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化美国国债是仅次于稳定币的最大现实世界资产(RWA)类别,现已进入新阶段。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MMF)将现金集中投资于短期美国政府证券,其用途正从被动获取收益转向作为交易、信贷及回购交易的抵押品。
截至10月底,代币化国债总市值达到86亿美元,高于9月中旬的74亿美元。其中,BlackRock BUIDL增至约28.5亿美元,Circle的USYC为8.66亿美元,Franklin Templeton BENJI为8.65亿美元。Fidelity新推出的代币化MMF也表现出色,增长至2.32亿美元。
国库券的数字化形式正在通过支持传统抵押品市场的结算与保证金系统流通。基金作为抵押品的首次实际测试发生在6月,当时BUIDL获准在Crypto.com和Deribit上线。到9月底,Bybit进一步扩展该概念,宣布接受QCDT——一款由DFSA批准、以美国国债为支撑的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作为抵押品。专业客户可在该交易平台上用该代币替代现金或稳定币进行质押,从而获得国债基金基础收益并保持交易敞口。
在传统银行领域,新加坡DBS Bank成为首家积极测试代币化基金的机构。该行确认,将把Franklin Templeton sgBENJI(其美国政府货币基金链上版本)与Ripple RLUSD稳定币一起,在DBS Digital Exchange开放交易及借贷。同时,该行还试点用sgBENJI作为回购及信贷抵押品。这一项目使得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从被动投资工具转变为银行融资基础设施中的活跃组成部分。
连接银行与区块链系统的基础设施也取得进展。Chainlink和Swift联合UBS Tokenize完成了一项试点,通过标准ISO 20022消息处理了一个代币化基金的申购与赎回。简而言之,该测试表明,目前银行用于结算证券和支付的信息格式,现在可以触发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操作。
这一试点标志着互操作性的明确进步。目前,代币化基金大多存在于各自独立的数字系统,需要定制接口才能与银行对接。而采用ISO 20022作为消息格式,为双方提供了共同语言,使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能够通过现有传统证券结算和报告流程流转这些资产。
对于投资者和机构而言,这意味着代币化国债正逐步融入常规金融工作流程,而不再只是加密实验室中的孤立产品。
目前市场仍由少数大型基金主导,但正逐步实现多元分布。BlackRock BUIDL依然占据约33%的份额,是最大的单一产品;Franklin Templeton BENJI、Ondo OUSG以及Circle USYC各占9%至10%左右。
下表可见,这种格局正在变化。从前几乎被单一产品垄断,如今已有多家受监管管理人共同分割重要份额。这种分布有助于提升流动性,也让偏好多元风险敞口的平台和银行更易接受相关抵押物。
当前影响代币化国债发展的主要障碍并非需求端,而是监管门槛。多数此类基金仅对符合美国证券法“合格投资者(Qualified Investor)”标准(通常为机构或高净值个人)开放。
截止时间也是一个微妙但重要限制。如同传统货基一样,代币版只允许在特定时段赎回或申购。在大量赎回或流动性压力期间,这一安排可能导致资金提取或注入延迟,使其表现更接近传统资金而非全天候加密资产。
此外,这些产品仍主要在流动性较低的平台上交易,并依赖区块链结算周期。因此,相较传统国库券,交易所往往对其记账价值给予更高折扣。例如Deribit等平台会施加约10%的保证金折减,而传统回购市场上的国库券则仅有约2%的折价幅度。
这种差异反映的是运营风险而非信用风险,比如赎回延迟、链上转账终局性以及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等因素。随着相关产品成熟及报告标准趋严,这些折价预计将逐步收窄至传统货基水平。
下季度重点将在于打通本文提及各项试点成果。不论是DBS Bank主导的回购测试、各大平台实验还是Swift x Chainlink ISO 20022集成,都指向日内常规抵押用途的发展方向。
监管方面,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已于9月23日启动“Tokenized Collateral and Stablecoins Initiative”。若相关咨询及回购项目顺利推进,则意味着代币化国债将从试验阶段迈向生产级工具,并成为全球抵押体系中的活跃层,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稳定币流动性与链上金融之间的桥梁作用。
相关推荐:特朗普家族如何将加密货币变成8亿美金的淘金热
原文: 《 代币化国债突破86亿美元,银行与交易所推动其作为抵押品使用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