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加密货币监管框架演进与现实挑战

CN
4 小時前

过去一年中,加密资产监管出现明显分化:一些司法辖区通过明确立法将加密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另一些则在打击与试点之间寻求平衡。欧盟的《Markets in Crypto-Assets》(MiCA)已确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信息披露要求,推动交易平台、发行人和钱包服务提供者接受授权与监督,为稳定币和资产挂钩代币设定了基本规则,这为跨境合规提供了基准。


与此同时,国际监管协调也在加强。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近期指出,资产“代币化”可能带来新型系统性风险,呼吁对相关交易、托管与估值机制实行更严格的监管审查,以防传染性风险向传统金融传导。该类行业性警示正促使监管机构在规则设计时更多考虑市场互联性与风险传递通道。


在美国,监管路径显示出更强的执法选择性——联邦监管机构近年来对大型交易所和服务商采取的司法行动发生了调整,有案件被撤回或和解,这反映出监管与行业之间在法律定位、资源优先级上的博弈。监管不确定性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合规成本,但也推动市场参与者加强自我审查与治理实践。


中国则持续推动以央行数字货币(eCNY)为核心的数字货币战略,同时对境内加密交易与ICO保持严格限制;但有关当局亦在探索以法币计价的稳定币方案,以提升人民币国际使用。这种“主权数字货币+离岸创新”并行的模式,形成了与欧美不同的治理路径。


此外,多个国家正加紧对稳定币实施特定监管;例如部分经济体计划将稳定币列入类似银行或支付工具的监管框架,并由央行或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管或发牌。监管趋严的直接效果是推动市场向合规化、中心化的基础设施集中,同时也刺激对合规成本、金融包容性影响的讨论。


综上,全球监管趋势呈三条主线:一是法制化与同质化(如MiCA)提供跨境可预期性;二是宏观审慎与消费者保护优先,监管关注点从交易到托管、估值与稳定机制扩展;三是地缘与政策分化导致监管“拼图化”,企业需要在合规路径上做出地区化布局与技术治理提升。投资者和从业者应以合规为前提调整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与监管对话策略。监管与创新将继续相互塑造,但短期内规则与执法的不确定性仍是市场主要风险来源。


相关推荐:Visa试点为美国企业提供法币资助的稳定币支付服务


原文: 《 全球加密货币监管框架演进与现实挑战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