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最新对谈实录:AI 机器人预计五年内将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CN
12小时前
“AI竞赛是无限游戏,最终的赢家并非技术的发明国,而是能够大规模、高效应用技术的国家。”

5月3日,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The Hill & Valley Forum论坛上接受访谈,对话中探讨了“AI 工厂”的核心理念,阐释了“物理AI”的发展阶段,此外还探讨了全球AI竞赛的格局、AI与数字孪生如何赋能先进制造业。

黄仁勋表示,AI竞赛是无限游戏,最终的赢家并非技术的发明国,而是能够大规模、高效应用技术的国家。他还预测,AI驱动的机器人因操作环境可被约束,其规模化量产和普及应用预计在五年内实现,速度将快于自动驾驶汽车。

以下是本次对话实录:

01 AI工厂通过大规模生产“智能Token”将重塑所有行业

主持人提问:您将AI定位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并将AI工厂置于其核心。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AI工厂,以及为什么在21世纪的经济中理解它至关重要吗?此外,您认为这是现代计算领域的一场范式转变吗?未来,现实世界中每家制造实物的工厂,是否都将配套一座AI工厂?

黄仁勋:

关于 AI,过去几年我们已有很多讨论。它具有多面性,从以下视角看待会很有帮助。首先,AI 无疑是一种新技术。其构建方式与过去的软件不同,因而能完成过去软件无法实现的任务。因此,这是一项非凡的技术:它潜力巨大,同时我们需努力确保其安全,它还将带来许多激动人心的变革。这是技术层面。

第二个层面相对较新。在过去的科技产业,软件由人工键入代码来生产。现在出现了一个新产业,软件由机器生产。这意味着需要大型超级计算机,通过电力驱动,产出 Token。这些 Token 可以重组成数字、文字、蛋白质、图像、视频、三维结构等多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智能。这种机器与过去的机器截然不同,我称其为 AI 工厂,因为它只专注于一件事:每天持续生产 Token。

更高层面是基础设施层面。正因如此,我们日益认识到 AI 极可能引发一场意义深远的工业革命。这项新技术不仅会催生我刚提及的新产业——AI 工厂,即智能的生产,还将彻底变革和转型所有其他行业。这些 Token 将应用于医疗保健和教育以及金融服务、工程学。我们日常也运用 AI 进行软件编程和供应链管理。AI 即将进入制造业等更多领域。从这三个层面审视,AI 的变革性与影响力堪比昔日的电力,它将彻底革新每个行业。因此,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工业革命。

关于AI工厂的未来,我认为完全正确。如今,任何制造活动部件产品的公司,例如割草机制造商,或如 Caterpillar 一般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其产品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未来,这些设备将实现自主、高度自主、半自主或辅助操作。一旦实现自主,就将由软件定义。届时,企业必须生产用以驱动这些设备 (如拖拉机) 的 Token,也就是软件。因此,未来每家产品制造公司,除了制造产品的工厂外,还将拥有另一座工厂,专门生产驱动其产品的AI观察汽车行业便能清晰理解这一点:如今的汽车公司主要制造汽车,但十年后,所有汽车公司无疑也将生产运行于其汽车内的 Token。

02 具备推理能力的物理AI,对制造业等实体产业至关重要

主持人提问:过去一年,您探讨了物理 AI 的概念。对于思考美国未来政策的决策者而言,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物理 AI,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它?

黄仁勋:

让我们回溯一下。现代 AI 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大约是在 12 至 14 年前,伴随着 AlexNet 的问世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大突破,时间大概是 2012 年。若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当时的计算机视觉本质上就是感知——感知世界,无论是图像、声音、振动还是温度等任何信息形态。如今,我们已开发出能理解各类信息含义且表现智能的 AI 模型。因此,AI 的第一波浪潮是感知 AI。约五年前,人们开始热议第二波浪潮:生成式 AI。生成式 AI 的核心在于,AI 模型不仅能理解信息含义,还能进行转换,例如,将英语翻译成法语,或将文本描述转换为图像——通过提示词即可生成图像。可以说,生成式 AI 本质上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通用翻译器。这就是第二波浪潮。

当前的浪潮是,AI 已具备理解与生成能力。然而,真正的智能还需要解决未知问题、识别全新状况。我们通过推理来实现:运用已习得的规则、规律和原则,逐步分解问题,即便面对全新挑战,也能通过推理找到解决方案。这是智能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推理 AI 时代。推理 AI 能生成数字机器人,我们称之为具有代理性的 AI,即 Agents,它们拥有自主性。这类 AI 能理解任务、自主学习阅读、运用计算器、浏览器、电子表格等工具,并最终完成指定工作,例如访问 SAP 处理供应链事务,或连接 Workday 管理人力资源。这些具有代理性的 AI 本质上是数字化劳动力机器人。未来,我们这代CEO 将同时管理生物劳动力与数字劳动力,传统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前者,而 IT 部门则将演变为具有代理性的 AI 的“人力资源中心”。这便是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

接下来的浪潮,将使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从中受益。它要求AI 理解物理定律、摩擦力、惯性、因果关系等基本概念。例如,物体被碰倒会掉落;瓶子放在桌上不会穿透桌面。这些儿童乃至宠物都具备的常识性物理推理能力,多数 AI 尚不具备。若将球滚过厨房台面使其掉落消失,AI 或许认为它彻底不见了,但狗却知道球在另一侧。狗理解物体恒存性的概念,明白球并未进入另一个元宇宙,于是会绕到桌边找回。

机器人同样需要学习:要从桌子的一边到另一边,不能直接穿过,必须推理出绕行路径。这类物理层面的推理,即是物理 AI。将物理 AI 植入名为“机器人”的物理实体,便得到机器人技术。这对我们当前至关重要,因为美国各地正大力兴建工厂。我们期望以充分利用最新技术的方式建设这些设施。因此,希望未来十年内建成的新一代工厂高度机器人化,以助我们应对全球普遍的严重劳动力短缺。

03 AI竞赛是无限游戏,赢家是能够大规模、高效应用技术的国家

主持人提问:许多人认为我们正处在全球 AI 竞赛之中。您觉得美国政府应如何行动才能赢得竞赛,掌握最顶尖的 AI 技术?

黄仁勋:

首先,要参加竞赛并取胜,必须了解竞赛本身:明晰自身资源、已有和欠缺的资产、以及优劣势。要认识到,AI 的核心是基础性的。回顾前提及的三个层面,在每一层面都需确保理解游戏规则。这场游戏并非限时 60 分钟,而是一场无限的游戏。多数人不擅长无限游戏。Nvidia 已成立 33 年,历经 PC 革命、互联网革命、移动革命,如今正迎接 AI 革命。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就必须懂得如何参与游戏。理解游戏规则、认清自身资产至关重要。

技术层面,最关键的是理解知识资本。须知全球一半的 AI 研究者来自中国,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重要因素,并将其纳入游戏策略考量。其次是 AI 工厂,其高效运作依赖能源,因为本质上是将电力转化为数字 Token。这正如上次工业革命以能源驱动原子转化为钢铁、汽车、建筑等实体;更早之前,水力驱动发电机产生电力。如今则是电力输入,Token 输出。因此,能源是下一层面的关键。

更高层面正逐步显现,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上次工业革命的最终赢家,并非技术发明国,而是技术应用国,美国在钢铁和能源应用上远超他国。因此,这一基础设施层面核心在于技术应用——不畏惧、积极拥抱、对劳动力进行再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并鼓励广泛采用。此视角和框架审视 AI,便会发现各层面均有其独特的挑战、机遇及游戏规则。

04 AI工厂将催生大量新型技工岗位需求

主持人提问:关于劳动力问题,媒体一直着力渲染AI可能导致大规模劳动力置换和失业潮的论调。您能否展望一下AI将如何影响就业市场?更具体而言,您预见哪些我们当前甚至未曾设想,但未来可能涌现的新工作类别?

黄仁勋:

一些新的工作将被创造出来,一些工作将会消失,每一份工作都将发生改变。人们很容易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但我始终认为,将问题分解并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思考,会大有裨益。在我之前描述的框架中,最底层的情况是——你深度参与风险投资,了解AI领域的动态——在基础层面,正是AI让旧金山得以复苏。几乎所有人都曾撤离旧金山,现在旧金山再次繁荣,这完全是AI的功劳。AI创造了新型工作,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AI的出现改变了技术的每个层面。过去是人工编写的软件在CPU上运行,现在则是机器学习生成的软件在GPU上运行。因此,每个层面:相关工具、编译器、方法论,收集和管理数据的方式,利用AI设置安全护栏,利用AI进行训练,利用AI保障AI自身安全,所有这些技术都在不断涌现,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更高一个层面则蕴藏着巨大机遇。我之前提到,我们将建造输入电力、产出 Token的新型工厂。以一个1吉瓦 的工厂为例——我们预计未来将建造7到10吉瓦的AI工厂集群。一个1吉瓦工厂的投资高达600亿美元。目前,一个100兆瓦的工厂已相当普遍。这6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相当于Boeing公司一年的营收。建造这类工厂需要融资,从而创造大量就业。建设场地和厂房外壳,会带动建筑业大量就业,包括木匠、钢结构工人和泥瓦匠,他们都是建厂所需的人才。一个投资600亿美元的工厂,规模极其庞大。这将需要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管道工,以及后续所有低压系统、IT和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最后是运营团队。整个建设周期大约需要三年。这将催生大量全新的技术工种。在过去的计算机行业和计算平台转型中,多数公司增长的主要瓶颈是软件工程师。

而在AI工厂这个新层面,最关键的将是技工,即拥有专门技艺的人才。我认为这非常好。我们的国家需要认识到,专门技艺是一份值得尊敬且至关重要的工作,对国家建设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应鼓励培养这类人才。电工、管道工、木匠、钢结构工人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此类人才。

再往上一个层面,我们可以探讨AI Agent将如何改变医生、金融服务专业人士或客服人员的工作。以我们公司为例,目前每位软件工程师都配备了AI助手作为初步尝试。结果是,我们公司新增的代码量惊人。我们的生产力因此飙升,也得以招聘更多人才,因为AI让我们能创造出更多市场需要的产品,从而增加营收和招聘能力。因此,我认为更高层级的应用确实应该尽早拥抱AI。记住,夺走你工作的不是AI,摧毁你公司的也不是AI,而是那些善用AI的公司和个人。这一点值得深思并接受。

05 AI和数字孪生技术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

主持人提问:近期,制造业回流的讨论十分热烈。AI领域的许多专家探讨过数字孪生概念,以及制造工厂采用该技术如何切实助力本土制造业复兴。同时,苹果公司的CEO近期表示,iPhone制造回流本土的主要瓶颈之一是缺乏优质、高精度的机械臂技术。因此,综合来看,AI似乎确实能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回流的关键赋能技术。您对此有何展望?

黄仁勋:

首先,制造业的核心并非低成本劳动力。如今的先进制造业,整个工厂由软件驱动。整个工厂如同一个巨型机器人,协调内部众多机器人运作。这些先进工厂虽有许多员工,但本质上是技术主导。我认为第一点,在我们的行业(仅以我所在的行业为例),能够在美国本土实现从芯片到AI超级计算机的端到端制造,是绝佳的机遇。我乐见政府积极鼓励并支持产业界将制造业迁回本土。这是一项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在本土开展对国家而言是绝佳机会。我对此充满热忱,我们是此趋势的坚定拥护者,并庆幸全球合作伙伴对此予以支持。这是其一。

其二,若不精于制造业,我们将错失一个巨大产业,其未来将由能源可获得性驱动。哪个国家不想参与AI这个新兴产业?为何不愿生产AI?为何不愿涉足最先进的制造业?它本质上就是制造业。其最终产出是数字,正如上次工业革命的产出是电子——当时多数人无法理解能通过发电机创造出电力。如今我们称之为Nvidia AI超级计算机。但在当时,发电机产生的是无形的电力——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是电,是电子。现在,则是一种新形式的“电子”——数字。因此,我们当然希望投身此新兴产业,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拥有本土制造业。

鉴于制造业的技术密集性,我们应首先在数字孪生环境中构建,其次是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操作。Nvidia设计了全球最复杂的系统。我们每一代产品的研发投入约200亿美元,现在可能更高,但这200亿美元仅仅用于生产一个芯片系列。我们完全在这些芯片的数字孪生中进行设计。在实际制造前数月,它们就已作为数字模型存在。当芯片问世时,我知道它会是完美的,因为我们已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模拟、仿真和严格测试。数字化工厂也应如此。特别是大型工厂,应完全创建其数字孪生,利用人工智能构建并运营——实现虚拟集成,将这些宏伟结构完全数字化整合,然后进行运营、优化,并用于完全数字化的产出规划。未来,每座工厂、每辆汽车、每栋建筑、每座城市,甚至我希望每个人,都将拥有其数字孪生版本。数字孪生的理念正因此成为现实,这都归功于人工智能。

06 AI机器人预计五年内将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主持人提问:您预期AI驱动的机器人何时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黄仁勋:

首先,自动驾驶汽车就是一种机器人。我们花了大约10年时间才发展到目前的阶段。Waymo目前已进入全国许多城市,运营表现优异。看到Waymo的汽车在旧金山等城市行驶,令人鼓舞。这大约花了10年。机器人所需时间会更短。因为我们可以约束机器人的操作环境。所以机器人不必像汽车那样具备完全的通用性。汽车一旦进入旧金山,就必须适应每条街道和各种路况。而对机器人,我们可以施加更多限制,从原型开发、功能完善到大规模量产,大约需要五年。如今我们已拥有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因此,大约五年后,我们将看到机器人从工厂中批量产出。目前制造汽车的公司未来都将非常擅长制造机器人。他们只需在软件和AI方面做得更好,而相关技术已相当普及。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Bitget:注册返10%, 送$100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