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vis热议背后的真相:ZK Co-Processor理论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CN
PANews
關注
12 小時前

想聊一个 Q4 值得关注的潜在发币项目Brevis,投资方包括 YZi Labs(Binance Labs)、Polychain、IOSG。

区块链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只有与交易和收益场景相关的项目才会存活。其他方向几乎全部证伪。

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好的系统,应当是顺应人性非反应性,应当从利己目的产生利他行为,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就像伊拉斯谟学派,注定不会成为显学。

开始正文,Brevis 核心是 ZK Co-Processor(ZK 协处理器),由 Celer 团队开发。

主要产品包括:

1)基于 ZK 的计算验证层 Pico zkVM

2)OP 与 ZK 混合的 PoS 链 Brevis coChain

3)代币奖励分配平台 Incentra

什么是 ZK Co-Processor(ZK 协处理器) ?

Co-Processor (协处理器) 概念源于 GPU。

起初,计算机所有计算由 CPU 承担。随着图形渲染和 3D 应用发展,1999 年英伟达推出首个 GPU,将图形计算从 CPU 分离出来。

图形渲染需要对数万像素做相同运算,天然适合并行处理。GPU 通过数千个简单核心同时处理海量数据,在特定任务上效率远超 CPU。

GPU 本质就是专用协处理器,协助 CPU 处理复杂任务。如今 GPU 已广泛应用于 AI 训练和推理。

ZK Co-Processor 逻辑相同——将计算任务从主链分离,通过 ZK 验证链下计算的正确性。

1)从区块链获取数据,通过 ZK 证明数据真实;

2)在其他环节中执行计算,通过 ZK 证明计算结果为真。

所以,ZK Co-Processor 具体能做什么?

本质是根据链上数据计算结果,使结果公开、透明、可验证。Brevis 做了一个应用案例:Incentra。

Incentra 是透明化的代币激励分发产品,通过 ZK Co-Processor 计算能力,根据用户的链上行为——代币持有时间加权平均余额 (TWA)、LP 提供情况、借贷记录等,识别真实用户并发放奖励。

缺乏眼前一亮的感觉对吧?这是我从两年前开始看 ZK Co-Processor 延续至今的感觉,这可能也是 ZK 项目的通病——理论上非常有用,但现实中没人用。

为什么?

1)透明可验证过于理想化。项目方和机构缺乏采用动力。透明可验证不能带来直接收益,反而减少操作空间,还可能因适配带来额外维护成本。

毕竟在减少抛压、控制币价和透明公正之间,透明公正往往是最不重要的那个。

用户拿到大量空投也不会太顾及项目方死活,代币激励最终变成零和博弈。正如黑泽明《七武士》结尾,生还武士望着被守卫的村子说:"是他们赢了。"

只是交易所和项目方掌握分配权,用户自然成了被迫牺牲利益的群体。

2)计算结果在链上,是否真就意味着透明公正?毕竟计算逻辑仍旧是人为写就并控制的。

3)获取链上数据并计算的方式,不止是通过 ZK CoProcessor 这一种方式。完全可以通过 API 获取,再直接计算。类似 http://Dune.com 的方式,成本更低、还更稳定。

例如之前 ZK CoProcessor 项目宣称的"获取 Uniswap TWAP 价格、链上创建交易策略"等场景,其实并不成立,也没有实际应用落地。

回到本篇开头的话题,离交易和收益太远,区块链用户可能不会为技术买单。就连 TEE(可信执行环境)最出圈的时刻,也是 Phala 将其与 AI MEME 公平发射结合。

只是目前,ZK 相关最出色的项目是 $LINK ,而其他 ZK 相遇与交易、收益的关联只想到了 L2。如果单靠理想,恐怕 ZK 只能是密码学教授圈子里的事情。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