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Aster 社区 AMA
编译|Odaily 星球日报(@OdailyChina);译者| Ethan(@ethanzhang_web3)

随着隐私赛道再度成为焦点,DEX 面临的不仅是流量之争,更是底层架构与用户体验的终极考验。但即便如此,大多数 DEX 仍在性能、透明度与隐私保护这三者间艰难权衡,难以满足专业交易者与机构用户的需求。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兼具 CEX 级流畅与 DEX 可信环境的交易生态,Aster 正在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 11 月 10 日的一场社区 AMA 中,Aster CEO Leonard 系统地阐述了 Aster 以自研隐私 L1 为核心、打造机构级 DEX 的完整路线图。从代币经济、做市商计划到全球生态扩张,本次对话涵盖了社区关切的众多议题。
以下为 Odaily 星球日报对本次 AMA 的精彩内容整理。
AMA 开场介绍
Ember:大家好,欢迎来到 Aster 的 11 月 AMA。我是 Ember,负责 Aster 的合作伙伴关系。今天我们邀请到了 Aster CEO Leonard。首先,Leonard,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Leonard:大家好,我是 Leonard。可能还有不了解我的朋友,我之前在传统金融领域工作,负责股票交易风险引擎的开发。很高兴能和大家见面,或许有些朋友曾在不同的活动上听过我分享,但这是我们第一次以正式 AMA 的形式和社区面对面交流。
构建社区一直是我们团队的重点之一。我们意识到此前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而如今,我们已经离不开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群体。
Aster 的愿景是打造一个拥有 CEX 级性能、同时具备去中心化透明度的 DEX。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几个关键里程碑:Aster 空投计划已经进入第四季,完成多阶段产品升级、上线新的回购机制,并不断迭代优化系统性能。同时,我们也上线了现货交易、交易竞赛、Trade & Earn 等产品模块。
这些更新最终都会反馈给社区,因为 Aster 的每一步发展,都深受社区的推动与影响。无论是交易员、开发者还是持有人,都是我们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 AMA,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我们收集了来自社区的提问,涵盖代币经济、产品路线、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我会尽可能无保留地回答,也分享接下来几个月的重点方向。
愿景规划与 L1 主网
Ember: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Aster 的下一步路线图是什么?你之前在 Binance Campus 活动中提到了一些方向,能否和社区系统性地讲讲 Aster 的整体愿景以及后续规划?
Leonard:谢谢 Ember,你提到 Campus 活动,但其实不仅仅是那场活动,我们在日常聊天、线上线下活动中也收到了很多类似的反馈。
其中最核心的反馈是:大家希望我们进一步优化交易体验。我们知道,目前仍与一些头部平台存在差距,比如 CEX 提供的某些功能我们还未完全具备。
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确保所有这些问题都能被及时修复。毕竟,我们是一家交易平台,这是我们的核心产品,必须把它做到最好。
在这方面,我们团队一直在进行改进,包括 UI/UX 调整、撮合效率提升、以及常规功能优化。举个例子,社区呼声最高的“白天模式”功能已经在完成推出。有部分用户已经能在界面中体验不同的色彩方案,我们会根据反馈继续优化。这些看似小的改动,其实对整体用户体验的提升非常重要。
这部分属于是基础优化工作。接下来,我们重心会放在基础设施层面。
大家可能已经听说,我们正在构建一条属于 Aster 的 L1 链。我近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这方面。Aster 一直关注隐私保护,而最近隐私议题重新引发热度,比如 Zcash 的强势表现。其实 Aster 早就已经在这方面布局。
前段时间,James Wynn 和 CZ 曾讨论“过度透明的链上环境让交易策略暴露”的问题。Aster 的应对速度非常快,我们在那次讨论后的 10 天内,就上线了隐藏委托系统。因为我们始终相信:隐私是基本权利。保护交易员的买卖信息不被泄露,对策略安全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会持续推进这方面的开发,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让我们的隐私链进入最终测试阶段。届时我们会开放更多演示版本、测试网和原型,邀请核心用户率先体验,看看它能带来怎样的可能性。
路线图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是代币的实用性。我们的代币 TGE 非常成功,但我们希望保持住这种预期,推出了更多的应用场景。目前我们已上线了手续费折扣、空投奖励、VIP 等级等功能,后续会引入质押机制,并带来相应的奖励和治理权。我们计划在未来两个季度,让代币的实际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和具象。
此外,我们也会拓展更多交易品类。除了传统加密资产外,我们正尝试引入股票指数、RWA 等衍生资产,这些非加密标的的流动性仍是短板,但潜力巨大。我们会持续创新,并尝试这类具有高潜力的创新市场,以免错失良机。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与项目方、发行平台合作,比如 IDO 平台等,在资产形成的早期阶段就提供流动性支持,让用户能够更早地参与新项目。这部分会让我们看起来更“Degen,未来我们将在上币节奏与杠杆倍数上更加积极,让用户捕捉早期价值机会。
最后是生态合作。Aster 并不打算单打独斗,而是希望与更多生态伙伴共建增长网络。目前我们已与 Trust Wallet 建立了集成合作,后续还会推出更多钱包、前端及区域性合作伙伴的接口支持。
从新功能和生态的角度看,在我们继续专注核心交易和隐私链研发的同时,也会和更多生态伙伴合作,推出与交易紧密相关的产品。例如,我认为 Lista 就是我们潜在的合作伙伴之一,为用户在平台提供更多收益选项,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更前沿的方向上,比如 AI,我们希望借助生态与社区力量去构建,而不是由我们自己直接开发。 我们提供交易与流动性基础设施,让擅长 AI 的团队来做他们擅长的事。因此,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最近推出了 AI 交易活动。这正是为了吸引生态伙伴加入,帮助我们完善 AI 能力,而我们专注于提供底层交易与流动性支持。
这些就是我们接下来两个季度的重点方向。希望大家很快就能看到更多不错的功能与成果落地。
Ember:许多社区成员都对 Aster 宣布自研 Layer 1 感到惊讶。能否简单谈谈:为什么 Aster 决定要自己做一条 Layer 1,而不是继续作为构建在现有链上的 DEX?Aster 的 Layer 1 能解决哪些其他链无法解决的问题?
Leonard:首先,我认为这与我们的愿景和使命直接相关,我们希望在链上实现一种真正去中心化、但仍具备 CEX 体验的交易环境。
目前的公链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限制,因为它们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不是为交易性能而优化的。我们需要一条能够直接嵌入撮合逻辑的区块链。也就是说,下单、撮合、撤单等核心逻辑都能在协议层级完成,而不是仅仅把区块链当作一个记录数据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决定自建链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套能提供接近中心化撮合性能的基础设施,而现有的方案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动手,去打造这样一条专用链。
不过,完全透明的链上交易环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一点其实在业内争论了很久,比如像 Hyperliquid 这样完全公开订单簿的做法,是否真的有必要。
许多人认为完全透明的系统会带来风险。因为如果每个仓位、每笔订单都公开,那么专业交易员的策略就会被暴露,很多人并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是如何交易、如何建立交易模型的。
我同样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我和一些专业机构交易员交流时,他们依然认为策略隐私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相信,在市场上确实存在一部分用户,他们需要一个兼顾性能与隐私的交易环境。
我们的思路是:利用高性能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同时为用户提供隐私选项。这样一来,就能实现那些在完全透明链上无法运作的策略。
最近大家可能注意到了 Zcash 的表现,它正是因为隐私特性而重新受到关注。Aster 在设计 Layer 1 时,其实也是类似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可选的隐私机制,让更多用户、更多策略可以在链上运行。这样,专业策略、机构策略乃至自动化策略都能在保持隐私的前提下进入区块链交易环境。这正是我们与目前市场上其他解决方案的根本区别。
我相信当我们推出这条链后,用户会立刻感受到它的价值。也许之后会有类似的产品出现,但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提前布局了相当长时间。我们现在正全力以赴,希望尽快交付成果。我也有信心,一旦上线,它会证明自己的价值,并填补目前市场上尚未被满足的那一块空白。
Ember:再具体讲讲它的底层设计?Aster 的 Layer 1 在架构和模块上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在性能指标上(比如延迟、深度、成本效率)带来实际提升的?
Leonard:这个问题我可能会换个角度回答。如果我们仅仅看性能指标,比如 TPS、延迟等,其实目前没有任何链能在高频交易层面超过中心化数据库。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去构建一条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TPS 更高”——因为真正高性能的系统仍然是中心化撮合引擎。
所以我们设计 Aster Layer1 的核心目标,不是盲目追求极限性能,而是打造一个足够快、但更重要是具有隐私和灵活性的链,让专业交易者第一次能不改动原策略、直接把策略迁移到链上执行。这才是关键。 假设一个量化策略今天在中心化系统上运行良好,它迁移到 Aster 链上时,无需重新设计,只要接入链上的接口就能执行。性能方面,我们会保持与主流公链相当的 TPS 水平,这已经足以支撑我们的交易需求。真正的挑战不是“我们能跑多快”,而是“我们能否创造出足够的真实交易需求去填满这条链的吞吐量”。关键不只是性能,而是如何在维持 CEX 级速度的同时提供额外价值。
简而言之,我们并不追求表面的性能参数,而是要做一条性能够用、价值更高、能真正承载链上真实交易行为的链。
Ember:你在之前的 Binance Campus 活动中提到 Aster 的 L1 会实现近乎“零 Gas”体验。那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经济循环要如何自洽?验证者和协议层的激励会如何平衡?
Leonard:这个问题非常好。Aster 在设计经济模型时考虑了两部分激励来源:
一是来自协议层的生态激励分配,我们会利用一部分生态资金来奖励验证者;
二是交易手续费分成,协议会将部分平台产生的实际收入回馈给验证者与节点。
这两者结合,就能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与很多仍处于亏损状态的项目不同,Aster 已实现持续的正向现金流,这也让我们有能力持续为网络运行提供经济支撑。
因此,即使 Gas 极低,验证者依然能通过交易分润与生态补贴获得合理收益,维持系统稳定。
代币经济学与 Aster 生态
Ember: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延伸问题。很多用户也在问关于质押和代币实用性的内容。你之前也提到,未来会有更多实际的使用场景。那具体来说:质押功能什么时候上线?质押者和验证者在系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除了投机之外,Aster 的代币对长期持有者和活跃交易员带来哪些实际价值?
Leonard:质押功能预计会与我们的 L1 主网一同上线。因为要启用质押机制,我们需要验证者节点,所以这两部分会同步推进。
目前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内部测试和测试网发布;如果一切顺利,我们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度正式上线主网。
其实大家已经看到了部分应用,比如手续费折扣、VIP 等级制度、参与空投和活动的门槛机制。举个例子,我们在 Rocket Launch 活动中就要求用户持有 ASTER 代币才能参与。
此外,我们也在与一些借贷协议洽谈合作,希望通过这些合作为 ASTER 代币提供更多的使用场景。这些都会在短期内逐步上线,这与 L1 主网上线无关。
从长期看,ASTER 代币的持有将带来更多价值,当 L1 主网与质押系统都上线后,我们还会加入治理机制,届时,质押者还将参与链上治理投票与生态参数决策,让代币在生态中承担更核心的治理角色。
Ember:好的,那我们接下来聊一个更贴近交易员与机构的话题:目前这个阶段,Aster 在永续合约方面的结构优势是什么?与像 Hyperliquid 等产品相比,Aster 对于专业交易员或机构用户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未来我们会不会推出更多做市商计划或返佣机制,以提升订单簿的深度?
Leonard:目前我们在机构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去中心化永续合约平台,而依然是 CEX。因为大多数机构交易仍在中心化平台进行。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 DeFi 产品仍不够熟悉,或者说,还没有足够的信任度。
对于他们来说,资金安全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他们有更严格的风控体系和合规要求,因此转向 DeFi 的速度会更慢。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DeFi 永续合约平台确实在某些方面(比如手续费)比 CEX 更有优势,但 CEX 也在快速降低门槛、提高竞争力。
尤其是对于机构玩家来说,自托管是一个关键问题。他们在 FTX 事件后非常清楚:无论 CEX 多有名气,都存在对手方风险。在链上,他们可以亲自验证资产与交易,无需完全信任第三方,这对机构用户而言是巨大的安全提升。
从产品层面来说,Aster 的永续合约在收益效率与风险控制方面表现突出。虽然对普通用户而言,这可能只是几个百分点的收益差异,但对大型机构或高杠杆交易者来说,这种效率提升会直接转化为显著的利润差距。
此外,我们也在推进稳定收益模块,为机构用户提供更高效的资金利用率。通过组合借贷、永续与收益池的机制,Aster 能让机构用户在维持风险可控的同时提高资本回报率。
当然,也有一些愿意承担更高风险的机构用户,他们在意隐私。他们不希望所有策略、仓位都在链上公开。完全透明的系统会让策略暴露、难以保持竞争力。
因此,我们正在设计一种“分层透明机制”,既能保留链上可验证性,又能保护策略隐私。机构用户可以更安全地部署策略,不必担心被“抄作业”。我们希望这能帮助吸引更多机构资金入场,也为他们的研究部门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你刚才提到的另一个话题做市商计划,其实关注我们足够久的用户会注意到,自从 CGBR 以来,我们在主要交易对上的流动性已经有了相当明显的提升,比如 BTC、ETH、SOL、BNB 这些主流币种的深度都非常不错。
做市商计划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激励 LP 去补足深度较薄弱的市场。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币对——例如长尾资产或小众代币的交易对。因此,我们正在调整现有的激励机制,计划向这些小币种的做市者提供更高比例的返佣奖励,以便提升这些品类的深度与成交质量。
我认为,长期来看,这将成为我们平台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去中心化的架构让我们可以更快地上币、更灵活地扩展交易品类,而好的流动性则是用户体验的关键。
从更大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 Aster 能像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能“无许可”地上架更多多样化的资产。当这些资产被上架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流动性。
因此,我们也正在推进新的做市商激励计划,让市场参与者愿意在这些资产上提供深度,从而让用户无论交易哪种资产,都能享受到顺滑、低滑点的体验。
如果有做市机构或量化团队有兴趣参与这些新的计划,也非常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很期待与更多专业流动性提供方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更具活力的交易市场。
Ember:除了流动性方面,整个生态的扩张也在加速。接下来我们想聊聊 Aster 在支持资产、链生态覆盖以及 DeFi 整合方面的计划。特别是当 Aster 主链正式上线后,我们自己的稳定币 USDF 又会如何融入生态?
Leonard: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说:链生态覆盖、DeFi 整合、以及稳定币 USDF。
首先,在链支持方面,我们已经基本覆盖了大部分主流 EVM 生态,这些链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交易用户的需求。对于非 EVM 链的支持,集成成本其实相当高,因此我们会更谨慎,不会盲目扩张。
接下来,我们更倾向于与跨链桥(Bridge)项目合作,确保资产在不同链之间的跨链体验更加顺滑。简单来说,我们会通过桥接解决长尾链资产的问题,而不是一一去原生适配。
短期内,在 DeFi 整合方面,我们会重点与一些资产发行与启动平台合作,比如公平发射平台或众筹发行平台(如 IDO / IEO 平台),确保 Aster 能尽早介入资产的初始阶段。这有助于帮助用户发现那些具备潜力、成长快的“新资产”,而不仅仅是已经成熟的主流币。
这其实是我们现货上币与 DeFi 整合策略的一部分。在借贷方面,我们也计划通过合作伙伴扩展交易抵押资产的范围,强化“Trade & Earn”(交易与收益并行)的组合叙事。我们的稳定币 USDF 在这个体系中会扮演关键角色。大多数用户依然使用稳定币作为交易抵押物,而我们自研的 USDF 能更好地控制风险、降低对外部稳定币的依赖。尤其是在近期稳定币市场频繁暴露对手方风险的背景下,拥有自有稳定币对我们而言是战略性选择。
USDF 的存在让我们能在内部风险管理上更自主,也能减少因为依赖第三方平台而带来的杠杆与敞口问题。相比 USDT、USDC 等外部稳定币,我们对 USDF 的资产构成、风险敞口有完全的掌控,这对平台安全至关重要。
所以 USDF 会是 Aster 生态中非常核心的一环,它既符合我们“Trade & Earn”(交易与收益并行)的叙事,也强化了我们整体生态的可持续性。
Ember:最后一个问题,关于 Rocket Launch 项目,你能不能谈谈:Aster 会如何筛选和激励早期项目?同时,团队又将如何拓展至英语市场、韩国、东南亚等全球区域,并保持 Aster“产品优先”的文化基因?
Leonard:我想,这不仅限于 Rocket Launch 项目。就整体而言,在项目上线方面,Aster 针对现货与合约其实有不同策略。
对于合约而言,重点是为用户提供一个能根据自己观点自由交易的工具。用户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关键是市场是否具备足够的流动性,以及这个资产是否有足够的交易需求。
因此,我们会更快速地根据用户反馈,评估哪些代币更具交易潜力,优先上线那些高关注度资产。
而对于现货上币,我们就要更谨慎一些。因为购买现货意味着真正持有项目的一部分权益,这需要我们做基本面尽调。我们通常会优先考虑那些产品质量高、团队执行力强、并且诚信可靠的项目。
但在 Aster 体系中,我们最大的价值其实在于为项目提供流动性支持。那些已经完成产品与社区建设、但仍需要流动性助推的项目,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通过 Aster 的流动性扶持,他们能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比如拿到 CEX 上市机会,或者获得更多交易曝光。
同时,当项目代币价格上升时,这也能反哺到在 Aster 上交易或参与空投的用户。这种“双赢局面”,正是我们 Rocket Launch 计划的初衷。如果一个项目符合条件、属于 TGE 阶段,我们会将它纳入 Rocket Launch 计划,提供定制化流动性与市场推广支持。若项目已过 TGE 阶段,我们也会设计独立的交易活动或流动性计划,帮助他们扩大影响力。无论是哪种类型,我们的目标都是帮助高潜力项目获得下一阶段的成长动力。
在全球化扩张方面,Aster 过去的重心更多在亚洲市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英语市场、韩国以及东南亚,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复制我们在亚洲的成功模式。这意味着,我们会更多地寻找那些深耕本地、了解文化但认同 Aster 愿景的合作伙伴。
我们希望他们与我们共同建设下一代的去中心化交易体验。在韩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好的成绩,比如通过本地化合作,我们孵化了一个本地品牌项目,带来了极高的交易量。这种模式证明了“本地团队+Aster 基础设施”的组合非常有效,我们计划在欧美等地区复制这一成功经验。
未来,我们会重点拓展英语社区的存在感。例如,与 BNB Chain、Endowment 等合作举办联合 AMA 与线下交易竞赛活动;我们也在欧美地区尝试更多社交媒体活动,比如 Facebook 上的社区活动。
此外,我们还在积极招聘本地化人才。不仅仅要求他们能讲当地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当地用户的文化与交易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出全球化但本地深耕的去中心化交易网络。
社区答疑
Ember:第一个问题:关于多资产模式,团队是否计划将多资产模式调整为类似于反向山寨币保证金合约(Inverse Altcoin-Margin Contracts)那样的形式?
Leonard:目前我们暂时不会去模仿那种合约形式。我们的重点是把当前的系统打磨到极致——也就是「多资产生成(multi-asset generation)」这一核心逻辑。
我们想要更好地服务“Trade & Earn”(交易与收益并行)的叙事,让可交易资产池更具扩展性。在这条主线上,我们仍将以现有的 USDT 保证金合约模式为主,未来会考虑进一步拓展,但当前阶段会继续专注在我们最擅长的部分。
Ember:第二个问题:能否确认 Aster L1 主网的上线时间?社区里有成员提到测试网可能会在下个月上线,主网目标在 2026 年第一季度。能否请你确认一下?
Leonard:我们的目标其实比那更激进。我们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内部测试,并在技术层面上具备外部测试条件。如果一切顺利,那么 L1 主网将在今年底至明年初之间上线。
当然,如果时间稍有延迟,2026 年第一季度仍然是一个合理的窗口期。第一季度包含三个月时间,我们会在这个周期内把测试网络开放给公众体验,确保各项功能稳定后再正式上线主网。
Ember: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很多社区成员都在问的:能否详细解释一下 Aster 的回购与销毁机制?
Leonard:我其实刚刚也看到很多人问这个。首先,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们不在链上公开执行回购。
事实上,我们确实在进行公开市场回购,只是目前的执行还不在链上展示。这也是我们加速推出 L1 的原因之一:一旦 Aster L1 主网上线,所有的回购行为都会以链上交易的形式自动记录,大家就能清楚看到每一笔回购和销毁的执行细节。
目前,我们仍然会用平台产生的部分手续费来进行回购。但我也想强调——我们不会做“百分之百回购”这种不现实的承诺。Aster 仍处在早期阶段,我们会根据生态发展、收入结构和市场状况,不断调整回购比例与周期。
未来,当生态更稳定时,回购机制也会趋于更长期、更稳定的状态,逐步演变成一个持续性的、透明的“回购+销毁”系统。
寄语
Ember:在结束前,Leonard,有没有什么想对社区说的最后寄语?
Leonard:当然有。首先,社区始终是 Aster 的核心。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是因为持续倾听用户反馈。很多近期的产品更新与功能优化,其实都直接源自社区的建议。
未来我们也会更频繁地举办类似的 AMA,与大家保持沟通,一起打造真正有价值、你们愿意使用的产品。
其次,在产品路线方面,接下来的重点将包括:隐私功能模块;L1 主网发布;代币实用性拓展;以及进一步优化交易体验。
请大家保持关注、积极参与测试,并告诉我们你的感受,包括你喜欢的、讨厌的、希望我们改进的地方,我们都会认真倾听。
最后,也特别介绍一下我们的 CTO Oliver。他今天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发言,但未来会更频繁地出现在社区,与大家直接交流。如果你是开发者或技术爱好者,欢迎进入我们 Discord 的 Builders 频道,与 Oliver 讨论技术想法、基础设施改进、或任何关于 Aster 生态的创新点。
我们非常期待与更多建设者一起推动 Aster 前进。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