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Yokiiiya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到了稳定币,发现大家既有好奇,也有不少疑问。比如它到底是不是钱?和微信支付有啥不同?为什么好像一夜之间都在谈论它?
个人觉得可以抛开那些复杂的技术黑话和令人头晕的金融模型,回归到最本质的层面,把稳定币的几个核心逻辑再尝试着梳理一下,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稳定币的本质是「数字欠条」
这是理解一切的基础,也是最需要重点区分的概念。
稳定币本质是「凭证」,不是「货币」,也就是锚定法定货币(如美元)或实物资产(如黄金)的链上数字凭证。它的价值完全依赖于背后发行机构的储备资产和信用,本身不具备货币的信用创造功能。
想象一下:你给楼下小卖部老板100块现金,他手头没零钱,给你写了一张盖了章的「欠条」,凭这个明天能换回两瓶可乐。这张「欠条」在你们小区里大家都认,甚至可以拿来直接换别的东西。

稳定币就是这张「数字欠条」。
- 不是国家,是像Tether、Circle这样的私营公司。
- 公司声称自己在银行里存了足额的美元(或国债)作为抵押,1 USDT ≈ 1 美元。
在区块链上(一个全球性的、公开的数字账本),所以它能瞬间传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所以,当你持有100 USDT时,你拥有的并不是100美元,而是Tether公司开具的一张「欠条」,承诺你随时可以找他换回100美元。这张「欠条」被做成了数字token的形式,可以在区块链上高效流转。这就是其最核心的本质。
稳定币 vs. 数字人民币 vs. 支付宝/微信
这是大家最容易混淆的部分,用表格对比的方式来说明:

总结一下就是:
数字人民币理解为放在你数字钱包里的钞票,它是钱本身。
支付宝理解为钱包本身,它里面装的是从银行取出来的钱(存款),它负责帮我们完成支付动作。
稳定币理解为别人给我们写的一张借条,这张借条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区块链网络)被频繁交易和转让,大家都认可它最终能换回真钱,但它本身不是钱。
稳定币为什么会火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稳定币解决了一个世界级大痛点:跨境转账又慢又贵。
传统模式(SWIFT): 像跨国寄一封实体信。从中国寄到美国,得先给中国邮局(你的银行),邮局再找国际快递(SWIFT网络),快递送到美国邮局(代理行),最后才送到朋友手上。流程长、层层收费,好几天才到,手续费动辄几百块。
稳定币模式: 像发微信。你在中国,朋友在美国,你点一下转账,他手机「叮」一声就收到了。7x24小时不间断、几分钟内到账、手续费极低(可能就几毛钱)。这对做外贸的、海外打工寄钱回家的来说,是革命性的。
那么原来很多传统的支付方式,尤其是跨境,就需要用稳定币来「重构」,这里面的机会也非常多。

其次,基于区块链本身的特点,稳定币具有可编程性与高效率:基于智能合约,可以实现「交易即结算」(Payment vs. Payment, PvP),极大提升金融结算效率,减少对手方风险。
而传统的钱,比如纸币或银行账户里的存款,是「静止」的。它的流动完全依赖人工操作和第三方机构的指令。而稳定币的本质是基于区块链的代码(通证)。这就意味着,它的行为规则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来预先设定。
因为所有规则都通过代码写在链上,任何数字化系统只要调用接口就能接入,完全不需要像传统金融那样逐个机构谈判、对接、测试。这种「即插即用」的特性确实会引爆创新,就像互联网开放协议催生了无数应用一样。
这种可编程性,带来了几个革命性的特点:
条件支付:可以做到「货到付款」、「见票即付」、「达标付款」,大大降低了交易中的信任成本和摩擦。
自动化:像发工资、付租金、投资定投等重复性金融操作可以完全自动化。
可组合性:稳定币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与其他智能合约(比如贷款、保险、交易协议)自由组合,创造出全新的金融产品。
而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就是利用稳定币的以上特性将房地产、公司股权、国债等现实资产「代币化」(变成区块链上的数字凭证),并用稳定币作为天然的计价、交易和结算单位。
稳定币的风险

稳定币的风险根源于「信任的转换」,传统金融中,我们信任的是国家主权信用和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而使用稳定币,我们是将信任转移到了:
1. 发行方的诚信与透明度(它真的足额抵押了吗?)
2. 底层代码的安全性(智能合约有漏洞吗?)
3. 监管的不确定性(它明天会被禁吗?)
相关的风险有:
脱钩风险:这是最根本的风险。如果发行机构储备不足、挪用资金或破产,稳定币无法1:1兑付,就会「脱钩」,持有人血本无归(如UST崩盘事件)。
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银行:可能导致「存款脱媒」,资金从传统银行体系流出,影响银行信贷能力。托管存款的「挤兑」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对市场:大规模稳定币赎回会迫使发行方抛售其储备资产(如短期美债),可能放大金融市场波动。
监管套利与非法活动:其伪匿名性和跨境特性,使其极易成为洗钱、恐怖融资、逃避资本管制的工具,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构成巨大挑战。
因为稳定币的这些潜在风险,直接触及了现代金融体系的根本。这也是全球监管机构为何对稳定币如此紧张、严阵以待的核心原因。
但监管的目的不是为了扼杀创新,而是为了试图在「鼓励金融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找到一个艰难的平衡:
设定清晰的「交通规则」:让车(创新)可以跑得更快,但不能闯红灯、出车祸。
给这辆「快车」装上刹车和安全气囊:确保在失控时能保护车上的人和路人。
确保司机(发行方)有驾照且不酒驾:保证他们具备资格并且守规矩。
因此,一套成熟、清晰的监管法规,对于稳定币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来说,不是枷锁,而是最好的「安全认证」和「入场门票」。它能清退劣质玩家,给合规者以信心,最终吸引传统世界的大规模资金安心入场。
中美路径差异:战略动机完全不同
美国:「借私促公」,巩固美元霸权
动机:通过私营部门发行的、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在全球数字经济和新金融基础设施中提前卡位,让美元成为链上世界的基础货币,对抗「去美元化」趋势。这是一种「体外循环」的美元扩张策略。
态度:积极立法监管,将其纳入传统金融监管体系(如MSB牌照),同时明确禁止或暂缓央行数字货币(CBDC),以避免与私营部门竞争和对银行体系造成冲击。
中国:「主权优先,谨慎探索」
动机:一切以维护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为前提。境内坚决禁止任何私人稳定币,防止其对数字人民币和现行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探索:支持香港发展稳定币,将其作为「试验田」,探索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应用,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并作为数字人民币在跨境场景下的一个补充工具,而非替代品。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