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0G创始人Michael Heinrich:让AI成为公共产品

CN
7小时前

9 月 22 日,0G Labs 正式上线主网,这个被称为「首个模块化 AI 链」的项目,终于进入了主网时代。几乎同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Flora Growth 宣布完成 4.01 亿美元融资,用于启动 0G 的财库战略。

自创立起,0G 就因其技术突破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模块化架构与革命性的数据可用性(DA)方案,0G 能以比竞争对手更低成本、更快的速度,处理 AI 应用所需的海量数据。而在技术之外,0G 更重要的标签是其愿景,让 AI 成为公共物品,构建一个开放、可验证、去中心化的 AI 生态系统。在巨头林立、黑箱化严重的当下,这一愿景格外稀缺。

项目背后的创始人 Michael Heinrich 本身就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他出生于乌克兰,在东柏林长大,后移居美国,成为斯坦福学者。从微软、贝恩、桥水等顶尖机构的精英,到连续创业者,他的人生轨迹横跨技术、金融与教育。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0G 与中文社区有着深厚渊源。首席营销官 Ada 来自湖南长沙,她同时也是 Michael 的妻子;技术核心成员 Fan Long 与 Ming Wu 曾是中国公链 Conflux 的联合创始人;甚至连 0G 的熊猫吉祥物,也源于 Michael 十余年少林功夫练习得来的「功夫熊猫」昵称。这种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为 0G 的全球化发展增添了独特优势。

在主网上线的关键时刻,律动 BlockBeats 与 Michael Heinrich 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探讨他的个人成长经历、0G 的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以及项目与中文社区的特殊渊源。

跨文化成长塑造的独特视野

Michael Heinrich 的人生轨迹始于一个剧烈变革的年代。他出生于乌克兰,在东柏林度过童年,13 岁时移居美国。跨文化迁徙本就罕见,而他不仅顺利适应,还从中提炼出对身份与环境的深刻认知,这些经验深刻塑造了他此后的思维方式和创业理念。

从微软、贝恩咨询到桥水基金,Michael 先后在不同领域的顶尖机构历练,积累了横跨技术、商业与金融的全方位经验。从「证明自己」的外部驱动力,到「寻找价值」的内在探索,他一步步完成了职业上的跨界跃迁,也为日后创业奠定了基础。

更有趣的是,他曾在斯坦福大学开设课程「Hacking Consciousness(破解意识)」,并被评为 iTunes U 2014 年度最佳课程。这门课探讨意识、科技与人类福祉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与他如今推动的去中心化 AI 理念存在深层呼应。

律动 BlockBeats:您出生于乌克兰,在东柏林长大,之后移居美国,有哪些经历改变了你,这样的跨文化经历对您后来的思维方式和选择有哪些影响?

Michael:首先,我发现自己能够看到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方式。让我惊讶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差异非常大。在柏林,文化氛围更加注重群体性,人们不像在美国那样那么强调个人主义。在美国,个人主义更强,关系似乎更多停留在表面,虽然广泛,但真正深入的关系却更少。

这样的文化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让我在来到美国时可以思考该如何展现自我、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其实很挣扎。比如,我是否应该在超市里对父母讲英语,还是继续讲德语?我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当时我 13 岁,我甚至可以决定是否要保留口音。我要完全变得像美国人一样,还是要保留一点欧洲的痕迹?我最后刻意选择了保留一部分欧洲的文化特征,因为如果我彻底融入环境、被完全视为「美国人」,我会觉得自己对成长经历缺乏完整性。

比如说,我想要保持这种完整性,保留属于自己的文化部分。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当时人们对来自东柏林的人仍有一些负面看法。所以最开始我会刻意隐藏自己来自东柏林的身份,有时甚至会说我是从西边来的。但后来我觉得,这太荒谬了。我应该为自己的背景感到自豪,这是我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别人因此而对我有负面看法,那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我。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塑造和守护自己的身份。

这点在我二十几岁时再次体现出来。当时我上了一些课程,比如 Landmark Education,在那里我意识到,我们内心的故事其实主导了我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比如,我曾经觉得父亲总认为我不够好,因此我必须表现得完美,让他挑不出毛病,好配得上他的爱。后来我才明白,那完全只是我脑子里的一个臆想。我们要学会处理这些臆想、理解我们内心赋予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对社会和自己都更积极的现实。

总的来说,我学到的一点是:塑造身份、适应不同环境,做出我的选择。

律动 BlockBeats:在微软、贝恩、桥水这样不同领域的顶尖机构工作过,是什么驱动您不断跨界探索?这些跨界的经历有没有让您获得某些能力或形成某种价值观?对您后来创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Michael: 对我来说,在大学期间,我就想搞清楚自己真正的热情在哪里。我起步得比较早。我是在一所美德学校读书的,那时候我大概十三、十四岁,经常去我父亲的办公室上网闲逛。后来有一位经理发现了我,他说:「你干脆做点有用的事情吧?」我问:「那我能做什么呢?」他说:「不如学点编程,帮我们做点事。」我当时说自己不会,他说:「没关系,我送你去训练营,你就能学会了。」

四周之后,我去了一个 Visual Basic 的训练营,学会了编程,并为 SAP 实验室开发了一些早期的 Web2 应用。因为我年纪太小,他们没法付我工资,就给了我很多免费的硬件,比如 ThinkPad 笔记本。那段时间特别有趣,我体会到了做工程师的感觉。但不知为何,我并没有完全被满足,我还想探索更多的领域,看看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那时候我受一种社会叙事影响,在想人们觉得什么是体面的,什么是最难进入的行业。于是我尝试去微软,尝试管理咨询,后来又去了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最初驱动我的是一种「我要证明自己足够好」的心态,但在经历 Landmark 课程之后,这种心态逐渐转变成了:「我个人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我想为世界贡献什么?」所以从「社会认为什么有声望」,逐渐转变为「我认为什么对社会是必要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同时,跨越这些不同领域,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技能。比如产品管理的能力,这在早期创业时尤其有价值,因为要弄清楚用户真正想要什么,再把它写成一个有说服力的产品说明,然后快速测试 MVP 产品,最后能迅速把产品规模化。

在微软和 SAP 的经历让我获得了这类技能。而在贝恩则学到另一套技能,那就是如何在高级管理层面前展示有说服力的想法,如何拆解问题、分析问题,从而真正带来长期的业务价值。

这套技能在创业后期、公司进入规模化阶段时非常有用。但在创业早期就不适用,因为那个阶段更多是要测试和摸索可扩展的商业模式。如果一开始就花三个月去做复杂分析,反而会错过机会,不如直接执行、和一堆人交流、做个 MVP 尝试才是正解。

至于桥水带给我的能力,它对 Web3 尤其重要,因为这个领域高度依赖金融工程。对各类金融产品、结构化产品、交易运作、投资组合构建的深入理解,也影响了我对资金管理的思考。我们公司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要自我造血、自我可持续。现在我们的资金管理策略几乎可以抵消全部的消耗,让公司保持可持续运转。

所以,这就是另一点收获,不仅来自这些经历,也来自我在 Garden 的经验。我想后面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到时候可以再详细说明。

律动 BlockBeats:您练习少林功夫超过十年,是什么契机让你接触少林功夫的?功夫哲学是否有影响到你的生活或思考方式呢?

Michael: 大概在我 16 岁的时候,我已经提前进入大学了。那时有一门太极课,不知为什么,我被那门课吸引了,就去试了一下。结果我爱上了它,一练就是好几年。

我很享受太极带来的好处,比如我感觉到身体里充满能量,能切实体验到「气」,甚至能让手掌发热。这种体验和我在科学里学到的完全不同。科学里讲能量是物质性的、有定义的,但身体里的能量是另一种存在。正是这种「所学」与「所感」的差异让我着迷。

后来,我逐渐停下了太极练习,但也一直在怀念那种感觉。

在二十几岁时,离开桥水之后,我对自己说:「为什么不把这种东西重新带回生活里?」

但这次我想找一些更具身体挑战性的,因为虽然太极的能量流动让我很享受,但它对身体的负荷不算大,我希望更多体能上的锻炼。

有一天,我在探索频道看到一位少林寺出走的僧人的采访,他当时恰好在纽约。他展示了少林功夫的技艺和训练方式。我被震撼了,比如「寸拳」,科学家甚至在专门测量出它的冲击力。我突然意识到,人体潜能还有很多是我没体验过的,于是被深深吸引,马上去找了一个功夫馆。最初的几节课特别残酷,我累得要命,但坚持大约半年后,身体逐渐适应了。每次课后虽然很疲惫,却无比清醒、专注。这种状态让我觉得,少林功夫简直是创业者的完美锻炼。

它包含了有氧训练,因为动作很快、节奏很强;你会不断移动、打套路、用兵器;它也有力量训练,因为有些兵器很重,需要长时间挥动;它有柔韧训练,因为功夫的核心之一就是身体要灵活。所有训练加起来,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全套。对我来说,这是最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不仅锻炼身体,也把一些价值观带进了我的生活。

在纽约的时候,每次上课结束,师父都会说「圣诞快乐」「新年快乐」以及类似的佛教祝福。这教会了我无论生活里发生什么,都要用一种庆祝的心态去面对。因为你不知道眼前的事到底是好还是坏,只有在回头看时,才能明白它是如何改变你的。

这种哲学一直影响着我,用一种庆祝的心态去接纳一切,因为最终一切都是有益的。这是少林功夫给我最重要的启发之一。

律动 BlockBeats:在创办 Garten 的过程中,您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因疫情遭遇重创的巨大波动。这段过山车般的经历,为您现在领导 0G Labs 应对加密市场的波动性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Michael: 2016 年我全职开始经营公司,入选了 Y Combinator,当时一切都在越来越好。

我们的收入从大约 300~400 万美金增长到接近 1000 万 ARR,那是一段极其出色的经历。所有人都想投我们。我们完成了 500 万的种子轮融资,之后又有更多投资人加入,最终 Garten 完成 2000 万美金的种子轮融资。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收入持续增长。第一年翻了两倍,第二年三倍,之后又连续翻倍。到 2020 年,我还在董事会上说:「今年我们就能做好 IPO 的准备,明年我们就能上市。」我们有庞大的管理团队,一切都在朝规模化的方向走。完全没想到四周之后,我不得不裁掉 75% 的员工,因为新冠爆发了。这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测到的。

我以前在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教训是要时刻准备应对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比如当时我们不得不快速把资金从雷曼兄弟、餐饮等高风险仓位撤出来。但这一次,新冠带来的冲击是彻底的、毁灭性的。几个月内,我们失去了 95% 的收入,ARR 只剩下 500 万。公司从顺风顺水,瞬间掉入深渊。那种感觉就像在驾驶一架飞机,突然一片漆黑,机组慌乱,发动机熄火,塔台也没有回应,而我必须想办法让飞机安全降落。对创业者来说,这是最极端的考验,因为那几乎等同于公司的「猝死」。

我们本来有一份 2000 万美元的 term sheet,可以再撑好几个月,但疫情一开始,那份 term sheet 就立刻被撤回。公司迅速从「现金充裕」变成「现金枯竭」。我们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削减成本,从 650 人裁到年底只剩 35 人。

这段经历彻底塑造了我。它让我下定决心,以后无论再创业什么,一开始就必须确保业务的可持续性。我会提前考虑最坏的情况与风险。在加密行业,这种风险甚至更明确,因为它有固定的四年周期。

所以这次在募资时,我就提前想好:「要撑过下一轮熊市,我需要多少资金?」我的原则是要融到超出最低需求的资金。结果我们本来只打算融 500 万,但最终完成了 3500 万的种子轮融资。这让我们无论经历怎样的熊市周期,都有足够的资金存活下来。

同时,如我之前提到的,通过智能的资金管理,我们基本上能抵消掉所有的支出。这保证了协议的长期可持续性。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长期视角思考。因为我们的使命,把 AI 打造成公共产品,不是一两年的目标,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建立生态。要看到 AI 如何真正改变社会,甚至 AGI 出现,机器人普及,那都不是短周期的事情,而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以长期为导向来思考和行动。

律动 BlockBeats:您在斯坦福大学开设过一门名为「Hacking Consciousness」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初衷是什么?您希望学生们从中获得什么?这与您现在创业做的事情是否存在某种哲学上的关联?

Michael: 最初的灵感其实要感谢我在桥水的同事 Riddle,他向我介绍了「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起初我以为自己只是报了一个简单的冥想课程,但很快发现其中有更深的东西。我开始接触到一个自己从未意识到的层面。课程的方法很简单,每天两次,每次 20 分钟,不费力地重复一个咒语。然后它就会带你进入状态,进入超越思维的状态,在神经科学中被称为「安静而警觉」的状态。

在那种状态下,你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极度喜悦的状态,幸福、安宁、内在的满足与寂静,种种特质都会出现。我之前从没想到如此简单的练习能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变得更清晰,能以一种第三维度的方式来感受自己,我知道「真正的我」既不是身体,也不是思想,而是背后的觉知。

通过接入这种觉知,我更认同「观察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物质现实的存在。这种觉知与所有人相连,也带来一种平和。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与环境、与他人的连接。我体验过多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在其中一切都变得更美、更明亮。就好像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愉悦的高点」,但这是自然的、积极的。

这种深刻的转变让我想要把它带给更多人。于是我创办了「Hacking Consciousness」这门课,希望学生们能体会到,在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意识维度」。我想通过课程引入这样的观点:意识才是一切,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世界。

这门课程和我现在工作的哲学联系在于,如果我们希望社会能够真正繁荣,就必须提升自我。如果 AI 将接管大量我们不愿意做的工作,那么人类还能做什么?我们的神经系统使我们能够「超越」,而未来我们将有更多时间把注意力放在「超越」上,直至达到自我实现、开悟,去体验这些生命状态。这样我们会真正更幸福,而不是永远追逐「下一个 100 倍回报」。更重要的是去追问: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幸福?如何才能让我在现实中成为最圆满的自己?

把 AI 打造成公共产品,就是在为这种可能性铺路。作为其中一部分,我也希望能激励更多人去实践这些技巧,比如超觉静坐,以及其他形式的修炼。

0G 的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

在区块链与 AI 的交汇点上,技术更新迭代极快,但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突破并不多。0G Labs 能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技术架构与对 AI 应用痛点的深刻把握。

0G 的关键创新是模块化架构。这种设计让不同组件可以独立优化与扩展,在性能、成本和安全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尤其在数据可用性(DA)领域,0G 提出了革命性的方案,能以远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处理 AI 应用所需的海量数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0G 并不只是一个技术平台,而是一个 生态系统的建设者。主网上线首日就吸引了 100 多个生态伙伴,这在区块链项目中极为罕见,背后体现出团队对生态建设的长期思考与布局。

律动 BlockBeats:0G 的定位是「第一个模块化 AI 公链」,能否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向非技术背景的听众解释 0G 的模块化架构,以及它为什么对 AI 如此重要?

Michael: 所谓模块化架构,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用雕像来做比喻,你有两种创作雕像方式。第一种是用一整块水泥雕刻成型,那最后就只有一个固定的雕像。第二种方式是用一块块乐高积木拼成雕像。

如果用的是水泥块,一旦雕好了,要修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是乐高,你只需要拿掉几块,再换上新的,就能轻松调整。这就是模块化带来的灵活性。它允许系统更定制化,你可以自由选择对自己最合适的组件。

比如,你可以在我们的 Layer 1 上使用存储网络,但入口平台想用别的,也完全没问题。

对 AI 来说,这种模块化尤其重要。因为在不同的系统里,可能某些组件是最关键的,比如你需要一个特定的微调引擎,或一个特定的模型。那么在 0G 上,你就完全可以选择最适合的部分去搭配,我们的设计就是为此而存在。

律动 BlockBeats:数据可用性(DA)是当前区块链领域竞争非常激烈的赛道,有 Celestia、EigenDA 等强劲对手。0G 的 DA 方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您有信心说 0G 的方案在性能和成本上都优于对手?

Michael: 这个没太多可说的,因为其实挺简单直接的,我们的性能提升了上千倍。

去年,我们能做到的吞吐量是 20 MB/s。而在共识层,我们预计可以做到 50 GB/s。而且这还可以继续扩展,我们甚至可以搭建多个共识层。实际上,这意味着可以实现无限的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这让你能在 Web3 上构建任何东西,哪怕是原本只在 Web2 上才能实现的应用,甚至包括 AI 的工作负载。比如 AI 数据中心的任务,通常需要数百 GB/s 甚至 TB/s 的性能吞吐量,我们也能 cover。

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就是:最快、性能最高、成本最低、同时也是最安全的解决方案。这一切源于我们的架构设计,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面向 AI 这种极端应用场景来思考和搭建。

律动 BlockBeats:0G 的愿景是「让 AI 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当前 AI 巨头林立,您认为实现这一愿景最大的挑战是什么?0G 将如何一步步打破 AI 领域的黑箱?

Michael: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传统的超大规模云厂商(hyper scalers)玩的游戏是尽可能多地融资,然后把大量算力堆进数据中心,用这些算力去训练模型。但我们要玩的是另一套游戏,让 AI 成为公共产品。我们希望社区能够主动参与,贡献数据、贡献算力,一起构建模型。

想象一下未来,社区里会有数百万个由专家打造的「专家模型」。比如,我不想用 Claude 来写代码,而是和最懂 Solidity 的朋友们一起,专门训练一个 Solidity 编程模型。我们把自己的数据和代码片段贡献出来,训练出这个模型。这样的专家模型在各个维度上都能超越现有的最先进模型。

这完全不同于黑箱模型。像 OpenAI 或 Anthropic 这样的公司,你完全不知道模型的数据从哪里来,谁标注的,甚至连你输入的 prompt 是不是被改动过都不清楚。我跟 DeepMind 的一位朋友聊过,他在那里待了 15 年。他说因为某些伦理过滤机制,你输入的 prompt 在发给模型之前就已经被修改了。也就是说,你输入的提示词甚至不再真正属于你自己。

这些不透明的问题数不胜数,而用户却只能把信任交给一家公司,这就是黑箱化,非常麻烦。我稍后会在另一个问题里再展开。

在 0G 的架构里,一切都是透明的,完整的溯源(provenance),完整的可验证性,清楚知道是哪个模型做了什么,推理请求从哪里来,清楚训练过程如何进行,哪条数据带来了什么结果。正因为如此,你还能从这些模型里主动剔除负面属性。

这样的价值主张在一些需要社会级别规模的 AI 应用中尤其重要,比如物流系统、交通运输系统、机场等等。

律动 BlockBeats:0G 的技术团队很强大,联创 Fan Long 和 Ming Wu 都是业内知名的技术专家。您是如何认识他们的,在合作中你们是如何分工协作的?

Michael:我们最初的相识是通过我在斯坦福的同学 Thomas。我认识 Thomas 已经大概 12 年了。2022 年,他打电话给我,说:「嘿,Michael,我们过去几年做了不少加密相关的投资。5 年前我投了一家公司叫 Conflux。Ming 和 Fan 想要做一些更具全球规模的事情,你有兴趣见见他们吗?」我说听起来很有意思,可以聊聊。

接下来我们大概花了 6 个月在进行 Founder Dating。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是我遇到过的最优秀的工程师团队,我们必须一起开始做点什么。这就是 0G 的起点,时间是 2023 年 5 月。

最初一切都是从团队出发的,我们还在探索每个人的特长。Ming 现在是首席科学家(Chief Science Officer),主要负责科研方向;Fan 则更多思考更深层次的研究问题,以及协议该往哪里推进;我自己也会涉及一部分研究,但更多精力放在确保研究成果能够落地生产,并以此为核心来扩展整个工程团队。

而我承担的角色,则是明确我们要构建什么、我们对 AI 现实发展的愿景是什么。

律动 BlockBeats:0G 的生态系统在早期就吸引了超过 300 个项目。在您看来,什么样的 AI 应用是您最期待在 0G 上看到的?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两个具体的场景?

Michael: 我的看法是,现在说「我在做 AI 公司」,就好比 2000 年的时候有人说「我在做一家互联网公司」。最终,世界的每一个方面都会被 AI 融入。对我来说,任何涉及 AI 的用例都可以接入我们的基础设施。这是我们最根本的视角,AI 终将渗透一切。

具体场景上,考虑到 Web3 目前主要仍集中在交易和金融领域,我认为最先爆发的应用会是金融和交易相关的。

比如,现在已经有一些链上智能体(Agents),它们会帮用户在不同链之间寻找最优收益。这非常有用,因为作为个人用户,我并不想每天去查 100 条链、看各种收益指数,来比较哪一个收益最高、哪一个在收益和安全之间更平衡。而 AI Agents 可以自动帮我完成这些任务。

再比如,更复杂的投资策略,比如通过循环贷(Looping Strategy)来提升收益。假设我持有一个代币,代表的是一个年化 12% 收益的市场中性对冲基金,我可以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放大收益。但问题是,我需要随时盯着,确保杠杆成本不会高过对冲基金的收益。而 AI agent 完全可以自动完成这种监控,并在必要时做再平衡。它甚至可以自动发现不同链上最合适的杠杆机会,而这些通常需要大量人工参与。

未来我们甚至不需要给它逐条具体的输入。你只要告诉 Agent:「做我的投资组合经理,这是我的风险偏好,这是我希望的回报率」,然后它就能替你操作,像一个私人金融顾问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看到更多用户体验被 AI 抽象掉,复杂的流程都会被自动化。

首先,我最期待的就是这些金融和交易场景。之后,我希望看到更多「社会级别」的应用。比如说通过智能体来管理我的工厂。那我该如何确保它保持合规、如何确保它能按时交付,这些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新挑战,但最终都会走向那里。

律动 BlockBeats:您曾提到,在以太坊上运行一个简单的 AI 模型可能需要 100 万美元的 Gas 费。在 0G 上,类似的成本大概会是多少?性能和成本的巨大优势,将为 Web3 带来哪些全新的可能性?

Michael: 在 0G 的共享基础设施上,我们能以最高降低 95% 的成本来交付 AI 应用。这意味着,即便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以在这里训练自己的模型、运行推理。这就创造了全新的可能性,他们能开发出小型的专家模型,供他人使用,从而再次推动 AI 成为公共产品。

举个例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Grok 的训练使用了大约 200,000 片 H200,而每一片 H200 大约有 60 TeraFLOPS 的算力。相比之下,一台 iPhone 只有大约 2 TeraFLOPS,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有 30 倍的差距。

换算一下,Grok 的训练相当于用上了 600 万台 iPhone。如果真的能调动 60 亿台 iPhone 的算力,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上千倍的计算能力提升。你能构建更大的模型吗?能。你能构建更多的专家模型吗?当然能。一旦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你的算力总量就会显著提升,因为它是跨社区共享的。

通常算力的瓶颈在于成本。但在这里,不仅在性能上会有优势,而且在安全性上也更高。因为你不需要在 AI 数据中心旁边配一个核电站来满足能耗需求,而是可以把负载分布到整个网络上。

这就是共享式架构能带来的新可能性。

律动 BlockBeats:能否介绍一下目前的共识机制 CometBFT,以及路线图中提到后续会过渡到的 DAG 共识,这一转变将为 0G 的性能带来多大的提升?这背后有哪些技术挑战?

Michael:CometBFT 本身并没有太大亮点。我们对它做了大量修改,打造出一种更简洁的架构,让每个分片都能运行 CometBFT 共识机制。目前每个分片能做到大约 11,000 TPS,而且是完全兼容的。我们只花了几个月就完成了设计和落地。

接下来,如果再加入类似 DAG-based 机制,我们预计每个分片的性能可以提升 10 倍,足以承载大规模的 Web2 应用。比如,一个分片可以支撑 WhatsApp、Facebook,或者在中国的微信这样的体量。

这样一来,任何人都能在 Web3 上构建他们想要的应用,就像在 Web2 上开发一样,但成本更低,性能相当。

当然,要实现这一切还有很多技术挑战,需要非常硬核的系统工程工作。比如在多共识机制下,我们必须确保每个共识机制都能维持正确的安全状态;我们要保证验证者拥有相同的共享质押;同时,还可以通过再质押机制,比如从以太坊或其他链那里引入额外的安全性。这些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另一个挑战是,我们希望未来能实现「任何 iPhone 或任何消费级设备都能参与 AI」,但以现有的验证方式还做不到。我们现在依赖的是 TEE(可信执行环境),而 TEE 只存在于高端服务器显卡里,比如 H100、H200 之类,普通消费者设备根本用不起。

如果想让 iPhone 这类设备也能参与,就必须有新的软件层或不同的验证机制。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早期的尝试,结果很有前景,目前的开销大概是 TEE 的 2.4 倍,但可以被推广到 iPhone 或边缘设备。

所以这其实是我们在 AI 侧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换句话说,我们始终两条腿走路,一边是区块链侧的深度突破,另一边是 AI 研究侧的深度突破。只有在这两个维度上都取得进展,才能真正推动我们描绘的未来。这也是让人兴奋的地方。

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0G 项目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深厚的中文社区渊源。这不仅体现在团队构成上,从 CMO Ada 到技术核心 Fan Long、Ming Wu,都有着深厚的中文背景,更体现在项目的文化理念和发展策略上。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 Michael Heinrich 本人的跨文化成长经历,以及他对不同文化优势的深刻理解。从熊猫吉祥物的选择,到与中文开发者社区的深度合作,0G 正在构建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去中心化 AI 生态系统。

律动 BlockBeats:0G 与中文社区的联系非常紧密,0G 的 CMO Ada 来自中国,也是您的太太,这种家庭背景是否影响了 0G 对中文市场的看法和策略?

Michael: 确实,这影响了我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因为在西方市场上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沟通的方式、谈判的方式,在中国市场并不奏效。对中国社区来说,能建立信心的东西,往往和西方社区不一样。

在这方面,我们的努力非常关键。比如引入了合适的团队成员,比如 JT、Vanessa,还有很多其他伙伴,来支持不同的环节,共同打造一个真正对 0G 充满热情的社区。

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也在推进教育和课程,帮助人们在参与和贡献网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这样一来,社区成员会有一种共同的「所有权」感,一起推动未来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在中国的战略。

律动 BlockBeats:您和 Ada 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如何配合的?一位是德裔背景的 CEO,一位是华裔背景的 CMO,这种跨文化组合在团队管理和市场推广中,带来了哪些独特的优势或有趣的火花?

Michael: 我认为这是非常互补的,因为我们把东西方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互补。

从我的角度来看,一个独特的优势是我有时会愿意下更大的赌注。比如,当 Kaito 刚推出时,我们是最早登上排行榜的公司之一。当时我直接说,我们要全力以赴,大力推进,在社区上进行大量投入。结果我们第一次拿下了投票排行榜的第一名。像这样敢于「all in」的做法是我的风格,她的风格相对更谨慎,更偏向风险规避。

不过我同样很欣赏她的这种视角。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冒进并不是好事,循序渐进、慢慢建立声誉才更合适,尤其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这样的动态很有价值,因为我们能够不断辩论,在具体情境下,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她的思路让我更理解了「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

这确实是个很好的总结。比如,在美国或德国市场上,我会更有发言权;而在中国和亚太市场,我则完全信任她的判断与处理方式。

律动 BlockBeats:0G 的吉祥物是一只非常可爱的熊猫。我们知道这个创意源于您「功夫熊猫」的昵称。您能分享一下这个昵称的由来吗?为什么选择将这个个人化的故事融入到品牌形象中?

Michael: 我们一起看了《功夫熊猫》,都非常喜欢。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叫我「功夫熊猫」,因为我练少林功夫。顺便说一句,我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开始练功夫和看功夫表演了。总之,可能也因为我骨架比较大,所以她叫我「熊猫」。而我对她很疼爱,所以我叫她「小兔子」。

我们觉得把熊猫作为品牌吉祥物会很有趣,因为这个称呼有这样的来源。我们始终认为品牌必须是个人化的,品牌不能脱离创始人,因为创始人决定了公司很大一部分的基调,它的气质、人们如何交流、外界如何谈论这个品牌、品牌代表什么。所以把熊猫融入品牌显得很自然。

熊猫本身也代表和平与幸福。它同时也是中国的国际形象吉祥物,象征着友好关系和尊重。在亚洲,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人们特别喜欢熊猫。只要有熊猫相关的东西,大家都会非常兴奋。我们甚至构想了一个「太空熊猫」,希望能把这种快乐、兴奋、和平与友善带到太空,延展到 AI 共存的未来。

社区对熊猫的反响非常好。事实上,最初的熊猫设计是由社区成员创作的。我们举办过一次比赛,从社区作品中选出了一个优胜者。

律动 BlockBeats:0G 的技术团队与中国的 Conflux 项目有很深的渊源,这给你们带来哪些影响?

Michael: 我们与 Conflux 有着深厚的渊源。Conflux 既是 0G 的投资方,也是顾问,对我们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因为无论是 Ming 还是 Fan,他们在去中心化系统方面都有非常深厚的专业背景,不仅在技术层面,也在 AI 领域都有研究经验。Ming 在微软研究院时还编写过最早的一些 AI 算法。

有了这样的技术专长,再加上在 Web3 行业五年的实践,对我最初作为创业者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我自己大概从 2013 年就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当时通过 Coinbase 买了第一笔比特币。之后也参与了很多 ICO,比如在 Binance 的 ICO 时买入了 4 分钱成本的代币,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在那个阶段,我就知道自己未来一定会加入 Web3,因为我喜欢这种创造力的爆发,想成为这一扩张环境中的一部分。对我来说,这既在创业的角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帮助我在 Web3 成长路径上不断前进。

在顾问服务方面,Conflux 的工程师也会支持我们一些核心技术的研发。这对加速进度非常有帮助,因为要打造高性能的分布式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种水平的专业能力,全世界大概也只有上千人具备。而我们团队就有大约十个人,再加上 Conflux 的支持,我们能够更快地推进技术落地。

律动 BlockBeats:你们还和 HackQuest、TinTinLand 等机构合作,启动了大规模的中文开发者增长计划。为什么如此重视中文开发者?您对中文开发者社区有怎样的期待?

Michael: 正如之前提到的,我们的理念是「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从开发者社区的角度来看,中国有很多开发者对 Web3 技术和 AI 技术都非常关心。我们希望能与全球最优秀的开发者合作。而考虑到我们的文化背景,自然就会更容易吸引中国开发者,并与他们建立更深入的合作。

因此,我们希望在中国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在黑客松等活动中,我们确实结识了非常优秀的伙伴。我们也持续看到,中国有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社区,可以与我们一起长期建设,在 0G 上创造出真正有意思的应用。

律动 BlockBeats:对于一个想要在 0G 生态中 BUIDL 的中文开发者,您有什么建议?0G 会为他们提供哪些独特的支持?

Michael: 开发者的入口是 builder.0g.ai,还有我们的技术文档网站 docs.0g.ai。这是最初的起点,你可以在这里了解 0G 的运行机制、能构建什么,以及你感兴趣的方向。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额外的支持。一个是 加速器计划,会有 Demo Day,你可以在上面展示、融资。另一个是 Guild on 0G 计划,它更像是定制化支持,如果你有某个具体想和我们一起开发的项目,我们会为此提供资源和帮助。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 8888 万美元的生态基金,用于支持和培养这个领域里最优秀的创业者和建设者。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推出更多项目,真正从早期阶段就扶持开发者。

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加入这些计划,也可以先参加我们的黑客松,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入进来。然后我们会支持你经历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直到在 0G 链上构建出一个高度可扩展的产品。

我对开发者的期望是,他们能逐步走完整个过程,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和建设者。而这一切,会通过 0G 的平台,以及我们的辅导、支持和资金来实现。

律动 BlockBeats:未来,您希望 0G 在中文社区用户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品牌形象?一个技术领先的公链之外,还希望传递怎样的文化和价值观?

Michael: 除了技术能力之外,我们还希望在文化与价值观上,真正体现并传达一种「在一起」的感觉,就像家庭、社区,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们不想只在口头上谈「安全、透明的 AI」,而是要把它内化为我们的身份与日常行为。为此,我们必须与社区共同建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人人参与的 AI。我们不认同那种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全部 AI、进而几乎控制整个商业并独享其利的未来;那样会带来大规模的岗位被取代,人们被迫依赖 UBI。

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未来是,人们向 AI 做出贡献,可以贡献算力,也可以贡献数据,或以其他方式参与,并由此获得回报。这样,人们工作的目标将不只是「谋生」,而是为了自我实现(不论这对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也许有人贡献了自家的算力或数据,而他/她一天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烹饪,那正是 TA 的生活乐趣。我们完全应该让这种生活成为可能。对社会负责的深层意识,是我们整体路径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充当前锋,推动所有人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我认为应该把 AI 视为一个加速器,让我们能做到更多、达成更多。把它当作一个组件来对话、头脑风暴与协作;同时思考如何确保这种组件不是你的敌人,而是始终站在你这边。这也需要教练式的方式来思考与反馈。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投入实践。把「学习」当作一项技能,去学习 AI,学习如何以去中心化方式提供透明性与可验证性,也学习如何与它们协作/应对;不管我们今天是否准备好了,明天都会到来。

最好是现在就做好准备并开始学习,拥抱它、与它共创,而不是被动应对,让它来掌控我们的生活。

律动 BlockBeats:您认为去中心化 AI 在未来会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Michael:我认为未来不同类型的 AI 模型会并存。

比如在你的手机等边缘设备上,可以运行轻量型 AI,如果只是订餐厅、订行程,这样的任务完全可以在本地完成。如果是更复杂的工作,比如写研究报告、做深度搜索,那你依然会用中心化 AI。而一旦涉及高度安全的场景,比如物流系统、机场调度、政府或行政系统,就必须使用 去中心化 AI,因为只有它能保证安全、透明和可验证性。

所以,我们看到的未来格局就是共存。

但在社会级别的 AI 应用中,尤其是那些无需人工输入、能自主决策的主权型 AI 智能体,它们必须运行在去中心化 AI 的轨道上。原因很简单,只有在去中心化 AI 上,我们才能建立协调机制。这样,当某些智能体展现出不良特征,或出现负面行为时,我们能迅速采取行动,比如通过惩罚机制削减其激励或直接移除,迫使它们回到符合预期的行为模式。

去中心化 AI 的新起点

通过这次深度对话,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 Michael Heinrich。从在东柏林墙边长大的孩子,到在斯坦福开设意识课程的学者,再到如今投身去中心化 AI 生态的创业者。他的人生轨迹看似跨越了多个领域,实则有着清晰的内核,即对人类潜能的探索,对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以及对构建更美好世界的执着。

0G 的意义,也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突破。在 AI 日益集中化、黑箱化的背景下,它提出了「让 AI 成为公共产品」的愿景,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实验。

随着主网正式上线,0G 进入了新的阶段。它已拥有超过 100 个生态伙伴、8,880 万美元的生态基金,以及一支融合东西方背景的团队,为实现宏大愿景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0G 与中文社区的深度连接,使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具备了独特优势。在一个愈发需要跨文化协作的世界里,0G 正展示如何结合不同文化的力量,创造更大的价值。

正如 Michael 在采访中所说:「现在就做好准备并开始学习,拥抱它、与它共创,而不是被动应对,让它来掌控我们的生活。」这不仅是对 AI 未来的思考,也是对所有人的提醒,在技术快速演进的时代,主动参与和塑造未来,比被动接受更为重要。

本文基于对 0G Labs 创始人兼 CEO Michael Heinrich 的独家专访整理而成。专访于 2025 年 9 月进行,正值 0G 主网上线之际。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