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全球稳定币合规元年

CN
14小时前

撰文:Mask

一场无声的支付革命,正在重塑全球金融版图

当跨境汇款从3天缩短到3分钟,当阿根廷工人用手机收取美元稳定币薪资,当香港街头便利店开始接受数字港元结算……我们正见证一场由稳定币驱动的金融基础设施变革。2025年,随着美国《天才法案》与香港《稳定币条例》相继落地,全球稳定币正式迈入「合规元年」

一、爆发前夜:稳定币的全球合规化浪潮

监管破冰,从灰色地带走向主流

2025年7月,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宣布:《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首批牌照数量仅为「个位数」,且要求发行人维持最低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储备资产需全额锚定高流动性资产并实施隔离管理。

几乎同时,美国参议院通过的《天才法案》明确规定:稳定币必须1:1锚定美元或短期美债,禁止无抵押的算法稳定币,赋予持有者破产优先受偿权。

这两大法案的落地,标志着全球两大金融中心完成稳定币监管拼图,曾经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的稳定币,如今被正式纳入国家金融监管框架。

市场格局:双巨头主导下的2600亿美元生态

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场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截至6月中旬,稳定币市场规模突破2600亿美元,占整个加密资产的8%,2024年稳定币交易额约37万亿美元,大幅超出同期比特币19万亿美元的交易额。其中两大巨头主导市场:

USDT泰达币):市值1576亿美元,占比60%

-USDC:市值617亿美元,占比23%

两者合计占据超80%市场份额。

高度集中的格局背后是美元在数字金融领域的霸权延伸——当前99%的稳定币锚定美元,远高于美元在全球支付中50%的占比,这也是稳定币从单纯的加密资产「连接器」升级为全球支付新基建的转变。

二、重塑金融:稳定币的三大实战场景

跨境支付:3分钟 vs 3天的革命

在墨西哥,2023年通过稳定币接收的跨境汇款高达633亿美元,占其总汇款量的半壁江山。金融科技公司Bitso处理了其中10%的美墨汇款交易,手续费从传统银行的8%-12%降至3%以下,到账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分钟级。

本质变革:传统SWIFT系统依赖多级银行中介清算,而稳定币通过区块链实现点对点交易,砍掉中间环节,实现「汇款如发邮件」 。

DeFi金融引擎:抵押借贷的核心燃料

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稳定币已成为系统运转的「血液」:

借贷平台Aave上,USDC和USDT占借贷总量的90%

2024年DeFi总锁仓价值(TVL)达941亿美元,稳定币占比超60%5,9

关键优势: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而稳定币为DeFi提供了价值稳定的抵押品和计价单位,使链上借贷、衍生品交易成为可能。

现实资产上链:RWA的「稳定币通道」

贝莱德(BlackRock)推出基于USDC的BUIDL基金,将美国国债代币化;短期美债代币(STBT)通过稳定币USDV实现链上流通。

创新逻辑:稳定币成为连接传统资产与区块链的桥梁,上海「马陆葡萄园」通过发行数字代币融资1000万,投资者可凭代币兑换葡萄提货卡——农业资产首次以碎片化形式进入大众投资视野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已从加密资产交易,扩展到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现实资产代币化(RWA)等领域,传统金融巨头正加速布局。

PayPal宣布将旗下美元稳定币PYUSD扩展至Stellar区块链,通过该网络,PYUSD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实时工作资金,用于支付供应商、库存管理等运营需求。

Circle则与支付巨头Fiserv达成合作,将USDC基础设施接入其金融服务生态,数千家接入Fiserv的银行可直接使用稳定币工具,无需自建加密系统。

三、暗礁与风暴:稳定币的三大生存挑战

技术信任危机:脱锚事件的幽灵

2023年3月,USDC因硅谷银行倒闭导致储备金短暂冻结,价格暴跌至0.87美元;2022年算法稳定币UST崩盘,400亿美元市值蒸发,引发行业对无抵押模型的彻底反思。

核心漏洞:

智能合约风险(如USDR因代码漏洞脱锚)

储备资产透明度不足(Tether长期面临审计质疑)

过度依赖中心化发行方信用

全球监管博弈:货币主权的暗战

各国对稳定币的态度折射出深层主权博弈:

美国:强制锚定美元,限制境外稳定币准入

欧盟:严控非欧元稳定币流通,设500万欧元日交易上限

新兴市场:尼日利亚出现「本币替代」现象,被迫在创新与货币主权间权衡4,9

矛盾焦点:稳定币可能削弱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尤其当99%稳定币锚定美元时,实质是美元数字化霸权的扩张。

CBDC的替代威胁:国家队的反击

多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加速推进:

中国「数字人民币」与泰国、阿联酋央行完成跨境测试,交易时间缩至6-9秒

沙特加入mBridge跨境支付平台,成本降低50%

竞争逻辑:CBDC由国家信用背书,在安全性、反洗钱合规性上具有天然优势,可能挤压稳定币的跨境支付空间。

四、未来之路:合规与创新的再平衡

香港试验田: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

香港金管局沙盒计划中,蚂蚁数科、京东科技、渣打银行等5家机构正测试稳定币发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通过锚定离岸人民币(CNH),规避资本管制

多币种稳定币:如圆币科技发行锚定港元、人民币、美元的混合代币

战略价值:香港凭借完善的监管和金融中心地位,正成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创新防火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迂回路径。

技术进化:从支付工具到金融OS

新一代稳定币正突破单纯支付功能:

动态储备管理:如MakerDAO的DAI通过算法调整抵押率

RWA融合:将充电桩、光伏电站等实体资产收益权代币化,用稳定币分配分红

终极愿景:稳定币可能演变为开放金融操作系统,链上自动执行贸易结算、供应链融资、衍生品对冲等复杂操作。

结语:在狂热与质疑中前行

「出于监管者的职责所在,我也想降降温,让大家能较客观冷静地看待稳定币。」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的这番提醒,恰是2025稳定币元年的最佳注脚。

当技术革新撞上金融监管,当美元霸权遇上货币主权觉醒,稳定币的征途注定充满博弈。但无法否认:它为全球支付体系撕开了一道效率裂缝,为30亿缺乏银行服务的人群提供了低成本美元通道,更让「价值自由流动」从理想走向现实。

这场静默革命,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领14,000+ USDT迎新豪礼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