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的「代币化」闪电战:速度与风险并存的 RWA 变革之路

CN
4 小時前

撰文:梁宇

编审:赵一丹

香港中环,富兰克林邓普顿的团队正注视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交易数据。每一个代币的闪烁,都代表着传统金融资产向链上迁移的心跳。

11月6日,全球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6万亿美元的金融巨头富兰克林邓普顿在香港推出首只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Franklin OnChain U.S. Government Money Fund。

根据新浪财经11月6日报道,该基金主要投资于美国短期国债,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代币记录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成为香港推进「Fintech 2030」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富兰克林邓普顿的举动绝非孤立事件。从BlackRock的BUIDL基金规模在六个月内突破5亿美元,到渣打银行推出机构级数字资产托管服务,一场传统金融资产的代币化闪电战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

一、市场热潮:RWA从小众概念到机构必争之地

2025年,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已不再是区块链行业的概念验证,而是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相布局的核心赛道。RWA作为「Real-World Assets」的缩写,代表着将传统金融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转换为数字代币的过程。

根据Bitwise于2025年7月发布的《数字资产市场展望》报告,RWA代币化市场规模从年初的77.5亿美元增长至6月的128.3亿美元,涨幅达65%。同一时期,Binance研究院发布的《RWA市场现状报告》则显示该领域从86亿美元增长至23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260%。

数据的差异源于统计口径不同,但共同指向一个明确趋势:RWA市场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

截至2025年6月,RWA代币化资产总额已突破240亿美元,较去年年底的152亿美元增长85%。其中美国国债与私募信贷成为主要推动力,占比高达92%。

BlackRock的BUIDL基金、WisdomTree的数字黄金代币以及富兰克林邓普顿的最新举措,都表明华尔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传统资产迁移至区块链。

亚洲市场同样展现出强劲活力,其中招银国际的系列动作用具有代表性。2025年8月,这家招商银行旗下的金融机构与新加坡持牌RWA交易所DigiFT及技术服务商OnChain合作,将其美元货币市场基金在Solana链上完成代币化,发行代币CMBMINT。此举使其成为香港首家取得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牌照的中资银行系券商,并完成了全球首支Solana生态链上公募基金的发行。

招银国际的代币化基金采用多链部署策略,除Solana外,还同步运行于以太坊、Arbitrum和Plume等多条公链。该基金支持法币与稳定币的双向申赎,并通过自研流动性管理合约实现实时赎回机制,显著提升了资金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在2025年10月进一步扩展至BNB Chain,旨在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扩大链上分销网络。

业绩表现是机构涉足RWA的底层支撑。招银国际美元货币市场基金自2024年2月成立以来,截至2025年7月末,其累计收益率在彭博亚太同类货币基金排名中位居第一。该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美元存款、国库券和高质量货币市场工具,管理规模超过38亿美元,为投资者提供了符合监管要求的合规代币化资产选择。

然而,市场热度背后潜藏着过热风险。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在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中警告:「RWA市场的快速增长可能超出当前监管框架和风险管理的容量,机构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应忽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IMF在《数字货币与代币化资产》报告中同样指出:「代币化资产或将成为金融中介重构的关键催化剂,但跨司法管辖区的监管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二、产品创新:传统金融巨头的代币化战略路径

富兰克林邓普顿在香港推出的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代表着传统资管巨头对区块链技术态度的根本转变。该基金采用其自主开发的区块链记账系统,成为在香港实现发行、分销与服务全流程链上化的首个资产管理产品。

选择香港作为首发地具有战略意义。富兰克林邓普顿数字资产主管Roger Bayston在近期访谈中表示:「香港正在建立清晰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同时具备连接全球市场的独特优势,这为我们的代币化产品提供了理想的测试环境。」

与美国SEC对代币化基金的审慎态度相比,香港证监会采取了更为积极的牌照管理方式,为合规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准入路径。

传统金融巨头的代币化路径正分化为两条清晰路线。一方面是BlackRock、富兰克林邓普顿等资管巨头代表的「资产数字化」路径,将传统金融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国债等通过区块链技术重构;另一方面是摩根大通、花旗等银行巨头探索的「代币化发行」路径,关注支付结算、资产管理与跨境交易的应用场景。

蚂蚁数科推出的机构级区块链交易平台Jovay,日本三菱UFJ信托银行的Progmat平台,以及瑞士SEBA Bank与LimeWire的合作,都显示不同区域的金融机构正在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差异化切入点。

然而,产品创新面临着合规门槛的挑战。富兰克林邓普顿的代币化基金目前仅面向专业及机构投资者,零售投资者的参与仍需等待香港证监会的进一步批准。

这种审慎体现了即使在最积极的司法管辖区,代币化产品的推广仍遵循着传统金融的合规框架。

三、技术基建:从公链到许可链的架构选择

RWA的爆发不仅依赖于金融创新,更离不开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当前RWA项目的技术选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不同区块链架构在合规性、性能和隐私保护方面各有侧重。

富兰克林邓普顿选择了Stellar公链作为其代币化基金的技术基础。这一选择反映了机构对合规性、成本效益和交易速度的综合考量。Stellar共识协议提供的较低交易成本(单笔交易约0.00001美元)和快速结算能力(3-5秒),使其特别适合货币市场基金等高流动性产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BlackRock的BUIDL基金建立在以太坊上,利用其强大的网络效应和安全性;而摩根大通的代币化存款项目则基于其自有的许可链Onyx Digital Assets。

技术架构的选择直接影响着RWA项目的合规设计。根据国际律师事务所Clifford Chance 2025年发布的区块链合规报告,许可链在满足机构客户KYC和AML要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公链则在互操作性和抗审查性方面表现更佳。

新加坡金管局主导的Project Guardian项目中,星展银行、摩根大通和Marketnode共同探索了跨链互操作性协议,旨在解决不同区块链平台间资产转移的技术挑战。

智能合约安全是另一个关键考量。2025年上半年,CertiK记录的RWA相关智能合约漏洞事件达17起,潜在损失金额估计超过3.8亿美元。

德国区块链安全公司 ChainSecurity 的分析指出:「与传统金融系统相比,RWA 智能合约的复杂性引入了新的风险维度,包括预言机数据操纵、治理机制攻击等新型威胁。」

四、服务支撑:机构级托管与合规框架

随着产品端不断创新,服务端的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传统资金入场的关键保障。机构级数字资产托管服务的出现,解决了大规模资金参与RWA市场最核心的安全顾虑。

渣打银行旗下数字资产托管平台Zodia Custody的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机构级数字资产托管市场规模已达420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30%。这一快速增长反映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安全存储数字资产的迫切需求。

Cactus Custody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多重审批、多签机制、冷热分离存储等多层安全措施,配合日常对帐与周期审计,为机构投资者提供银行级的资产保护。

托管服务的成熟直接推动了保险市场的专业化。劳合社2025年发布的数字资产保险市场报告指出,针对数字资产托管的专业保险产品同比增长180%,保额上限从2023年的5亿美元提高至15亿美元。

监管框架的差异正导致不同金融中心形成特色优势。香港要求同时获得证券和虚拟资产活动牌照,而迪拜在VARA框架下则更注重促进合规创新。

香港OSL财富管理负责人Brian Chen表示:「香港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发牌制度为机构客户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路径,这是我们能够吸引富兰克林邓普顿等全球巨头的重要因素。」

然而,全球监管的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美国SEC将大多数代币化证券纳入现有证券法框架,欧盟的MiCA条例则创建了专门针对数字资产的新型监管分类,新加坡金管局则采取基于活动的监管方法。

这种监管差异增加了 RWA 项目的合规复杂性,特别是对于跨境业务而言。

五、监管环境:全球政策分化与协调挑战

2025年,全球数字资产监管环境正经历快速演变,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政策取向呈现出明显分化,为RWA的跨境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美国正在形成更为细致的数字资产税收框架。参议员Cynthia Lummis和Kirsten Gillibrand在2025年1月重新提出的数字资产综合法案,设立了300美元的小额交易免税标准,并澄清了矿工与质押者的税收待遇。

美国国税局发布的Revenue Procedure 2025-31,为数字资产投资信托提供了安全港,允许广泛持有的固定投资信托质押数字资产,而不影响其作为「投资信托」的地位。

欧盟凭借MiCA条例建立了统一的数字资产监管框架。2024年12月全面实施的MiCA条例,将代币化资产根据其经济功能纳入相应监管类别,为在任一成员国获批的RWA项目提供了全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欧洲银行管理局主席José Manuel Campa在2025年金融科技会议上表示:「MiCA为代币化传统资产提供了法律确定性,这是欧盟在数字金融领域的重要优势。」

亚洲金融中心正在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吸引。香港的「Fintech 2030」战略计划落实超过40项措施,重点覆盖人工智能工具应用、代币化市场生态构建以及金融体系韧性强化。

新加坡金管局的Project Guardian已进入第三阶段,探索代币化银行间借款等更复杂的金融交易。日本三菱UFJ信托银行的Progmat平台则成为连接不同区块链网络的重要中介基础设施。

然而,监管协调不足正成为跨境RWA交易的主要障碍。国际证监会组织在2025年7月的报告中指出:「各司法管辖区在代币化资产的分类、披露要求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监管套利和跨境执法难题。」

六、未来前景:从实验到核心基础设施的挑战

RWA正从边缘实验迈向金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转变既带来巨大机遇,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未来五年,RWA市场有望实现从百亿级到万亿级的规模跃升,但这一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Mordor Intelligence的研究预测,资产代币化市场将从2025年的2.08万亿美元扩大到2030年的13.5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5.46%。波士顿咨询集团与ADDX联合发布的报告则更为乐观,预计到2030年RWA代币化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

不同资产类别的代币化进度将呈现明显差异。根据贝恩咨询2025年的分析,固定收益类资产(如国债、公司债券)由于标准化程度高、估值简单,将率先实现大规模代币化,而私募股权、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复杂资产的进程则会相对缓慢。

技术标准化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前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的代币化资产数据模型(ISO 24165)预计将于2026年发布,这有望解决当前不同平台间数据互操作性的挑战。

金融稳定理事会2025年10月的报告警示:「RWA的快速增长可能带来新型系统性风险,包括跨链风险传导、智能合约系统性漏洞和流动性瞬时蒸发等问题,现有金融风险监管框架尚未完全覆盖这些新风险维度。」

机构投资策略正经历深刻转变。根据彭博社2025年9月对500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超过62%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部分传统资产迁移至区块链基础设施,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28%大幅上升。

摩根士丹利数字资产部门主管Andrew Peel指出:「未来三年,我们将看到首批完全在链上进行的IPO,以及代币化股权与传统股权的并行交易。」

当传统金融巨头不再满足于小规模试验,而是将王牌产品、机构客户和成熟风控体系全面带入链上世界,RWA的爆发已不再是愿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这场代币化闪电战的速度令人惊叹,但弯道超车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监管的碎片化、技术的安全性、跨链的互操作性,都是摆在行业面前的切实挑战。

RWA不是传统金融的简单数字化,而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深度重构。在这场变革中,速度与稳定、创新与合规、开放与安全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

部分资料的文章来源:

·《富兰克林邓普顿在香港推出美元计价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面向专业投资者开放》

·《全球首只港新互认基金上链——招银国际公募货基通过多链部署与合作方完成RWA》

·《即将到来的 RWA 革命:代币化股票将如何重塑 2025 年机构资本流动》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