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监管:从模糊到付诸行动

CN
14 小時前

作者:CryptoCompound

编译:Shaw 金色财经

每一轮加密货币牛市都有一个主题。2017年的主题是投机,2021年的主题是创新,而2025年的主题则可能是监管。

经过十年的界限模糊和信号混乱之后,全球监管机构终于开始从模棱两可走向架构清晰。曾经围绕「他们会禁止吗?」展开的讨论,正在转向「如何安全地扩大规模?」

这种从不确定性到明确架构构的转变,为下一波数万亿美元的机构采用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监管明确性不会扼杀市场。它会让市场合法化。

为何监管明确才是真正的催化剂

加密货币市场的兴衰取决于资金的获取——而大部分资金仍然被监管壁垒所束缚。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主权财富基金无法轻易「跟风入场」。它们的运作必须遵循既定的框架:哪些资产属于证券,谁可以托管资产,信息披露如何进行,以及哪些交易所符合合规标准。

当监管规定发生变化时,资格条件也会随之改变。当资格条件发生变化时,资金就会流动。

因此,推动加密货币长期价值增长的最大因素并非只是又一轮减半周期或新的Layer-2协议。而是监管的成熟度——将加密货币融入正规金融体系,同时又不丧失其核心创新的过程。

美国:从执法到基础设施

多年来,美国一直是加密货币领域最具影响力也最令人沮丧的司法管辖区。但这种局面已经开始转变。

  1.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之间的协调。
    经过十年的管辖权之争,这两个机构已启动一项协调行动,旨在明确现货加密货币产品的交易方式。这是朝着协调统一迈出的真正第一步——这在政治上曾一度是不可想象的。

  2.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效应。

    2024年现货以太坊ETF获批,打破了比特币独有的心理壁垒。几个月后,Solana ETF也相继推出,并拥有真实的交易量、托管基础设施和衍生品交易历史作为支撑。

    一旦加密资产被纳入ETF,它便一夜之间成为合法的资产类别。养老基金经理可以购买它,理财顾问可以配置它,经纪自营商可以推荐它。这种包装形式永久性地改变了买家群体。

  3. 稳定币立法出台。

    《支付稳定币法案》及其2025年的后续草案正在为储备金、托管和透明度方面的标准化框架奠定基础。稳定币是加密货币与传统经济之间的纽带——一旦受到监管,它们将成为桥梁而非威胁。

美国的启示

如果说比特币ETF是概念验证,那么以太坊和Solana ETF就是模板。未来一年,我们需要关注哪些资产能够发展出相应的基础设施、监控共享机制和托管能力,从而符合包装为ETF的资格。这些才是能够吸引机构资金的代币——不是昙花一现的「Meme币」,而是受监管的底层资产。

欧盟:MiCA将理论转化为法律

欧洲《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框架现已生效,并将于2025年前全面实施。这是首个全面的、跨区域的数字资产监管架构,它正在重新定义「合规」的含义。

MiCA 要求所有加密货币服务提供商 (CASP) 都必须满足严格的标准,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治理、信息披露和托管协议。它相当于加密货币领域的银行牌照——一旦获得许可,即可在欧盟范围内开展业务。

对机构而言,这无疑是一大胜利。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可预测的框架下参与数字资产业务,无需再猜测哪个司法管辖区是「安全的」。

对初创企业而言,这是一种筛选机制。合规的企业能够获得资金和合作伙伴,而不合规的企业则会被淘汰。

欧盟的启示

MiCA正在将监管转化为竞争壁垒。通过MiCA认证的交易所、经纪商和托管机构将主导欧洲的流动性。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要尽早识别哪些平台和代币符合这一监管体系——因为一旦银行开始接纳它们,流动性将迅速集中。

英国:构建信任层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英国财政部采取了一种更为缓慢、更为谨慎的方式——但这同样至关重要。

FCA最新一轮的征求意见稿为稳定币发行方和托管服务设定了严格的指导方针,确保客户隔离和审慎监管措施。与此同时,英国财政部暗示,在建立更完善的监管机制之前,稳定币暂不会被纳入核心支付网络。

虽然不如美国ETF新闻那样引人注目,但英国的监管流程核心在于机构信任。一旦这些保障措施全面到位,伦敦有望成为托管、衍生品和稳定币结算的重要中心。

英国的启示

投资者应该关注那些早期遵守规定的公司——符合FCA要求的托管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交易所将优先获得银行合作伙伴关系和机构资金流入。

新加坡:精准的调控者

如果说美国是被动应对,欧洲是全面周密,那么新加坡就是精准施策。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对数字资产公司的牌照审批标准是全球最高之一。只有拥有健全的反洗钱、风险管理和运营控制机制的公司才有机会获得批准。

新加坡有意将这一高标准作为设计目标——它希望成为全球可信数字金融的清算中心,而非下一个离岸赌场。

MAS正在敲定一项仅限于新加坡元和部分G10货币的稳定币框架。实际上,这意味着发行方数量减少,但信任度更高。

新加坡的启示

参与者较少,信心增强。投资者应将新加坡持牌平台视为在亚洲进行长期资本配置的安全港。

六大监管触发因素需关注

以下是未来两个季度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和机遇的具体关键节点:

  1. 美国新现货ETF
    除了 BTC、ETH 和 SOL 之外,还有新的现货加密货币 ETF——关注与 L2 生态系统或质押收益相关的申请。

  2. 稳定币法案在美国国会取得进展。
    美国国会批准的版本将极大地提高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资本效率。

  3. 首批获得MiCA许可的欧洲CASP。
    预计先行者将获得溢价——流动性将集中在它们周围。

  4. 英国FCA最终发布了托管规则。
    这可能为加密货币原生公司与传统银行合作打开大门。

  5. 新加坡MAS发布牌照公告。
    任何获得批准的美国或欧盟大型企业都将是市场信号。

  6. 美国跨机构的统一指导。

    SEC和CFTC采取协调一致的做法,将立即提升整个行业的风险溢价。

每一次此类事件的发生都意味着监管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随之而来的是波动性降低,机构流动性增强。

将规则转化为收益

那么投资者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利用监管措施优势,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监管清晰」呢?

1. 持有符合条件的资产。

分类清晰且托管支持的加密货币(如BTC、ETH、SOL)将继续吸引ETF需求。每推出一款新的ETF,都会扩大买家群体。

2. 基础设施合规。

获得MiCA或FCA批准的交易所、钱包和经纪商实际上正在获得监管垄断地位。投资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会获得优异表现。

3. 将稳定币视为收益通道。

一旦受到监管,高质量的稳定币将从入门代币演变为机构收益工具——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这对DeFi的普及至关重要。

4. 关注波动率收窄。

每一次市场监管清晰化都会收紧价差并降低不确定性。利用这一点,在公告发布前做多波动率,并在公告发布后逐步减持。

5. 放眼全球,立足本地。

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欧洲在监管方面领先,美国在流动性方面领先,亚洲在创新方面领先。按司法管辖区分散投资与按资产类别分散投资同等重要。

2026年可能的情景

牛市情景(40%)

美国现货ETF的覆盖范围扩大到主要资产之外;MiCA牌照审批加速;稳定币相关法律获得通过;机构投资者采用率激增。

结果:参与度更高,估值上升,波动性下降。

基本情景(45%)

透明度逐步提高;ETF增长缓慢;MiCA推广不均衡;稳定币法案推迟出台。

结果:部分参与者受益;受监管参与者与不受监管参与者之间的差距扩大。

熊市情景(15%)

政治僵局、新的执法行动或政策实施延迟。

结果:短期抛售,长期买入良机。

总结

在加密货币的历史上,监管第一次不再是敌人,而是解锁的关键

每一项新规则、框架或许可都能降低不确定性并扩大准入范围。每一项明确的规定都让加密货币更接近成为一种全球核心资产类别。

下一轮牛市不仅会奖励那些早早入场的投资者,还会奖励那些有准备的投资者:那些了解监管格局如何制定,并在其他投资者跟风之前就做好布局的投资者。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