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股同频!炒币的人讨论炒股,炒股的人讨论炒币

CN
5 小時前
原文作者:潘知否

老王,一个在 A 股市场摸爬滚打了快二十年的「老炮儿」,张口闭口都是市盈率、护城河、价值投资。三年前,你要是跟他提比特币,他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嘴里蹦出俩字:「骗局」。饭局上,他会以一种长辈教训晚辈的口吻,语重心长地告诉你,那玩意儿没「基本面」,是纯粹的博傻游戏,最后肯定一地鸡毛。然而,就在最近一次聚会上,酒过三巡,老王掏出手机,神秘兮兮地研究起了买币:「贝莱德那个比特币 ETF,代码是啥来着?还有,他们说的那个 Meme,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随着 BTC 新高、ETH 突破,原本各自为营的「炒币党」和「炒股党」开始互相渗透——币圈的人忙着破圈,更频繁地和圈外人讲共识、讲价值,可能是觉得这件事,终于值得被更多人理解了;而股市这边,也有不少人悄悄盯上了 BTC 和 ETH,嘴上说着「就随便看看」,实际已经配置了一点点。

这股风不是突然刮起来的。一边是白宫、华尔街、监管机构开始以身入局;另一边,是加密公司主动来谈合规、谈合作。BTC 冲上新高之后,加密和传统市场之间那层看不见的隔阂,肉眼可见的松动了——开始了双向破壁。所以现在到底是谁在影响谁?是币圈试图把加密叙事打进主流?还是传统行业开始重新理解 Web3?

一、圈外的人想进来:华尔街、白宫、机构纷纷下场

今年的变化有点明显。不是圈内人自己炒得起劲,而是圈外的手,正一个个伸进来。资本在下注,政策在松绑,选票在倾斜——这届「圈外人」,明显不是来围观的,而是打算上场的。而且是以前没那么急,现在突然开始加速的那种。

你可能没买币,但你买的股票很可能已经在跟着「币圈」起舞。7 月 16 日,美股夜盘时段,加密货币概念股集体冲高,GAME 暴涨 40%,BTCS 涨超 17%,SBET 涨超 16%,BMNR 涨超 12%,UPXI 涨超 8%,BTBT 涨近 7%,BTCM 涨超 5%;这些公司要么直接持有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资产,要么业务涉及区块链挖矿、交易平台等。它们原本是边缘玩家,现在却成了「带头大哥」。

政治也不遑多让。特朗普在竞选和执政过程中对加密货币态度积极,不仅公开表示要让美国成为「加密之都」,胜选后更是第一时间签署行政命令,撤换了不少「唱衰加密」的监管高官。这一系列操作让他被媒体封为「首位加密总统」,看似噱头,实则背后是实打实的政策转向。与此同时,国会也没闲着。近期,华盛顿迎来「加密周」——国会密集推进多项加密立法,包括稳定币监管框架《GENIUS 法案》、监管加密资产的总体框架《CLARITY 法案》、禁止美国创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法案《反 CBDC 监控国家法案》,虽然这些法案还落地,但至少已经进入正式流程,意味着加密行业不再被「模糊地带」反复拉扯,一切正朝着更清晰的方向走。

传统金融不是不懂加密的价值,只是之前缺乏一个足够稳的政策预期。一旦这种不确定性被削弱,它们的下场速度,比你想的要快很多。比如,老虎证券、国泰君安国际、富途这些华人熟悉的互联网券商,已经在试水加密资产交易服务;而渣打银行 7 月宣布上线面向机构客户的数字资产平台,不搞衍生品,搞实物交割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是全球第一家敢这么干的大型银行。如果你以为这只是部分机构的单点突围,那你就低估了趋势的力量。此外,花旗 CEO 在二季度财报会上确认正在研究推出「稳定币」,用于内部结算和客户交易;摩根大通则早在 2020 年推出了 JPM Coin 用于机构间支付,今年又与 Coinbase 合作开发名为 JPMD 的「类稳定币」代币,方便大型机构直接在链上持有该行存款、以及京东也公开入局了。

还有更猛的,上市公司也变得 FOMO 起来,大举配置加密资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全球最大的独立 BI 公司——MicroStrategy。自 2020 年开始一路「扫货」,现在账上比特币总量已经超过 60 万枚,按照当前价格大约是 730 亿美元,盈利能力惊人。MicroStrategy 的 CEO 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更是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推广比特币,将其视为对抗通胀和价值存储的最佳工具。在 MicroStrategy 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开始效仿:例如,美国游戏 SharpLink Gaming 宣布将以太坊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在 2025 年 6 月至 7 月间大举买入约 7.46 万枚 ETH,截至 2025 年 7 月 17 日,其总持仓已达到 约 32.1 万枚 ETH,成为全球持有以太坊最多的上市公司。SharpLink 甚至通过增发股票募集了 4.13 亿美元资金,几乎全部投入以太坊,并将 99.7% 的持仓用于质押以获取收益。

传统资金开始堂堂正正地进来了。对于许多传统用户来说,直接购买和托管加密货币仍有门槛和顾虑,ETF 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传统资金得以合规地进入加密市场。2024 年初,美国 SEC 批准了首批比特币现货 ETF,包括贝莱德(BlackRock)、富达(Fidelity)在内的一众华尔街大厂,排着队发了自己的比特币 ETF。这些 ETF 让用户像买卖股票一样,在证券账户中交易比特币等加密资产。2025 年 7 月美国又迎来了首批以太坊现货 ETF 的上市,相当于直接把传统金融的「水龙头」拧开了。

二、圈内的人想破圈:加密巨头跨界出圈,靠 RWA 打通美股

与圈外力量积极进入加密领域相对应的是,加密行业内部也在努力破圈,试图将影响力从币圈拓展到更广阔的主流世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和生态的跨界合作,让加密元素出现在传统体育、娱乐等场景中;二是全球合规布局,获取各地牌照资质,融入主流金融体系。

加密企业正在想方设法走出小圈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助主流娱乐和体育赛事亮相国际舞台。F1、英超、好莱坞电影、NBA 主场……哪里人多、流量大,币圈先锋们就往哪儿去。比如,OKX 一边赞助迈凯伦 F1 车队,一边把 Logo 印在了曼城球员的球衣上;甚至连布拉德·皮特主演的 F1 题材电影里,他穿的赛车服和开的那辆车上,也都是他们的 Logo。Coinbase 曾在超级碗上砸下重金做广告,Crypto.com 直接拿下湖人主场冠名权……这些跨界营销背后,意图很明确:让「币圈品牌」摆脱圈内自嗨,进入主流认知系统。

要真正破圈,仅靠品牌曝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取得主流信任和监管的认可。因此,各大加密巨头近年来纷纷投入资源,在全球主要市场申请合规牌照,搭建合法运营框架。在这件事上,Coinbase 是合规路上的老牌标兵。2021 年登上纳斯达克,成为首家公开上市的加密交易平台,这背后是它多年扎实的合规投入——美国多州的 MSB 牌照、纽约州的 BitLicense,欧洲拿下了 MiCA 牌照,英国获得 FCA 注册,合规网络早已织密。此外,OKX 也算是冲得最猛的交易平台之一。2025 年一开年,先是与美国司法部达成了和解,把历史包袱清一清,为后续重返美国市场打个底,并相继拿到了迪拜 VARA 牌照、新加坡 MPI 牌照、欧盟 MiCA 牌照等「高含金量」牌照,基本把亚太、欧美主流市场的合规入口都打通了。

还有很多起家于 Web3 浪潮的交易平台,如今也开始补齐合规短板,虽不是合规的第一批拥趸,但姿态变了,方向也清晰了。这不仅是为了合法经营那么简单,更是新的分水岭:真正能跑远的平台,拼的不是营销手段,而是能不能活在监管之下。有牌照的,能走进传统金融的牌桌;没牌照的,只能混圈。

除了靠品牌和牌照加分,加密行业自己也没闲着,OKX Wallet 等产品上努力打通 Web3 入口,让普通用户别光是听个概念,而是真的能轻松用区块链服务。但最典型的是,越来越多加密协议开始推动 RWA 发展,让你能在链上买卖特斯拉、英伟达股票,或者债券这类传统金融资产。这不仅是玩法上的创新,更是在为全球更多用户打开公平参与传统金融的大门。过去买美股得跑流程、搞繁琐手续,现在有了链上代币,很多加密用户能轻松入场。

加密行业正在主动出击,努力破圈:通过跨界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合规经营赢得主流信任,通过产品创新打通现实与虚拟的连接。这些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现在你走在纽约时代广场、伦敦街头,能看到加密公司的广告;普通人也能通过手机钱包,轻松接入去中心化金融服务。

三、币圈遇上美股,谁会改变谁?

当币圈遇上美股,一个问题悄然变得重要:是币圈试图把加密叙事打进主流?还是传统行业开始重新理解 Web3?

加密行业讲的是链上原生的交易逻辑、资产流动性,以及开放式金融的可能性,从而重塑金融基础设施。例如,DeFi 的兴起,让任何人都可以在无需银行的情况下进行借贷、交易、理财,这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了直接挑战。再如,稳定币作为加密世界的「数字现金」,已经在跨境支付、贸易结算中崭露头角。这些都显示出加密技术对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突破:交易可以 24/7 不间断进行、结算可以在秒级完成、任何人只要有网络就能参与,而不再受制于传统机构的营业时间和准入门槛。可以预见,未来金融体系的底层架构可能会逐步区块链化。

在加密试图改变传统的同时,传统力量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加密。最明显的是监管的介入: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正加紧制定针对加密货币的法规,将其纳入现有监管框架之中。此外,传统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也可能改变加密领域的权力格局。当华尔街的巨头成为比特币最大的持有者,当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决定将以太坊纳入资产负债表,加密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了传统机构手中。这对于最初倡导去中心化、反权威的加密理想主义者来说,多少有些讽刺,但却是行业走向主流不得不经历的过程。

对加密行业来说,获得传统认可意味着更大的用户基础和资金池;对传统金融来说,吸收加密创新可以提高效率、拓展业务边界。因此,与其说谁突破谁,不如说双向融合的新阶段。在这个融合的进程中,有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创新与合规。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和增长点,吸引圈外的目光;只有拥抱合规,才能取得主流的信任和支持,融入现有的体系。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方面,创新是破局的根本动力。加密行业从诞生以来,就是靠持续的技术和模式创新来推动发展的。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账本,到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再到 DeFi、NFT、DAO 等新概念的层出不穷,每一次创新都拓展了行业的边界,吸引了新的参与者。在当前阶段,行业需要的是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杀手级应用。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让传统金融相形见绌;也可能是一个连接现实世界的平台,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因区块链而更加便利。举例来说,普通人可以通过加密应用,轻松地用稳定币完成数字资产跨境支付且秒级到账、费用几乎为零,那么传统汇款业务就需要创新,大量圈外用户也会自然而然地涌入加密生态。又或者,当基于区块链的身份验证和数据共享机制广泛应用,人们不再需要重复提交繁琐的证明材料,办事效率大幅提升,那么即使这些用户不炒币,他们也已经成为了区块链世界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合规是破局的必要条件。加密行业要想真正破圈,必须解决信任问题,而合规就是建立信任的关键。过去几年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因缺乏监管而导致的乱象:交易平台跑路、资金盘诈骗、黑客攻击损失等等。这些事件不仅伤害了投资者,也让传统社会对加密货币产生负面印象。因此,行业必须主动拥抱监管,提高透明度和责任感。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加密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积极申请牌照、完善风控体系、配合监管部门打击违法行为。这种转变使得主流机构和普通大众逐渐消除疑虑,愿意尝试接触加密服务。合规束缚了一些「野性」,让币圈可以跑得更稳更远。

当华尔街银行不再冷眼旁观,当上市公司把 ETH 当现金流,当监管开始为行业「铺轨」,你不能再用 2020 年的眼光看待 2025 年的加密世界。泡沫也许还在,但共识,已经换了一种人写:传统银行开始提供加密托管和交易服务,加密交易平台获得银行牌照开展存贷业务;股票、债券等资产在区块链上发行交易,加密货币 ETF、期货成为主流投资组合的一部分。用户可以自由地在加密资产和传统资产之间切换配置,而技术将确保一切交易和结算都在透明、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这些场景在今天已初见端倪,未来将愈发平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 BlockBeats 观点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Gate:上币快、币种全!注册即领$10,000新手礼包
廣告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