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自洗钱」刑事犯罪的风险与对策

CN
6 小時前

撰文:张勇海

什么是「自洗钱」?

近期,我们注意到许多客户在咨询同一个问题:根据最新的法律规定,行为人清洗自己犯罪所得的行为,即「自洗钱」,目前也已构成独立的洗钱罪。以前我们常说「事后不可罚」,意思是犯罪分子拿了赃款自己藏起来、花掉,这就算作是上游犯罪的「自然延续」,不应该再单独定一个洗钱罪。

但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和最新的司法解释(2024 年司法解释)出台,这个老规矩被彻底颠覆了。现在,嫌疑人处理自己的犯罪所得,在特定情况下,也会构成一个独立的「洗钱罪」。这相当于定完上游的罪(比如金融诈骗),还要再定一个洗钱罪,两个罪名要数罪并罚。

核心难题与风险边界

在司法实践中,「自洗钱」与上游犯罪后的「自然延续」行为如何区分,一直是辩护的关键与难点。

简单来说,如果用户仅仅是持有、窝藏赃款或用于一般性生活消费,通常被视为上游犯罪的「自然延续」,尚未构成洗钱罪;而一旦你的处置行为「超出了上游犯罪的自然范畴」,且「侵犯了新的法益」——主要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与司法机关的追赃工作,就可能被认定为洗钱罪。

构成「自洗钱」的核心判断点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来源的主观故意。例如,将赃款分散转移至亲友账户、借助虚拟资产进行复杂交易、通过地下钱庄换汇或转账至无实质关联的企业账户等行为,构成风险较高;而将赃款存入自己名下的定期账户、仅作日常消费或在自己不同银行卡间直接划转,则一般风险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法律规定的日益严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刑事风险都是前所未有的,亟须增强法律意识,审慎厘清行为边界。

风险防范与辩护策略

对企业而言

若要避免卷入「被洗钱」或主动「洗钱」的风险,首要的是树立合规意识,做到未雨绸缪。企业应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全面建立反洗钱的内控文化,完善内部政策与流程,同时加强对客户身份的尽职调查,杜绝为身份不明或使用假名的对象提供服务,并对高风险客户及交易采取强化管理措施。

针对虚拟资产、第三方支付、大额跨境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必须设立专业监测机制,及时识别和上报异常交易行为;一旦发现账户存在短期大额或高频交易等可疑情况,应立即调查、采取限制措施,并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

对个人而言

远离「自洗钱」陷阱的核心在于不接触来源不明的资金,确保款项处理自然合理,包括绝不使用他人账户收支款项,避免交易行为与自身收入、消费习惯明显不符,同时谨慎处理现金,防止通过分散存款或频繁转账掩盖资金流向。

如果不幸因「自洗钱」被控告,选择律师的辩护策略应围绕「独立法益侵害性」与「主观故意」两大关键点展开,例如:主张资金处置行为并未实质妨害国家追缴赃款或侵害金融秩序,仅属上游犯罪的自然延续,不应单独定罪;通过提供合理事由反驳「掩饰、隐瞒」的故意,或证明行为人缺乏对资金非法性质的明知;还可援引「罪责刑相一致原则」,强调若洗钱行为与上游犯罪关联紧密、情节轻微,宜将洗钱视作上游犯罪的从重情节处理,以体现刑法谦抑性,争取整体刑期的减轻。

新规变化为什么这么重要?

此次新规之所以至关重要,在于其带来了三重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打击力度空前增强,彻底改变了以往「重上游犯罪、轻后续洗钱」的观念,通过「自洗钱」独立入罪实现了「双倍惩罚」,极大提升了法律的震慑效应;

其次,执法策略发生深刻变革,最高检推行的「一案双查」机制要求在处理上游案件时必须同步审查洗钱线索,这一转变直接推动了洗钱罪起诉数量的爆炸式增长,2023 年的起诉人数已激增至 2019 年的近 20 倍;

最后,这标志着中国在反洗钱领域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将「自洗钱」独立定罪不仅是履行国际义务的必然要求,更是主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举措。

总结

「自洗钱」入罪已是不可逆转的法律趋势,对个人和企业来说,务必提高警惕。对于律师而言,这是未来刑事辩护的主战场之一,必须深入理解「独立法益侵害性」的司法界限,才能在双重指控中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法律权益。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