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 Labs|全球RWA监管分类对比:新加坡新规、美国穿透式监管与香港双轨机制的差异化路径

CN
链捕手
关注
1小时前

2025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布《资本市场产品代币化指南》,通过17个具体案例为RWA行业提供了清晰的监管框架,标志着亚洲RWA监管进入新阶段。这份34页的文件采用”技术中性”原则,核心逻辑是”same activity, same risk, same regulatory outcome”(同样的活动、同样的风险、同样的监管结果),不看代币的技术形式,只看其经济实质。

🔗:资本市场产品代币化指南

一、新加坡:技术中性与经济实质原则

监管分类体系

MAS将代币分为两大类:构成CMPs(资本市场产品)的代币(9类案例)

  • 股权代币:代表公司所有权的代币,需招股说明书和资本市场服务牌照
  • 债券代币:包括借贷型、回购型、稳定币和包装型结构,即使通过SPV包装,只要经济实质是债权关系就按债券监管
  • CIS单位代币:代币化基金份额,需按集合投资计划监管,管理人需持牌
  • 衍生品代币:价格挂钩证券的代币被视为证券衍生品,需衍生品交易牌照

不构成CMPs的代币(8类案例)

  • 功能型代币:纯平台使用凭证,不受SFA监管但可能需支付牌照
  • 治理代币/Meme币:仅赋予投票权或纯娱乐性质,若无投资回报预期可不被认定为证券
  • NFT/数据代币:代表艺术品所有权或仅用于数据记录,不涉及金融收益可不属CMPs

代表性案例

  • 纯功能型代币案例:K公司开发”计算能力共享平台”,发行Token K用于平台内支付。Token K的唯一功能是租用计算能力,没有投资、分红等金融属性。MAS判定Token K不是CMP,不受证券法监管。
  • 债券代币案例:B公司搭建”去中心化借贷平台”,为每个初创公司设立SPV,投资者向SPV提供贷款,SPV发行Token B作为贷款凭证。尽管采用区块链技术,但MAS判定Token B的经济实质是债权关系,因此按债券监管。

二、美国:穿透式监管与Howey测试

监管分类体系

美国采用”穿透式监管”原则,SEC使用Howey测试作为判断标准。

Howey测试的四个条件包括:金钱投入、共同事业、对他人努力所得利润的合理预期、依赖他人努力。

绝大多数RWA项目,尤其是代表收益权的资产,都极易落入Howey测试范畴,必须严格遵守SEC规定。

代表性案例

  • 贝莱德BUIDL基金:2024年3月上线,到2025年6月管理规模已超过30亿美元,占据代币化美国国债市场34%-37%的份额,成为行业标杆。BUIDL的价值与美元1:1挂钩,每月向投资者分配应计股息,年化收益率约4.8%-5.2%。
  • Ondo Finance:在美国注册的机构级协议,旗舰产品OUSG(Ondo Short-Term U.S. Government Bond Fund)允许投资者通过区块链购买美国短期国债的代币化版本,最低投资门槛从500万美元降低到5000美元。2024年平台代币化国债OUSG持有者数量激增780%,从年初1,376人飙升至12,141人,占据该领域82%市场份额。

三、欧盟:MiCA框架与统一标准

监管分类体系

欧盟通过《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建立了全球首个全面的加密资产监管框架,将代币分为三类:

  • 电子货币代币(EMT):锚定单一法币,类比电子货币,需将至少30%储备资产存放于欧盟央行体系内
  • 资产参考代币(ART):锚定一篮子资产或商品,需接受每日流动性压力测试
  • 其他加密资产:实用型代币,实行轻监管

代表性案例

法国兴业银行EURCV:欧盟首个由受监管银行在MiCA框架下发行的欧元稳定币,采用”许可白名单”机制,在欧洲投资银行(EIB)的数字债券发行中被用作”原子结算”工具。

四、香港:双轨监管与沙盒试点

监管方法与具体措施

  • 穿透式原则:根据资产的底层性质和相关风险来确定监管方式。
  • 持牌营运:RWA代币的交易平台需要根据《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指引》向SFC申请牌照,例如第1类(证券交易)、第4类(提供咨询)、第7类(自动化交易服务)或第9类(资产管理)。
  • 监管沙盒:允许在受控环境下测试创新的RWA产品,如代币化债券和房地产证券化项目。
  • 风险披露:要求对代币化产品的技术、法律、保管等风险进行全面披露。
  • 投资者保护:禁止使用误导性宣传,如“高收益”或“保本”等,并强调用户保护。
  • 跨境合规:为境内企业参与RWA市场提供了合规路径,如通过“Ensemble”沙盒计划和构建SPV架构。

资产分类

香港采取”穿透式”监管原则,将RWA分为三类:

  • 绿灯资产:证券、基金、绿色债券等传统金融资产,需通过香港证监会(SFC)审批
  • 黄灯资产:贸易融资、供应链票据等,需接入香港金管局的批发级央行数字货币(wCBDC)系统
  • 红灯资产:涉及洗钱、非法集资或纯加密资产,直接禁止

代表性案例

  • 太极资本太子地产STO:2023年9月发行1亿港元,底层资产为九龙太子旅游热点5处零售物业租金收益权,采用ERC-1400标准,通过HKbitEX平台交易,成为香港首单房地产证券型代币(STO),获SFC 4号及9号牌照。
  • 华夏基金港元数字货币基金:2025年2月发行1.1亿美元,底层资产为港元短期存款及货币市场工具,采用以太坊链上发行,OSL交易所分销,成为全球最大零售代币化基金。

五、监管差异带来的影响

监管哲学差异

  • 新加坡:强调”技术中性”,注重经济实质分析,为各类代币提供明确分类标准。
  • 美国:坚持”穿透式监管”,运用Howey测试进行个案判断,监管灵活性较强但确定性相对不足。
  • 香港:采用”双轨机制”,在保持监管刚性的同时为创新预留空间,通过沙盒机制鼓励试点。

流动性分化

  • 美国国债代币化规模达73.7亿美元,年增长415%,受益于SEC明确监管框架。
  • 香港通过Ensemble沙盒机制,允许与海外平台共享全球订单簿,提升流动性。不同司法辖区对RWA定性、税收、数据存储要求差异大,企业需防范合规”灰色地带”。

合规成本差异

  • 新加坡:RWA项目总费用约250万新元起,审批流程相对透明
  • 美国:合规成本最高,法律顾问费用昂贵,监管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 香港:成本介于新美之间,但通过沙盒机制可降低前期投入

投资者保护标准

香港要求对绿色债券、贸易应收账款等合规资产实行”绿灯快审”。欧盟MiCA强调数据安全与跨境合规,要求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符合审慎监管标准。

六、市场规模与未来趋势

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

2025年上半年,RWA市场规模从年初的86亿美元增长至230亿美元,涨幅达260%。代币化私人信贷占据最大市场份额(58%),其次是代币化美国国债(34%)。截至2025年6月,全球RWA市场总市值已突破24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380%。

未来发展趋势

  • 监管融合加速:DeFi与TradFi的合规接口正在形成,监管科技(RegTech)成为新基建。香港和新加坡已明确表示将在RWA监管方面加强协调,共同推动亚洲地区RWA市场的标准化发展。
  • 技术监管升级:随着RWA项目复杂度的提升,监管机构将更多利用区块链技术本身进行监管,零知识证明等隐私保护技术的应用将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满足监管透明性要求。
  • 资产类型多元化:从当前的国债、房地产、私募信贷向更广泛的资产类别扩展,包括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碳信用等新型资产。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资产代币化市场规模将达到16.1万亿美元。
  • 跨境监管竞争与合作并存:各国在吸引RWA创新与投资方面存在竞争,但同时也意识到跨境监管合作的必要性。Project Guardian等国际协同项目预示着未来RWA监管将更加注重跨境协调。

结语

新加坡《资本市场产品代币化指南》的发布,为全球RWA监管提供了清晰的范本。不同司法辖区的监管差异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对于RWA项目方而言,关键在于根据目标市场、资产类型和业务模式,选择适合的合规路径和技术架构。随着监管框架的逐步清晰和技术的不断成熟,RWA有望在规范发展的轨道上释放其创新价值,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重要桥梁。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