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实名制」引热议!

CN
4 小時前

来源:RWA 大司马

1、全球最严监管,如何定义「实名」?

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其中强实名制(KYC引发行业巨震。根据新规:

  • 所有稳定币持有人必须通过身份核验,发行方需留存用户身份数据至少 5 年;
  • 禁止匿名钱包和 DeFi 协议接入,非托管钱包需经发行方评估为「可靠」方可收币;
  • 每笔转账需遵守 「资金转移规则」(Travel Rule),强制传递交易双方身份信息,与银行合规标准一致。

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陈景宏坦言,这一安排较此前「白名单」制度更为严格,未来若技术成熟或适度放宽,但初期将彻底终结稳定币「开钱包即用」的自由体验。

2、用户与行业:自由流通的终结?

实名制直接冲击用户体验与市场结构:

  • 用户门槛陡增:每个用户需提交身份证明,流程繁琐化。全球用户接入受限,非港用户若未纳入政策范围,可能无法使用香港发行的稳定币。
  • 链上生态割裂:稳定币无法直接对接DeFi协议,去中心化钱包被排除在合规体系外。这与USDT、USDC支持自由转移、无缝对接DeFi的模式形成根本分歧。
  • 中小机构出局:牌照申请费高达1000万–1500万港元,叠加2500万港元最低实缴资本,仅银行与科技巨头可承担。部分加密货币OTC门店因担忧合规风险已暂停营业。

3、监管逻辑:为何选择「最严路径」?

金管局强推实名制的核心诉求在于风险防控

  • 反洗钱(AML)优先:通过身份绑定与交易溯源,切断匿名资金流动,防范恐怖融资与跨境洗钱;
  • 金融主权保护:将稳定币定位为「准主权级结算工具」,服务于跨境贸易、机构清算等受控场景,避免沦为投机炒作标的;
  • 系统性风险隔离:2022年TerraUSD崩盘事件后,全球监管对算法稳定币与超发风险高度警惕。香港直接禁止算法稳定币,要求100%优质流动资产支撑,并强制T+1赎回机制。

4、争议焦点:香港正在牺牲什么?

尽管监管目标明确,但行业对实名制的批评集中于三点:

背离Web3本质:无需许可是区块链的核心精神,而强KYC与牌照许可制将稳定币退化为「Web2.5金融工具」;

国际竞争力隐忧:相较于欧盟MiCA(允许小额匿名钱包)、美国「创新豁免」政策,香港的极端保守可能迫使原生项目流向新加坡、阿联酋等更开放的地区;

场景创新受限:DeFi、链上合约等开放金融应用被排除在外,稳定币沦为传统支付的数字化延伸,失去可编程性与生态扩展空间。



5、未来:合规与创新的再平衡

香港的实名制实验,本质是在监管确定性与市场自由度之间的艰难取舍。金管局已释放信号:若链上追踪与地址标注技术成熟,未来可能适度放宽要求。

短期看,香港以牺牲部分创新活力为代价,换取金融体系稳定性;长期则需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当全球其他地区逐步接纳链上金融原生逻辑时,香港的「黄金监管笼」能否避免成为「创新孤岛」?

金融安全的围墙之内,能否长出下一代的参天大树?时间将是唯一的裁判。

注:首批稳定币牌照申请将于2025年9月30日截止,首张牌照预计2026年初发放,京东币链、渣打银行、圆币科技等沙盒测试机构或率先获批。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Bitget KCGI 发600万美金!注册立返10%,赢6200U
廣告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