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机构对比特币的投资态度发生显著转变:从“边缘资产+投机工具”向“战略配置+风险对冲”迈进。以下基于近年来市场动态与政策信息,对机构比特币投资策略的特征、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最直观的变化是大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策略日趋激进。以Strategy为例,公司最近以约每枚114,562美元的价格购入525枚比特币,耗资约6,020万美元,使其比特币持仓达到638,985枚,总市值超过730亿美元。
这种囤积行为表明,公司愿意承担价格波动但期望长期价值增值,并将比特币视为对冲通胀、货币政策放松或货币贬值的工具。与过去相比,机构更倾向于通过股票发行、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等方式融资来增加比特币暴露,从而避免稀释普通股份额对现有股东的影响。
除了企业,国家政策与立法也在推动比特币被纳入战略储备的视野。美国政府在2025年签署行政令,提出“战略比特币储备”(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与数字资产囤积的想法。多家公司也在推动政策层面设立类似储备机制或财政委员会,以促进比特币作为国策资产的一部分。
这种政策推动不仅提高比特币在机构层面的合法性与可接受性,也降低了持有成本与监管不确定性。例如,有关立法讨论希望设定明确框架让政府机构或公司能以更透明、法律许可的方式持有或积累比特币。
机构转向比特币作为战略资产的驱动因素主要有:
通胀与货币政策风险:在多国央行发行货币宽松、债务高企背景下,比特币的稀缺性(限定供应量)成为其吸引力的一部分。
低利率或利率调整:当传统利率回报不再吸引,机构寻求替代或附加回报,而比特币若上涨预期强,其潜在收益被看重。
监管环境逐步明朗:如美国提出比特币战略储备法案、欧盟的MiCAR等法规机制推进,使持币、托管、会计处理等环节风险降低。
投资工具与产品多样化:ETF、企业股票、矿业公司与专门的比特币基金等供机构暴露比特币的路径愈加丰富,使得配置更加灵活与可控。
尽管趋势明显,但机构策略中仍有若干制约与风险点:
价格波动性:比特币虽被视作长期资产,但其短期价格波动巨大,会对资产负债表造成剧烈冲击。
流动性与信用风险:大额买入往往需要考虑市场深度、成交成本,以及在极端市场环境下的退出方案。
监管/会计与税务不确定性:虽然政策有所进展,但不同国家与地区在如何将比特币纳入公司报表、是否视作证券或商品、如何征税等方面仍存在分歧。
指数纳入与指数提供者政策:以Strategy为例,尽管其市值与比特币持仓庞大,却被S&P 500排除,因为指数提供者认为其“业务模型不够传统”。这可能影响被动资金流入与公司估值支撑。
市场支撑底部效果增强:机构在回撤期间的买入行为(如Strategy在比特币下滑期增加持仓)可能为市场提供支撑,减缓恐慌性抛售。
公司估值结构变化:那些拥有比特币储备的企业,其估值将越来越被市场看成“混合资产+数字资产暴露”的结构,而不仅仅看传统营收与利润。与此相对的是,若市场或监管收紧,其估值可能存在折价风险。
战略储备与国家参与加剧:若更多国家政府或主权财富基金加入,比特币可能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资产的一部分。这将进一步提升比特币的制度地位,但同时引入地缘政治与货币主权竞争等新变量。
机构比特币投资正在进入一个更为成熟与制度化的阶段。从Strategy类公司通过企业负债表囤币,到政策层面推动国家级战略储备,再加上监管环境与产品工具的完善,种种迹象表明比特币正逐步从“另类资产”跃升为“战略配置资产”。但其波动性、流动性、监管政策不一致等风险仍不可忽视。未来,是否能平衡这些风险,将决定比特币能否在机构资产组合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
相关推荐:渣打银行:随着市场净资产价值(mNAV)暴跌,数字资产财库正面临压力
原文: 《 机构比特币投资策略新篇章:囤积、政策与风险共舞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