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还有第二条路吗?网传S家发了个百亿咖啡项目......

CN
4小时前

近期,飒姐团队从第三方渠道看到,某西方咖啡巨头S公司,疑似将自己的咖啡种植园作为底层资产,发行了价值约120亿美元的超大RWA。


 当然,这一信息自始至终未经S公司官方证实,相关信息源也未必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本文数据也仅供伙伴们参考。飒姐团队之所以汇总目前网络上的信息,并尝试为大家解析这一“百亿”大Case,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为RWA探索一条除了在我国香港地区落地外的“第二条路”。


 今天,就结合目前的信息,为大家分析一下此种RWA路径在我国是否具有可行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表流”的方式看清网传S公司本次发行120亿RWA代币的时间进度表:


第一阶段,S公司用卫星遥感和区块链的结合技术,将上游的巴西咖啡树变成了链上资产,覆盖土地所有权、作物收益权及碳信用资产,未来的咖啡产量和土地收益都会变成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采用双链架构设计实现代币流通,并设立开曼群岛离岸公司隔离风险和监管沙盒制度建立合规架构。


第二阶段,通过部署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和无人机航拍的方式数据采集,使每株咖啡树都能生成独立动态NFT,明确底层资产产权的真实性,公开透明的及时反馈给投资者,增加投资者的信任度。明确具体分配比例,并通过智能合约部署,自动分配收益,还能在去中心化交易所自由交易,极大增强了代币的流动性。


第三阶段,向美国SEC提交STO备案,披露代币经济模型及风险因素,通过香港SFC“沙盒测试”,获得零售投资者准入许可。在一级市场发行阶段,分为向机构定向发行代币的私募阶段和通过平台向零售投资者开放认购的公募阶段发行。


第四阶段,代币登陆交易市场,实现24小时全球交易,在日常的消费中,消费者购买S公司咖啡还可获得0.01棵虚拟咖啡树NFT,累积可兑换实体折扣,大大促进了日常的消费,打通了消费场景和金融场景。


飒姐团队认为,如果传闻一切如看上去一样美好且项目得以顺利推进,那么S公司这回不仅仅是一笔投资,更是一次对传统供应链模式的颠覆性尝试。


在传统的农业供应链中,存在着诸多痛点:资金流转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小农户融资困难、供应链溯源成本高昂等。而本次S公司发行RWA,正是试图通过区块链技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融资成本降低,不再需要中间环节和繁琐的手续,将日常的消费者也变为投资者,面向全球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参与其中。


假设前述模式能够走通,那么,国内消费品牌是否可以复刻S公司发行RWA的模式?


 简要结论:我们认为在当前国内监管环境下,仍有风险。


 首先,境内目前对于发行RWA,继续贯彻“九四禁令”的核心思想,在国内严格监管的环境下,对于虚拟货币还是持相对否定态度,且短期之内并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中国的消费品牌需确保RWA项目不涉及非法集资、虚拟币交易等红线。


 其次,国内公司须具备区块链技术应用能力,确保资产数据的上链、确权和智能合约执行。目前部分消费品牌在数字化运营方面有一定基础,但需进一步投入大量的技术资源。


最后,并非是所有的消费品牌都适合该路径,需要有稳定的现金流,一定数量的门店,稳定的消费群体,且具备的优质资产可以进行拆分,分别进行代币化,将小额高频的资产进行融合,才能达到增加流动性的效果。


飒姐团队始终认为,RWA的使命就是将传统行业和区块链技术更好的进行结合,将消费和金融连接起来,扩大市场,增强市场的流动性,更好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进而使得区块链不再是小众的技术,而是能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创造实际商业价值的主流技术。


但金融创新必须在法律与监管的轨道上进行,目前我们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直接发行RWA的看法仍偏消极。当前,一些试图绕过监管、打擦边球的行为其实已经屡见不鲜,我们建议伙伴们,还是需以慎重态度看待这类行为。


相关推荐:报告:新加坡、阿联酋是"最痴迷加密货币"的国家


原文: 《 RWA还有第二条路吗?网传S家发了个百亿咖啡项目......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