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与加密这对“新叙事CP”,再度成为全球资本的宠儿。马斯克旗下 xAI 刚刚发布 Grok 4,算力、算法与数据的叙事迅速外溢到 Web3 世界,带动了又一轮“AI+Crypto”题材热炒。只是,喧嚣背后,真正落地的场景与持续的价值捕获,依旧是摆在创业者与投资者面前的最大问号。
AI与区块链的结合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一轮牛市,就有无数团队试图用去中心化方式共享算力、标注数据或生成模型。之所以这条赛道从未真正降温,一方面是因为AI的核心要素——数据与算力——天生容易形成集中垄断,而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恰好为分布式计算和价值分配提供了理想工具。
另一方面,AI生成内容(AIGC)与智能合约、DAO等治理结构也天然存在耦合点。一个典型场景是:未来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用户在链上生成的数据可直接喂给AI模型训练,而模型服务的收益又能通过智能合约按贡献分配给用户。
然而,AI与区块链的结合想象力虽大,落地却并不容易。从基础设施层看,去中心化算力网络一直面临效率与成本的现实瓶颈,分布式训练远不如中心化大厂高效。即便是数据标注,也很难完全用Token激励来保证质量。
另一方面,AI生成内容的确能与NFT、链上身份结合,催生新的内容经济模式。但当下绝大多数“AI+Crypto”项目,仍停留在讲故事阶段:白皮书描绘宏伟的算力池、社区贡献值和Token分配,真正上线后却难有可持续收入,最后往往只能沦为一轮又一轮“拉人头”空转。
即便如此,AI的叙事,依旧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加密市场新的想象空间。老牌公链开始集成AI插件,一些 Layer2 项目甚至声称要用 AI 优化 Gas 费动态调整;Solana 生态里的 Meme 币也顺势蹭起“AI标签”,以“AI生成模因”作为新卖点。
从传统科技巨头来看,xAI、OpenAI 等公司虽然本身不直接发币,但它们对去中心化算力与数据市场的态度正在微妙转变。一旦出现算力短缺或者数据封闭的瓶颈,去中心化网络或许真有机会从边缘补位。
对加密行业来说,AI不仅是一条赛道,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经历FTX暴雷、监管趋严、牛熊切换的周期洗礼后,整个市场亟需新叙事续命。而AI恰好提供了最具想象力、且容易讲述给传统资本听懂的“跨界桥梁”。
只是,泡沫之外,想要把AI从“概念”变成“生产力”,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商业模式的耐心验证。是用Token真正连接到有价值的算力与数据,还是继续炒作“链上大模型”“分布式训练”,决定了这股“AI加密浪潮”能否活得比上一轮更久。
放在更大的时间轴上看,AI与区块链很可能依旧会交汇演化。去中心化身份(DID)、数据确权、模型众包、链上推理……这些方向都有潜在机会。但行业也需要反思:AI带来的算力焦虑、数据垄断和偏见风险,是否真的能靠“链”来对冲?还是只会把技术黑箱换成了治理黑箱?
或许,对这个新叙事最合理的态度,仍是:保持关注,谨慎下注,既看见想象力,也守住对落地可行性的底线。
相关推荐:VanEck:投资者对比特币(BTC)矿企高管的"过高"薪酬表示不满
原文: 《 AI加密浪潮:新叙事,真价值还是又一轮投机?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