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Daii
不是你不够聪明,也不是你信息不够灵通,而是我们都太习惯于用昨天的眼光去看今天的世界。
2011 年,当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醒大家「至少目前来说,买比特币是笔好投资」时,价格才 7 美元。到了 2013 年,知乎用户 @Busch 又转述了这一观点,超过一万人点赞。可惜,我们还是没动手。
今天翻出自己 2020 年的旧文,突然发现,错过比特币的真正原因是,我们总用「理性」伪装恐惧,用「傲慢」遮盖未知。
这篇已有 3.4 万阅读、400 人点赞的文章,也许能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下一次「比特币级」的机会来临时,我们应该少一点自我设限,多一点勇气。
也许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仍握在我们手里。读完之后,别忘了转给和我们一样还在观望的朋友。
比特币,应该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
已经想不起来,我是什么时候知道比特币的了,反正比较晚。肯定比 2009 年 6 月就知道比特币的吴刚晚很多。那时,好像还年少轻狂,周围的一切还欣欣向荣。第一次开始比特币交易是 2017 年 11 月 9 日,价格在 7250 美元,1 个多月后的 12 月 17 日,比特币到达历史高点 19000 多美元,比我当时买时涨了两倍多。你肯定为我感到惋惜,怎么不多买一点呢?其实,现在看来那时买比特币并不是最佳时机,就像现在买也不是最佳时机一样。理由,请看上一篇《小心!别上当!比特币从来没有牛市!》。
我的第一次交易截图
我现在更后悔的是,我怎么就没有能够再早一点买比特币呢?这不是痴人说梦,还真有这个可能,因为早在 2011 年 9 月 11 日,就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推荐大家买比特币。当时,比特币价格最高也只有 7.025 美元。
经济学家推荐买比特币?
他,就是那个推荐买比特币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他是因为「国际贸易」和「经济活动地理分布」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克鲁格曼是全球化的倡导者,他的国际贸易的理论,现在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
2008 年,克鲁格曼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他那一篇推荐购买比特币的文章。这是,克鲁格曼最早的关于比特币的文章,题目叫《黄金网络镣铐》(Golden Cyberfetters),是一篇博客,发表时间是 2011 年 9 月 7 日。你不能嫌烦,这个时间会在本文反复出现,我是想告诉你,机遇其实就是时间。
2011 年 9 月 7 日,克鲁格曼第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黄金网络镣铐》
《黄金网络镣铐》(Golden Cyperfetters),刚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一头雾水。不能怪你,这是克鲁格曼生造(coin)的名词,原来的是 Golden fetters——黄金镣铐,是用来批判 1919 年~1939 年间的金本位的。经济学界有很多人认为,是黄金本位造成了 19 世纪 30 年代的的经济大萧条。你在教科书里看到的把「牛奶往下水道倒」就是那个时候,总体比较复杂,你只需记住金本位导致了大萧条,这很糟糕就够了。在这里,比特币被比喻成了网络黄金。因为比特币也是限量发行的,只有 2100 万枚,暗示比特币也同样会造成通货紧缩和经济大萧条。原因很简单,因为比特币限量发行,将会鼓励囤积。比特币是一种新的、网络时代的金本位,最终将导致「囤积、通货紧缩和大萧条」。
So to the extent that the experiment tells us anything about monetary regimes, it reinforces the case against anything like a new gold standard – because it shows just how vulnerable such a standard would be to money-hoarding, deflation, and depression.
不过,理论与实践,被克鲁格曼分开了。虽然,他不看好比特币的未来,但是也没有落井下石。他只是承认了比特币的剧烈波动,并且认为「到目前为止,买比特币是个好投资」。
So how『s it going? The dollar value of that cybercurrency has fluctuated sharply, but overall it has soared. So buying into Bitcoin has, at least so far, been a good investment.
题外话,在那篇博客中,克鲁格曼还讲了另一个道理:我们要的货币体系,不能让只是持有这个货币就变富,而是这个货币体系要能够促进交易,使得整个经济变富。他认为「比特币」是只要持有就能变富的货币,这不合天理。那么,这是真的吗?这与本文无关,但是有意思,改天我们专门讲。
What we want from a monetary system isn』t to make people holding money rich; we want it to facilitate transactions and make the economy as a whole rich.
言归正传。你可能会说,等等,这个机会你肯定抓不住,因为你的英文不好。没有关系,我们有知乎。2013 年 11 月 22 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推荐比特币的消息 @Busch 第一次带到了中文世界,以知乎问答的形式。怎么样,我们知乎,就是牛。而且, @Busch 还专门为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更了不得的是,这个回答居然收获了 1.2 万个赞。
获得 1.2 万赞同的关于比特币的解答
这就是那个知乎问答。问题是:经济学界如何看待比特币?回答者 @Busch ,至今已经收获了 12805 个赞同。1.2 万点赞,真的很厉害。
获得 1.2 万赞,里面的故事功不可没。我们也应该暂时收起自己的功利心,先去认真欣赏一下这个好故事。
故事,是真实的,是关于「国会山保姆合作社」的。起因,是一群在国会上班的年轻父母,为了解决自己社交的时候,孩子没有人带的问题。所以,他们才成立了这个互助组织。加入的时候,每个人领到 20 小时保姆券,每张券对应一定时间的照看孩子的服务。提供服务的父母可以得到保姆券,以后在别人帮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再把券给别人。当然,里面还有更多的管理细节,总之,很多的问题都他们考虑到了。
2000 年的国会山保姆合作社
保姆合作社发行的半小时保姆券
但是,现实很骨感,最后还是出问题了,运行不久,合作社就处于崩溃的边缘。因为,人们不愿意花券请别人带孩子,而是愿意多挣券以备自己不时之需。
@Busch 认为,衰退是因为产出不足造成的,而原因就是保姆券的数量不够。
如果把这个托儿合作看做一个经济体,保姆服务看做她的产出(GDP),这就是对衰退的经典定义。而衰退的原因就是出在经济体内的通货紧缩,即保姆券的数量不够。
@Busch 借这个故事,首先批评的是比特币的防通胀特性。因为它,将会产生大量的囤积行为,最终导致通货紧缩,从而导致经济大萧条。这也是克老的那篇《Golden Cyperfetters》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你应该知道了,限量 2100 万,是比特币最容易被攻击的点,也是最早被攻击的点。
如果她真像某些狂热的投机者鼓吹的那样,成为「未来的货币」,「全球的货币」, 全球经济的下场就和国会山托儿所一样。
事实上,结论正好相反。衰退的原因并不是保姆券的数量不够,不是产出不足,而是需求不足造成的,关于这一点,已经有经济学家用论文清晰表述过了。@Busch 将保姆券数量的确定性,与比特币总量的有限性进行类比,让人们可以轻松理解复杂的经济学道理。结论也很简单,如果比特币成为国际货币,下场将与保姆券一样,导致通货紧缩,出现保姆合作社难以维继,也就是经济大萧条。确实,解答很简洁,很生动,也很形象,收获 1.2 万赞是应该的。
但是,这个故事被误用了。关于 @Busch 解答的不足,与本文无关,我们改天专门讲,你可以到微信公众号里面去找找看。
重点来了,现在我们来讲你最关心的。千万不要以为,@Busch 是想通过问答,让大家放弃购买比特币。真实的情况完全相反,他特地全段落引用了在克鲁格曼在那篇文章里的话「至少目前来说,买入比特币还是一笔好的投资」,而且还加粗了,以提醒大家。
知乎问答 1.2 万赞的解答中关于克鲁格曼推荐买比特币的截图
好了,请注意,这里有两个时间点,代表了你可能买比特币的机遇。一个是克鲁格曼文章发表的时间,2011 年 9 月 7 日;另一个是 @Busch 在知乎问答里面引用他的文章的时间,2013 年 11 月 22 日左右。
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推荐人买比特币,是非常稀有的信号。但是,即使你有机会,看到了这样的信号,你还是不会买,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本文想要告诉你的。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为什么你不一定会买?
如果你很幸运,在 2011 年 9 月 7 日就看到了克鲁格曼的推荐买比特币的内容。你也不一定会买。看一下当时的价格走势,你就清楚了。那时比特币的价格是 7.025 美元,刚从 1 个月前的历史最高点 29 美元跌下来。注意,下图之所以没有呈现出断崖式下跌,因为是对数尺度,一种让你关注趋势的尺度。想要了解关于对数尺度,也请看一下前面这一篇《小心!别上当!比特币从来没有牛市!》,不要怪我反复推荐这一篇,因为现在是很多人认为的牛市,我不想让我的读者上当。
2011 年 9 月前比特币价格走势(对数尺度)
看下面这张平常尺度的价格走势图,你更不会买。下降陡峭的程度要远远超过上面对数尺度的。更直观,更怕人,这属于典型的「熊市」。俗话说,熊市不言底。你决定还是再等等。果然,不出你所料,价格继续往下跌。到了 2011 年 11 月 11 日,比特币只有 2.1 美元了,这时候,你会更相信克鲁格曼比特币不会成功的预言。你会感到自己很幸运,幸亏当时没有听他的话,否则赔大了。
不过,这在今天看来,你其实是错过了一次机遇。
2011 年 9 月~2020 年 1 月,比特币的价格一直处于下跌中
我们再来说第二个时间点,2013 年 11 月 22 日,这也是作为中国读者的你,最有可能通过知乎看到克鲁格曼推荐购买比特币的时间。你会买吗?还是不一定。看下图,2 年后比特币的价格已经涨了靠近 100 倍,从 7 美元涨到了 675 美元,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涨幅,这不是泡沫是什么?更为可怕的是,当时的价格还在继续往上涨,20 天内,11 月 30 日到达了 1052 美元,一个新的历史高点。剧烈的价格波动,让你开始怀疑克鲁格曼的那句话,风险也太大了。更大的可能,是你偃旗息鼓,算了,天下机会多的是,何必跟比特币较劲呢?
第二次买入比特币的机会就这样没有了。
2013 年 11 月 22 日,克鲁格曼的思想传到了中国时,比特币价格是 675 美元
为了让你体会一下,一个经济学家,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去推荐购买比特币这样的机会,有多么的不容易。你有必要了解一下,当前主流声音对比特币的看法。从中,你也能体会到这两次机会是多么的珍贵。
比特币是泡沫?
经济学家常有,推荐不常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推荐买比特币更不常有。那一次推荐,可以看成是一次意外,此后,从来没有再发生过。相反,克鲁格曼开始了对比特币的声讨。
自 2011 年 9 月 7 日以后,克鲁格曼对比特币的态度不再模棱两可,他开始旗帜鲜明的反对。下图是他在《纽约时报》发表的关于比特币的文章列表。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对比特币的反对,是多么的坚决。2013 年 4 月 14 日《反社会网络》;2018 年 1 月 29 日《泡沫、泡沫、骗局和问题》;2018 年 7 月 31 日《为什么我是加密货币怀疑论者》。
克鲁格曼《纽约时报》专栏,部分与比特币相关的文章列表
尤其是,2018 年 1 月 29 日的那一篇,他说理发的时候,有个理发师问他是否应该买比特币。他很生气,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在标题里面,连用了 2 个「泡沫」《泡沫、泡沫、骗局和问题(Bubble, Bubble, Fraud and Trouble)》。那篇文章的结尾,生动展示了他对比特币的愤怒:是的,我的理发师不应该买比特币。这将很糟糕地结束,越早越好。
So no, my barber shouldn『t buy Bitcoin. This will end badly, and the sooner it does, the better.
我瞎猜一下,2018 年 1 月 29 日,比特币的价格是 11000 多美元,与 1 个月前的历史高点 19000 多美元相比,一下子跌去了 8000 多美元。可能是克老自己被套住了,否则,他怎么会那么生气呢?开个玩笑,不要当真,当然说不定也是真的。
2018 年 1 月 29 日,比特币价格 11000 多美元
比特币,并不会因为经济学家普遍反对它,而不卖给他们。有一个匿名论坛,美国经济学毕业生,教师和求职者经常在那里灌水,因为匿名,你可能会听到真消息,也可能听到的是假消息。这个论坛叫「经济学就业市场传闻」(Economics Job Market Rumors, EJMR),网址是:econjobrumors.com。论坛里面有一个 3 年前的帖子,标题非常的大胆:现在不买比特币是此生最大的错误。再次免责声明,因为是传言,所以不能作为任何经济学界购买比特币的证据,我是当八卦讲给你听。
EJMR 匿名论坛 3 年前的一个帖子:现在不买比特币是此生最大的错误
转回国内,中国成功商人马云,也加入了声讨比特币的行列。他说比特币是泡沫,很认真,也很严肃的。那是 2018 年 5 月 16 日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这个会议可了不得,看看它的主办单位你就知道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人民政府。
2018 年 5 月 16 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马云说区块链不是泡沫,比特币是泡沫
马云的原话是,「区块链现在是一个热名词,首先,区块链不是泡沫,但是,今天的比特币是泡沫。比特币只是区块链一个很小的应用。」
关键的问题在于,比特币的价格当时刚从最高点 19000 多美元跌下来,只有 8200 多美元了,比克鲁格曼发那篇很生气的专栏文章《泡沫、泡沫,骗局和问题》时,又跌去了 3000 美元。这也似乎在证明,马云说的没有错吧,比特币就是泡沫,正在破灭。
2018 年 5 月 16 日,比特币价格 8291 美元,不到历史高点的一半
仔细想一想,不管是你没有买比特币,还是克鲁格曼、马云说比特币是泡沫,都是很有道理的,都是理性决策的结果。
但是,11 年过去了,我们的理性让我们的眼睛难受(看着涨),我们的理性让我们的口袋难受(没赚到)。我们总不能每天都骗一下自己,现在的比特币还是泡沫,最终,一切会烟消云散的。那我们不成了祥林嫂(哥)了吗?我们不得不问自己:难道是理性错了吗?难道我们应该像赌徒一样疯狂,才有机会获得比特币的红利吗?不是,而是我们自己可能做错了什么。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理性没有错。错在我们,我们把理性用错了地方。我们的生存本能,要求我们安全第一,不要冒险,我们非常容易否定一个新生的事物,因为新的东西,意味着不成熟,意味着风险。
说到底,对于新事物,是我们缺少包容。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心中还充满恐惧。想想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该是多么的害怕,否则,也不至于我们今天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赞扬那些敢为天下先的英雄了。吃螃蟹还属于个人的选择,一旦上升到了社会的层面,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看一下,19 世纪英国的「红旗法案」,你就会明白那时的汽车受到的「非难」,并不比现在的比特币少。汽车刚发明出来的时候,总体上是比不上马车的。或者说,马车是反对的。马车当然不会说话,反对的还是我们人类。汽车在最初,不管是舒适度,还是稳定性都很差。下面这张 1678 年的汽车原型简直是个「丑八怪」。这些倒是其次,关键是声音大,一辆汽车突然从你身边经过的时候往往会吓你一跳。1865 年,英国人制定了一个「红旗法案」,来「规范」汽车的驾驶。因为,当时的汽车,最大的优点就是,也就可能只剩下「快」了。
1678 年的汽车
1865 年的「红旗法案」,规定汽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 4 英里 / 小时,相当于 6 公里 / 小时,在城区还要减半,超速一次罚款 10 英镑。更过分的是,法案要求,每辆车至少需要 3 个人才可以上路,其中一个人,要在汽车前面 60 码,大概 55 米的距离。这个人要负责指挥交通,提醒路人,协助马和马车的通行。这个前面的人,手上会拿个小红旗,这也是「红旗法案」名称的由来。
Stipulated that self-propelled vehicl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crew of three; if the vehicle was attached to two or more vehicles an additional person was to accompany the vehicles; a man with a red flag was to walk at least 60 yd (55 m) ahead of each vehicle, who was also required to assist with the passage of horses and carriages. The vehicle was required to stop at the signal of the flagbearer. (Section 3) Additionally vehicles were also required to have functional lights, and not sound whistles or blow off steam whilst on the road. (Section 3) A speed limit of 4 mph (2 mph in towns) was imposed for road locomotives, with a fine of £10 for contravention. (Section 4)
看文字,你可能还不能体会法案对速度的限制的。你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个规则太狠了,甚至有点「恶毒」。因为汽车是开动的,但是在汽车的前面,不远处,要始终有一个人,而且规定这个人只能步行。想想看就知道,这个汽车能开多快了。
汽车前面有一个拿红旗的人,红旗法案的由来
上面的这张照片,拍摄于 1896 年,也是「红旗法案」施行 31 年后被取消的那一年,开车的是 Charles Rolls,也就是后来的劳斯莱斯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这张照片,应该是为了给那个时代留下记忆而特地拍摄的,标准的驾驶汽车的配置,3 个人,1 个人在前面走,手里拿着小红旗。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汽车出现时,马车是反对的》。
科幻作家 刘慈欣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 我们的不包容,在别的物种看来就是一种傲慢。傲慢,是人类的社会基因。因为,我们确实有傲视其他地球生物的智慧。傲慢,不是我们刻意的追求;傲慢,有时,是我们的刻薄;傲慢,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我们对新事物的不包容表达的。
「红旗法案」已经成为历史,「比特币是泡沫」还在继续……
结语
可喜的是,始于 1843 年的老牌经济刊物《经济学人》,放下了傲慢。2020 年 10 月 29 日,他们发表了一篇文章,赢得了赞誉。文章的标题是《与酷小孩一起用比特币》(Getting down with the cool kids on bitcoin),还有副标题「投资者如何停止担忧并热爱加密货币」(How investors might learn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crypto),文章插图里还有比特币的符号图。这里的酷小孩是指的「Blitz Kids」(闪击小孩),1979~80 年,他们经常参加位于伦敦考文特花园的周二俱乐部之夜,他们受到赞誉是因为他们发起了新浪漫主义的亚文化运动。 这个,可能需要了解英国文化史的人,才会清楚他们存在的意义。你只需知道,这群酷小孩不简单,他们是一群对英国文化有贡献的人,他们里面也出了一大群名人。
2020 年 10 月 29 日《经济学人》文章《与酷小孩一起用比特币》的插图
文章说:比特币是一个很小的俱乐部。在它旁边,黄金看起来像温布利球场一样宽敞。所有比特币的市场价值仅占地上所有黄金价值的 1-2%。稀缺是许多被认为具有价值的事物的特征。
Bitcoin is a pretty tiny club. Beside it, gold looks as capacious as Wembley Stadium.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bitcoin is just 1-2% of the value of all the gold above ground. Scarcity is a trait of many things that are perceived to have value.
文章的最后,引用「酷孩子」的代表史蒂夫·斯特兰奇(Steve Strange)的话说:「我做过的最好的举动,就是把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从门口推开。」
Steve Strange, who sadly died in 2015, understood this fully. 「The best move I ever made was turning Mick Jagger away at the door,」 he said.
被他推开的米格·贾格尔可是英国著名摇滚歌手,而当时推开他,不让他进入俱乐部的酷孩子史蒂夫·斯特兰奇,还没有长大,还默默无名。作者是想暗示我们,我们可不要被现在玩比特币的那帮酷孩子抛弃了,我们要主动加入,比特币俱乐部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不加入而消亡。
是啊。汽车已经是我们的朋友,马车早已走进了历史。「红旗法案」的傲慢,我们也快忘记干净了。现在,比特币来了,因为曾经的傲慢,我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收获比特币红利的机会。
利益,永远都是暂时的。如果我们不能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学会放下傲慢,我们还会失去更多的「比特币级」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记住错过的那些比特币机会,会让我们不再傲慢,会让我们变得谦虚,会让我们拥有更多新机会。
比特币,理应成为我们的「思想之镜」。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