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报告指出,高达「95% 的组织在生成式 AI 投资中获得的回报为零」。
撰文:叶桢
来源:华尔街日报
周二,美国科技股遭遇了数月来最严重的一次抛售,这轮由 AI 热潮驱动的强劲涨势戛然而止。市场对 AI 商业化回报的疑虑,叠加行业领袖发出的泡沫警告,给了大涨的市场一个下跌的理由,导致投资者纷纷从高动量的科技股中撤离。
在这次回调中,科技股权重较高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盘大跌 1.4%,创下自 8 月 1 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芯片巨头英伟达下跌 3.5%,软件公司 Palantir 和芯片设计公司 Arm 分别重挫 9.4% 和 5%。标准普尔 500 指数也收低 0.7%。
此次回调恰逢市场对科技股高估值的担忧日益加剧之际。据彭博社数据,纳斯达克 100 指数的预期市盈率为 27 倍,比其长期平均水平高出近三分之一。
引发市场紧张情绪的直接催化剂,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某研究分支机构周一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高达「95% 的组织在生成式 AI 投资中获得的回报为零」,并且「只有 5% 的集成 AI 试点项目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价值」。
与此同时,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近日也公开表示,他认为投资者对 AI「过度兴奋」,一场泡沫可能正在形成,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很多钱」。
这些负面信号迅速发酵,冲击了市场的乐观情绪。一位接近数十亿美元规模美国科技基金的交易员直言:「这个(MIT 的)报告吓到了人们。」
伴随 AI 概念股的下跌,风险资产也普遍承压,比特币下跌 2.7%,拖累了相关加密货币概念股。资金明显从科技板块流向防御性板块,道指在过去五个交易日有四天都跑赢科技股。
泡沫警告与回报疑虑,双重利空引发抛售
长期以来支撑科技股估值的 AI 故事,正面临现实的检验。麻省理工学院的报告提出的观点尤为尖锐,其结论——「绝大多数(AI 项目)仍未产生可衡量的(利润)影响」——直接挑战了市场认为 AI 将迅速转化为企业盈利的普遍预期。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 Altman 近日也对 AI 泡沫发出了警告。作为本轮 AI 浪潮的「旗手」,他将当前的狂热与当年的科网泡沫相提并论,认为历史正在重演。他向媒体表示:「当泡沫发生时,聪明人会为一个真相的核心而过度兴奋。」 他承认互联网的重要性,但点明「人们变得过度兴奋了」。
尽管他也表达了对 AI 长远价值的巨大信心,但其「有人将会亏掉一笔惊人的钱」的警告,无疑加剧了投资者的短期忧虑。
分析认为,这些信息共同「吓坏了」市场参与者,成为触发抛售的关键因素。
「高动量」交易退潮,科技股龙头普跌
周二的下跌集中于今年表现最强劲的「高动量」股票。自 5 月中旬以来,标准普尔 500 信息技术子指数上涨了 14%,其中 AI 相关公司功不可没。然而,周二领跌的正是这些昔日明星。
除了英伟达、Palantir 和 Arm 外,甲骨文(Oracle)和超微半导体(AMD)这两家 5 月中旬以来表现顶级的大盘股,股价也分别下跌了 5.9% 和 5.4%。广告技术公司 AppLovin 同样下跌 5.9%。据彭博社数据显示,包括「Mag7」在内的科技巨头组合以及被追捧的动量股和散户热门股均遭遇重挫。
过去 5 天里,Mag7 股票大幅下跌,而标普 493 指数基本持平。
Irving Investors 的投资组合经理 Jacob Sonnenberg 对此评论称:「市场一直处在火热状态中——今天你看到了资金从许多非常热门、高动量的股票中轮动出来。」 这表明,市场的下跌并非无差别抛售,而是一次集中的获利了结和风格切换。
避险情绪升温,资金流向防御性板块
在科技股遭遇抛售的同时,市场的另一面呈现出明显的避险特征。资金从高风险的科技板块流出,转向了传统意义上的防御性领域。消费必需品、公用事业和房地产等板块逆势上涨。事实上,当天约有七成的标准普尔 500 指数成分股收高,凸显了这轮下跌的结构性特征。
债券市场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风险资产承压之际,美国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随之走低。
与此同时,其他风险资产也未能幸免。比特币价格下跌,触及近三周低点,自 6 月以来首次跌破 50 日移动均线。随着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下降,黄金和石油价格也出现下跌。
投资者敏感性凸显
这并非市场第一次对 AI 的潜在风险表现出敏感。
今年 1 月,中国 AI 公司 DeepSeek 宣布的一项技术进展就曾引发市场短暂动荡,因为它似乎以远低于美国竞争对手的算力实现了优异表现,一度引发了对美国公司 AI 主导地位和芯片需求的质疑。尽管当时市场迅速恢复,但这一事件已表明投资者对任何有关 AI 的负面消息都高度警惕。
展望未来,市场正密切关注即将到来的关键事件。
美联储官员云集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以及 AI 芯片霸主英伟达的财报发布,将成为测试市场情绪的下一个重要关口。投资者的目光将聚焦于美联储主席的讲话,以及英伟达能否以其业绩和指引,重新点燃市场对 AI 的信心。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