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U收口、收U不卡:香港立法会“稳定币答复”划清OTC生死线

CN
9小时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作者:邵嘉碘律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过去两个月,关于香港能不能“继续在街头换USDT”的争论成了行业日常话题:立法会在5月通过《稳定币条例》,HKMA 将监管法币参照稳定币(fiat-referenced stablecoins),且条例在8月1日生效;随后,市场上关于OTC(场外交易、找换店)是否还能以“店内挂牌/当面成交”的方式继续做USDT/USDC的讨论愈发热烈。


但争论在9月10日那张立法会书面答复里被监管机关“摁下了定论”——财政事务及库务局在答复中明确写道(原文节选):“《稳定币条例》已于2025年8月1日实施……目前只有『认许提供者』可要约提供指明稳定币……虚拟资产场外交易机构目前不属《条例》下的『认许提供者』,因此不能向零售或专业投资者要约提供指明稳定币。”(原文)。


换句话说,监管口径已从“讨论边界”转为“明确立场”:如果你以自己名义、以店家报价或承诺成交的方式向公众卖/买指明稳定币,那就不在法律允许名单上。这意味着:监管要收的是卖U这一只手,而不是把所有稳定币相关业务“一刀切”。


以下是立法会公报原文:


关于以上公报,进一步分析和给出结论之前,我们得厘清如下法律关键词:


“要约提供”= 卖的那一手。 法条对“offer”的定义是:在业务过程中,让对方“从你取得某指明稳定币”的要约;它瞄准的是你把币给别人,不是你从别人手里收币。所以“只买不卖”的动作本身,不等于“要约提供”。


“受监管稳定币”:指的是受香港《稳定币条例》规管的稳定币,但截至9月10日,尚无发行人获牌,也就是说,目前现实中不存在可卖给零售的“受监管稳定币”。


“非受监管稳定币”:凡未由《稳定币条例》下的持牌发行人发行,或不在指明/受监管范围内的稳定币,统称为“非受监管稳定币”。换言之,在“受监管稳定币”尚未面世之前,市场上流通的稳定币在法律地位上一律视作“非受监管稳定币”,USDT和USDC即属于此类。


认许提供者(五类):持牌的稳定币发行人、由证监会发牌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持有储值支付工具牌照的人士、获证监会发牌进行第1类受规管活动的法团、及认可机构。是否能卖,还要看卖给谁(零售/专业)、卖的是什么(受监管/非受监管)。


注意:条例与本次答复“卡”的是卖方要约;“买入/收币”不被直接归类为“要约提供”,但仍要遵守AML/KYC、支付与托管中介等其他框架。


以2025-09-10时点为准(尚无受监管稳定币)。


两条注记:


1. “买”指从客户处收币,不对外提供稳定币;若出现挂卖价、承诺成交、以己名义把币给对方等卖方要素,就会被认定为“要约提供”。


2. 即便“可以买”,你仍需守住反洗钱/制裁筛查、支付/SVF/汇兑等既有规则;此外,针对VA经纪/托管的专门发牌正走在路上,未来对“代客转移/撮合/临时托管”的要求会抬高。


回看这两个月的争论,许多误解都卡在“被动撮合算不算卖”。书面答复把口径讲透:OTC不属于认许提供者,因此不能向零售或专业投资者“要约提供”指明稳定币(无论是否属于受监管稳定币);


同时强调目前无发行人获牌。换成白话就是:你对外卖 U 不行;你只收 U,不把币“提供给”别人,规条没有直接卡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既买又卖”的传统 OTC感受到明显“收口”,而“只收 U→法币结算”的收单/U 卡业务在合规边界内仍能运行。   


1.传统OTC(既买又卖)


坏消息坐实。只要你对外卖U——哪怕自认“被动”——一旦出现报价、承诺成交、用自家名义把币给客户等要素,就触发“要约提供”的红线。更现实的是:即便你想“走平台经纪”,SFC的中介口径要求经许可平台、不得自托管,而且“向零售卖受监管稳定币”在目前并无标的可卖。旧模式不可持续,是这波答复后最清晰的信号。


2.U卡与“只收U、法币结算”的加密收单机构


短期是受益方。你做的是收U(买)→ 交由受监管方兑法币 → 给商户结算法币,没有“把稳定币提供给客户”的那只手。不在本次答复的打击面。但别忽略三道门:AML/KYC/链上筛查要硬;支付/SVF/汇兑等原有框架仍然要守;以及VA 经纪/托管专牌落地后,代客转移/撮合/临时托管的门槛会变高。换言之,今天没卡你,不代表明天也不会管你。


3.想“正面拿牌”的机构玩家


长期利好但门槛极高。稳定币发行与要约的正门在HKMA 牌照;“中介/经纪/托管”正走向SFC独立许可。这套双轨体系意味着:稳定币要约仍受特别法约束,谁有资本、银行通道与风控体系,谁就能在下一轮抢位;中小规模机构更务实的路线,是把“收U→法币”做好做稳,等新牌照把不确定性清掉。  


因为它把模煳的问题,变成事实判断:看你到底在干“卖”,还是在干“收”。法条对“要约”写得很直白,答复也点名了OTC的非认许身份与“未发牌”的现实。行业的情绪争论到这里为止,剩下的是合规工程:把“卖”的外观从产品、话术、结算链上彻底切走;把收U → 受监管方兑法币 → 商户收法币的链条证据化、可查验,并为即将到来的VA 经纪/托管专牌预留接口。


这份书面答复不是把门关上,而是把门框钉牢。监管要收的是“卖”的那只手:把稳定币提供给他人的要约,必须回到认许体系里;而“收”的那只手——从对方接收稳定币、再经合规链路兑成法币并结算——在现行口径下并未被直接禁止。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你叫自己OTC还是支付,而在于你的业务事实会不会被认定为卖方要约。这要求每一家机构都把产品界面、营业话术、结算路径与合同条款逐一对齐,让“收”与“卖”在证据上泾渭分明。


同时别忘了时间维度。今天的口径解决了“谁能卖”的问题,但VA经纪/托管专牌正在路上,未来对“代客转移、撮合、临时托管”的要求只会更清晰也更严格。与其纠结于灰色地带的最后一寸,不如尽快把业务做成可被监管验证的样子:把“卖”的权责交给能卖的人,把“收”的通道打磨到经得起问询。对于仍想长期留在香港市场的机构,这不是风格选择,而是生存策略。


相关推荐:阿富汗断网事件为区块链去中心化敲响"警钟"


原文: 《 卖U收口、收U不卡:香港立法会“稳定币答复”划清OTC生死线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