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imon Taylor
编译:深潮TechFlow
据《财富》报道,Stripe 与 Paradigm 或许正在合作开发一个以支付为核心的区块链,虽然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假设消息属实。此外,Circle 在其财报中也宣布了类似计划。这些动向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放眼全局。当前支付基础设施仍然定制化程度高、脆弱且扩展成本昂贵。如果你相信人工智能将加速交易量的增长,并且认同“货币正在软件化”的观点,那么结论显而易见:
支付原生链势在必行。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链上还是链下,都无法满足未来需求。稳定币、代币化存款以及链上金融正逐步成为现实。
关键问题在于:哪个网络能够标准化底层技术,让运营商通过软件竞争中获胜?
编者注:作者为Paradigm的顾问,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这篇文章旨在分析支付原生区块链的战略逻辑及其对行业参与者的影响。
支付领域的“AWS时刻”:
支付处理领域目前没有类似 AWS 的通用基础设施。各支付处理商都在重复构建相同的技术栈,缺乏一个统一的公共工具层。如果能有一个共享、中立、高吞吐量的支付轨道,就能显著降低固定运营成本,并将竞争焦点转移到软件和工作流层面。设想这样一种基础设施,但没有亚马逊参与——真正做到可信且中立。
现有区块链缺乏支付原生的功能。试想一个支付处理工具,拥有类似“用于结算的 EC2”、“用于收据的 S3”、“用于合规密钥的 IAM”。这场竞争的核心并非降低交易成本,而是提升开发者效率,同时解决诸如法币提现等痛点。
现有的高吞吐量网络(如 Solana 和 Base)虽然功能强大,能处理包括 memecoin 在内的多种事务,但由于其多功能性,可能导致特定场景下的拥挤和使用困难。例如,如果某位总统突然发布一个新代币,这可能会影响网络的正常使用体验。瑞士军刀虽然功能丰富,但未必能成为理想的砍刀。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专注于稳定币的区块链项目,比如 Tether 的 Plasma,以及新兴公司 Codex 和 Conduit,它们正在尝试解决这一领域的问题。许多团队都在关注同样的痛点,支付原生区块链的创新空间正在逐步扩大。
一个成功的区块链需要具备的最低可行功能集:
-
高持续性交易处理能力(TPS),并在峰值负载下实现可预测的最终确认;
-
与银行支付轨道及消息格式的向后兼容性;
-
能够覆盖商户已经存在的分布区域;
-
原生的合规接口及可审计性;
-
以常规货币(例如美元)支付手续费;
-
明确的中立性保障:共享治理、有限的赞助方特权以及广泛的互操作性。
拥有几家大型合作伙伴来帮助启动这个网络,将会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市场推广策略,尤其是在能够做到可信中立的情况下。而我认为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点。(如今,Coinbase 构建 Base 已经不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甚至连摩根大通(JPMorgan)都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
存款代币、银行和中央银行又扮演什么角色?
稳定币、存款代币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将共存,它们针对不同人群解决不同问题。这三者都将进入链上。
-
稳定币为全球南方的非银行机构和组织提供了新的机会,让它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美元。
-
存款代币帮助规模更大的组织重新融入商业银行体系。
-
代币化储备则帮助大型银行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与其他银行及中央银行进行结算。
稳定币清算将为银行带来巨大机会。就在本周,我看到一位创始人提到,他们与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等一级银行的合作,为其法币提现路径提供了更强的结构性安全保障。
每家银行都应推出代币化存款:这是显而易见的选择。支付基础设施的未来在链上,因此你的资产负债表也应该上链。我最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实现这一点,敬请期待未来的“Brainfood”专栏。因为答案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招标请求(RFP)就能找到的。
代币化存款将使稳定币与传统金融 (TradFi) 向后兼容。代币化存款将使稳定币与传统金融(TradFi)实现向后兼容。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所有银行都提供代币化存款(即存款上链),法币提现路径将不再需要。这正是实现向后兼容的关键。
这与银行即服务(BaaS)时代有明显区别。在那个时代,小型银行从事“创新活动”,却成为金融科技公司和稳定币生态系统的巨大风险。如今,我们有专门针对稳定币的法律,这吸引了大型银行的加入,推动了行业的稳健发展。
是的,因为这是一个商业机遇。
但关键在于,这个商业机遇具备明确的监管框架。
开放性能否在品牌化轨道中生存下来?
一个主要的担忧是,“Stripe链”以及 Robinhood 和 Coinbase 等平台的相关努力可能会重新集中化互联网,从而表面上违背链上金融的初衷。然而,Cristian Catalini 的一篇深思熟虑的文章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Catalini 的观点是:像 Coinbase 或 Robinhood 这样的平台为去中心化付费,因为这可以保护它们免受平台垄断的威胁。
新的 L1 支付链需要可信的中立性。
如何判断某个链是否具备可信的中立性?有三个标准:
-
共享治理
-
母公司角色有限
-
广泛且包容的互操作性
随着 Paradigm* 项目逐步成型,这些将会是值得回顾和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
支付处理的商品化——软件竞争的时代
将支付处理基础设施商品化的动机正在显现,但许多人可能还未意识到这一趋势。这些“品牌化轨道”是一种有意的战略,旨在将固定基础设施的运营开支(opex)商品化,就像亚马逊通过 AWS 所做的一样。
当 Stripe 收购 Bridge 时,我曾提出一个观点:Stripe 正在转型为软件公司。他们并不是在低成本处理领域竞争,而是在解决工作流程问题上创造价值,比如退款、重试和循环逻辑等。这么做的原因在于支付基础设施存在漏洞,而这些隐藏的问题对行业外的人来说并不明显。
试想一下,如果支付基础设施不再破碎。
如果你拥有一个商品化的基础设施,它能够实现即时处理、全天候运行,并且专为超高交易量和吞吐量的支付公司及其客户量身打造?这显然是现有区块链无法做到的。
然而,激励机制的问题在于,它总会诱使人走向“黑暗面”——创建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以便捕获更多经济利益,却以牺牲成为真正开放网络为代价。我认同,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Circle 在同一周推出 Arc 并非巧合
这证明了稳定币行业的领导者看到了与 Stripe 相同的趋势。Circle 很可能已经研究并开发 Arc 长达数年时间。
在经历了公共市场的辉煌表现后,Circle 现在正面临利率下降的压力,同时需要寻找新的收入来源(Circle 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国债收益,其中 80% 会分配给其合作发行伙伴)。
与 Base、以太坊或 Solana 等网络相比,Circle的新网络具备多个对金融机构和支付行业友好的功能。
以下是其白皮书中的功能清单,虽然大部分功能不会在上线首日推出,但它清晰地展示了 Circle 的战略方向:
-
使用 USDC 支付交易费用(Gas)
-
由受监管机构运行验证节点
-
更快的吞吐量(3,000 至 10,000 TPS)
-
可选隐私功能:支付金额被隐藏,地址可见但不会在公众中被识别
-
可选披露功能:监管机构可通过“查看密钥”访问交易信息
-
将推出 USYC(国债代币):链上提供抵押和保证金功能
-
桥接功能使用 Circle 的专有 Gateway 和 CCTP:Circle 已支持大量链上的 USDC流通,他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复用
-
路线图包括机构级外汇功能
-
支付功能:例如附加发票,以及链上退款和争议解决机制
这份白皮书显然更像是一份功能愿景清单,而非当前可用的产品,但它明确展示了 Circle 的意图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的观察:
-
这些功能中的许多都针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例如抵押、保证金和监管机构。
-
文中有许多针对风险管理群体的措辞,比如“机构级别”和“消费者保护”。
-
Circle 为了分发而牺牲了发行利润:他们将绝大部分收入与 Coinbase 和 Binance 分享。新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
-
但 Circle 能否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他们确实拥有先发优势和市场认知度,但我们是否更需要明确的职能分工?
Dragonfly 的 Rob Hadik 提出了悲观观点:
那么,现在要想取胜,Circle 必须在商户或中小企业领域与 Stripe 竞争,或在大型企业领域与 Kinexys 较量,并赢得最终客户关系?很难想象他们如何才能赢得这场战斗。
—— Rob Hadik
(虽然 Hadik 投资了 Circle 的竞争对手,但他的分析通常非常精准。)
我的看法是:链上金融的未来仍然充满机会。Circle 凭借其先发优势完全有理由进行大胆尝试。
赢家可能寥寥无几,所有企业都明智地尝试拓展市场。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超越了那种为了所谓的“去中心化表演”而牺牲真正能支持全球市场规模的基础设施的阶段。
如果你追求去中心化,比特币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如果每家公司都创建自己的区块链,我们是否会回到原点?
如果每家公司都构建自己的链,难道我们只是用新技术重现了今天的对账混乱吗?
答案是否定的。
代币化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单一链,而是取决于规模和可编程性。
分发至关重要。
Circle 愿意放弃 80% 的收入来换取分发渠道。如果 Binance 和 Coinbase 能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并成功转向新的收入来源,这将是合理的。但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也有各自的分发方式。
结果很少是非黑即白的。
回顾 2017 年和 2021 年,我常常感到“又一个区块链”的现象。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人还记得 EOS 吗?)。
但曾几何时,Solana 也只是“又一个区块链”。
我们的创新尚未结束,而我们正面临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人工智能的崛起。
为 AI 爆炸式增长构建支付基础设施
随着 AI 工具的兴起,订阅作为默认支付机制正面临挑战。
-
高频用户打破传统模式:例如,Anthropic 等公司已经开始设置使用限制,因为少数高频用户会产生巨额费用,导致资源分配失衡。
-
AI工具的成本难以追踪:订阅模式背后隐藏着推理成本(GPU费用)、云平台费用以及 AI 模型的代币使用成本。追踪这些成本非常复杂(像 Lava Payments 和 Polar 等公司正在解决这一问题)。
-
盈利困境加剧:许多 AI工具面临巨大亏损,据报道,像 Cursor 和 Windsurf 这样的编程工具正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AI 模型随着时间推移成本会降低,但前沿模型却并非如此。订阅模式无法覆盖高频用户的成本。而如果我们想要推动 AI 革命,就需要更多的 AI 使用,而不是减少。
这意味着我们确实需要理解底层的交易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超快、超低成本且可编程的支付基础设施。
AI 的兴起将使支付交易量增长一个数量级。
AI实验室、风投和支付公司都在为一个全新的世界做准备——在这个世界里,资金的流动速度远超人类的理解能力。当AI代理(Agents)相互支付计算资源、代币和服务费用时,他们需要一种更接近商品化的支付系统来支持这种高频交易。
抢占 AI 原生支付赛道的终极之战
稳定币登场。
如今的稳定币在国际汇款方面通常更具成本优势,但在国内支付领域,传统支付方式往往更快、更便宜或更优。现有的大多数区块链设计目标是满足多种需求,并在这方面表现良好。
问题在于,像以太坊每秒 15 到 30 笔交易(TPS)或 Solana 每秒 3000 笔交易的处理能力,尚不足以应对当今支付高峰的负载。如果代理间支付(Agent-to-Agent Payments)普及,总支付量(TPV)可能会增长 10 倍甚至 100 倍。
这些专注于支付的区块链远不只是“又一个区块链”,它们可能成为支付进入 AI 原生时代后未来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AI 原生金融基础设施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追求完全去中心化或极致速度,而是构建一个既足够快速又足够去中心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的系统。认为这个任务已经完成,无疑是大错特错。
稳定币的关注热度正在达到白热化阶段。毫无疑问,就像 AI 一样,短期内我们可能处于泡沫阶段。但如果着眼于长期,不妨思考未来 2 到 3 年内的基础设施和合作伙伴生态将会如何演变。
-
存款将被代币化:这意味着传统的“离链通道”(Off Ramp)将不再需要,因为它本身就将原生地存在于链上。
-
稳定币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当前关于速度和成本的许多缺点将逐渐消失。
-
每一家数字银行、服务提供商和传统银行都将实现整合:这意味着我们对稳定币的性能需求将显著提高。
-
AI将需要10倍到100倍的支付能力:这意味着今天的结算基础设施将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
我们需要为这个新时代构建全新的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如果你还没有在日常工作流程中采用稳定币,
或者没有清晰地规划它在未来路线图中的位置,
如果你仍将稳定币视为一种投机工具,那就等于忽略了操作系统升级本身带来的金钱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