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链上漏洞”不再是头号敌人——加密资产安全的新战场

CN
5小时前

近年来,加密资产安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过去依赖“代码漏洞可被利用”的大型 DeFi 攻击仍然发生;另一方面,更为隐蔽且针对性强的社工攻击、数据泄露与物理入侵正成为攻击者首选路径。近期一系列事件清楚地表明,攻击者正在把注意力从纯粹的技术攻破转向“攻人、攻流程、攻信息”。


技术端的弱点依然存在:像某些去中心化协议被利用的案例,揭示了复杂合约组合与权限控制的不当会放大风险。与此同时,链上可观察性和安全审计虽能发现部分问题,但当项目设计高度依赖互相调用的合约时,单点审计难以覆盖所有组合风险,使得一次连锁漏洞能被放大为重大损失。对这类风险的应对,需要把审计固化为持续治理流程,而非一次性合规动作。


更值得警惕的是“人治”环节的脆弱性。攻击者通过数据泄露、社交工程或对关键人物的跟踪实施精确打击,进而获得私钥、助记词或访问终端设备,完成对热钱包或自主管理钱包的清空。几起对个人或小范围持有者的暴力入室与胁迫事件,突显了把密钥与个人身份、地址信息相连的现实危险。换言之,即便底层加密学本身无懈可击,外部信息泄露也能让加密资产暴露于现实世界的暴力和诈骗之下。


面对上述威胁,执法与国际合作已有动作,并对部分犯罪基础设施展开打击。跨国执法行动在破坏犯罪服务器、冻结域名和抓捕嫌疑人方面取得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规模犯罪网络的迅速再生。然而,执法行动并不能替代企业与个人的日常安全运营;它只能降低系统性犯罪带来的外部冲击。长期效果仍取决于网络安全企业、链上侦查机构与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技术协同。


中心化平台在防护和资产管理上也越来越主动。大型交易所逐步将内部流程标准化、执行内部钱包迁移与分散化管理以降低单点被攻破的风险。虽然此类措施并不总是因外部入侵而触发,但它们反映出中心化服务对运营安全的重视,以及在透明沟通上越来越谨慎的态度。用户需关注平台公告,但也不应将全部信任强加给任何单一托管方。


基于当前态势,给出三点务实建议:第一,优先加强“人因安全”。包括限制关键权限人群规模、采用多重签名与时间锁机制、对高净值持有人实行分层保管与安全演练;同时将私钥管理从单一设备迁移到隔离化与分散化方案。第二,提升信息治理与外部监测能力。定期清理与私钥或地址相关的可公开信息,订阅链上异常迁移预警,并与有信誉的追踪机构保持沟通。第三,企业与项目方要把安全作为持续治理:例行审计、应急演练、第三方保险与事件披露政策都应制度化,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快速、透明地处置并保护投资者权益。


结语:加密资产安全不再是单向的“补漏洞”工作,而是一个横跨技术、运营与现实世界风险治理的综合工程。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应调整心态:把安全当作长期、系统性的投入,而非在事故发生后才匆忙补救。结合持续的技术审计、人因防护与执法合作,才能把加密资产被“看得见的攻击”和“看不见的威胁”双重削弱到可控范围。


相关推荐:DWF Labs推出7500万美元基金,押注DeFi"机构阶段"


原文: 《 当“链上漏洞”不再是头号敌人——加密资产安全的新战场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