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全面兑现却难以带来上涨,加密资产正在进入新的定价阶段

CN
4小时前

过去几年,加密行业反复坚信一个逻辑:只要机构加入、监管转暖、ETF 上市、稳定币被大公司采用,市场必然迎来爆发。但如今这些利好几乎全部兑现——现货 ETF 上市、多国监管态度转柔、传统巨头探索链上支付——价格却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大级别行情。


这并不是因为利好不足,而是市场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如今的加密资产在“预期”层面早已提前上涨,当真实事件逐步落地后,反而难再推动估值继续扩张。更深层的原因是,采用与价格之间不再是简单线性关系。过去靠叙事就能驱动数十倍涨幅的时代已经结束,机构的进入不再意味着无条件上涨,而是把加密资产拉入了一个更接近传统金融的定价框架:利好需要现金流验证、采用需要数据佐证、用户增长必须真实可观。


在这种框架下,“ETF 上线”“监管优化”这类事件,更多是地基工程,而不是促成价格暴走的导火索。市场正在从“故事驱动”转向“模型驱动”。


放眼比特币之外的加密世界,整体市值约在 1.5 万亿美元上下,活跃用户却只有几千万量级。这意味着:行业正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使用量”提前付费,而非为当前实际产生的价值买单。


比特币的叙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固化,它像数字黄金,市值逻辑有可比参照,但大量公链、生态币、平台币的估值逻辑更多建立在一种“未来一定会大规模使用”的前提上。然而,当下的链上经济规模、交易量、付费用户数,与它们的市值之间依旧存在巨大落差。


这种“预支未来”的模式带来两层风险:第一,未来使用量能否兑现仍是未知;第二,即使能兑现,也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链、那么多代币。与此同时,传统科技行业正在强势吸走资本注意力。AI 公司拥有真实收入、海量用户,叙事扎实且增长路径明确,而加密行业的大部分资产仍停留在“潜在市场的期权”阶段。在估值重心不断向“现金流”“确定性”倾斜的大背景下,加密世界的想象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价。


检视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网络的现金流,会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它们最强劲的收入来源仍是周期性高度依赖的“链上投机活动”。用户支付的手续费、小费、MEV 捕获等构成了主要收入,而这些活动的本质长期以来依赖永续合约交易、清算高峰、Meme 币热潮、短期情绪爆发。换句话说,这是“周期性赌场型收入”,而并非类似 SaaS 或基础设施服务的稳定现金流。


以粗略指标衡量,如果将公链市值与其年化手续费进行简单对比,就会发现市值往往是收入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这在传统金融世界意味着极高的成长预期,而这种预期的基础却是“投机活动不会降温”,而不是“真实经济被搬上链”。现实更残酷的是,当市场转冷、情绪退潮、链上活跃度下降时,这类收入可以瞬间蒸发,整个生态的单位经济模型随之暴露。高估值配低确定性现金流,是加密行业当下最核心的结构性矛盾。


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已经进行了整整一个周期,TPS 竞赛、模块化叙事、跨链桥、数据可用性层……从技术角度看,加密行业的“路”已经铺得足够多、足够快,但真正的上车人群与实际要运的“经济流量”仍然不足。


接下来的关键不再是“谁能把链做得更快”,也不是“谁的网络更便宜”,而是谁能接触到足够多的用户,并让这些用户在链上发生真实行为。真正意义上的下一批行业赢家,很可能不是底层链,而是那些能将加密能力嵌入现实场景的平台:企业级链上结算、跨境贸易支付、原生链上内容平台、Web3 金融服务、智能钱包与支付入口等。


简单类比互联网时代:修光纤的人不是最终拥有最大市值的公司,聚合用户、掌控入口的企业才是。区块空间会继续商品化,单纯靠卖“链的速度和容量”难以维持溢价,而能够聚合大规模用户、让链成为“看不见的底层”的产品和平台,才是未来十年的价值中心。


相关推荐:参议员警告特朗普关联加密公司或构成国家安全威胁


原文: 《 叙事全面兑现却难以带来上涨,加密资产正在进入新的定价阶段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