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中国数字资产监管变革:双轨制、从严封控到顶层设计谨慎乐观

CN
3 小時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白露会客厅,作者:露露lulu,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全球数字资产浪潮汹涌的背景下,华语圈——特别是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监管政策始终如一根紧绷的弦,平衡着创新冲动与风险防控的张力。从 2024 年 9 月到 2025 年 9 月这一年里,大陆维持着高压态势,香港则在积极构建框架的同时,逐步收紧对中资机构的管束。这段时间的政策演进并非孤立的条文堆砌,而是嵌入更广阔的经济语境中:一方面,美联储降息周期和全球加密市场复苏刺激了投资热情;另一方面,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资本外流担忧促使监管层加固防线。透过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监管思路的微妙转向——从单纯禁止向精准防控跨境风险的深化,尤其针对大公司和上市机构的 Web3 布局、稳定币发行以及 RWA 尝试。


这一年的政策动态,不仅体现在官方文件和声明中,还通过具体案例折射出执行力度。例如,中资券商在香港的加密业务收缩,以及个别平台的牌照吊销,都成为企业界警醒的信号。本文将围绕大陆和香港的两条主线展开叙述,穿插相关案例,探讨这些政策如何影响 A 股和港股上市公司。


回溯到 2024 年秋季,大陆加密监管的基调已然定型,但这一年里,政策开始更注重执行细节和国际协调。2024 年 10 月,人民银行在年度金融稳定报告中重申了对虚拟货币交易的“零容忍”态度,这并非新意,但报告首次强调了稳定币作为“美元影子”的潜在风险,指出其可能放大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这一表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回应全球稳定币市场的扩张——如 Tether(USDT)市值突破 1200 亿美元——带来的溢出效应。传统法币,美国结算应该占大部分70%,人民币虽然占比不多,但也有一定位置;但是美元稳定币占链上结算远超90%,人民币稳定币链上结算微乎其微。大陆监管层担心,美元稳定币体系若与境内资产挂钩,将削弱人民币主权地位。


进入 2025 年,这一担忧转化为更具体的行动。1 月,反洗钱法规修订正式生效,将数字资产交易纳入刑事范畴,这标志着从行政处罚向司法震慑的升级。法规要求金融机构加强 KYC(知悉客户)审查,任何涉及加密的跨境汇款都需上报。这直接影响了中资企业的海外布局,例如,一些 A 股科技公司原本通过新加坡或开曼子公司间接持有比特币,但如今面临更严格的审计要求。证监会随之在年初强化上市公司数字资产风险披露要求,让不少企业如履薄冰:一家上海上市的 fintech 公司因子公司持有少量以太坊而在审计中被质疑,最终选择剥离资产以避免退市风险。


政策演进的转折点出现在 2025 年 7 月,上海金融监管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稳定币国际动态对中国的影响。会议纪要虽未公开发布,但业内流传的版本显示,监管层特别关注 RWA 模式——即将境内房地产或债券代币化到境外区块链上。这种创新本可提升资产流动性,但被视为规避资本管制的“灰色地带”。随后,9 月 24 日,一篇财新报道揭开了冰山一角:多类中资机构被要求收缩在香港的加密业务,包括投资、交易、RWA 发行和稳定币相关活动。这并非突发,而是对前期预警的落实。报道指出,互联网平台如阿里系、中资券商如中信证券,以及银行如中银香港,都成为重点对象。根本原因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绑定美元稳定币可能导致依赖性问题,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


这一政策直接引发了连锁反应。以“财库公司”模式为例,这种通过香港子公司加杠杆投资数字资产的策略,曾在 2024 年流行于港股中资企业中。多家公司公告购买比特币,希望在币价上涨时拉动股价。但 2025 年 9 月的限制令其戛然而止。一家典型案例是某港股上市的地产开发商,其 2024 年底公告斥资数亿美元购入比特币,作为“战略储备”。这短暂推高了股价,但 2025 年年中,监管指导下,该公司被迫出售部分持仓,股价随之回调 10% 以上。这一事件并非孤例,类似的中资矿业转型公司也面临相同压力,凸显政策从“事后追责”向“事前干预”的转变。


总体而言,大陆这一年的监管演进体现了“穿透式”思路:不限于境内,还延伸到香港和海外中资机构。这与全球趋势呼应——如欧盟 MiCA 法规的实施——但更注重本土风险防控。对 A 股上市公司来说,这意味着 Web3 布局需严格限定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如供应链溯源,而非加密交易。违规案例频现:2025 年 4 月,一家深圳上市的游戏公司因发行 NFT 被证监会约谈,最终下架产品并罚款数百万元。这类事件提醒企业,监管红线不容试探。


与大陆的严苛形成对比,香港在这一年里继续扮演“试验田”角色,但政策演进中渐露收紧迹象。2025 年 8 月 1 日,《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金管局(HKMA)强调发行人需持有 100% 储备资产,并存管于授权银行。这是对 2024 年草案的完善,旨在吸引国际玩家同时防范洗钱。条例生效后,立即吸引了多家申请:如 Circle(USDC 发行方)提交牌照申请,标志着香港向稳定币友好型辖区的转型。但这一开放并非无界——条例明确禁止向大陆居民推广,储备资产需避免美元过度依赖,以协调“一国两制”框架。


2025 年上半年,香港的监管步伐加速。1 月,证监会(SFC)优化 VASP(数字资产服务提供者)许可流程,缩短审批时间至 3 个月。这刺激了申请潮:到 7 月初,已有 11 家平台获批,包括本地和海外背景的交易所如 HashKey 和 OKX 的香港分支。SFC 的逻辑是,通过牌照制度过滤风险,推动香港成为 Web3 枢纽。但这一进程中,收紧信号渐显:2025 年 2 月,SFC 更新中介机构虚拟资产活动指引,允许券商为现有客户提供 VA 服务,但新增“知识评估”要求,确保投资者了解风险。这直接影响中资券商,如海通国际,其加密交易服务需额外审查。


政策的高潮出现在 2025 年 7 月,金融服务及库务局(FSTB)和 SFC 联合发布咨询文件,提议扩展许可至数字资产经销商和托管人。这是对 2024 年 OTC(场外交易)咨询的延续,覆盖所有 VA 交易和保管服务。提案强调,托管人需采用冷热钱包分离,并定期审计,以防范黑客攻击。8 月,SFC 发布针对 VA 交易平台的托管标准圆形,阐述安全保管客户资产的预期,包括保险覆盖和应急计划。这反映出对前期事件的回应:2024 年 11 月,一家未获牌的 OTC 店铺因洗钱嫌疑被调查,导致多家中资机构自查。


案例层面,香港的执法行动更具针对性。2025 年 6 月,SFC 吊销三家平台的牌照,原因是未能遵守反洗钱规定。其中一家涉及中资背景的稳定币发行平台,其违规在于向大陆用户间接推广服务。这起案件源于用户投诉,SFC 调查发现,该平台通过微信群绕过限制,最终罚款 500 万港元并强制关闭。这不仅震慑了市场,还影响了港股上市公司:多家中资科技股,如腾讯控股,其香港子公司原本探索 RWA 试点,但吊销事件后,选择暂缓,以免触及大陆监管。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是 Bybit 事件。2025 年 2 月,这家全球交易所遭遇黑客攻击,损失 15 亿美元数字资产。虽然 Bybit 并非香港本土,但事件促使 SFC 加强托管要求。中资机构受波及:一家港股上市的金融集团,其子公司持有 Bybit 资产,事件后股价下跌 5%,并在 SFC 指导下转向持牌平台。这凸显了香港政策演进的双刃剑:一方面,2024 年 4 月比特币现货 ETF 的上市(如 Harvest 和 ChinaAMC 产品)吸引了数十亿美元资金;另一方面,对中资的额外约束——如 9 月大陆要求收缩业务——让大公司 DAT 布局(如数字资产技术投资)步履维艰。


香港这一年的监管叙事,是从开放框架向精细管理的过渡。SFC 的举措,如 ASPI-Re 路线图的推进,支持 RWA 基础设施,但中资上市公司需筑起“防火墙”,隔离大陆业务。这与全球趋势同步——如新加坡的类似许可扩展——但更注重与大陆的协调。


大陆和香港政策的互动,直接重塑了 A 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加密生态。对于 A 股企业,这一年的高压意味着 Web3 布局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拿 RWA 为例,2025 年 9 月的收缩要求,让多家房地产股(如万科 A 股)放弃境外代币化尝试,转而聚焦数字人民币应用。稳定币方面,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被禁止任何相关服务,违规风险高企。一家典型案例是某深圳上市的支付公司,2024 年底尝试稳定币跨境试点,但 2025 年 1 月法规生效后,项目搁浅,股价波动加剧。


港股中资公司则面临“双重天平”:受益于香港的 ETF 和许可潮,但受大陆指导约束。“财库公司”模式的终结,是这一年最直接冲击。多家公司如小米集团(港股),曾公告购入数字资产以对冲通胀,但 2025 年限制后,需出售持仓,影响季度业绩。DAT 布局亦受波及:腾讯和阿里在香港的区块链子公司,本可扩展到 DeFi,但如今限于非加密领域。案例中,一家中资券商港股股,其获批 VA 交易资格后,成为监管重点,最终暂停比特币直接交易,客户流失明显。


这些变化并非全然负面。对善于合规的企业来说,是机遇:如通过香港持牌平台间接参与,增强全球竞争力。但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上市公司需加强披露,建立内部审计机制,避免跨境漏洞。


展望未来,华语圈加密监管将继续在创新与稳定的张力中前行。大陆或在 CBDC(央行数字货币)基础上探索有限开放,香港则可能进一步扩展许可,但中资机构的“红线”不会松动。这一年的政策演进和案例,提醒企业:数字资产不是速成路径,而是需嵌入合规框架的长期游戏。最终,监管的智慧在于引导而非扼杀,让华语圈在全球 Web3 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推荐:观点:英国需要与雄心相匹配的监管清晰度


原文: 《 速览中国数字资产监管变革:双轨制、从严封控到顶层设计谨慎乐观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