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成熟金融产品作为 RWA 的坚实支撑和流动性共振?

CN
32分钟前

撰文:叶开

过去几周,「暂停RWA」的传闻搅动了情绪,不少内地企业和金融同业开始犹豫:去香港做RWA是否合规?万一经营不善甚至破产,境外投资者的权益能否被保护?还有人主张学美国「先把标准化的成熟金融产品代币化,再谈更广的资产」。

华夏数字资本的观点很直接:坚持实物资产代币化,前半段用ABS/私募REITs把资产做干净、做穿透、做可审计;后半段再上链,用RWA把「白天的流动性」延伸成「全天候的流动性」。

一句话,REITs把「房子」变成「股票」,RWA再把「股票」变成「全球7×24的数字资产」前半程是传统金融的功夫,后半程是链上的放大,两者拼在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不动产与基础设施金融化之路。

一 香港资本市场的「图表故事」:市场在等一个新叙事

如果我们把近期的总市值、日成交、新股融资拉在一张图上,会读到三个信号:

第一,权重在挪动。传统地产、平台互联网的估值逻辑变了,市场在主动寻找「有现金流、有资产、有分红」的新锚。

第二,流动性更挑剔。日成交低于上一轮周期,但对RWA、AI、算力、Web3这类「结构性增量」极为敏感。

第三,风格从「讲故事」回到「看现金流+可套利」

这意味着什么?REITs的「地基」仍在,但后半程的玩法不够:上市一刻热闹,后续做市薄、二级缺量、跨境参与门槛高。RWA能接上这一段——不是替代REITs,而是用链上机制把它的流动性半径拉长,把「只能在白天交易」的资产,变成「全天候可分拆、可抵押、可循环」的资产。

二RWA的本质:前半步回归ABS/REITs,后半步才是「代币化」

很多人把顺序搞反了:以为「发个代币」就是RWA。真正可持续的路径是先链下、后链上。可以把它想成一条清晰的演化链:实物资产→现金流合约(租金/通行费/电量费/利息)→ ABS/REITs(出表、分层、增信、托管)→ RWA代币(二次表达)→链上做市/抵押/结算/跨链

为什么要这样拆?因为监管和审计优先看链下的「可穿透与可兑付」。只有当资产真实、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时,链上的「可交易、可抵押、可组合」才有意义。换句话说,「链上只是表现层,合规的现金流才是底层。」

三REITs很成熟,RWA接「第二棒」

成熟市场里的私募REITs,已经把三件事做透:

出表隔离——把资产放进独立载体,远离经营主体的信用波动;

结构清晰——优先/次级、固定/浮动、税费安排、信息披露,都有成体系的范式;

增信完备——租约锁定、抵押担保、评级、授信、托管与持续审计。

而目前不少「RWA债/权益」更多像「信用债上链」,链下的评级、分散度、现金流历史不总齐整。正确的姿势不是拿RWA去替代REITs,而是让RWA像扩展坞一样把REITs接到一个更大的流动性网络上。

放一张更「饱满」的对照表:

(图表分隔阐述)

(AI生图)

四RWA补REITs的短板:把「白天的流动性」接成「全天候网络」

REITs的结构强,但「后程乏力」:换手率低、折价扩大、做市难以持续。RWA的加成主要体现在三点:

份额可分拆——把1手股票拆成可自由组合的链上份额,降低最小交易单元,提升参与度;

资产可抵押——让链上份额进入稳定币/利率池,形成「持仓—抵押—获取流动性—回补仓位」的闭环;

跨境可接入——合规钱包+稳定币支付,让不便直接开港股账户的境外资金也能参与二级流动。

通俗说,REITs管「白天」,RWA管「全天候」;REITs管「本地」,RWA管「跨境」。

五 大额资金的真实诉求:跨境配置+美元口径+稳定币中介

能把RWA做成「体量」的,是主权基金、保险、养老金、大型家办和区域金控。他们的「三件套」诉求非常稳定:

资产真、结构清——能穿透到资产包与合同、能审计现金流;

记账简、口径一——最好美元口径,避免重复开户与复杂换汇申报;

进出顺、风控稳——有合规的钱包和清算方式,流入流出不制造新风险。

组合方式就呼之欲出:底层以港币/人民币计价的REITs/ABS,链上以RWA代币呈现,与合规稳定币形成交易对;资金用稳定币进出,收益按美元口径计量。

香港的优势在于「资产侧连内地、结算侧连美元、法律侧连国际」,天然适合做这件事。

六 跨域套利闭环:从REITs到DeFi一条链跑通

把「钱」怎么流想清楚,落地就会顺:

第一段,底层资产用REITs/ABS完成第一次证券化,把现金流变成可交易的证券,并把增信、托管、披露放进制度盒子里;

第二段,在链上进行RWA二次发行,把证券「再表达」为可拆分、可抵押、可程式化的份额;

第三段,链上份额进入稳定币/利率池,和传统市场的做市与对冲拼在一起,形成利率—折价率—币价的三维策略空间;

第四段,用DVP+日内/日终清算管理链下交收风险,用白名单与托管管理链上转移风险。

整条链的精髓是:REITs生产「可信现金流」,RWA生产「可用结构空间」。

七 香港vs新加坡:谁更像「主舞台」?

新加坡这几年把家办与资产池做到了极致,核心问题是没有IPO,由于IPO供给与波动有限,套利空间偏窄,家办偏好「保值配置」;

香港的底座虽然经历低潮,但「深二级、广资产、强互联」:有更厚的流动性「土壤」,也有把「RWA×REITs×二级/衍生品×稳定币」串起来的制度接口(RWA代币化产品分销、共享流动性挂单、稳定币审慎框架等逐步明确)。

如果你的目标是做「资产证券化(链下)+代币化(链上)+做市/对冲(全天候)+跨境结算(稳定币)」的组合拳,香港更像主场

八 从币圈回望资本市场:流动性终究要回到「股与债」

近两年一个清晰的趋势:纯链上的流动性,最后都要在主流资本市场插旗

原因很简单——估值锚与退出路径仍在主流市场。无论是稳定币发行人、链上资产管理,还是「数字财库+上市公司」的组合,最终都要「回到财务报表」。

这对香港的启示是:「REITs+代币化」可以成为Web3资产的「底盘与桥」,既有现金流与法制锚点,又有链上效率与全球参与,才能把「链上热闹」变成「链下可兑现」。

九 美债与货基代币化:REITs的「平行案例」

美国的两条路给了我们镜像:美债/回购代币化货币基金代币化。它们与REITs的底层逻辑一致——固定现金流的资产池+标准化法律结构」

差别只在于现金流来源:一个吃利率曲线,一个吃租金/费率曲线。把这套搬到香港,就是「公司型/信托型REITs+港股市场」做底座,代币化之后,形成类似「美股(权益)+美债(利率)+货基(现金等价物)+稳定币(清算/抵押层)」的组合层

对投资人来说,这是一条认知成本低、合规半径清晰的上链路径。

十 合规与风控:把投资者保护写进结构里

「出问题怎么办?」答案不在口号,在结构化写入:

  • SPV/信托隔离把资产与经营主体切开;
  • 托管与白名单地址把链上转移纳入审计半径;
  • DVP+日内/日终清算降低未交收风险;
  • 信息披露与持续评级让「现金流质量—折价率—杠杆」在同一面板里被监控;
  • 适当性与场景分级(PI与零售分层、稳定币/代币化证券白名单)把不同客群的风控强度对应起来。

只有当这些写进契约、落在系统、跑在流程里,这套东西才具备「可复制性」。

十一 运营要领:把「地基—梁柱—扩音—电源」装在一张图里

为了落地可执行,我们把「RWA2.0实操路径」拆成四层,让金融侧与技术侧一眼能分工、一步能走通:

资本共振生态:REITs是底盘,RWA是放大器

把全链条压缩成一句话:REITs/ABS(一级金融化)→ RWA二次发行/抵押/结构化(链上金融化)→ Web3场景与DeFi(做市与对冲的「游乐场」)→数字财库/上市公司(估值与资产负债表重构)→港股/主流市场再融资(资本共振,讲新故事)

在这条链上,REITs是地基,RWA是放大器,交易所是扩音器,DeFi是混响,稳定币是电源

对香港而言,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要不要做RWA」,而是要不要把现成的REITs、ABS和资本市场,与代币化和全球流动性焊接成闭环。

如果答案是「要」,那RWA就不仅是一个新产品,而是REITs之后香港资本市场的自然延伸——把传统资产+代币化+全球流动性做成一条可复制、可审计、可退出的产业链。届时,合规、风控、收益、流动性不再对立,而会在同一套结构里达成新平衡。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