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生态再起:从基础设施到价值捕获的转型

CN
5 小時前

在2025年,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正迎来一波深刻调整。此前以基础设施建设、流动性挖矿、治理代币为主的阶段,开始向“可持续经济实体、价值捕获机制”转型。本文从基础设施升级、创新模式演变、监管与安全风险三方面,分析这一演化趋势及其对行业的启示。


首先,从基础设施看,多个协议正在增强跨链、低费、高速交易能力。例如,Injective Protocol近期推出了一个兼容EVM(以太坊虚拟机)的新层,支持同时运行WASM与EVM环境,区块时间可达亚秒级,手续费极低,以此降低链上开发与使用门槛。这反映出DeFi不再局限于单一公链,而是在多链和多虚拟机架构下寻求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机构级平台也获得显著融资支持,比如由Founders Fund与Ribbit Capital领投的Lighter获得约6800万美元融资,用于打造高性能去中心化交易基础设施。由此可见,DeFi基建正从“实验性阶段”走向可服务大型机构与主流市场的系统化阶段。


其次,从经济模型看,DeFi协议的价值逻辑正在演变。早期DeFi项目主要依赖通胀式代币发行,以流动性挖矿换取用户与交易量增长;而如今,以Uniswap为代表的协议正在探索“通缩机制+现金流分配”路径。其“Unification”提案强调通过手续费收入与代币销毁机制实现价值回流,推动治理代币向具备持续收益能力的“协议股权”角色转变。这意味着DeFi协议正逐渐摆脱“靠激励堆增长”的逻辑,开始关注真实使用率与现金流。用户、流动性提供者与协议之间的利益对齐成为核心议题,而价值捕获的关键,不再是新资金进入,而是协议本身的使用带来的持续收益。


与此同时,监管与安全风险仍是悬在DeFi头上的关键不确定项。安全方面,分析机构指出,目前DeFi总体锁仓规模接近1500亿美元,但部分协议的安全审计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易受黑客攻击与智能合约漏洞影响。监管层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财政部正在探讨针对DeFi应用的“安全港”框架,尝试区分纯协议层工具与中心化中介,以避免“以传统金融标准套用区块链协议”的监管误差。这一进展若能落地,将为DeFi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机构化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来看,DeFi生态的发展正在呈现三大趋势:


基础设施多链化与模块化加速。协议不再局限于单一Layer1,而是拥抱Layer2、多虚拟机架构与跨链兼容,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扩大资产池与用户覆盖。


协议经济逐步从补贴模式转向可持续盈利模式。DeFi正从“发币激励”过渡到“现金流驱动”,重视手续费收入、通缩机制、治理分红等长期稳定的经济逻辑。


机构化、合规化与风险管理成为新门槛。大型资本正在流入基础设施与清算类项目,监管要求与安全标准同步提升,协议必须在设计中嵌入透明度与合规机制,方能获得主流市场信任。


对行业参与者而言,应关注三点:首先,项目方需优化协议可持续性,减少对通胀代币的依赖,将重心转向“真实使用+持续收益”;其次,开发者与生态建设者应优先布局多链与跨链能力,降低单链风险与流动性碎片化问题;最后,投资者应调整预期,从追逐高APY(高年化收益率)流动性挖矿转向关注协议的实际盈利能力、治理结构与安全性。


总体而言,DeFi正迈入“基础设施成熟+价值生成+制度化”并进的新阶段。未来,谁能在合规、安全、效率与盈利之间取得平衡,谁就可能成为新一轮竞争中的赢家。而对于整个加密行业而言,这场转型标志着从“金融实验”到“新型金融体系构建”的关键一步。


相关推荐:Sygnum:尽管经历10月崩盘,61%的机构计划增加加密货币敞口


原文: 《 DeFi生态再起:从基础设施到价值捕获的转型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