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京东暂停稳定币计划,香港稳定币政策何去何从?

CN
7小时前

撰文:柳叶惊鸿

今年 8 月 1 日,香港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30 日已有 36 家机构递交申请,市场预计首批牌照名单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然而,昨日《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包括蚂蚁、京东在内的多家内地企业在收到人民银行和国家网信办等监管部门「不得推进」的指示后,已暂停其稳定币计划。这一动向反映出监管层对民营企业发展稳定币业务仍存顾虑。

消息传出后,有朋友向我询问看法,担心香港的稳定币政策是否会因此受阻。恰好我近期持续跟进香港相关政策动态,对此颇感兴趣,便深入研究了事件来龙去脉,在此做些分析,给大家吃个定心丸。

香港稳定币政策预计不会受到实质影响

完整报道中援引了央行官员的警告:科技公司或券商发行任何形式的「货币」,都可能削弱央行的货币主权,私人发行稳定币将被视为对央行主导的数字人民币(e-CNY)项目的挑战。

关键点很明确——这些被叫停的稳定币项目均针对人民币或离岸人民币锚定发行,这与人民银行多年布局的数字人民币战略形成冲突。数字人民币试点已推行数年,我也曾注册使用,但目前支持场景仍然有限。

此次人民银行的监管动作,本质上是因为基于人民币(无论在岸还是离岸)的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的业务场景高度重合——两者的核心应用都是替代现金(M0),用于跨境业务结算。换言之,监管只是在香港堵住了 CNY 稳定币的发展路径,并不影响其他类型稳定币的申请。

什么样的稳定币在香港更易获批?

这需要结合我之前撰写的香港 RWA 文章来理解。

从目前情况看,美元、债券、基金类稳定币的申请前景最为乐观。特别是有息资产类别,如美国国债、美元货币市场基金等,相比其他货币资产,通过率预计更高。

这一判断基于香港港元的发行机制。香港现有三家发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这些银行发行港元钞票时,须按固定汇率向香港金融管理局缴纳等值美元,获得「负债证明书」后方可印钞。这意味着每张港元纸币背后都有 100% 的美元储备支撑。

香港对美元类资产的接受度天然较高,相关路径成熟且经过充分验证,我预计此类稳定币的通过率会更大,或能更早获得批准。

香港金融体系或将走向双轨制

从历史维度看,香港基于美元发行港元的机制源于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外向型贸易和金融业务多以美元计价结算。但在 2025 年这个时间节点,中美金融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人民银行此次叫停人民币稳定币发行,或许蕴含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我个人判断,数字人民币的更大价值在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香港极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推广窗口。未来港元发行机制或将呈现类似「双轨制」的新格局——在维持现有 100% 美元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数字人民币等资产的占比,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储备结构。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