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公司股权代币化合规全景指南

CN
1 小時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作者:邵嘉碘律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股权代币化”(Stock Tokenization)是指将公司股份(equity)转换成在区块链上发行的数字代币,每个代币代表与传统股份类似的所有权。换句话说,你不再持有纸质股权证书,而是持有记录在链上的股权代币。这些代币可电子化管理、转让与交易。


这一概念诞生于2010年代后期的区块链浪潮。2016年,Overstock.com 成为首家通过区块链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2017-2018年ICO狂潮中,许多人认为“证券型代币发行”(STO)将成为下一波趋势。Harbor等初创公司获得了上千万美元融资,尝试用区块链提升私募股流动性。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合规市场与交易基础设施,早期落地缓慢。


到了2025年,股权代币化已从试验变为现实。Robinhood与Bitpanda合作,让欧洲投资者可以24小时买卖美股;Kraken与Coinbase也在探索合规框架下的股票代币化业务。


截至2025年中,全球代币化股票市值约为4.24亿美元,但增长势头惊人——有分析预计未来或突破1万亿美元。它正从边缘创新,逐渐走向主流资本市场的核心。


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发行方,股权代币化带来的吸引力都在于一个词:效率。它让资本市场变得更开放、更自动、更透明。


对投资人的好处:


流动性:代币可在24小时开放的数字平台上交易,私募股不再“死锁”。


碎片化投资:可将高价股拆分成极小单位,降低入场门槛。


链上透明:所有交易和持有人变动都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可追溯、可审计。


全球接入:只要所在法域许可,世界各地投资人都能参与同一轮融资。


对企业的好处:


全球募资:企业可通过代币化接触到更广泛的投资群体。


自动合规:智能合约可将KYC、锁仓期、转让限制等监管要求直接写入代码,实现“合规即代码”。


运营效率:股东名册自动更新;分红、投票、拆股都能链上执行。


节省成本:减少券商、登记、清算等环节费用,结算更快、资金占用更少。


简而言之:股权代币化不是要逃避监管,而是要把合规数字化。


股权代币化的落地关键不在技术,而在监管。各法域的态度差异巨大,但趋势一致:认定为证券,纳入现行框架管理。


美国


SEC将代币化股票视为传统证券。若代币代表所有权或分红权,就必须注册或依豁免发行(如Reg D、Reg CF、Reg A+等)。


在美国,二级流通通常须在SEC登记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或经批准的ATS内进行,撮合、经纪与托管主体亦需具备相应牌照与合规能力。


简言之:在美国做股权代币化,依然是完整的证券发行流程,只是介质换成了链上代币。


欧盟


欧盟将代币化股票纳入《MiFID II》“金融工具”定义,与传统股票适用同等规则。


各国监管态度略有差别,例如德国BaFin要求除豁免外须提交完整证券说明书。


2023年起生效的DLT Pilot Regime更是允许合规机构在“沙盒”内试行基于区块链的证券交易与结算,标志着欧盟的积极拥抱。


新加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采取“技术中立”原则:


若代币实质上代表股份或证券,则受《证券与期货法》监管。


发行需遵守招股说明书要求或适用豁免,交易平台须获批准。


MAS同时设有监管沙盒(Sandbox)供创新企业在受控环境中测试代币化证券发行,例如在国际项目“Project Guardian”中,MAS与多国监管机构探索代币化债券、基金等用例。


总体而言,新加坡是合规路径最清晰、试点氛围最开放的法域之一。


阿联酋(UAE)


阿布扎比全球市场(ADGM)金融服务监管局(FSRA)正式承认代币化股票为证券;迪拜VARA也在制定虚拟资产框架。


所有代币化发行或交易平台都需持牌运营,KYC/AML与投资者保护标准与传统证券一致。


UAE正成为中东地区的Web3金融中心。


香港


香港证监会(SFC)明确:代币化股票属于《证券及期货条例》下的证券。任何面向香港投资者的STO,必须符合完整证券发行或豁免条件;分销或撮合代币化证券的机构,须持有Type 1(证券交易)牌照。


此外,SFC将代币化股权视为《证券及期货条例》下的“复杂产品”。实务中多面向专业投资者分销;如拟触达零售,需满足完整招股与持牌、适当性与披露等要求,监管态度较为审慎。


代币化不是“上链”这么简单。关键在于:如何在法律结构上让代币对应真实股权。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方案:


1. 法律壳(Legal Wrapper)模式


由中介实体(SPV或信托)持有公司实际股份,再由该实体发行代币代表相应权益。


代币持有人拥有SPV的受益权,从而间接持有公司股权。


优点:可兼容现行法律体系,投资人认知度高。


2. 原生股权(Native Token)模式


公司直接在区块链上登记股份,代币本身即为股权凭证。


优势是结构简洁、完全链上化,但仅在承认“数字股份”法律地位的法域(如瑞士、列支敦士登)可行。


目前仍属少数案例。


3. 混合(Hybrid)模式


法律上仍保留传统股东名册,但在链上镜像登记。


企业可使用专业的股权代币化平台,实时维护cap table、自动执行分红与治理。


多数初创项目倾向采用此方案,以平衡法律确定性与运营便利。


另一个核心决策是:代币由谁保管?


1.自托管(Self-custody):投资人自行保管钱包;企业需在合约中嵌入白名单、锁仓、地域限制等逻辑。


优点是去中心化,缺点是合规复杂度高。


2.合规托管(Custodied):代币托管于获牌机构(银行、券商、信托)。平台负责KYC/AML、白名单、交易监控及报告,适合希望二级流通或零售开放的项目。


面向散户与二级流通的项目,合格托管人/平台托管通常更易满足监管期待;如采用自托管+白名单,仍应评估目标法域对“合格托管人”的硬性要求与可接受度。


股权代币化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链上记录与法律股东名册一致。


部分法域(如瑞士)已允许区块链本身作为法定股份登记册;其他地区则需在公司内部保留镜像名册。


如今市场已有专门的区块链Cap Table管理系统,可将每次代币转让自动同步到名册,并通过智能合约防止超额发行或未经批准的转让。


常用技术标准如ERC-1400系列(专为证券型代币设计),支持身份标识、转让限制等合规功能。


企业还应设计丢失私钥的补救机制(如验证身份后重新签发代币),以防投资人“丢链即丢股”。


Exodus(美国)是迄今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2021年,该公司在SEC Reg A+框架下通过代币化发行普通股,募资约7500万美元,吸引6000多位投资者。


Exodus通过注册说明书、使用转让代理管理名册,并设定锁仓期后在获批平台流通——成为美国首个获得监管批准的代币化股权发行项目。


其他成功要素包括:


尽早聘请法律与合规顾问;


KYC与白名单机制从第一天启用;


提前规划二级市场流通渠道(ATS或沙盒内平台);


保持与投资人沟通透明,像管理股东一样管理代币持有人。


2025年的股权代币化,标志着传统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已进入深水区。它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新的募资渠道、全球化投资人网络、自动化合规基础设施。


当然,仍有挑战:合规门槛、监管不确定性、投资者教育。但趋势已不可逆转——股权将数字化、融资将全球化、合规将程序化。


未来的IPO、并购乃至员工股权激励,可能都将以代币为载体。那些在2025年就开始理解并布局股权代币化的创业者,将在下一轮资本变革中占得先机。


相关推荐: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提交美国IPO机密文件


原文: 《 非上市公司股权代币化合规全景指南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