.net也是其投资方)以及创作者经济等多个热门赛道。当一个项目集众多热点于一身,并有一众知名人士背书时,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深入调查后发现,我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可能是我的信息来源有限,但我无法找到该项目在Web3世界中的任何实质性踪迹。简单来说,该项目缺乏可公开验证的协议地址和区块浏览器来观察其链上活动。除了其代币发行是真实的外,其余的Web3元素都如“空气”般飘渺无踪

本文将基于公开信息,对Everlyn AI进行全面剖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个项目的真实面貌。

过度包装的AI与虚幻的区块链承诺

项目的核心主张

Everlyn AI对外宣传的核心卖点包括:

AI方面

  1. Everlyn-1视频生成模型:号称是“首个开源自回归视频模型”,其逐帧生成视频的方式类似于GPT的“下一个词元预测”。这与竞争对手普遍采用的、生成速度较慢的扩散模型形成对比。学术研究证实,自回归(AR)模型在解码速度和生成长序列方面具有潜力,但容易出现误差累积的问题;而扩散模型在生成质量上表现出色,但计算成本高昂。Everlyn选择自回归路线,旨在实现速度和长度上的突破,并宣称能在4秒内生成1080p分辨率、8秒长的视频,同时将成本降低10倍

  2. 开源主张:Everlyn AI的一个核心差异化卖点是其“开源”特性,承诺提供“完全开源的模型权重”,这直接挑战了像OpenAI的Sora这类闭源模型的行业现状。

Web3领域

关于Everlyn在AI方面的创新亮点,现有资料的描述较为统一。然而,关于其Web3特性的描述则五花八门,部分内容甚至在官方文档中也无法找到。笔者总结其Web3叙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随着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泛滥,验证数字内容真实性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Everlyn声称正在构建专门的Layer 1公链,通过在链上记录时间戳和创作者信息,为AI生成的内容提供不可篡改的来源证明和版权验证。如此一来,通过Everlyn创作的视频将在区块链上留下公开透明的记录,若被用于制作深度伪造内容,将很容易被识别和溯源。这个叙事与Story Protocol等IP平台及NFT的逻辑有相似之处。

  2. Everlyn构建了DePIN平台,用户可以贡献自己的GPU为“视频生成”提供算力并获得报酬。这个叙事可能与io.net参与投资有关,因而引发了市场对于其DePIN叙事的联想。

  3. 此外,也包括了较为常见的创作者经济叙事,即创作者在Everlyn平台上发布视频可获得代币激励。

这些主张精准切中了当前市场的痛点:AI视频生成成本高昂、闭源模型垄断、内容真实性难以验证。然而,宣传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AI部分:真实但被过度包装

尽管团队背景过硬,但其技术宣传中存在明显矛盾:

  1. 术语混乱:项目声称采用“自回归模型”架构,却在宣传材料中提到“xDiT(分布式扩散Transformer)”。扩散Transformer是扩散模型的核心组件,与自回归模型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这种基础概念的混淆令人担忧。

  2. 代码库现状:虽然GitHub上存在Everlyn-Labs组织,但其代码库主要包含了团队成员已发表的学术研究项目(如ANTRP、Wasserstein-VQ)的相关代码,并非一个统一的、生产级的视频生成系统。此外,该团队的GitHub代码库中也没有任何与区块链相关的代码

  3. 性能验证缺失:项目自称“地球上最快的视频生成器”,但缺乏独立第三方的基准测试验证。在开源社区中,已有CogVideoX、CausVid等模型获得广泛认可,Everlyn-1的实际竞争力尚未得到证实。

Web3部分:不存在的"幽灵"

这是整个项目最严重的问题所在。该项目宣称要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视频AI层(Decentralized Video AI Layer),然而经过全面搜索,笔者未能找到任何相关的Web3技术白皮书、开发者文档、公共测试网、可供观察链上活动的区块浏览器,或任何涉及Web3技术的代码库????。

总之,Everlyn的Web3部分,除了发币是真实存在的其代币位于BSC上,地址为0x302DFaF2CDbE51a18d97186A7384e87CF599877D),其他一切都只停留在概念叙事层面,完全缺乏技术细节

其Web3部分在缺乏代码实现的情况下,仅有空洞的叙事(值得一提的是,Everlyn官方的Web3叙事相对克制,许多引人注目的说法来自部分KOL的过度解读),却急于发行代币。这种行为模式让笔者嗅到了熟悉的“割韭菜”气息。

名人背书的真相

一个项目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始团队。笔者核实过两大创始人Harry Yang博士(联合创始人 & CTO)与Ser-Nam Lim博士(联合创始人 & 研究负责人/CEO)的背景,没有发现问题。二人的确曾经在Meta工作过,并且在图像AI领域多有建树。

除了两位创始人,所有吹捧该项目的资料都以图灵奖得主、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是Everlyn AI顾问为重要卖点,以证明这个项目的学术成就。而根据笔者的调查,LeCun这个“顾问”身份很有水分。

目前能找到支撑这一说法的官方信息来源,就是Everlyn团队的一条tweet,内容是“We’re honoured to welcome Yann LeCun as an academic advisor to Everlyn”。但是笔者检查了LeCun的个人网站(yann.lecun.com)、Meta AI页面(ai.meta.com)、LinkedIn个人资料,以及他的X账号的所有相关帖子,均未发现任何提及Everlyn AI或其顾问角色的信息。而且LeCun的帖子和访谈主要讨论通用的AI话题,较少涉及Web3,更没有涉及Everlyn这个项目。

所以,笔者认为这次扯上LeCun的大旗,是典型的“名人效应”营销——通过放大一次微不足道的互动,来塑造一种正式背书关系的假象。

背后的玩家:投资逻辑与营销机器

Mysten Labs的战略投资

Everlyn AI获得了Sui开发团队Mysten Labs领投的1500万美元融资,估值2.5亿美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Mysten Labs官方博客和Sui基金会渠道均未发布关于此次投资的官方声明。

这种“沉默”暗示让笔者相信,Mysten Labs的投资充其量是一次战略性人才收购——获取顶尖AI团队及其技术以丰富Sui生态,而非为项目的代币经济学或去中心化路线图背书。

解读“币安上币”的真实信号

能够在币安上线,也是该项目宣传的一个亮点,但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其背后的真实信号:

  • LYN代币上线的是“Binance Alpha”平台,而非币安主站现货交易区。

  • Binance Alpha是专门交易“未在币安交易所上市的新兴数字资产”的高风险沙盒

  • 币安明确警告:被标记为Alpha资产不意味着未来会在主站上市,资产面临更高波动性和风险,可能损失全部投资,且无法提现。

因此,在币安上线Alpha平台并非质量背书,而更像是在隔离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交易实验。

Kaito驱动的营销机器

Everlyn AI的惊人热度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个系统化的营销推广机器。

  • Kaito的角色: Everlyn AI在其200万美元的公募中使用了Kaito的Capital Launchpad平台。Kaito自称为一个“AI驱动的垂直搜索引擎”,其启动平台根据用户的社交声誉等指标来分配额度。值得注意的是,Everlyn AI的空投任务明确要求用户在Kaito的“yaps”板块发帖。

  • 付费推广机制: Kaito的商业模式包括“Yap-to-Earn”竞赛,即项目方设立奖励池,以“激励创作者制作关于公司的内容”。这直接证实了笔者的怀疑:大量KOL对Everlyn的支持是付费推广的结果。

结论显而易见:Everlyn AI的巨大市场声量并非源于其技术的有机吸引力或社区的自发热情,而是一场耗资巨大的、通过Kaito等专业平台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将发帖(“yapping”)与奖励(积分、空投权重)直接挂钩,为KOL创造了明确的经济动机,促使他们推广项目,而无需对其质量进行深入考证。RootData等平台上的高“热度指数”,正是这种人为制造活动的结果,而非项目基本面进展的真实反映。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Everlyn AI这个近期热门、被很多KOL吹捧的明星项目,极为可疑并值得警惕。创始人利用其AI声誉吸引资本,与加密营销团队合作发行代币。AI的部分或许是真实的,但其性能是否如宣传般优秀,目前还难以验证。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其Web3部分完全是“空气项目”、“幽灵项目”,只有叙事而没有代码,却急于发行代币,呈现出一副急于“割韭菜”的难看吃相。

Everlyn AI案例揭示了加密货币领域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利用合法的技术团队和顶级投资者背书,为缺乏实质的代币项目提供信誉掩护。这种“去中心化戏剧”比纯粹的骗局更具迷惑性,因为它的某些部分(AI研究)是真实的,但投资载体(代币和所谓的协议)却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

对于投资者而言,核心教训是:不要仅因为团队优秀、KOL吹捧就放松对项目基础设施的审查。在Web3领域,技术白皮书、测试网、开源代码这些基础要素的缺失,是比任何营销宣传都更重要的危险信号

  •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加密货币投资存在较大风险,请谨慎决策,DYOR。

  •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