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门」在即,牛回速归!

CN
3小时前
撰文:J1N,Techub News
政府「停摆」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已经给美国多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引得多名美官员拉响经济下行警报,甚至波及到了海外的美军基地。
历史上最长的美国政府停摆,终于要结束了。
11 月 9 日,是这场自 10 月 1 日以来的「关门」危机进入第 40 天。
40 天的财政僵局,让全球市场都感受到了窒息感:美股震荡、黄金回落、比特币一度跌破 10 万美元关口。投资者在不确定中煎熬等待。
来源:币安
直至周日,美国参议院终于就共和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方案进行表决,并以 60-40 的结果推进法案。只要方案通过众议院并获得总统签署,政府就能重新开门。
根据最新进展,一群中间派民主党人与共和党达成初步共识:只要共和党承诺在 12 月前就医疗保健补贴进行投票,民主党将支持政府重启。法案还包括禁止联邦机构在 1 月 30 日前解雇员工的条款,这被视为联邦工会的一次关键胜利。
八名民主党人倒戈,推动了这项此前已 14 次被否的法案,市场情绪也随之回暖。

一场拖垮国家的「停摆」

过去 40 天的「停摆」,让美国社会几乎陷入半瘫痪状态。
食品安全检查暂停,科研项目被迫中止,NASA、国土安全部等核心机构进入「最低运作模式」。部分驻外美军基地后勤补给延误,连海外军事行动都受到波及。
多位美国官员警告:如果停摆持续,经济衰退风险将急剧上升,数百万联邦雇员无薪休假或被迫带薪工作,航班延误频发、食品安全隐患增加、国家公园关闭、税收退款延迟。
这不只是行政停摆,更是经济体系的「连锁反应」。
海外影响同样明显,供应链延迟、企业订单取消,美军补给受限削弱了美国的全球部署能力。
在一场看似政治的对峙背后,整个经济机器都在被迫降速。
消费信心指数连续三周下降,制造业 PMI 跌至荣枯线以下。部分州政府因拨款停滞被迫提前动用应急储备金,美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LCR)降至去年 10 月以来新低。高盛在最新报告中警告称,如果停摆持续到年底,美国季度 GDP 增速将被拖累1.2%,而失业率可能攀升至 4.5%。金融市场的风险溢价快速上升,导致美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倒挂,市场一度出现「技术性衰退」预期。

为什么美国政府总是「关门」?

「政府停摆」的原因,是国会未能就新一财年预算案达成一致。
表面上,这是一次预算分歧;实质上,却是美国政治极化的缩影。自 1976 年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关门」过 21 次,只要国会在财政年度结束前(9 月 30 日)没能通过预算案或临时拨款法案,政府就会陷入「部分瘫痪」。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整理的1976以来联邦政府关门情况
从里根到拜登,几乎每一任总统都经历过停摆。
1981 年:里根政府首次经历停摆,仅持续 1 天,却揭开了共和党与民主党在财政与社会政策上长期对抗的序幕。
1995—1996 年:克林顿政府时期因医保改革与赤字削减分歧,两次停摆共 27 天,联邦服务系统几近停顿。
2013 年:奥巴马政府期间,共和党阻止「平价医疗法案」(Obamacare),政府停摆 16 天,道琼斯指数同期下跌2.6%,美国GDP 蒸发约 240 亿美元。
2018—2019 年:特朗普因「修筑美墨边境墙」预算之争,停摆长达 35 天,创下当时历史最长纪录。但是,美股三大指数齐跌,纳指暴跌逾10%,GDP 蒸发约 110 亿美元。
如今,该纪录被 2025 年的停摆刷新。这次僵局源于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医保补贴、债务上限及财政优先级上的分歧。40 天的停摆,让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行政冻结。FDA 检查暂停、NASA 任务延迟、边境管控受限、航班延误频发。仅经济损失一项,就已超过 500 亿美元。
这种反复的财政僵局正削弱全球对「美国模式」的信任。彭博社指出,过去十年间,美国的「停摆周期」正在缩短,财政谈判几乎成了年度例行剧目。国际投资者不再将美国国债视为「绝对安全资产」,部分央行已开始削减美元储备比重。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直言:「华盛顿的政治失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之一。」

政府「关门」,和市场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会问:政府不开门,跟我炒股、炒币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太大了。
表面上看,这只是政客吵架。但实际上,它会直接影响资金在市场里流不流动,因为这不仅是政治停摆,更是流动性冻结。每一次政府停摆,都是一次流动性收缩。财政支出暂停,联邦工资发不出去,拨款项目冻结,意味着市场里的「钱」正在被抽走。
2013 年停摆时,道琼斯指数下跌 2.6%,标普回落 3%,美国 GDP 蒸发 240 亿美元;2019 年停摆,美股大跌、比特币腰斩,从 6,000 美元跌到 3,000 美元,因为流动性被「掐断」。
今年同样如此。自 10 月 11 日那场「黑色星期五」暴跌后,美股、黄金、比特币几乎同步跳水。纳斯达克下跌 3.5%,标普回落 2.8%,黄金从每盎司 4,300 美元跌至 3,900 美元,比特币从 12.6 万美元高点跌破 10 万美元,总市值蒸发超万亿美元。
来源:Coinglass
原因也很直接,财政部一般账户(TGA)余额暴增,从 8000 亿美元涨至 1 万亿美元,意味着 2,000 亿美元流动性被「吸走」。与此同时,短期融资市场迅速收紧,隔夜拆借利率(SOFR)一度飙升至 4.22%,超过美联储政策区间上限;银行间借贷成本抬升,企业融资趋紧,美联储的「紧急回购窗口」(SRF)单日使用量高达 503 亿美元,创 2020 年疫情以来新高。
有分析称,一个月时间里市场流动性减少近 7,000 亿美元。这相当于美联储「无声地」加了好几次息。
相比传统市场,Crypto 对美元流动性变化的反应更快、更放大。稳定币发行量在停摆期间下降约 8%,以太坊网络的日交易量也降至年内新低。大量机构从风险资产撤出现金,转向短期美债和货币基金,形成「避险潮」。即便美联储没有动作,财政部的操作就足以重塑市场情绪。

为什么「开门」后市场就反弹?

每次政府重新「开门」,市场几乎都会迎来短线反弹。逻辑其实很简单「财政重新放水」。
当停摆结束,政府恢复运作,工资补发、预算支出重启,资金重新流入市场。财政部一般账户(TGA)余额开始下降,美联储体系内的流动性重新回到金融系统中,市场自然出现「回血」反应。
历史上几次典型的停摆都印证了这个规律。2013 年政府开门后,道琼斯指数在短短两周内上涨3.5%;2019 年停摆结束,美股迎来季度级反弹,比特币也重启了上涨势头。市场最怕的从来不是坏消息,而是不确定性。当拨款方案通过、财政恢复秩序,信心随之回归,风险资产便立刻得到支撑。
这次也不例外。随着参议院投票通过方案,美股期货率先反弹 1%,比特币重新站上 10.6 万美元。投资者押注,政府重启意味着新一轮财政刺激即将开启,尤其是科技股与加密资产板块,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指出,停摆结束后前两周内,美股平均上涨约 3%,但随后往往进入盘整或回调阶段。因为市场预期的「放水效应」被迅速计价,而财政刺激真正落地仍需数周。换言之,政府「开门」带来的只是短期喘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财政的结构性困境。

「关门」成为美国财政的慢性病

然而,这种「开门—关门—再开门」的循环,早已成为美国财政的顽疾。
截至 2025 年,美国国债总额突破 36 万亿美元,约占 GDP 的 130%。其中,光是利息支出每年就高达 1 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国防预算的一半。庞大的债务让财政操作空间越来越小,每一次预算谈判都像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
共和党主张削减开支、减税以刺激经济,而民主党则强调扩大社会福利与绿色投资。双方的分歧不断扩大,债务上限被一再用作政治博弈的筹码。政客们赢得了话语权,却让市场失去了信任。
评级机构多次发出警告,美国的主权信用可能因政治不确定性而遭下调。长期国债收益率从 4%升至 4.5%,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去美元化」的趋势也在加速,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增加黄金和比特币等非主权资产配置,以对冲潜在的财政风险。
在加密货币市场,稳定币交易量激增,DeFi 协议正成为新的融资通道。某种程度上,美国政府的信用摇摆,正在无形中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重组。

写在最后

美国政府的「关门」,从来不只是政治戏码,它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货币、流动性与全球信用的游戏。
当华盛顿的灯熄灭,财政支出停摆,流动性被锁进国库,美股下跌、黄金承压、比特币跟着打喷嚏;而当政府「开门」,那盏灯重新亮起,市场就立刻感受到「水」回来了。
在当今全球金融体系中,一次预算谈判的影响,甚至不亚于一次美联储加息。因为它直接控制了「资金阀门」,决定了全球的风险偏好。
所以下次再看到「政府停摆」四个字,别以为那只是国会的闹剧。那也许正是下一场全球市场震荡的前奏。当华盛顿屏住呼吸,全球资金也随之屏息。
在这个相互连接的金融时代,政治与市场早已绑在一起。美国的「关门」游戏,也在提醒我们:当世界的「中央银行」自己断电,所有人都得摸黑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