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邵嘉碘律师
DeFi 聚合协议:技术之外的生意与底线
过去两年,DeFi 跨链聚合兑换协议的数量在成倍增长。项目方都在讲「跨链流动性」「最优路由」「无缝兑换」,但这条赛道里真正能留下来的,往往不是技术最炫的,而是懂得运营和风险控制的。
这类协议的核心,其实是「撮合 + 结算」——只是换了种去中心化的形式。但凡涉及用户资产的流动、撮合、兑换、桥接,本质上都触到金融逻辑。技术能解决效率问题,合规才决定能不能长久活下去。
最近,我接到不少 DeFi 项目的咨询:
有人要做代码安全审计,怕被黑客一锅端;
有人问商标注册,担心被「蹭品牌」;
有人在融资,要设计方案和合同;
有人想知道是否需要牌照、该怎么搭结构;
还有人准备搞 DAO 基金会、发治理代币……
这些问题看似分散,背后其实只有一个主题:「我们想做大,但想规避风险。」
DeFi 跨链聚合兑换协议的商业模式与盈利路径
DeFi 项目的赚钱逻辑,归根到底是围绕流动性和信任展开的。结合目前市场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七种主流路径:
1. 手续费模式:基础而稳健的收入
最直接的方式——抽手续费。用户每完成一笔跨链兑换,平台自动扣取 0.1%~0.3% 的费用。模式简单、现金流清晰,也是目前最被认可的盈利逻辑。但注意:一旦协议中出现法币兑换、稳定币结算或集中清算环节,在部分法域(如香港、欧盟、新加坡),就可能被视为支付服务或汇兑业务,需要申请相应的 PSA、CASP 或 VASP 牌照。
2. 流动性激励与分润:DeFi 的「半金融」玩法
通过代币激励吸引 LP 进池子,再从交易费中分红。这类机制让平台迅速做大,但如果激励结构过度依赖代币价格,
容易被监管认为存在「收益承诺」,从而落入证券发行(Security Offering)的范畴。因此,激励模型要留好口径——「使用激励(utility reward)」可以,「投资回报(investment yield)」就要非常小心。
3. 跨链桥与路由服务费:技术门槛高、风险更高
跨链桥是 DeFi 的「命门」。协议若能整合多链流动性,为其他平台提供路由或桥接,可以从每笔「路径撮合」中抽取服务费。这是技术门槛最高的一种盈利方式。但风险也最大。过去一年多个跨链桥被黑上亿美元,在合规上还涉及「跨境资金流动」问题——在欧盟、新加坡、阿联酋等地区,若涉及资产托管或结算,几乎都需要加密牌照或等效许可。
4. 代币发行与治理经济:融资与激励的双刃剑
很多协议一开始就想「发币」。没问题,但代币一旦带有融资属性,就不是你说的算。如果你承诺分红、回购或价格收益,那就是证券逻辑。合理做法是:
- 在开曼或 BVI 设立发行主体;
- 用 SAFT 或认购协议区分「募资」与「治理」;
- 明确代币在生态中的使用功能,而非投资回报。
这部分是监管最敏感的领域之一,尤其对计划上市或融资的项目。
5. 技术授权与 B 端服务:轻资产、低风险的盈利路径
当协议跑通、流动性稳后,可以转向 B 端,提供 SDK、API 或白标服务,让别的项目接入你的聚合功能。这是一种典型的「轻合规」模式——本质上是软件许可与技术服务,不触碰资金,不托管资产,风险低、毛利高。但如果你在服务过程中参与了资产清算或托管,则仍有可能被定义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
6. 聚合收益与衍生品层:高阶玩法,慎入
部分聚合协议进一步整合借贷、质押、套利池,形成复合收益或杠杆化收益结构。这类设计虽能提高收益率,但在多数法域都会被视为投资产品或衍生品。如果你打算往这方向走,提前准备好资产管理或衍生品许可的合规架构。
7. 品牌与生态延伸:长期价值的「慢变量」
一些成熟项目会通过品牌扩展来变现——推出 NFT 系列、开发跨链支付插件、建立 DAO 治理生态,甚至与 RWA(真实世界资产)结合。短期不一定赚钱,但这是品牌护城河和长期资本价值的来源。前提是:你的品牌得能被保护,所以商标注册、品牌独立性布局要尽早做。
从代码到法律:DeFi 项目的实际合规要点
下面这几件事,是我近期为 DeFi 项目方做咨询时,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关键的部分:
(1)代码安全审计
智能合约的安全性是 DeFi 项目的命脉。无论技术多创新,只要合约有漏洞,被黑一次就可能全盘皆输。过去一年,包括 Euler、Nomad、Multichain 等多个项目,都因为智能合约漏洞造成了千万级资产损失。合规层面上,虽然多数司法区暂未强制要求代码审计,但在融资、上所或申请牌照时,「是否经过第三方安全审计」已成为项目可信度的重要评估标准。
实务建议:
- 至少完成一次由认可审计机构(如 CertiK、SlowMist、PeckShield、Trail of Bits)出具的正式报告;
- 在项目文档或白皮书中公开披露审计结论与漏洞修复情况;
- 对重大更新(如合约迁移、协议升级)应重新审计。
(2)商标与知识产权保护
很多项目团队认为「DeFi 是开源的」,于是忽视了品牌保护。但现实是:代码可以开源,品牌不能裸奔。DeFi 协议在走向市场化后,往往会遇到 LOGO 被抄袭、域名被抢注、品牌被仿盘盗用等问题。尤其当项目获得投资或交易所合作时,品牌侵权会成为极高的潜在风险点。
实务建议:
- 提前注册项目名称及标识的商标(建议在主要市场如香港、新加坡、欧盟、美国同时申请);
- 对官方域名进行备案和保护,防止钓鱼网站;
- 与外部技术服务方、设计团队签署著作权转让或使用授权协议,确保核心资产归属于项目主体。
(3)融资设计与法律文件
融资是 DeFi 项目走向规模化的起点,也是最容易被监管「卡脖子」的环节。不论是股权融资、Token 融资,还是混合模式,都要从结构上先理清:资金进来的路径是什么,换走的权益是什么。常见文件包括:SAFT 协议、投资协议、股东协议、Term Sheet、Token Allocation 表等。这些文件不仅是融资凭证,更是未来 DAO 治理和投资者权利的依据。
实务建议:
在融资阶段明确「代币融资」与「股权融资」分层,避免权利重叠;
对外披露募资材料时避免使用「投资回报」「预期收益」等表述,防止触发证券发行认定。
(4)牌照与合规义务
目前,大部分纯 DeFi 项目仍可在无牌状态下运营。但如果存在以下任一情况,就建议考虑持牌:
- 提供加密资产与法币兑换(需支付 / 汇兑牌照);
- 托管或中转用户资金(需 VASP 许可);
- 在特定司法区内直接向用户推介投资产品。
在欧洲 MiCA、新加坡 PSA、迪拜 VARA 框架下,这些业务几乎都会被纳入监管。
(5)DAO 与基金会架构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看似无中心,但在法律上必须有一个能代表其签约、纳税、应诉的「主体」。这就是设立基金会的意义——不是「挂名」,而是把治理落地到法律世界。
常见结构:
- 开曼基金会(Cayman Foundation Company):最常见的 DAO 法律载体,灵活、无股东、可设董事会;
- BVI 或 Panama 基金会:适合治理层级较轻、成员分布广的项目;
- Swiss Verein 或 Wyoming DAO LLC:更注重合规披露与法律承认。
(6)代币发行与生态治理
代币发行在 DeFi 项目中无疑是关键,但随着监管的不断发展,项目方必须对代币的性质和发行方式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为了避免代币被认定为证券,项目方在发行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功能性代币与投资回报
代币发行时必须明确其功能,并且不能承诺投资回报。如果代币的价值增长依赖于项目的商业表现或承诺回报,代币有可能会被视为「证券」。项目方应确保代币是实用型代币,例如平台支付工具或治理工具,而非一种投资工具。
合规公募
在某些司法区,公开募资或公募代币(如通过空投、ICO 等形式)必须确保不触犯证券法。如果代币发行被视为证券发行(即向公众投资者提供投资回报),项目就需要遵循证券法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注册或豁免。
曼昆律师事务所的 DeFi 法律服务矩阵
我们为 DeFi 项目提供的法律支持,通常分为四个层面:
1. 合规规划与牌照布局
- 全球 VASP/ 支付牌照分析
- 离岸结构设计(Cayman、BVI、Panama、Singapore)
- 跨境税务与法律责任防火墙
2. 融资与法律文件
- 投融资架构设计
- SAFT、SAFE、Token Agreement 起草与审查
- DAO 基金会治理规则定制
3. 知识产权与品牌保护
- 商标注册、LOGO 保护
- 合作协议与品牌授权
4. 风险防控与运营合规
- 审计报告合规存档
- AML/KYC 政策制定
- 智能合约安全声明与免责条款
结语:DeFi 的下一阶段是「去中心化合规」
DeFi 这几年最大的错觉,就是「没人管=安全」。但事实正好相反——没人管,只意味着一旦出事,没人能救你。监管迟早会到来,但项目倒下的原因,往往不是政策突变,而是自己踩线。很多协议被封、被查、被清算时,问题不是技术不行,而是:
- 协议里谁是真正的运营方?
- 钱到底算谁的?
- 合同和代币白皮书有没有逻辑自洽?
- DAO 的「自治」是不是只是个借口?
未来几年,真正能留下来的 DeFi 项目,不一定最「去中心化」,但一定是那些既懂得写合约,也懂得写合规逻辑的人在做的。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