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正要律师
引 言
最近币圈有个新闻引起很多人关注:《吴说》援引星岛日报的消息,在香港有两名男子涉嫌在本月初于旺角某酒店性侵了一名女子,两男子被控强奸罪在香港西九龙裁判法院进行审理。作为刑事律师,性侵案其实很平常,为什么要单单聊这个 case 呢?因为作者除了是刑事律师以外,还是 Web3 律师,而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涉案的两名男子,一为 27 岁的王某某(2025 年硕士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一为 24 岁的徐某某,两人均为加密行业从业者。
所以,Web3 的刑事律师聊加密行业的(涉嫌)性侵案,可能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罗生门的叙事模板
大饼的 K 线图还在震荡,但 「人性图」 却走出了大阴大阳的极端行情。就在大家还在讨论比特币能不能站稳某条均线时,与前述 「性侵」 指控相反的说法也被提及:根据一位网友的推文,其接受了两位男子中的一位的家属委托后,经过律师掌握的信息,两位男子可能存在被设局(仙人跳)的可能。

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法律事件,更是一场典型的 「罗生门」 事件。真相在双方截然不同的叙事中变得扑朔迷离,而对于大多数围观者而言,似乎正义并非首位,而是这场事件能带来多少谈资。又加之,在这个离钱最近、离人性最近的加密圈子里,男女关系的不纯粹,而且裹挟着利益、流量、权力和欲望往往被放大不知多少倍。
先抛开所谓的币圈,哪怕是传统的刑事辩护中,性侵案往往被认为是最难辩护的领域之一(另外一个领域是职务犯罪,如行受贿犯罪),以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件来说,性侵犯罪中的证据要么非常充分(生物检材、录音录像、聊天记录、甚至还有证人),要么非常模糊(仅有口供)。像近段时间以来的 「订婚强奸案」 似乎不止一例,在社会上引发的争议也非常大,甚至还引起男女关系的对立。
所以说这并不是某个圈子,甚至是某个法律的问题。币圈有这种事件,其他圈子也有;大陆法系在处理性侵案中的争议,普通法系也存在。
再跳出前述的个案,币圈性侵案(虽然目前在数量上并不算多)的通用争议往往如下:
叙事 A(女方 / 指控方):权力的猎捕与被迫的沉默。
在指控方的叙事里,这通常是一个 「上位者霸凌」 的故事。关键词往往包括:酒局、大佬、资源不对等、意识模糊、被迫。这种叙事击中的是公众对于币圈 「潜规则」 的痛恨。在这个圈子里,项目方、资本方(VC)、交易所往往掌握着生杀大权,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宣发、BD(商务)或散户 KOL,为了某种资源或合作,不得不进入某种危险的社交场景。指控方的核心逻辑是:我有求于你,但这不代表我同意出卖身体;当时我无法反抗,事后我为了尊严或恐惧才选择沉默,直到现在忍无可忍。
叙事 B(男方 / 被指控方):价格没谈拢的 「仙人跳」。
在被指控方的叙事里,这瞬间变成了一个 「金钱交易」 或 「情感勒索」 的故事。关键词变成了:主动、暧昧、事后索财、谈崩了、诬告。这种叙事利用的是币圈根深蒂固的 「交易思维」。在很多从业者眼中,万物皆可定价。男方的辩解往往伴随着聊天记录截图,试图证明女方在事发前后情绪稳定,甚至有主动邀约的嫌疑。他们的核心逻辑是:当时你情我愿,甚至极其享受,怎么一提到钱或者达不到某种目的(如上币、投资),就变成了性侵?这是典型的 「杀猪盘」 或 「小作文勒索」。
二、为什么是 「币圈」?
为什么这类性侵事件在币圈发生后能引发巨大的舆论海啸?这与币圈独特的生态土壤密不可分。
(一)极度缺乏监管的 「丛林社会」
区块链强调去中心化,但币圈的社交结构却是极度中心化的。「大佬」 和 「韭菜」 之间的权力鸿沟巨大。在这个缺乏法律强监管的灰色地带,道德约束力被无限稀释。很多时候,「性资源」 被默认为一种社交货币,一种获取内幕消息、额度或资源的捷径。这种畸形的 BD 文化,为性侵和诬告都提供了温床。
(二)流量即正义,吃瓜即挖矿
在 Web3 的世界里,注意力经济被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很多 KOL 来说,黑红也是红。君不见推特上一些 KOL 专业知识没有输出多少,但是各种类型的自拍照倒是毫不吝啬的 PO。
由此,一场涉及 「下半身」 的争议,往往能带来比深度研报高得多的浏览量。围观群众在推特 Space 里听床,在群里转发聊天记录,这种狂欢心态消解了事件本身的严肃性。甚至有人会因为谁的 「小作文」 写得好、谁的聊天记录更劲爆,就站队谁。 真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戏够不够精彩。
(三)证据的非对称性
在性侵案中,最核心的争议往往在于如何界定女方是否 「同意」。
而在币圈的语境下,这种界定变得更加模糊。比如,如果是为了换取额度而发生的性关系,算交易还是胁迫?如果事后对方没有兑现承诺,女方反手报警,这算维权还是勒索?如果男方利用行业地位施压,女方半推半就,这算不算性侵?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互动,法律上取证极难,舆论上却极易被带节奏。
虽然其他领域的性侵案,无论是公诉人还是辩护律师也或多或少面临这些问题;但作为 Web3 律师的某种职业病,我总觉得上述问题似乎币圈会突出一点?
三、如何看待这次事件?
作者无意于向任何人说教,只代表着自己的观点:回到社会事件本身,作为旁观者,应该保持一种 「延迟判断」 的冷峻。
首先,既要警惕 「受害者有罪论」,也需警惕 「小作文审判」。在警方通报或法院判决结果出来前,任何一方的单方面陈述都不能算作 「法律事实」(即使有一方为真,即使法律事实和上帝视角的客观真实有所出入)。我们不能因为女方是从事 BD 工作或曾在社交场合活跃,就认定她是 「道德廉价」 的,从而合理化性侵行为。完美受害者是不存在的,即使她有功利心,也不代表她可以被随意侵犯。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男方是所谓的 「镰刀」 或 「渣男」,就直接给他定罪。在币圈,利用舆论毁掉一个人的名声成本太低了,诬告的杀伤力不亚于性侵本身。
其次,看破 「公关战」 的本质。现在的币圈舆情,往往背后都有高人指点。什么时候发推、什么时候放录音、什么时候开 Space,都是经过计算的。可能我们需要多一点点思考:某事件爆料的时间有无巧合性? 诉求是什么?是寻求法律正义,还是寻求私了赔偿?是真心维权,还是为了转移某个项目崩盘的视线?
最后,回归常识与法律。无论是在 Web1、Web2 还是 Web3、Web4,性侵都是重罪,敲诈勒索也非轻罪。如果真的是性侵,记得第一时间报警、验伤、保留 DNA 证据,法律不会因为你是 「币圈人」 就失效;如果真的是诬告,也请保留勒索证据,通过法律途径反击,这才是最优解。
四、写在最后:喧嚣过后的荒凉
有可能,这场 「罗生门」 最终很可能像之前的无数次瓜一样:
这几天全网沸腾,Space 几千人在线听,各种截图满天飞。过几天,新的热点出现(也许是 BTC 暴跌,也许是新的 Meme 币暴涨),大家一哄而散。当事人的伤痛(无论是被侵害的身体,或是被污蔑的名誉)无人问津,留下的只有满地的鸡毛和更加乌烟瘴气的行业形象。
对于币圈而言,这又是一次对底线的试探。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暴富神话的圈子里,如果不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猎手,也随时可能沦为猎物。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