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跨境支付:效率提升背后的洗钱风险

CN
4小时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作者:张倩文,金威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融合的当下,跨境收款的方式,正从传统的银行卡体系,快速过渡到区块链网络。如今,从NFT艺术品、元宇宙地产,到跨境电商与自由职业服务,越来越多的商户开始接受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


这一转变在显著提升支付效率、拓展交易边界的同时,也带来了双重影响:它既将跨境收单推向金融创新的前沿,也为洗钱等非法行为提供了新的隐匿空间。面对这一趋势,Web3跨境交易者应如何在业务中有效识别并规避洗钱风险?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系统分析。


要理解Web3跨境收单在反洗钱领域面临的全新挑战,首先需要厘清其底层运作逻辑与传统模式的根本差异。


如下图所示,传统Web2的收单流程还是紧密围绕银行卡组织、收单行、清算行等中心化金融机构构建,成称为“账户制”。而在Web3世界中,这一流程被彻底推翻:


在传统Web2体系中,跨境支付以身份为中心构建:所有交易都必须依赖银行、支付机构等可信中介,在其私有账本中进行记录与清算,从而形成一套封闭体系。


相比之下,Web3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支付系统。在这里,支付申请的不仅仅只是一个账户,而是通过技术生成一个“匿名的数字地址”。支付时,不需要通过银行或支付平台进行扣款和清算,用户可直接点对点完成交易。这套机制依赖的是算法和网络,而不是某个中心化机构的信用。


从Web2“账户制”到Web3“去中心化结算+地址制”,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底层金融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Web3的支付结构让跨境支付变得速度快、门槛低,打破了国家和传统银行的限制。但正是这种开放和匿名的特性,让洗钱风险也从“线下隐藏”升级成了“链上隐身”。在匿名地址和智能合约的掩护下,黑钱可以被无限拆分、混合,像水滴一样汇入庞大的数据洪流。


在Web3跨境支付中,洗钱活动呈现出高度的技术化和隐蔽性,以下总结了几种典型洗钱套路:


套路一:利用匿名化混币进行洗钱


洗钱者利用“混币器”将非法资金与其他交易混合,以此切断来源、隐藏踪迹。随后,这些被“洗白”的资金便能在跨境支付中购买实物,或兑换成法币,完成非法资金的合法化。混币的目的在于切断链上追踪,混淆交易路径,使收单方难以追溯资金来源。


套路核心:利用“混币”实现匿名,让资金来去无踪。


套路二:通过DeFi协议进行链上洗钱


洗钱者利用去中心化金融协议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实现快速、复杂的资金转移,通过跨链、兑换、生息等操作,将资金路径复杂化到人工难以解析的程度,使追踪工作在庞杂的链上数据中陷入迷雾。


典型操作包括:


跨链桥转换——将赃款通过跨链桥在不同区块链网络间转移,增加追踪难度;


资产置换——在去中心化交易所将一种资产(如被盗的ETH)兑换成另一种资产(如USDT);


质押与借贷——将赃款存入DeFi质押池生息,或作为抵押品借出其他干净的资产进行支付。


套路核心:通过制造复杂的资金流转路径,加大追踪难度。


套路三:通过虚假贸易混淆进行洗钱


洗钱者通过自己控制的跨境电商网站进行虚假交易,用黑钱购买自己的商品。网站将收到的加密货币兑换成法币后,黑钱就变成了合法的销售收入。


套路核心:利用虚假的跨境贸易作为掩护,进行洗钱行动。


套路四:利用NFT市场进行高价洗钱


洗钱者通过自导自演一场“独角戏”来洗钱:先创造一个NFT,然后用自己的另一个钱包天价把它买下来。这笔钱就从左口袋转到右口袋,摇身变成了“卖画所得”的干净钱,随后便可正常使用。


套路核心:利用NFT没有标准定价的特点,通过自买自卖来虚构一笔不存在的商业交易,从而洗白。


Web3跨境收单的反洗钱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合规问题,而是一场涉及技术、法律、操作与国际协作的系统性挑战。其根本矛盾在于:去中心化的金融新体系已经形成,但传统的监管逻辑尚未跟上,导致了结构性的监管空白。


1.技术层面:透明账本上的识别盲区


区块链的透明性对反洗钱而言远远不够。我们能看到交易,却无法识别“谁在交易”和“为何交易”,这一根本矛盾具体体现为四大技术困境:


困境一:协议无主,责任落空


像Uniswap这类DeFi协议没有明确负责人,导致风险出现时无人问责,监管无从下手。


困境二:合约黑箱,意图难辨


洗钱者可以将多个步骤打包进一次智能合约调用,风控系统难以解析其背后的真实业务逻辑。


困境三:跨链交互,追踪断线


当资金在不同区块链间转移,其原有的风险身份无法延续,追踪链条随之断裂。


困境四:隐私工具,污染数据


混币器等技术能彻底打乱资金流向,使得依赖路径分析的传统风控模型完全失效。


2.法律与监管层面:责任与边界模糊


如果说技术困境是“看得见却认不出”,那么法律与监管的挑战就是“明知问题所在,却找不到该负责的人”。


传统监管的核心是明确的属地与责任主体,但Web3的去中心化结构却恰恰相反。当问题出现在Uniswap这类“无主协议”上时,监管机构面临根本性难题:在开发团队、治理参与者与用户等众多角色中,竟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责任承担者。


Tornado Cash案例更是引发思考:发布一段中立的开源代码,是否等同于协助洗钱?


Web3收单的跨境属性,导致监管边界模糊。一笔交易可能面临多国管辖,也可能因执法困难而无人管辖,使从业者在合规过载与监管真空的夹缝中求生。


3.操作与风控层面:秒级决策与不可逆结算的挑战


Web3“交易即结算”的特性,将风控压缩至最小。收单方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风险判断,陷入“误伤合法用户”与“放行非法资金”的两难境地。


加之行业普遍依赖滞后的黑盒风控模型,缺乏“可疑交易”的统一定义,导致风险判断标准不一,且一旦出错,资金将因无法撤销而彻底损失。


4.国际协作层面:全球化交易与碎片化监管的断层


Web3收单几分钟即可完成,司法协查与监管响应却长达数月。催生出机构利用离岸宽松牌照以最低成本承接高风险业务的现象,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同时,链上数据的公开性与链下身份信息的隐私保护法规也存在根本冲突,进一步加剧了监管的滞后性。


Web3跨境收单的反洗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性难题。它涉及技术、法律、风控和全球协作等多个层面,主要包括:


技术去中心化:导致找不到明确的法律负责人;


法律规定模糊:使得传统风控手段难以提前介入;


各国监管标准不一:最终导致打击力度被大大削弱。


这些层面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收单服务商不能再只单单专注一个方面,而必须构建一套系统性的合规架构,在“去中心化”的技术世界和“中心化”的监管要求之间,搭建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反洗钱”从来不是来限制我们的条条框框,而是一次重新构建信任体系的机会。当钱可以轻松跨国流动,当代码合约代替了银行,当算法自动执行交易,企业之间最终的竞争,不再只是比谁更快,而是比谁更值得信赖。


对于提供收款服务的公司来说,花力气搭建一套完整的合规体系,这不仅是必须的安全措施,而是更要构筑自身优势。它能让你主动向监管部门、合作伙伴、用户和投资者清晰地展示你的业务是规范、透明的。这样一来,原本被视为成本的合规投入,就转变为了宝贵的信任资本。


Web3跨境支付正在经历一个关键的转变:从过去出了问题再“打补丁”,转向提前规划、建立系统。


相关推荐:参议员Tim Scott力推加密货币市场法案于12月进行表决


原文: 《 Web3跨境支付:效率提升背后的洗钱风险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