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提出「互操作层」方案:从链管理「迷宫」到网络时代「坦途」,将重塑多 L2「单链」体验

CN
2小时前
撰文:Glendon,Techub News
以太坊正在构建一个一个高度统一且协同的链生态。
昨晚,以太坊基金会官方博客发文披露,以太坊账户与链抽象团队已提出「以太坊互操作层(Ethereum Interop Layer,EIL)」方案,旨在让所有二层(L2)网络在用户感知层面融合成单一且统一的以太坊链,使跨 L2 交易就像单链交易一样,同时保留信任最小化、去中心化的基础。
该互操作层相关概念最初于今年 8 月底提出,目前处于测试开发阶段。
在此之前,以太坊凭借 Rollup 技术实现规模化扩展,使得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区块空间充足,这标志着其作为全球性计算平台的愿景正逐步实现。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这种技术演进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用户体验的碎片化问题。

L2 的繁荣与困境

当前的 L2 生态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局面,如同分散的岛屿,每条链拥有各自独立的 Gas 模型、跨链桥系统甚至是钱包体系。用户在 Arbitrum、Base、Scroll 等网络间转移资产时,需手动选择链、确认跨链路径以及信任第三方流动性提供商,这种操作复杂度无疑与以太坊最初承诺的「无缝、无需信任」体验背道而驰。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种碎片化体验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以太坊原本流畅的体验优势被严重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独立的「小以太坊」带来的复杂操作。用户需要管理的不再是简单直接的交易行为,而是面对一堆 L2。这不仅带来了操作上的摩擦和认知负担,还伴随着额外的信任假设风险,例如对桥接器、中继器、排序器等环节的依赖,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审查风险。
尽管在以太坊互操作层(EIL)方案提出之前,业内也出现了一些解决方案尝试统一 L2 用户体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大多背离以太坊的核心价值观。例如,部分方案通过引入中间机构进行交易,削弱了抗审查性;一些方案将资金托管给第三方,致使安全性大打折扣,以及运行在第三方服务器上的逻辑也破坏了透明性和开源精神。因此,这些矛盾现象的叠加,催生了一个根本性需求:在保留 L2 规模优势的同时,重建单链般的用户体验。
那么,以太坊互操作层(EIL)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EIL 的哲学根基:无需信任的互操作性范式

以太坊互操作层(EIL)将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突破,其核心定位是一个安全且高效的通信协议,而不是金融工具。
EIL 的设计逻辑是使以太坊的 Rollup 交易如同单链交易,用户只需签署一次即可完成跨链交易,全程无需引入新的信任假设。其设计哲学植根于两大核心原则:ERC-4337 账户抽象和无需信任宣言。
ERC-4337 账户抽象通过将账户逻辑进行标准化处理,使 EIL 赋予用户直接从钱包发起跨链操作的能力,而无需依赖中继器或求解器。
具体运行原理是:在 EIL 中,用户使用 ERC-4337 账户,其逻辑针对多链使用场景进行了优化。钱包会生成多个不同的 UserOps,然后对所有这些 UserOps 的 Merkle 根进行单次授权签名。每个链上账户的验证部分需要 (i) 一个 UserOp,(ii) 一个 Merkle 分支,证明其属于某个 Merkle 树,以及 (iii) 对该 Merkle 树根的签名。
这种做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支持硬件钱包,而硬件钱包通常不支持同时生成 N 个签名的功能(钱包只需用户单击一下即可完成签名)。
在此基础上,EIL 的设计严格遵循无需信任宣言。EIL 将关键逻辑上链并集成至用户钱包中,确保所有操作均在可验证的链上环境中执行。例如,当用户铸造跨链 NFT 时,钱包自动合并多链余额,并透明处理 Gas 费用,而无需将资金委托给流动性提供商。
这种设计全面保障了以太坊的四大核心价值观:自主托管(用户完全控制资产)、抗审查性(没有中间机构等中心化节点可阻止交易)、隐私性(智能合约替代中间机构,无需向中继者或求解者透露用户的 IP 地址或意图)和可验证性(所有逻辑均开源且可审计)。
正如以太坊基金会所强调的,从技术架构层面来看,EIL 相当于以太坊的「HTTP 协议」。就如同 HTTP 统一了早期互联网的服务器访问体验,EIL 的目标是将钱包打造成为用户进入多链生态的通用窗口,最终实现「多个 L2 层,一个以太坊」的愿景。
与此同时,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一场从「链管理」到「链感知」革命。
EIL 的落地实施,将彻底改变用户与多链生态的交互方式,主要体现在跨链转账、跨链铸造以及跨链兑换这三个关键方面。用户均能一键操作,无需像传统模式中那样选择跨链路径、支付额外费用等操作。这种体验的核心在于「钱包即门户」的设计,跨链复杂性被完全封装。
最终,EIL 的引入也将引发以太坊生态系统的级联效应:
  • 钱包与 DApp 的进化:钱包厂商无需为每条新链开发定制集成,EIL 的标准化接口使多链支持成为默认功能。开发者可专注于用户体验创新,而非跨链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 Rollup 的快速接入:新网络加入生态时,EIL 的兼容性设计使其能无缝融入现有钱包体系,加速技术迭代和用户增长。
  • 信任模型的巩固:EIL 消除了对链下运营商的依赖,将跨链互操作性从「中心化交易所模式」升级为「去中心化交易所模式」。用户资产始终由智能合约托管,无交易对手风险,同时强化了以太坊作为「世界计算机」的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EIL 的出现将对现有市场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消除对中继器和求解器等现有中介机构的需求。由于用户倾向于选择钱包服务,这势必会导致解决或中继 L2 交易的项目走向下坡路,其交易量可能因此减少超过 80%,甚至直接摧毁相关领域,从而迫使这些中介机构快速适应并进行转型,或是走向消亡。
总体而言,以太坊互操作层(EIL)这一构想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它是对以太坊初心的回归:一个全球性、开放性、无缝且无需信任的计算平台。当钱包成为通用门户,当跨链操作如同单链交易般简单,以太坊的「网络时代」才将真正到来。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