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入局质押以太坊 ETF:传统金融与加密原生生态的「圣杯」之争

CN
5 小時前

撰文:梁宇

编审:赵一丹

2025年11月19日,贝莱德在美国特拉华州登记了「iShares Staked Ethereum Trust」实体,标志着其正式启动设立质押以太坊ETF的程序。这距离其旗舰以太坊ETF产品ETHA推出约15个月,该基金已吸引131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这并非一场孤独的竞赛。VanEck、21Shares等机构已敦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采用「先进先出」原则审批,不愿与较晚提交申请的贝莱德一起「批量获批」。与此同时,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发出警告,若贝莱德等机构继续以当前速度积累ETH,以太坊将面临「社区侵蚀」和「错误技术选择」两大生存威胁。一场关乎未来金融形态的竞赛,已悄然升级为对链上生息资产这一全新战场的战略卡位。

一、全球竞赛:质押ETF赛道的悄然升温

2025年夏季,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融合进入新阶段。贝莱德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质押以太坊ETF实体,标志着这家管理着13.5万亿美元资产的资管巨头正式加入这场关乎未来金融形态的竞赛。

根据彭博社报道,这一举动是贝莱德向SEC提交修改过的19b-4申请后的自然延伸,旨在为其iShares以太坊信托增加质押功能。贝莱德并非孤例。富达、21Shares、富兰克林邓普顿和灰度等资管公司也已提交类似提案,形成了一场关于谁能率先获得SEC批准的激烈竞赛。

甚至出现了VanEck等机构敦促SEC按「先进先出」原则审批的插曲,反映出各家机构对抢占市场先机的迫切心态。这种竞争态势表明,质押以太坊ETF已从概念探讨进入实质性的产品落地阶段。

这场竞赛的全球性特征日益明显。在香港,博时基金和华夏基金已率先获得监管批准,为其以太坊ETF推出质押服务。根据香港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这些基金可质押最多30%的以太坊持仓。

这一先行实践为全球其他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加剧了美国监管机构面临的压力。

二、机制解析:从静态持有到动态生息的范式转变

要理解质押以太坊ETF的创新意义,需要从以太坊网络的基础机制说起。自2022年9月完成合并以来,以太坊已从工作量证明完全过渡到权益证明机制。

在这一系统下,验证者需要通过质押ETH来参与网络保护,并因此获得奖励。根据以太坊基金会官方说明,这一转变旨在降低网络能耗,同时提高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质押以太坊ETF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传统ETF结构与以太坊的质押收益机制相结合。与仅跟踪ETH价格的现货以太坊ETF相比,质押ETF提供了「价格暴露+质押收益」的双重回报潜力。

根据Blocknative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ETH质押的平均年回报率约为3.95%,尽管投资者实际获得的净收益可能因管理费等成本降至1.7%至2.2%之间。

运作机制上,这类基金首先在冷存储中持有实物ETH资产,然后通过受监管的托管机构将部分ETH委托给专业验证者运营。这些验证者参与以太坊网络共识并获得质押奖励,奖励随后被再投资回基金或作为股息分配。

流动性管理是质押ETF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与可以随时交易的传统金融资产不同,质押的ETH存在解锁期,范围从9到50天不等。为应对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发行方通常采取两种策略:预留部分未质押ETH作为缓冲池,或利用流动性质押衍生品协议。

三、监管博弈:SEC的深层顾虑与批准路径

质押以太坊ETF面临的监管环境远较现货产品复杂。SEC对质押机制存在多重顾虑,核心问题在于质押服务是否构成《豪威测试》下的「投资合同」。

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确立的这一标准,投资合同需要满足「资金投资、共同企业、预期利润、依靠他人努力」四个要素。SEC主席Gary Gensler曾多次公开表示,他认为大多数加密交易都符合这一定义。

投资者保护是SEC的另一重关切。技术风险方面,质押可能面临的罚没风险需要在基金层面进行充分管理和披露。托管与操作风险同样关键,巨额资产委托给第三方进行质押时,其中心化风险和智能合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

此外,质押奖励的会计处理和税务申报比单纯持有资产更为复杂,这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全球监管实践为美国提供了重要参考。香港证监会在2024年8月推出Ensemble沙盒项目,促进代币化应用发展,随后批准了以太坊ETF的质押服务。

欧盟虽然通过了MiCA法规,但对质押ETF仍持谨慎态度。新加坡则明确禁止散户参与质押,对机构质押设有严格要求。这种监管分歧反映了各地区对加密资产不同的风险认知和监管哲学。

审批进程可能遵循「先进先出」原则。VanEck、21Shares和Canary Capital已公开敦促SEC采用这一审批流程,不希望与较晚提交申请的贝莱德一起「批量获批」。

考虑到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SEC对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产品更加开放,并推出了通用上市标准,分析师预测SEC有望在2025年10月前对早期提交的质押提案给出初步回应。

四、权力转移:传统金融与加密原生的隐形博弈

贝莱德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场,引发了关于以太坊网络权力结构变化的深入讨论。随着大量ETH可能通过少数几个ETF流入像Lido这样的服务商,质押权力的集中化风险值得关注。

根据Dune Analytics数据,目前Lido已控制近30%的质押ETH市场份额,这一比例若继续上升,可能影响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传统金融介入以太坊质押确实带来了网络安全性提升的正面效应。随着更多ETH被锁定质押,攻击网络的成本将大幅提高。业内分析,以太坊的「理论攻击成本」目前约为315亿美元。

如果贝莱德部署在以太坊上的资产规模达到26.8亿美元,为维持链上资产安全覆盖率达到金融安全标准,ETH价格可能需要接近6,800美元水平。机构动机的分析需要超越表面层面的产品完善。贝莱德的市场份额保卫战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加密资产配置成为资管行业的标配,先发优势变得尤为重要。

费用竞争也已悄然开启,早期提交申请的机构可能通过更具竞争力的费率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此外,与Coinbase、Fidelity在托管业务上的竞争关系也影响着各方的战略布局。

这场博弈的核心在于验证者权重的重新分配。如果传统金融机构通过ETF渠道控制大量质押ETH,他们可能在以太坊网络治理中获得不成比例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ETF模型通常将治理权委托给专业服务商,但长期来看,这种权力结构可能改变以太坊社区的传统决策机制。

五、经济效应:质押ETF对以太坊生态的双向影响

质押以太坊ETF若获批,将对以太坊经济学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从积极角度看,它可能改变以太坊的投资逻辑和资产属性。

EMJ Capital创始人Eric Jackson预测,以太坊有望在本轮周期中冲击10,000美元甚至更高。他的分析模型将ETH的潜在增长动力归因于四大因素:稳定的质押收益率、合并以来的净负增发趋势、质押型ETF带来的新增需求,以及Layer 2与代币化资产推动的网络活动增长。

市场需求的重构可能带来新的资金流入动态。传统投资者通过合规渠道参与质押,将加速资本向以太坊生态的流动。这种机构资金的持续流入,不仅影响价格发现机制,还可能改变市场的波动性特征。

历史数据显示,机构参与度提高通常伴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升和波动率的逐步降低。然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也需要警惕。质押ETF规模过大可能导致「链上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当大量资产通过相似机制进行质押时,市场冲击可能通过ETF赎回机制被放大。

特别是在极端市场条件下,质押资产的集中解锁可能加剧市场波动。这种风险在传统金融领域已有先例,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货币市场基金挤兑就是重要警示。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质押ETF确实降低了参与门槛。无需自行技术操作,即可通过传统证券账户一键参与以太坊质押。同时,在SEC监管框架下运行,为担忧合规性的投资者提供了安全通道。但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底层风险的理解不足,特别是当质押收益被简单类比为传统金融中的利息收入时。

六、 RWA 视角:质押ETF与真实世界资产的协同演进

质押以太坊ETF的发展与RWA的演进呈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以太坊作为目前RWA资产规模最大的公链,已承载超过70亿美元的RWA资产和1200亿美元的稳定币资产。

这一庞大的链上金融生态为质押ETF提供了坚实的应用场景,也解释了为何贝莱德将其视为战略要地。

贝莱德对以太坊的布局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申请。该公司已将以太坊视为RWA的底层平台,押注其成为「链上华尔街」。贝莱德的BUIDL基金选择以太坊作为底层部署链,基于五大理由:基础设施成熟、合规性对接容易、代币标准完善、链上金融生态丰富以及战略考量。

这种深度绑定反映了传统金融对以太坊技术栈的逐渐认可。

香港在以太坊ETF上的先行实践,实际上与RWA发展密切相关。华夏基金推出的亚太首只零售代币化基金,底层资产为港元短期存款,展示了传统金融资产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可行路径。这种创新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新选择,也为全球其他市场的监管实践提供了重要案例。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质押收益可能成为机构资产配置中一个全新的、可配置的收益类别。在零利率时代,能够提供稳定收益的资产类别备受青睐。

一些分析师将质押收益视为「链上债券」的雏形,虽然这种类比仍显初步,但确实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种范式创新可能催化更多基于质押收益的结构化产品和衍生品,进一步丰富RWA生态。

七、未来图景:模糊边界与重构中的金融基础设施

质押以太坊ETF的潜在影响远超出单一产品范畴,它代表着传统金融与DeFi世界边界的进一步模糊。当华尔街开始主导以太坊质押,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链上的权力结构。

这种融合既带来效率提升和市场扩容,也引发关于金融体系本质的深刻讨论。

监管科技的演进将成为关键变量。随着传统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加密生态,监管技术也需要同步升级。链上监管、实时风险监测和跨境协作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

香港的监管沙盒模式、欧盟的MiCA框架和美国的个案审批制度,反映了不同司法辖区在平衡创新与风险时的不同选择。

技术基础设施的竞争同样激烈。除了以太坊,Solana、Sui、Aptos等新兴公链也在积极发展其质押生态。根据Staking Rewards数据,Solana的质押年化收益率约为8.70%,高于以太坊的3.95%。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网络在设计哲学、安全模型和经济机制上的区别,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长期来看,质押ETF可能只是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融合的中间形态。随着技术成熟和监管明确,更多复杂的链上原生收益产品可能进入主流金融市场。

这种演进不仅改变资产管理行业的产品格局,也可能重塑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逻辑。当链上收益成为可配置资产类别,传统风险定价模型和资产配置理论都需要相应调整。

展望未来,无论SEC此次是否放行贝莱德的申请,机构对链上原生收益的探索都不会停止。这场竞赛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对未来金融基础设施话语权的争夺。

当华尔街开始参与以太坊质押,链上权力结构正在被重写,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部分资料的文章来源:

·《贝莱德在特拉华州注册iShares以太坊质押ETF》

·《贝莱德暗示正在开发新的质押以太坊(ETH)信托ETF》

·《VanEck 等机构敦促美 SEC 按「先进先出」审批以太坊 ETF 质押申请,不愿与贝莱德一起批量获批》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