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 Yield 2025:加密收益市场用户洞察

CN
4 小時前

撰文:Will 阿望

在加密世界,成败常被 TVL、交易量等冰冷的链上指标定义,它们固然重要,却难以触达现实生活中「人」的维度。无论是交易所,消费钱包 APP,还是 DeFi,追逐数据的背后,其实还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影子。我们该如何理解用户?我们该如何设计收益产品?我们该如何做市场推广?理解加密收益市场背后的用户逻辑至关重要

由此,我们编译了 Crypto Yield 2025 Retail Consumer Report 一文,把视线从链上数据转向零售消费者(散户)的真实声音,试图读懂普通用户如何看待、信任并使用收益产品。聚焦以下四个问题:

  • 消费者赚取收益的底层动机是什么?

  • 不同平台的信任度与使用习惯有何差异?

  • 阻碍大规模普及的痛点与顾虑究竟在哪?

  • 面向 2025,零售用户究竟想要怎样的收益产品?

通过还原「人」的故事,我们希望勾勒出真正的散户市场规模,并找出加密收益下一站的增长密码。

核心要点

加密收益产品正在散户投资者中迅速走红,但采纳度高度集中在中心化平台。据估算,全球约有 2,000 万人通过中心化交易所(CEX)赚取收益,而使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仅约 50 万。悬殊差距表明:主流用户更信任熟悉的托管式平台,DeFi 仍只是早期极客的「自留地」。

调研显示,散户在收益决策上普遍保守且短视:60% 以上持有加密资产不足一年只有远高于传统理财的收益才能让他们挪窝——6% 年化是「最低吸引力阈值」,个位数 APY 很难打动人

信任与流动性才是命门。近半数受访者坦言,不敢涉足收益产品的头号原因是「怕提不出来」,其次是安全疑虑和看不懂。能否随时退出、资金受保,比收益率更关键。在被问及什么功能会让收益产品「无法抗拒」时,灵活、无锁仓的即时赎回高居榜首,其次才是保险或托管等安全背书;收益率本身只排第三。

因此,要想把蛋糕做大,平台必须把散户最在意的「基本功」做到极致。DeFi 协议若想破圈,就得把体验做到「一键丝滑」,把安全感做到「肉眼可见」。归根结底,好用、安全、随存随取的产品,才会长期跑赢那些只靠高 APY 却充满复杂规则与锁仓的收益游戏。

一、散户收益市场规模

TVL、交易量等链上指标能追踪资金流向,却无法告诉「到底有多少人」在参与——这些数字常被巨鲸、循环流动和托管机构扭曲。归根结底,采纳的衡量单位是「人」,而非「资产」。本节将估算零售用户参与加密收益的规模。

我们不求精确人头(链上无法做到),而是给出可信的数量级区间:结合问卷、平台披露与市场基准,推算 CEX、DeFi 与各类托管产品中「主动赚取收益」的散户数量。

用「用户数」而非「资金量」看市场,才能还原真实可触达空间,预判采纳曲线,并为产品、合规与 GTM 决策提供依据,让战略扎根于消费者行为,而非抽象的资本流动。

我们同时估算了中心化交易所(CEX)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两条轨道的「收益用户」总量,以呈现目前真正在用质押、理财等增值产品的散户规模。

1.1 估算 CEX 收益用户基数

我们采用保守方法来衡量有多少中心化交易所(CEX)用户实际参与收益、质押或「赚币」类产品。现实中,真正的采用率可能更高,多项数据显示主要平台的渗透率约为 20% 至 25%(甚至更高)

首先来看币安,币安自身对 2.7 万名用户的调研显示,约 25% 的用户「积极使用」币安赚币(Binance Earn),暗示其四分之一用户参与收益产品;而独立的 CryptoQuant 2024 年行业调查则发现,28% 的加密用户曾使用过交易所「赚币」产品。出于谨慎,我们把区间下调到 10–15%,并承认部分交易所的实际参与度显著更高。

规模背景:币安 2024 年底宣布全球注册账户超 2.5 亿。即便仅 10% 使用赚币产品,用户量亦达 2,500 万;若按 25% 渗透率,则超过 5,000 万。

结论:合理估算币安约有 20–30% 活跃用户在使用赚币(与 25% 调研结果一致),即数千万用户正在获取收益。

其次,Coinbase 财报给出用户质押参与度硬证据。截至 2023 Q4,Coinbase 客户主动质押的加密资产达 94 亿美元(零售端),另含机构质押。2022 年,Coinbase 客户共获得超过 4.4 亿美元质押奖励,公司指出这相当于当年交易收入的约 20%,凸显质押在用户中的流行程度。

用户参与:到 2023 年初,超 350 万 Coinbase 客户已加入质押奖励计划。

规模背景:Coinbase 2025 年月活用户达 1.2 亿。

结论:在 Coinbase,约四分之一活跃用户曾使用质押/收益功能(数百万用户),说明就总注册用户而言为个位数百分比,但在活跃人群中占比显著更高

最后按公开注册用户量排序的前五大交易所:Binance、Coinbase、Crypto.com、KuCoin 与 OKX。公开数据显示,五家交易所注册账户总和超过 5 亿。然而,大量用户在多家平台重复开户,导致数字虚高。为得出贴近现实的「真人」基数,我们采用保守调整:假设重复账户占比约 55–60%,据此测算五大所独特用户规模约为 2.0–2.3 亿人。

综合前述,前五大中心化交易所的真实用户(去重后)约 2.0–2.3 亿人。在此基数内,保守估计有 2,000–3,400 万人(占 10–15%)正在主动使用质押、理财等增值产品。

1.2 估算 DeFi 收益用户基数

为看清当前 DeFi 活动的主战场,我们锁定按 TVL 排序的前五大「可收益」协议(涵盖质押、借贷、流动性挖矿)。虽然市面上还有数百个颇具声量的项目,但这五家已囊括绝大部分资金与参与者,足以给出数量级可靠的估算。

为避免混淆,我们剔除 Binance 质押 ETH 等交易所背书的资产,专注纯链上 DeFi 场景。所选快照日期为 2025 年 8 月 25 日,可代表近期用户分布,并作为推算 DeFi 收益受众的基准。

我们在 DeFi Llama 按 TVL 排序锁定前五大协议,并借助公开数据源统计各自的用户地址数。由于链上尚无统一标准来精确去重,我们仅依赖可获得的公开信息做近似估算。

综合五大协议后,得出 DeFi 收益受众总量约 50–70 万独立用户理论上可进一步交叉比对地址重叠,但对本报告而言,精确到个位数并无额外价值,数量级视角已足够。

1.3 加密收益整体画像

综合交易所官方披露、平台数据以及保守渗透率假设,我们估算:

  • 中心化交易所(CEX)已有超过 2,000 万人使用过 Earn 或质押类产品;

  • 去中心化金融(DeFi)端参与质押、借贷、流动性挖矿的独立用户仅约 50 万。

具体数字可能随市场波动而变化,但数量级差异清晰:CEX 承载数千万收益用户,DeFi 仍停留在早期采用者的小众阶段。

二、散户收益市场洞察

知道「多少人」只是上半场,下半场是「他们到底要什么」。市场规模展示机会,消费者偏好决定机会能否兑现。

散户采纳更多取决于人性,而非协议设计:动机、信任、日常权衡。为何决定用收益产品?怎样才相信钱安全?多少回报值得冒险?答案只能来自直接倾听用户。

本节拆解散户面对收益时的心理:动机、信任信号、平台偏好、障碍、风险承受度、收益预期、最能降低认知门槛的表述方式。这些动态决定增长天花板——只有产品与真实需求对齐,用户规模才能从「潜力」变「存量」。

2.1 市场调研

本次调研面向美国普通零售人群,年龄跨度 18–99 岁,覆盖所有收入层级。在 150 份有效样本中,约三分之二(67%)曾持有并使用过加密资产,三分之一(33%)从未接触。为确保结论聚焦于「真实行为」,我们仅对「已入圈」的 101 位活跃持币者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剔除零经验噪音。

The Motley Fool《2025 年加密货币投资者趋势调查》显示,约 21% 的美国成年人持有加密货币,千禧一代、Z 世代等细分人群渗透率介于 20%–30% 之间,被视为全国市场的可靠参照。

本报告并不旨在推算「全美持币普及率」,而是刻画「已持币散户」在收益产品上的真实行为与痛点。样本中有过加密经历的比例显著高于全国水平,恰可保证结论聚焦于「活跃零售生态圈内」的用户体验,对把握产品-市场匹配度更具指导意义。

该样本构成了 2025 年主流日常用户的基础画像,可用来观察零售消费者在面对加密收益产品时的真实行为、偏好与痛点。样本在年龄、收入与科技接受度上呈现典型「加密画像」:年轻、精通数字工具、且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其占比均高于全美总体水平。正因该人群正是当前加密市场最活跃、最愿意尝鲜收益产品的细分,借此观察其动机、痛点与偏好,可直接映射零售端的真实需求与未来走向。

本次调研仅关注散户持有度最高的五种资产,而非列出长尾代币。这样做的好处是:

  • 洞察更清晰、统计意义更强,且直接对应零售收益行为实际发生的场所;

  • 缩短问卷选项,可减轻受访者回忆偏差,剔除极少持有代币带来的噪声;

  • 收益工具、流动性与基础设施在前五大资产中最成熟,得出的结论最具可执行性。

这五种头部资产占据了绝大部分零售持仓与交易量,因此也是收益决策最集中的地方。

2.2 持有周期

大多数受访者对加密资产的持有周期偏短:

  • 超过60%的人通常在一年内就会卖出或转移资产;

  • 持有三年以上者仅占极少数,说明「长线囤币」在这一零售样本中并不常见。

尽管业内常强调「四年周期」并倡导长期持有,但数据显示普通散户并未遵循这一策略。相反,短期思维和频繁调仓才是主流,进一步印证他们把加密资产视为投机工具,而非长期配置。

2.3 「赚币」动因拆解

对大多数零售持币者而言,收益被视为一种被动收入,但前提是 APY 必须「够看」。换言之,只要利息诱人,他们就觉得自己的币在「搬砖」,即便自己没功夫短线交易。

对那些坚定看好所持资产的人,收益还有另一层心理作用:给「不卖」找个理由。通过质押或存币生息,他们能在熊市里心安理地的拿住,把原本闲置的代币变成「生产资料」,从而强化长期持仓信心。

与此同时,空投、积分、任务奖励等「加密原生」玩法对零售用户几乎提不起兴趣。主流用户不像圈内玩家那样热衷追逐这些激励,他们的动机更务实——就是要现金流和账户纪律,而非生态噱头。

2.4 偏好的收益平台

散户赚收益时几乎一边倒地把资金放在中心化交易所(47.2%);排在第二位的是自带钱包功能的"消费者级"理财 App(22.77%),而直接交互 DeFi 的比例则微乎其微(5.94%);另有约四分之一受访者从未参与过任何生息产品(23.76%)。

这种现象的核心并不只是"谁给的利率高",而是"用户本来就在哪儿"

  • 信任与可追责:熟悉的大品牌、客服热线、储备证明、1099/税表一键导出,让新手觉得"出事有人管"。

  • 使用门槛与体验:一套账号密码即可登录;法币入金、提现、交易、生息一站完成;无需安装链上钱包、抄写助记词,也不用操心 Gas、桥接、滑点。

  • 收益可预期:页面上直接写明"年化 6.5%",还提供"随存随取"或"自动赚币"开关;相比 DeFi 实时浮动的 APY 和治理代币奖励,显得更简单、安全。

  • 默认路径依赖:资产本来就躺在交易所,顺手点一下"Earn"即可,转移成本几乎为零。

  • 风险感知差异:智能合约漏洞听起来"离我很远",而"转错地址就永远丢失"的托管责任却极其具体——于是用户干脆把私钥交给平台。

结论:虽然 DeFi 在创新与组合性上遥遥领先,但主流零售人群仍停留在"交易即所得、所得即生息"的交易所闭环里。上述发现也与第一部分"市场规模"估算一致——CEX 收益产品的活跃用户比 DeFi 高出一个数量级。

2.5 未参与收益产品的三大障碍

  • 流动性担忧:随时可取是硬需求。任何「锁仓」提示都会让普通投资者联想到极端行情下无法止损,因而直接回避。

  • 安全性质疑:平台跑路、项目暴雷的新闻强化了「高收益=高风险」印象。对多数人来说,本金蒸发比低收益更可怕。

  • 理解门槛:质押、链上合约、无常损失、罚没(slashing)等概念晦涩难懂。信息一旦超出认知舒适区,默认决策就是「不碰」。

结论:阻碍收益普及的不是「不想要利息」,而是「怕拿不回来、怕平台不靠谱、怕弄不懂」。只有把产品做得像活期存款一样随存随取、像银行一样有品牌背书、像余额宝一样一眼看懂,零售资金才会真正流入。

2.6 描述「加密收益」的用词选择

语言决定理解门槛。当受访散户被问及哪种表述最易懂时,压倒性胜出的是:「用你的加密货币赚利息(earning interest on your crypto)。」——它直接对标银行储蓄,无需额外技术背景。

排名第二的表述是:「来自加密货币的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 from crypto)。」同样借用传统金融概念,把收益生活化。相反,「质押、Yield、Farming」等行话在主流用户中几乎无人问津。这些词汇在加密原生社区司空见惯,却只会给外行人制造距离感。

结论:要推动零售采纳,必须把收益包装成「看得懂、记得住」的日常金融语言——先让人明白,再让人放心,最后才会让人投钱。

2.7 散户愿意动心的「最低年化」

1–2% 几乎被忽略,3–5% 也提不起兴趣——即便已高于银行定存或国债。对大多数零售持币者而言,6% 是一道硬门槛:只有达到或超过这一数字,收益才值得他们把资产从现货钱包搬到「赚币」账户。

逻辑很简单:加密本身已是高风险资产,收益被当成「风险溢价」而非稳健利息。用户心里对标的不一定是安全与持续,而是「 crypto 就该给出更诱人的回报」。这也解释了为何那些动辄十几、二十个点的「限时高息」哪怕只维持几天,仍能瞬间吸走眼球:它们符合大众对「币圈就该更赚钱」的预期。

2.8 为何对「收益」心存恐惧

在零售投资者眼里,收益产品最大的风险不是「利率低」,而是「本金没了」或「要用时拿不回来」。具体表现为:

  • 平台突然破产、跑路;

  • 被黑客入侵或合约被攻击;

  • 智能合约漏洞导致资金蒸发;

  • 锁仓条款把赎回按键「变灰」,市场暴跌时只能干瞪眼。

他们并非对收益无感,而是无法确信「钱是否安全、能否随时退出」。因此,要扩大受众,平台必须把「信任、透明、流动性」放在收益率之前竞争。

想赢得散户芳心,先亮出这三张牌:

  1. 定期发布储备证明,客户资产与公司资金彻底隔离;

  2. 赎回规则一目了然——「多久到账、是否 T+0、有没有提前解冻费」写清楚;

  3. 用大白话讲风险:不回避「极端情况下可能损失本金」,也不拿「代码即法律」当挡箭牌。

先让人放心,再让人动心,收益市场才能真正出圈。

2.9 散户采纳的驱动力

在动辄 10% 振幅的加密市场里,最能先把用户拉进来的不是高 APY,而是"想走就走"。即时、无锁仓的赎回给投资者一颗定心丸:市场一变脸或临时要用钱,可以一键撤回到现货钱包——控制权始终在自己手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交易所目前遥遥领先:它们把"流动性+安全"两个信号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收益率看起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风险补偿"。

对产品经理和市场人员的启示:

  • 先证明用户随时可提;

  • 再证明资金受保护(储备证明、保险、合规托管);

  • 最后才亮出吸引人的利率。

积分、空投、多层奖励等花哨玩法只能在这块"地基"之上起装饰作用,否则再高的年化也留不住人。

三、结论

2025 年的加密收益市场呈现「双轨现实」:

  • 一条是庞大的中心化轨道——数千万散户通过托管平台稳稳收息;

  • 另一条是细小的去中心化轨道——仅几十万极客在链上"自耕自作"。

散户依旧谨慎:他们要求随时可提、收益必须高于传统理财,并把安全置于收益之前。多数人对个位数 APY 无动于衷,6% 以上才值得搬钱。

拦路虎始终是"信任"和"取用":怕平台暴雷、怕黑客、怕锁仓、怕规则看不懂。要想放量增长,产品必须把流动性、透明度和简洁度排在收益率前面。

语言同样关键——"质押""Yield Farming"让人敬而远之,一句"用加密货币赚利息"就能秒懂。主流普及要先靠熟悉感,再谈创新。

展望下一步,赢家不会是 APY 最高的,而是体验最顺手、保护最清晰、回报可信且随时可取的选手。加密收益的零售洪流,不靠高息硬推,而靠"看得懂、提得快、睡得着"赢得信任。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