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普法 | Web3求职风险分析与避坑指南

CN
6小时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作者:许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几年,Web3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眼中的”新风口”,新的职位、新的叙事、新的财富机会,会让不少人满怀期待的投入其中。


但作为长期处理数字资产合规与刑事风险案件的律师,我们也看到另一面:部分“创新项目”,其实披着技术外衣的陷阱。虚假招聘、违法项目、拉人传销、资产盗取——这些都在求职过程中层出不穷。有人被骗走存款,有人卷入刑责,有人只是单纯“为兴趣去试试”,却误入泥潭。


所以问题不在“Web3风险大”,而在——你是否知道,哪些是创新,哪些只是披着创新外衣的陷阱。


从岗位类型来看,Web3行业招聘仍集中在技术、研发、产品、运营、市场、合规等传统岗位,但在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上,往往较Web2更为深入和复杂。例如:技术岗位可能涉及公链底层协议开发、共识算法优化;产品与运营需理解反MEV、无偿损失等概念,市场人员要懂链上用户画像与DAO治理逻辑。


这些差异源于Web3的根本目标: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公平和用户主导的互联网,其核心使命在于“重塑互联网生产关系”。


为系统阐明Web2与Web3工作的核心差异,我们通过以下表格进行结构化对比。


一份称心的Web3工作,应该让求职者用专业技能创造真实价值,而不是在不知情中成为骗局的帮凶,甚至沦为受害者。在求职路上,面对层出不穷、形态各异的Web3招聘信息,求职者务必保持警惕、仔细甄别。为帮助大家更直观地识别风险,我们梳理了几类常见的招聘骗局。


(一)虚招实骗,窃取信息


此类骗局的常见套路是虚构一个不存在的职位或项目。为骗取求职者信任,骗子会盗用知名机构的名义进行包装,使用伪造的官方邮箱进行联络,并安排看似专业的线上面试,最终甚至会发出虚假的录取通知书,一步步诱导求职者落入陷阱。若在求职过程中,对方要求提供以下信息,请务必保持警惕:


以“培训费”、“背景调查费”、“押金”或“签证费”等名义收费。


以“试岗任务”为名,要求求职者免费完成大量实质性的工作,如撰写代码、设计经济模型、翻译白皮书等,之后便以“不合格”为借口拒绝支付报酬并消失。


索要身份证、护照、银行账户等详细个人信息。


律师提醒:


任何入职前收费、提前收集敏感信息的行为,都应视为红线。


(二)项目违法,员工“背锅”


更隐蔽的风险来自那些看似“正在运营”的项目。其商业模式或通证设计可能已经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一旦求职者加入,不仅可能面临经济损失,更可能承担连带的刑事责任。


例如,部分项目通过ICO等方式向公众募集资金,却未披露真实资金去向,或团队有意图地操纵市场并抛售套现。还有一些NFT团队,设立老鼠仓操控价格,这类项目的法律风险极高,一旦被查处,除项目负责人外,相关营销、技术人员也常常被一并追究责任。


Web3项目可能涉嫌违法主要罪名包括:


非法集资类犯罪(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有些项目通过ICO/IEO等方式公开募资,表面上承诺高回报,但实际资金用途不明、团队造假或根本没有实际运营,导致最后无法兑现,这类情况极易被定性为违法犯罪。


非法经营罪:国内早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如果您在求职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法币与虚拟币兑换、跨境资金转移等业务,就可能涉嫌此罪。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些项目包装复杂,但本质是“拉人头”、收门槛费、靠后入局的人填前期收益。比如要求买币质押拿高收益,并鼓励发展下线,这类模式很可能被认定为传销。


洗钱、帮信类犯罪:如果项目为来路不明的资金提供兑换、转移服务(如某些混币器或小交易所),员工很可能被认定为共犯。这类犯罪认定门槛低,即使是“可能知情”也可能被追究,务必警惕。


这些项目,一旦被查,营销、技术、运营岗位都可能被牵连。在律师实务中,确有求职者因“误入违规项目”而陷入刑责风险。


(三)高薪为饵,拉人入局


一些职位被冠以“Web3推广专员”、“区块链社区共建者”等看似正规的名称,实则是以招聘为幌子、行发展下线之实的传销骗局。


这类岗位常伪装成“社区运营”或“市场推广”,他们喜欢说:


“底薪不高,但推广奖励上不封顶。”


 “你不仅是员工,更是项目股东。”


实际工作内容却是持续“拉人头”。求职者在这样的机制中,往往不仅是项目方的“员工”,更可能成为其精心设计的“猎物”。骗子利用求职者渴望快速赚钱心理,在面试过程中极力描绘“投资实现财富自由”的蓝图,并强调“推广收益”远高于底薪,可快速回本。


判断标准很简单:


如果岗位KPI围绕“新增会员”“裂变人数”,而不是产品或技术,那就要立刻警觉。


(四)钓鱼链接,盗取信息


“假招聘、真盗币”,这类案例在律所的实务中越来越多。有些冒充招聘方发送带有链接的邮件或消息,声称是“查看职位详情”、“进行在线测试”或“预约面试时间”等,引诱求职者点开链接,但实际是精心设计的钓鱼陷阱,目标为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数字资产等核心敏感信息。


一旦在钓鱼网站中连接钱包、填写私钥或助记词,资产往往瞬间被转走——追查困难,损失几乎无法挽回。求职者务必要警惕这些“身份验证”、“资产验证”环节,这往往是骗局最后一步。


(一)核实项目背景:检验真实价值与是否合规


收到招聘信息后,先做三步核验,切勿轻信单一来源:


查项目官网域名与备案(是否真实注册公司)


搜投资机构、融资记录,看是否有公开背书


进入社群观察,是否有真实用户与开发进展


同时,建议求职者主动检索或加入相关社区,了解项目的投资背景、注册实体及融资历史等信息。在面试阶段,注意考察面试官的专业能力,并通过提问团队架构、技术路线、经济模型与盈利模式等关键问题,判断项目是否在创造真实价值,是否涉及非法金融活动。


评估时可关注以下五点:


项目增长是源于真实生态需求(如支付Gas费、购买服务),还是依赖后续投资者的资金投入?


是否明示或暗示“保本保息”、“高额固定回报”?此类承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典型特征。


留意是否存在操盘、拉盘或“老鼠仓”等异常迹象?


资金使用是否透明?是否有资金托管方案、使用计划与公示记录?


团队是否建立合规制度并实际执行?回避合规问题的项目风险较高。


(二)坚守两大原则:零费用与信息暴露最小化


零费用原则:


任何在入职前以“培训费”“押金”“账户激活费”等名义要求付款的行为,都是高风险信号。如果对方还要求提供私钥、助记词等核心资产信息,几乎可以确定是骗局。正规招聘流程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预付费用,也不会触碰求职者的加密资产。


信息最小化原则:


即便是身份证、银行卡、个人手机号等常规资料,也应在正式录用并签署合同后、基于实际入职流程再提供。在面试阶段提前索取个人信息的企业,合规性极低,应当立即提高警惕。


(三)识破财富陷阱:理性看待收益,警惕传销话术


Web3 行业的确存在一定的薪资溢价,但高薪并不等于暴富。


真正的雇佣关系,本质是以专业与时间换取报酬,而不是通过投资换来职位。任何要求“带资入职”或“入职投资”的行为,都是严重警讯,极可能涉嫌违法。面试环节是识别陷阱的关键节点。建议求职者主动询问岗位的核心 KPI——若对方回答集中在“发展会员”“社群裂变”或“销售业绩”,而非产品、技术、内容建设等实质目标,就要高度警惕。


此外,凡是出现“投资结合推广”“收益高于底薪”“自己投资、自己做老板”等话术,往往意味着这是一个以“拉人头”为本质的传销式入伙陷阱。


律师特别提醒:


在了解薪资结构时,若其中包含“层级奖励”“团队管理奖”或“无限代佣金”等机制,几乎可以确定涉及传销风险,应当立即止步。


(四)防范操作风险:谨慎授权,隔离资产


对于求职者而言,防范技术层面的风险同样重要。


务必警惕来源不明的短链接——通过邮件、Telegram或WhatsApp等渠道访问招聘链接。如对方在流程中要求进行钱包授权、索取私钥或助记词,或以任何名义要求支付面试费、账户激活费、验证码等,均属高度危险信号,此类招聘极有可能为诈骗。


若求职过程中确需使用钱包进行操作,律师建议采取严格的资产隔离措施:将主要资产保存在冷钱包中,仅配置少量测试资金的热钱包用于必要的网络连接与交互,以有效控制风险。


对于每一位踏入Web3的求职者而言,职业起步的顺利、能力成长的持续、财产与安全的守护,是必须坚守的三条底线。


Web3 的确充满了创新的激情与财富的诱惑,但越是喧嚣的时代,越需要一颗清醒的头脑。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承诺的高收益,而来自对风险的认知与对底线的坚持。每一位求职者都应当建立起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不盲从炫目的技术词汇,不轻信唾手可得的财富故事;而是去理解项目的商业逻辑,验证其合规基础,判断其能否真正创造价值。


在这个信息纷繁、概念层出的时代,理性与判断力,才是你在 Web3 职场最宝贵的护身符。


相关推荐:从事Web3远程工作,在国内有被抓的风险吗?(中)


原文: 《 曼昆普法 | Web3求职风险分析与避坑指南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