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E, PANews
加密世界的“无许可”与“匿名”基因,与传统金融(TradFi)严苛的“合规”与“可追溯”要求,仿佛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宇宙。这一根本性矛盾,曾是现实世界资产(RWA)大规模代币化的“枷锁”,常规的代币标准如ERC-20、ERC-1400等代币标准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从而限制了证券、实物资产等RWA代币化的大规模应用。
基于此背景,一套专门为填补该“合规缺口”而开发的代币标准——ERC-3643应运而生,其通过将合规逻辑直接嵌入代币本身,重塑链上金融的技术组件,为RWA代币化提供了一个既可保证合规,又能降本增效的“合规引擎”。本文,PANews介绍了ERC-3643标准的特性、优势以及常规案例。
ERC-3643:合规RWA的代币标准
2025年7月31日,SEC主席Paul Atkins以“美国在数字金融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为题举行演讲,并宣布启动“Project Crypto”计划。其中,ERC-3643被明确提及,成为全场演讲中被唯一公开引用的标准。Paul Atkins表示,当SEC搭建创新豁免框架时,将优先考虑“内置合规”的代币标准。ERC-3643则集成了身份验证、权限控制与交易限制等功能,可直接满足《证券法》对KYC/AML及合格投资者的要求。
ERC-3643由T-REX(Token for Regulated EXchanges)协议演化而来,是一套为受监管资产专门设计的技术标准,能实现“许可型代币”的发行、管理和转让。
在RWA代币化兴起前,ERC-20是以太坊上采用度最高的代币标准,优先考虑简洁性和互操作性,在“无信任”的环境中运作,允许任何钱包间自由、匿名的转账。
然而,ERC-20固有的无许可性令其无法适用于RWA代币化。RWA要求遵守司法管辖区限制、身份验证(KYC/AML)和投资者检查等监管要求。ERC-20却赋予了持有者对资产的个人主权,允许其管理、持有或转让给其他匿名用户,无法兼容合规逻辑。
相比之下,ERC-3643可被视作“合规版”ERC-20,其在保留兼容性的同时,又通过智能合约设计了代币身份验证、条件性转移与合规审查等独特功能。
另一套合规代币标准ERC-1400则更早于ERC-3643出现,其专门针对证券型代币,增加了转账限制以及包含交易监管文档等功能。
ERC-3643也是“升级版”ERC-1400。在合规性管理方面 ,ERC-3643更侧重于全球性的动态合规;在资产类别支持方面,ERC-3643兼容更广泛的资产类别;在技术效率与可扩展性方面,ERC-3643的存储机制更高效,有助于降低Gas费,且更易于扩展以添加新功能。
从ERC-20、ERC-1400到ERC-3643的演进,反映了加密行业已经启动“合规代币军备竞赛”,持续优化标准,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监管条例。ERC-20暴露了在RWA代币化方面的局限性;ERC-1400回应了证券型代币的合规要求;ERC-3643解决了全球性动态合规与更广泛资产类别兼容的需求。代币标准的历史沿革证明,市场正在积极开发弥合技术创新与监管合规之间鸿沟的解决方案,ERC-3643则标志着迭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降本增效:ERC-3643重塑RWA发行流程
RWA的发行成本也催化了加密行业对代币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即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成本。
RWA发行成本高企的核心原因在于链上交易的无信任化与现实世界监管合规间的矛盾,其导致了对中介机构与持续合规支出的依赖。券商等传统金融中介通过人工审核、交易监控与线下流程来保证合规性,而此类环节正是RWA项目的主要成本项。
面对该挑战,ERC-3643为RWA代币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即通过自动化与标准化来降低长期合规支出,并提升整体效率。
因此,ERC-3643或将成为连接TradiFi和加密资产的关键技术,其引入了一种范式转变,核心机制可被概括为:许可型代币+链上身份(ONCHAINID)。ERC-3643的核心就在于其定义的代币不可自由转让,每次转账都需要在协议层强制验证发送方与接收方的“身份与资格”,要求双方在链上满足必要的合规,从而为资产赋予区块链的优势(如即时结算、可编程性等),且无须牺牲监管。
在链上开发“许可型代币”不仅满足了合规要求,也兼顾了分布式账本的透明度和效率。无许可系统虽然遵循了纯粹的去中心化思想,但通常与实际的监管框架不兼容。ERC-3643提供了一种混合模型:底层公链保持去中心化,提供透明度和一致性,但链上特定资产的访问权限处于受控状态。该设计允许合格投资者参与更广泛的加密生态系统,从而受益于充足的流动性,同时履行必要的合规义务。此模式亦或将成为区块链融入TradFi的关键驱动力。
ERC-3643内置的去中心化身份(DID)框架ONCHAINID是实现合规的关键模块,用于确保只有符合预定义条件的许可用户才能够成为持币者,投资者在链下完成KYC/AML验证,其身份信息就会被映射到链上,并与特定钱包地址关联。该系统是“合规原生”的基础,不合规实体从根源上就无法获取或持有代币。
ONCHAINID框架亦可与代币智能合约相关联来表示资产的“身份”,能够有效充当资产的“链上副本”,并在代币的全生命周期中添加任何声明,其高透明度与不可变的日志条目加强了可审计性和信任,降低了委托中间商的信任风险。
ONCHAINID合约不与特定代币绑定,意味着每个用户只需部署一次,其身份就能被复用于多种资产类别发行,其可复用性是重要的设计选择,显著提高了投资者的用户体验并加速了生态系统的发展。在TradFi中,每种新的投资工具通常都须重走KYC/AML流程,给投资者带来了繁琐的用户体验。通过允许单个经验证的ONCHAINID在各种基于相同标准的发行中使用,ERC-3643简化了投资者的入驻流程。该“一次验证,多次复用”的模型鼓励投资者参与到更广泛的RWA发行,进而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流动性与市场深度。
合规逻辑在智能合约层面自动强制执行。ERC-3643代币的转让必须同时满足投资者规则与发行规则才能被执行,可有效防止代币流入未经授权的钱包,同时也意味着代币的发行方可随时设置并更新转账规则,如设置交易白名单、冻结指定账户或强制转账。
ERC-3643的价值主张在于将链下监管要求通过代码转化为链上自动执行的“合规逻辑”,其从根本上改变了RWA的合规机制。传统的合规流程繁杂且成本高昂,而ERC-3643则通过在代币合约内嵌入合规逻辑实现了实时、自动化、不可篡改的合规检查,不仅降低了长期运营中的审计和法律成本,还提升了透明度与交易效率。
从传统资产到新兴资产:ERC-3643的多元用例
ERC-3643作为一种合规原生的代币标准,应用场景相当广泛,其可编程性能够为多种资产类别提供代币化解决方案。
证券资产是ERC-3643最成熟和最普遍的应用场景,其适用于股票、债券与基金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发行以及转让。通过ERC-3643,发行人能够将股息分配、投票权等治理规则与链上合规逻辑嵌入智能合约,并保证只有合格投资者才能持有和交易代币。例如,荷兰银行曾在2023年采用ERC-3643标准在Polygon上发行了500万欧元的绿色债券,该案例直接证明了在公链上发行受监管资产的实操性。此外,ERC-3643也能够在降低成本、提高流动性及透明度并扩大投资者基数等方面发挥作用。
ERC-3643也令实物资产上链成为可能,进而实现部分所有权、自动化资管以及简化的实物资产交易。实物资产主要包括房地产、大宗商品(如贵金属、农产品、原油)和艺术品(如收藏品、奢侈品)等。ERC-3643通过“份额化所有权”功能,将高价值的实物资产切割成小份代币,并编码转让规则,大幅降低了投资门槛,为其提供了更高的流动性,同时也解决了实物资产固有的身份验证与司法管辖区限制的挑战。比如,Inveniam Capital Partners采用ERC-3643将价值2.6亿美元的美国商业房地产代币化,并授予投资者部分所有权与二级市场准入。
另外,ERC-3643正在探索新兴资产领域的应用方向。碳信用作为一种绿色资产,其额度通常须严格的溯源与交易管理。ERC-3643可用于发行与管理碳信用代币,保证其交易遵守特定的合规要求。ERC-3643将为全球碳市场提供一个透明、可回溯且符合监管条例的链上基础设施。ERC-3643亦可实现IP的代币化,允许创作者与发明者商业化其作品或权益。智能合约自动向持币者分配版税或收益,从而降低大量的人力成本与操作失误,并确保了回报的公允、即时分配。
截至目前,ERC-3643已展示出显著的吸引力,其支持超过120个功能,在超过180个司法辖区符合监管,代币化超过320亿美元的资产,并创建与管理了超过40种代币,为大规模采用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