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base 终于下场做打新平台了?

CN
6小时前

撰文:ChandlerZ,Foresight News

11 月 10 日,Coinbase 宣布上线一套端到端代币销售平台,试图在项目一级发行环节树立一套更可持续、更透明的新标准。围绕这一平台,Coinbase 一方面为项目方提供面向全球零售用户的分发与流动性方案,另一方面也让普通用户,尤其是美国投资者,在时隔多年后再次获得公开打新的广泛参与机会。根据官方披露,首场代币销售将于 11 月 17 日至 22 日进行,为期一周的申购窗口已经确定。

Coinbase 此番推出的代币销售平台,并非凭空而来,应是沿着今年 10 月 21 日完成的并购向前延伸,彼时 Coinbase 以约 3.75 亿美元的现金与股票收购了由加密圈知名人士 Cobie 创办的链上私募投资平台 Echo。在确认收购后,Cobie 发推表示 Echo 仍将作为一个独立平台,保留现有品牌继续运营,但会将 Echo 旗下托管式公开发售工具 Sonar 的公开售卖产品整合到 Coinbase 中,并且可能会在 Coinbase 内部推出新的方式。

在 Coinbase 官方表述中,新平台首先要解决的是许多项目在发行阶段往往代币到不了真正的用户手里的问题,随后又难以在二级市场建立足够深度的流动性。Coinbase 希望通过统一的销售流程、透明的规则设计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在真实用户分发与交易所流动性之间搭建起一条更清晰的路径。

从规则层面向真实用户倾斜

在具体机制上,Coinbase 此次并未沿用传统先到先得或单纯抽签的逻辑,而是设计了一套以请求窗口(request window)和算法分配为核心的流程。

首先,每一场代币销售都会开放一个有限时间的请求窗口,官方给出的典型范例是一周。用户无需在秒杀式的抢购中拼网速、拼机器人,而是在整个窗口期内任意时间提交自己希望申购的数量。窗口关闭后,平台再由算法统一计算和确定各账户的最终获配额度。

其次,在分配逻辑上,Coinbase 明确采用从下往上填充(filling up from the bottom)的算法思路,即优先满足申购额度较小的用户请求,随后再逐步向更大额度的请求填充,直至售罄。这一设计意在限制大额申购账户对供应的过度集中,提升代币在更广泛用户之间的分布程度,从源头上改善少数大户吃掉大部分份额的典型打新问题。

更具针对性的是,Coinbase 在规则中引入了对短线抛售的行为约束。平台明确提示,若用户在新币上线后短期内(例如 30 天内)迅速卖出,本人后续参与后续代币销售时的获配优先级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意味着,平台会在一定程度上把配售资源优先向真正看好项目、愿意中期持有和使用代币的参与者倾斜,从而弱化纯打新套利的占比,强化所谓真用户的权重。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一整套设计有几个直观变化。申购不再需要卡时间拼机器,获配结果不再完全由手速或抽签决定,而是由窗口内的整体参与情况和算法的分布逻辑共同决定;同时,频繁在短期内卖出打新代币的行为将有可能降低自己在下一轮公募中的排队位置。

对发行方设定更高门槛

如果说上述机制更多是对用户侧的规则优化,那么在项目方侧,Coinbase 则通过披露与锁定条款来设定更高门槛。

一方面,发行方必须向用户提供一整套关键披露信息,包括项目概况、代币经济模型、团队背景以及相关风险说明等。对于参与者来说,这意味着在提交申购请求之前,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获得相对完整的项目信息,而不是在社交媒体和各类三方渠道中自行拼图。

另一方面,Coinbase 对发行方及其关联方在二级市场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约束。根据规则,在代币通过平台完成公开销售后的六个月内,发行方及其关联方不得通过场外(OTC)或二级市场抛售相关代币;若确有销售安排,则需要事先经 Coinbase 审批、进行公开披露,并设定锁定结构,使得相关代币只能在六个月之后才可实际解锁交割。此类条款的目标,是在项目初期价格发现阶段减少信息严重不对称下的暗中出货,提高整体发行结构的可预期性。

在费用结构上,Coinbase 对用户侧不收取参与代币销售的手续费。费用由项目方承担,平台按照发行方通过销售募集到的 USDC 金额收取一定比例作为服务费,这一费用仅针对代币销售环节,官方同时强调不会收取额外的上币费用。这使得项目在成本结构上更为清晰,发行与上市环节也被拆分得更为透明。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该平台完成发行的资产,将被纳入 Coinbase 的 listings roadmap。换言之,项目一旦进入 token sales 阶段,就天然与 Coinbase 的后续上币规划挂钩,市场普遍会将其视为有明确上市路径的资产,虽然最终的具体上线时间和交易对安排仍将取决于后续流程。

全球覆盖与美国散户回归

在地域覆盖方面,Coinbase 表示,新平台在上线之初即面向全球大部分地区开放零售参与,并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扩展支持范围。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这将成为自 2018 年以来,美国普通投资者首次可以在合规框架下广泛参与公开代币销售的场景之一。此前,在 ICO 热潮退潮及监管趋严背景下,美国散户长期被排除在大多数公募之外,而更多依赖二级市场事后接盘。

此次平台的规则体系,将美国用户重新纳入发行阶段的参与者之列,同时又叠加了较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发行方锁定义务以及对短线行为的约束,从结构上尝试在投资者可参与和投资者保护之间寻找平衡。对于习惯于仅在上市后通过二级市场交易新资产的美国用户而言,这无疑是参与路径上的一次重要拓展。

从参与体验上看,用户需要完成 Coinbase 账户的注册、KYC 验证并满足所在地合规要求,随后方可在请求窗口内提交 USDC 计价的认购请求;窗口结束后,平台将根据算法返回最终配售结果,并在代币上线后自动将获配的份额记入账户。整个流程与传统 IPO 申购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又通过自下而上填充等机制引入了更明显的零售友好倾向。相关媒体也提到,平台后续计划加入限价单和针对特定目标用户群体的更高配售功能,以进一步完善发行与交易之间的衔接。

首场销售选定 Monad

根据 Coinbase 公布的节奏规划,新平台预计将保持每月大约一场代币销售的频率。相较于高密度的公募排期,这种控制节奏的做法意味着单个项目在上线期间能够获得平台与社区更多的资源倾斜和关注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门槛。

首场代币销售已定档于 11 月 17 日至 22 日,为期一周的请求窗口将成为这套机制的首次完整演练。多家媒体报道称,首个通过该平台进行公募的项目将是公链创业项目 Monad。

而根据 Monad 官方公布的代币经济学,其代币供应量 1000 亿枚,其中 7.5% 的代币将以 25 亿美元的全稀释估值(FDV)进行出售,并有 3% 的代币通过空投分配。剩余生态发展占比 38.5%;团队占比 27.0%;投资者占比 19.7%;Category Labs 金库占比 4.0%。

Monad 代币公售时间为 2025 年 11 月 17 日 22:00 至 11 月 23 日 10:00,本次公售将发售最多 75 亿枚 MON(占初始供应量 7.5%),单价 0.025 美元 / 枚。参与门槛为最低申购 100 美元,最高申购 10 万美元(Coinbase One 会员可根据平台条款享有更高额度)。

总的来看,在生态层面,考虑到 Coinbase 近年来对 Base 的强投入,可以合理预期二者未来会产生更多协同:一方面,合规公募入口天然利于在 Base 上进行更透明的用户引导与资产分发;另一方面,Base 原生的优质项目也更容易被导流至 Sonar/Coinbase 的公募与后续上市路径。不过这仍属于策略层面的前瞻性研判,官方并未宣布强制性绑定或唯一通道。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