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Bitlayer联创Charlie:机构级比特币金融基础设施的牛市野望

CN
PANews
关注
13小时前

采编:Zen,PANews

从波卡到Polygon,十年行业老兵Charlie Hu的创业路径几乎贯穿了区块链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周期。作为早期波卡生态的参与者和Polygon亚太区的开拓者,他不仅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与生态经验,更在2023年敏锐捕捉到比特币生态的爆发契机。基于对BitVM技术的深入理解与工程实践,他联合技术极客Kevin He共同创立了Bitlayer,一个实现比特币可扩展性与可编程性的Layer2解决方案,旨在成为比特币网络真正的“计算层”。

自2024年第一季度主网上线以来,Bitlayer已迅速成长为比特币Layer2赛道中的领跑者:链上交易量突破7100万笔,TVL峰值近9亿美元,多次位列DefiLlama比特币L2赛道榜首。其核心创新,基于BitVM构建的去中心化跨链桥与Rollup架构,在不依赖比特币主网升级的前提下,实现了安全、高效的资产跨链与智能合约执行。背后是一支拥有前Polygon,火币公链、阿里Super Chain及Celestia等技术背景的资深工程师团队,兼具东西方市场经验与极强的执行落地能力。

今日(8月27日),比特币原生二层网络 Bitlayer 正式启动其治理代币 BTR 的首次公开发行(TGE),标志着项目进入新一阶段的公开化与生态扩展。官方宣告显示 BTR 的上线与交易安排已进入实操阶段,并与多家平台在发售与交易配套上展开协作。

近几个月来,Bitlayer 动作频频:在最新发布的 Bitlayer 2.0 白皮书 中对比特币二层基础设施进行了重定义,并推出了首个基于 BitVM 范式的跨链桥主网 Beta。此外,Bitlayer 已与三大比特币矿池——Antpool、F2Pool 与 SpiderPool 建立战略合作。

面对以机构资金为主导的新周期,Bitlayer明确将自身定位为“机构级比特币金融基础设施”。Bitlayer也获得国际机构的资金支持,已累计获得2500万美元融资,其支持者包括Polychain Capital、Franklin Templeton、ABCDE、StarkWare、OKX Ventures、Alliance DAO 及 UTXO Management等头部机构,资金与背书也为其技术研发与生态推广提供了支持。

在这场由华尔街推动的牛市中,Bitlayer立下了很大的愿景,正试图成为连接比特币原生资产与传统金融世界的关键桥梁,这一目标该如何实现?PANews日前对 Bitlayer 联创Charlie Hu进行了专访,以下为采访内容:

十年行业老兵创业路:从波卡、Polygon到Bitlayer

PANews:在创立Bitlayer前你有哪些经历?

Charlie:我早年在荷兰读金融学硕士期间一直有接触科技领域,对早期加速器、科技创新,尤其是物联网还是比较了解的。我正式接触比特币完全是一个契机——2013年,在阿姆斯特丹的比特币 Meetup上,我从社群自下而上了解到了比特币及挖矿,也正式开始研读比特币白皮书。不过,那段时间并没有把区块链当作事业发展的重心,也没将它纳入职业生涯规划。

2015 年,我在德国柏林参加了以太坊的 Devcon,了解到了以太坊。当时我对Gavin Wood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其主导了波卡的开发。我跟随波卡团队做了很多社区志愿者工作,通过德国朋友参与了该项目的第一轮投资。

波卡是我正式入行后第一个主要参与项目,2017至2019 年间,在很多国内的布道活动、波卡生态中国行的几次活动,我负责同传和翻译。此外,我还与人合创了一个波卡生态品牌叫“波卡base”。基于这些经历,积累了很多关于波卡和整个 Web3 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也逐渐发现波卡生态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卡槽拍卖太贵、成本太高等。因此,我的注意力又回到以太坊。

2021年,我加入了 Polygon,成为他们官方的中国区,后来是亚太区负责人,负责项目对接、开发者关系维护,我还负责 BD(商务开发)和大客户合作,比如跟网易、Roblox中国、腾讯等都是我谈的合作。后来因为项目方逐渐将精力全部转向美国,以及国内的政策与合规的问题,我离开了中国,也离开了Polygon。

PANews:在什么契机下你创立了Bitlayer?

Charlie:在2023年初,铭文、BRC-20等概念爆火,我基本都是最早一批参与者之一,从中赚到了一些比特币,也观察到比特币网络的问题:大量拥堵、手续费很贵,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比特币生态的广泛发展是必然的,但如果要大规模出圈,甚至吸引机构参与,需要做DeFi应用。但这些在比特币主网上无法实现,所以我开始研究如何扩容比特币的各种方案。

后来在2023 年 10 月,我们看到了 BitVM白皮书,这种方案能够在不需要硬分叉或软分叉、也不需要比特币主网升级的前提下,基于比特币现有脚本语言提供某种可扩展性和可验证性的能力。我觉得很有意思,就跟Kevin He开始一起深入研究。

那时Merlin、Babylon等BTCFi项目非常火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契机,便 All in了比特币Layer2赛道,正式成立Bitlayer。基于成为比特币的“计算层”与可编程基础设施的愿景,我们推出了BitVM Bridge和比特币 Layer2 Rollup这两个核心产品。

Bitlayer生态及团队现状

PANews:现在Bitlayer生态发展如何,有哪些关键数据可以披露

Charlie:从 2023 年年底推出Bitlayer到现在快 20 个月,中间经历了很多事。

我们的第一轮融资比较早期,投资方包括OKX Ventures、ABCDE以及Comma3 Ventures等一些亚洲资本。在2024年年初,我在EthDenver上接触到很多欧美资本,包括Framework Ventures、Alliance DAO、Asymmetric等欧美机构,后来也都参与了投资。

那一轮种子轮配合白皮书发布、主网上线,推动了生态建设。自去年 4 月主网上线至今,大概有 7100万笔交易、200 多个项目部署,目前大概有 10 个左右活跃项目。最高 TVL 接近 9 亿美元,现在大概保持在7 亿多美元,也还是Defillama上的第一名。另外,BitVM 跨链桥也已完成测试并上线主网,我们比特币链上的资产YBTC也在多个头部协议上有部署。

PANews:团队规模如何,两位联创如何分工?

Charlie:我们是一家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约 60% 团队成员从事研发工作;研发团队约有 35 名全职工程师,涵盖 BitVM 研究人员、前端与后端开发以及安全岗位。团队以亚洲开发者为主,同时拥有部分欧美同事。非技术岗位十余人,负责运营、商务与媒体事宜。公司整体规模约有 50 名全职员工。

在分工上,我负责商务、战略和合作,包括媒体宣发、开发者关系、融资,以及交易所和流动性对接等。除了研发和产品之外,其他大部分事务都在我的职责范围内。Kevin 则负责整体产品研发与技术研究,并承担技术相关的决策与战略工作。

高死亡率的比特币L2赛道,Bitlayer何以坚挺?

PANews:比特币 layer2 的项目失败、停摆或转型的案例不在少数,原因何在?

Charlie:我认为现实问题主要在于融资不到位、团队经验和技术积累不足。早期投资者通常不看营业额,因为产品未上线、无营收是常态。因此他们更看重团队履历、对行业的理解以及技术方案是否具有独创性或差异化。时机也至关重要,本地资源、主网上线后的运营能力、是否能吸引或得到大户支持、是否能招到优秀开发者并促成机构合作,都会直接影响项目成败。

此外,人脉和公信力同样重要,我们能和 Chainlink、LayerZero、Nansen 等早期伙伴对接,并与 Antpool、F2Pool、SpiderPool 达成战略合作,这些是很多团队没有的资源。最后,技术必须有创新,简单抄或外包很难长期存活。去年初许多宣称要做 BTCFi 或 BTC L2 的项目最后都关停了,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PANews:Bitlayer的差异化优势有哪些?

Charlie:BitVM 是我们核心的技术战略与选型。我们认为,在不依赖主网硬分叉或软分叉的前提下实现比特币扩展(尤其是验证能力),BitVM是唯一务实的路径。而如果依赖主网升级,落地时间将遥遥无期甚至永远不可能实现。

BitVM 的设计将比特币的安全性与以太坊式的可编程验证能力结合起来,验证可以在类似 EVM 的环境中完成,从而释放验证能力的潜力。基于这一可行性判断,我们选择全力投入相关研究与工程创新。自 2023 年起,我们是亚洲最早启动并持续推进该方向的核心团队之一。

此外,我们的开发团队也是一项优势,有大量来自大型企业与区块链项目的资深工程师,例如火币公链团队、阿里 Super Chain 团队,以及在 Celestia的DA、Aztec的ZK等方向有实战经验的工程师。团队以亚洲成员为主,同时有欧美同事,构成多元而有竞争力的研发阵容。

这使得我们在研究与工程实现上有扎实积累,执行力强、落地和响应速度更快。因此比部分同类团队更早实现主网上线——我们在去年已上线主网时,而许多竞品仍停留在测试网阶段。

综合来看,我们的技术前瞻性、大厂背景与高执行力,加上东西方市场与机构/社区联动的实操经验,使我们在技术路线与市场落地上具备明显竞争优势。运营团队也有腾讯、字节系背景,善于将 Web2 的打法与 Web3 的产品结合,过去一年多的实践已初步验证了我们的策略与能力。

技术创新与商业版图的野望

PANews:Bitlayer在商业方面布局如何?

Charlie:我们的核心 OKR / KPI 之一,是在链上扩大 YBTC 的业务规模与使用体量。YBTC 是基于 BitVM 并通过去中心化桥一比一跨入的可升级 BTC 资产,我们的目标是在年底将链上 YBTC 规模做大至超过 1 万 枚 BTC 级别,并在头部蓝筹协议中提供充足流动性,让更多用户认识并使用 YBTC——本质上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版的 WBTC,同时彰显我们背后的 BitVM 桥技术与安全性。

在生态层面,YBTC 的上游流动可由各类比特币资产提供方(providers)供给,下游我们负责输出基础设施(例如 TPL)给底层协议使用。当底层协议讨论 BTC 生态时,我们是其重要的 BitVM partner 之一,也是 TVL 的贡献方。目前已与 9 个生态达成合作,并获得基金会作为投资人对我们的 grant 支持。随着 Bitlayer v2 主网的上线,我们也将催生更多特色应用——围绕比特币资产的预测市场、期权产品,乃至类似 Hyperliquid 的高并发交易系统已有团队在深度合作推进。部分以太坊蓝筹协议如 Morpho、Aave等也在推进部署到我们的链上,部署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在机构端,我们同步加速对接机构类产品与大额买盘机会:在 ETF / ETP、场外买盘与机构化产品兴起的背景下,我们正推动ETP 方案,并探索与比特币储备型企业及其他大型持仓方的合作,为其资产提供可落地的收益化路径。举例来说,ProCap 创始人 Anthony Pompliano 最近成为我们的投资人,我在纽约接受了他的采访,双方正在共同探讨面向这些持仓公司的合作场景,目标是为其 BTC 储备提供稳定且可持续的收益解决方案。

PANews:Bitlayer前段时间发布了2.0白皮书,提到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层面发展规划,这当中有哪些是你们团队最为关切和值得用户期待的?

Charlie:基于 BitVM 技术构建的 BitVM Bridge 已完成测试和审计,于 2025 年中正式上线主网 Beta,现已投入生产环境,并已对外与 Solana、Sui、Base、Arbitrum、Cardano、Starknet 等多条 Layer 1、Layer 2开展对接或合作。该桥采用基于比特币脚本的欺诈证明与 operator 挑战机制,显著降低了中心化多签映射(如 WBTC)带来的信任风险,可在怀疑交易异常或黑客攻击时发起挑战并验证交易。

同时,我们正在推进的 B2 是一个以 BitVM 为验证内核、目标实现比特币安全等效的 Rollup 基础设施:该方案支持将交易证明最终锚定到比特币区块,目前处于收尾审计阶段;作为 BitVM Alliance 的核心开发团队之一,我们承担关键模块的实现、代码审计与 bug bounty 工作,并在缩减 proof 大小与优化验证成本等方向做出原创性贡献并公开发表过技术文章。我们在该模块中承担了 lead 角色并推动了多项落地工作。

面向未来,V3 的愿景是在保持比特币等效安全性的前提下,引入并行/平行执行与更高吞吐的架构,支持高频、低延迟的 DeFi 与交易协议,成为比特币生态中的高性能计算层。该路线受阿里 Super Chain实践的启发,团队现任核心架构师 Daniel 过去曾负责相关技术。

在接下来的 8–12 个月,我们将以推动 V3 的工程实现与落地为主。当然,这个技术挑战很大,我们的野心也比较大。

BRT代币即将上线

PANews:BTR具体有哪些效用,如何为生态和用户赋能?

Charlie:我们是 2025 年第一个在 CoinList 上完成公募的比特币项目之一,CoinList 为我们带来了近 2 万名参与者,地域分布涵盖欧洲、东欧、西欧与东南亚。同时我们也是首个在 GoMining 平台上进行 IDO 的项目。GoMining 是拥有约 360 万用户的比特币云算力平台,帮助我们覆盖大量欧美用户。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渠道让更多人认识 BitLayer,理解 BTCFi 的业务场景与价值。

关于 BTR 的核心功能,目前聚焦三大方向。1.治理,BTR 持有者可发起与参与网络治理投票,决定网络相关提案。 2.节点质押:质押 BTR 可作为成为节点的资格条件,节点将共享网络手续费与桥接相关收益。 3.Gas :当前链上 gas 暂以从二层跨回的 wrapped BTC结算;未来 BTR 有可能通过投票成为网络的 gas 代币或参与费用机制设计。

BTR代币的TGE目前已在币安 Alpha 等渠道做预热,已确定于8月27日上线,已经达成合作的主流交易所包括Bitget、Gate、MEXC、LBank等。Coinbase也在洽谈中,不过该交易所有上架前限制,要求在上架前 6 个月内不得再次进行融资,所以正式上市可能要在6个月以后。韩国交易所Upbit等还在沟通,还没有完全确定。

机构主导牛市下的机遇和挑战

PANews:BTCFi 的发展是否符合预期?相比创业之初,你对 Bitlayer 的发展规划及整个 BTCFi 赛道的认知有没有发生哪些变化?

Charlie:总体来看,比特币相关的可落地业务比最初预期更小且更集中。曾经热度很高的铭文 、BRC-20,其共识与活跃度已显著退潮,许多项目已停滞——网络拥堵与高额 gas 费是重要原因之一。BRC-20、铭文类资产在功能性和实际使用场景上本就有限,这一点我在当时已有预判。

另一个明显变化是:本轮牛市以机构为主导,不再像 2021 年那样由大量散户推动。新的流动性、资金与用户更多来自机构,因此围绕机构开展的 Bitcoin DeFi 将成为关键战场,我们需要在这一方向上深入探索与布局。

我们的核心验证点很清晰:释放比特币的流动性,让比特币资产能够在蓝筹 DeFi 协议中找到可持续的商业场景。目标是为比特币持有者,包括散户、大户、机构创造长期价值。例如,通过去中心化且可信的跨链桥将比特币引入生态,使铸出的 YBTC/YBDC 能带来合理且可持续的收益,而不是依赖增发或补贴的短期激励。

与 2023 年底围绕铭文的短期投机狂热,大量追逐所谓“百倍币”相比,当前市场在供需两端正逐步回归平衡,情绪也更为理性。

PANews:在这场机构的牛市,Bitlayer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Charlie:如今机构流入已成共识。ETF 与场外大单(例如贝莱德等机构买盘)为市场带来了持续且规模化的买入力,推动价格长期走高。

本轮牛市与 2021 年由散户主导的周期已显著不同——当前的上涨更依赖机构资金与流动性。机构带来了稳定的大额买盘与深度流动性,在宏观环境逐步宽松(例如潜在降息)和监管逐步放开的背景下,更多机构化产品与复杂金融工程将陆续出现,我们有机会成为这些产品所需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同时,可以与持有大量 BTC 的企业(类似 MicroStrategy 的公司)探讨合作,为其资产创造可落地的收益场景。

不过,华尔街的深度介入也带来了挑战。市场会更多被大型机构与金融工程驱动,可能出现操纵、对冲和“巨鲸”行为,这既会改变市场格局,也会缩短初创团队在市场窗口期内可操作的时间。

机会虽多,但并不必然落到资源有限的早期技术团队头上,我们在资源和市场地位上面临被压缩的风险。

为此,我们将把自己定位为机构级的基础设施提供者与服务商,专注交付稳定、安全且合规的基础产品,包括可持续的收益路径、可信的跨链桥接与高效结算服务。

同时,我们也会主动与矿池、托管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及大型 BTC 持有方建立合作,提供可落地的收益方案与技术支持,从而在机构化潮流中争取并稳固我们的市场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注册100%中奖!抽BTC/苹果+领万U礼!仅限开学季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