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世界「跳水队」,合约与扛单的死法

CN
10 小時前
撰文:J1N,Techub News
继 10 月 11 日那场「黑色星期五」后,市场原以为风暴已经过去。没想到,11 月 4 日的「黑色星期二」,多军又一次被无情收割。
从加密到美股,从 BTC 到 AIt,全线暴跌。这种极端的行情中,本该属于交易策略与数据博弈的市场,逐渐变成了一场「跟单游戏」。Hyperliquid 上那些被奉为「聪明钱」的地址,从天上坠回人间。
Hyperliquid 聪明钱榜单成了散户的新神祇,媒体与名人的放大镜又给它添了一把火。
有的人盯着榜单刷新,有的人写长文剖析「聪明钱逻辑」,有的人干脆一句:「别看链上数据了,看他们买什么就行。」
于是,当「聪明钱」进场,散户们争相追随;当「聪明钱」出逃,又一窝蜂砸盘。
理性分析被情绪取代,独立判断被「跟风信号」绑架。
在这场行情里,市场投资者赋予他们一个新的名词:过山车战队。
来源:X

聪明钱的「过山车」,散户的「过路费」

投资本就残酷:哪怕你能连赢 14 次,也只需一次失误,就能输掉 100%。
近日,一位曾在 Hyperliquid 以 100% 胜率连赢十四次的匿名巨鲸被迫清仓。他用 14 次连胜赚下 1583 万美元,却在第 15 次操作中一败涂地:一次性输掉 4467 万美元(包括 14 次连胜的 1583 万利润 + 2876 万本金)。这场持续 21 天的交易周期始于 10 月 14 日的精准做空与反手做多,并在 10 月 28 日达到盈利顶峰。此后短短一周,由于杠杆集中、市场回调与逆势加仓的连锁反应,其全部盈利与本金在今晨蒸发殆尽。
来源:Hyperbot
战队另一人,James Wynn 曾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凭借在 Hyperliquid 上「大仓位 + 高杠杆 + 高频率」,把 600 万美元本金滚成了 4,800 万美元的利润,一度持仓突破 10 亿美元。
因频繁的大仓位操作,多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榜。他甚至在一个月内豪取 3,600 万美元收益,一度被视作「天赋与运气的化身」。然而,激进的风格最终让他付出惨痛代价,一次爆仓就吞噬了 1 亿美元。
来源:Hyperbot
与前两位操作手法迥异的「滚仓哥」,以区区 12.5 万美元本金起步,凭借浮盈加仓的滚仓策略,一度将盈利推至巅峰 4,300 万美元,赢利倍率高达惊人的 344 倍。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上演:本该屹立山巅的他,却在两波行情冲击下重返原点,先是从 4,300 万美元盈利回吐至 686 万美元,随后又从 919 万美元滑落,如今已倒亏 67 万美元。
来源:Hyperbot
他们的玩法和本金各异,但结局惊人相似:都曾实现几千万美元乃至过亿的巨幅盈利,却最终因一次逆势操作被行情一波带走,连本带利全部亏光。每一位巨鲸都代表着一笔巨额资金从巅峰到归零的悲剧循环。
这些地址被视为「高手聚集地」,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被观察和跟踪得更彻底而已。
当你只看到战队赚钱的表面,却忽略他们亏钱的底层结构,就容易掉进逻辑陷阱。归根结底,几个关键因素在作祟:第一,杠杆放大风险。战队常使用数倍甚至十数倍杠杆,利润放大的同时,亏损也会成倍放大。第二,你的每一笔操作都被榜单监测、媒体跟踪和散户复制,这让「私密优势」变成「公开策略」。跟随者、套利者和模仿者蜂拥而至,原有优势迅速被稀释。第三,流动性与市场情绪厚度不足。在极端行情下,策略转折、资金撤离和爆仓相互叠加,一个巨鲸错过减仓,就能连累整队。第四,当「跟风」超过「逻辑」,战队也会犯下与散户相同的错误:加仓抗跌、不愿止损、坚持看趋势、赌情绪。
这其实并非战队与散户的本质区别,二者的模式相似,区别仅在于本金与杠杆规模。战队不过是「资金更大一点」的散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榜单上的「永胜」传奇,最终往往沦为「全输」的教科书。

大V刷屏,媒体起哄:把「聪明钱」捧成了神话

Hyperliquid 一直以来提供高透明度的排行榜,包括交易者盈利榜、热门头寸榜、大户地址统计。最初这些只是给交易者一个观察工具:看看哪些策略在跑,哪些持仓在变。但当榜单收益连胜、被媒体报道、被 Twitter 大 V 引用时,它便跨越了工具范畴,化身为市场信号。
榜单里某个钱包连续盈利、某个地址被标注「聪明钱」,立刻成为热议对象。分析师撰文:「这位鲸鱼一次赚了 260 万美元」「这位地址在十日内净盈利 1500 万美元」这本是数据披露,但散户看的是「他赚了,我该跟」。
媒体的标题往往写成「滚仓哥多空精准操作」「100%14连胜鲸鱼」、 「聪明钱大师赚翻」……一旦被包装成「顶级交易员」,榜单就不再是冷数据,而成了信仰。信仰产生的是好几倍跟风。以至于市场调侃:「别看K线,看榜单,榜单买啥你就跟啥。」虽然它是一句笑话,却精准刻画当下市场心态。理性分析被替代成「谁上榜,谁就有戏」。名人推特一条:「看聪明钱就够了」立即被转发再转发,媒体报道一篇:「链上数据显示聪明钱正在抄底」,下一分钟散户进场,下一分钟爆仓。如此循环,榜单不再只是观察工具,而变成市场的推动力。当媒体/大 V 与榜单联手,满天飞的信息让散户误以为跟着「聪明钱」就能躺赢,完全忽略了高杠杆交易背后的致命风险。

从链上分析到「只看榜单」

2023–2024 年,链上数据分析曾是主流。看钱包流入、看交易所流出、看资金路径、看大户‐散户比率,那时候仍有信息差。有人能提前观察到「某地址正在迁移资金」「某合约仓位异常」,提前布局。如今,工具越来越多,链上分析门槛下降,信息差被压缩。与此同时,一个捷径出现:看榜单。你不去深挖「为什么资金流入」「为什么仓位变化」,你只看榜单里显示谁上车、谁又退出。结果:链上数据从「找逻辑」变成「看热度」。
来源:Hyperbot
很容易忽略鲸鱼买入不代表你就能买入;鲸鱼卖出不代表你应该卖出。当你把「跟榜单买卖」当作策略,而不是「理解榜单背后的逻辑」时,你就成了盲目跟从者。更危险的是,当大多数人都盯着同一张榜单,信号就被拥堵、被套利、被反噬。聪明钱策略失效的速度,比你想象得快。

连 AI 都搞不明白的 K 线,哪来永赚大师?

与此同时,最近很火的 AI 炒币竞赛在过去两周的模拟交易中,六个参与实验的 AI 模型整体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总资产缩水近三成,合计亏损约 16,827 美元。只有 Qwen3 Max 和 DeepSeek Chat V3.1 实现了盈利,其余四个模型则全部告负。
来源:X
推特上流行一句话:「连 AI 都搞不明白的 K 线,我亏也很正常。」这句话值得反思:如果我们把信号依赖在 「谁买」、「谁建仓」、「榜单上谁又来了」上,而忽略市场的情绪与结构变化,那么即便是看似智能的模型也会失败。AI 或者算法能处理海量数据、能自动下单、能快速反应,但它也有前提:结构稳定、逻辑明晰、历史可参考。当市场结构发生 「链上数据一眼就能看到,一堆人都盯着同一个方向抄作业,全凭情绪瞎操作, 最后大家挤兑着买卖,做市商也乱了阵脚,导致流动性枯竭」 的变化时,模型失效速度极快。你会发现:连战队都翻车,AI 都迷路,更别说普通散户了。
看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对 AI 同样适用。

市场给你的,迟早会收回

过山车战队的故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市场从来不是靠「谁更聪明」赢,而是谁能在情绪的浪潮里保持清醒。当你发现大家都在盯同一个榜单时,也许那是被收割的前兆。
当我们盲目跟从所谓的「聪明钱」,当我们被名人效应和媒体狂欢冲昏头脑,当我们忘记了投资最基本的风险控制,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加密货币市场或许充满了机遇,但机遇永远只留给那些保持理性、尊重数据、懂得收手的人。希望过山车战队的悲剧,能让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清醒过来:在这个市场中,真正的「聪明钱」不是别人的交易地址,而是自己冷静的头脑和克制的内心。
连胜可以靠技巧和运气,但生存永远靠克制。当所有人都沉迷于曲线向上的那一刻,结局往往已经写在杠杆之下。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