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百亿估值”泡沫:Web3大规模应用前夜,如何埋伏“业务上链”的真实红利?

CN
13 小時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白话区块链,作者:李荣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潮水的方向正在改变。当许多人还沉浸在加密ETF获批的狂欢中时,Web3的大规模应用“临界点”已悄然降临。


这不仅是友好法案的落地或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更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交易所业务正被倒逼“上链”,更高效、透明的DeFi 正在崭露头角,让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边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模糊。


未来已来,传统金融与DeFi的融合将释放巨大机会。作为行业参与者,我们必须看清,哪些是真正的“入场时机”,哪些只是最后的泡沫。


从web3中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是会迎来巨大的应用落地的机会,之前几轮说这个还太早,但是现在也差不多到了临界点了,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从法律法规层面,随着加密货币ETF的发行及扩容,Trump总统的一些加密货币友好言论及随着而来的友好法案落地,给这个行业放行,比如今年年中稳定币天才法案的通过,给这个行业放行,会有更多传统的金融机构,带着专业知识和工具以及真金白银入场。


其次是区块链及Web3技术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已经完全具备大规模应用落地迁移的条件,以太坊今年也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年,经过此前多次黑天鹅事件及各种破坏性的压力测试,时间证明了以太坊和layer2以及后续配套的各种基础设施是能够支撑大规模的应用落地。


在技术及基础设施成熟的同时,相关的从业人员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以Solidity以及Rust语言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开发者形成生态,这也支撑着行业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


还有就是微策略及众多的美股DAT公司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机构和个人购买加密货币的门槛。 以前很多机构(如基金及家办)是不允许购买加密的ETF,但是他们可以买美股,把加密货币装进DAT公司可以说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它进一步降低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进入的门槛,也算是一种创新,但是尤其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资产托管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敲和各种流动性置换的暗箱操作,而这需要时间去完善,预想也是会有一些黑天鹅会飞出来的,所以我说市场会有泥沙俱下的机会。


综合来看,已经到了某种临界点的位置,而且是web3 mass adoption的机会,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入场时机。 


任何技术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总是曲折向上的,不要着急,总是会给你一个入场的机会,所有的冬天都是给那些没有上车的人重新上车的机会。


一方面还是公链的机会,你说再像之前那样几十上百倍的机会很难,但是相对而言,具备较大的成长性是有的,一些小项目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其次就是大型交易所业务迁移上链的机会,上一波是交易所依托自己的流量优势,用影响力和流量变现,通过投资早期项目获得高估值进行上市变现,而这波再也玩不下去了。


用户也不是傻子。那些一上来就几十上百亿美金的项目,而且很多连业务基本逻辑都很扯淡,但是一上线,估值就很高,然后瀑布。


个人认为这波主要是交易所或者传统金融机构真正的业务迁移上链带来的机会。以及一些传统defi项目(看这个行业发展多快,defi出现没多久就分出了传统和新defi),有现金流并且持续运行很久的,跟传统机构合作或者新增了传统业务上链并精细化管理的机会,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允许,之前不能做的很多尝试也可以做了,这无疑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间。我们以binance和coinbase为例。


但在讲这之前不得不提这两年红的发紫的项目Hype,hype十几个人的团队支撑的交易量到了这个级别并且持续运行了这么久。这充分说明匿名、无需许可的永续以及现货去中心化交易所有可能就是未来的主线。


首先从内核角度看,它就是更加有效率,更加的透明,更加的去中心化,十几个人支撑了这么大的交易量,而binance是多大的体量,需要技术,运营,客服营销,以及维系跟KOL关系的各种公关,而且还稍显吃力,尤其是1011大爆仓之后的一些市场传闻。


因此hype的模式是打疼了很多中心化交易所的,使得很多中心化交易所不得不直面问题,直接下场做永续和现货的dex,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订单簿模式技术足够成熟,效率也是越来越高。


因此binance有cz直接下场为aster打call,coinbase是Avantis,以及其它的交易所也在依葫芦画瓢。构建交易所-公链-dex及defi应用全链条。


比如binance-BNBchain-aster(pancakeswap/lista/venus),coinbase-Base-Avantis(Aerodrome/Morpho) 目前Avantis暂时没有现货,只有永续合约的dex,但是我估计相关的功能会在路上,完善这个链条。


这个是真正的把交易所的业务慢慢的迁移上链,这是一股趋势,并且不可阻挡,因为无需许可,匿名的,并且7*24小时,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带来的极致效率的提升就是比现有的需要重度运营的中心化交易所更高效。 


这是技术的进步,也是理念的进步。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来中心化交易所就没用了,中心化交易所依然会继续存在。目前在撮合交易以及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方面,中心化就是有它的优势,这个无可厚非,因此中心化交易所会长期存在,但是市场空间会被去中心化交易所蚕食。


只是这种无需许可匿名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给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选择。


此次1011大爆仓事件带来的后遗症,由于中心化交易所自动平仓机制(ADL:auto-deleveraging)的不透明,伤害了很多用户,市场传言1011大爆仓实际爆仓量远比披露的要高。因此就是会使得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需求,迁移到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交易所应对的方式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binance已经推出了binance alpha及alpha2.0,目前binance用户可以在交易所用资金购买链上的代币,binance主页也有了binance alpha专区,其流动性由pancakeswap提供,未来的交易所借贷资金接入lista、venus又有什么不能接受呢?可能已经接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这些事情对用户是无感的。


按道理coinbase提出这个口号更早,Base链推出来的时候就提出要把coinbase全部上链,但是他一直强调自己的合规性,因此做相关业务时不免束手束脚,尤其是当时的拜登总统及sec主席对加密货币施加的各种限制,coinbase没有办法像binance那样完全甩开膀子去做Base链及项目。


但是Base链已经明确宣布要发币也许会完全改变这个格局,给Base链生态,以及coinbase整个业务生态打一剂强心针。


同时看看coinbase作为一家上市的美股公司,而旗下的业务之一的Base链发币,他们会去如何处理相关的法律架构,如果这个流程打通了,也给其它的项目打了样。会有更多的defi公司上市,也有可能会更多的上市公司发币,相关的并购合作也是一种可选项,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


只要效果好有财富效应,一定会引发效仿,会有更多的业务进行迁移上链,最终就是完全模糊相关边界,甚至最终对用户无感,用户无法区分这个是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 


另外最近也听说hashkey这个香港合规交易所也在考虑上市,也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处理它们已经发的币hashkey,局面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另一方面Robinhood作为老牌券商转型切入加密货币交易业务也获得了成功,市值飙升。在Robinhood可以交易股票,也可以交易加密资产,他们也并不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币还是股,边界进一步模糊,其它的老牌券商会不会也效仿呢。


还有一方面就是在众多的perp dex上可以交易部分大市值的美股了,在kraken交易所也可以买卖美股,也就意味着未来可以在去中心化交易所和各种加密货币交易所去7*24小时交易股票了。


首先我们不说这对不对,至少这样资本的流动速度会更快,此前由于金融基础设施的落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别说玩股票,就是连银行卡都没有,他还怎么玩,但是web3基础设施的进步,使得稳定币可以触及更多的人,相比他们国家本国货币,美元稳定币就是救星,而且只要一个手机就可以做到。


普惠金融的本身对很多落后国家是一种救星,但是如果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有风险的,那他们也是风险的波及者,所以凡事有两面,也要综合看待。


随着行业的深入,对于项目本身以及从业者会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专业性层面,需要懂的更多,这也是符合新技术的发展脉络。


目前出来的新项目动不动就是几十亿上百亿美金,基本上都没法看,希望等来一个泥沙俱下的时刻,这些项目也回到合理的估值,那个时候再好好思考哪些项目值得研究。


因此在这个行业第一要义是要活得久,远离那些转身即逝的meme,远离杠杆合约及相关衍生品,远离负债,活得久才能看到web3的星辰大海。


相关推荐:DraftKings收购Railbird进军预测市场,选择Polymarket作为清算服务商


原文: 《 告别“百亿估值”泡沫:Web3大规模应用前夜,如何埋伏“业务上链”的真实红利?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