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RWA 合规风貌总览:新加坡从「加密货币天堂」到全球「机构资产堡垒」(二)

CN
10小时前

作者:赵启睿

编审:赵一丹

第三部分:分类资产监管的演进与深意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数字资产领域铺设的监管路径,是一幅由审慎选择与大胆开拓共同绘制的、充满高对比度色彩的战略地图。MAS的监管政策,是对不同数字资产的经济功能与风险画像进行精准识别后,所采取的一套高度分化的战略体系,其背后是新加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家级雄心。

所谓「不为」,是果断地剪除那些疯长的、高波动性的零售加密货币投机活动——MAS正通过一系列严苛的规定,主动为市场「降温」,以捍卫其作为顶级金融中心的声誉。

而所谓「为」,则是将所有宝贵的政策阳光与监管土壤,集中灌溉于那些真正具备未来潜力的物种——旨在成为可靠结算媒介的稳定币,以及旨在提升资本市场效率的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通过这场战略取舍,新加坡正将低附加值的风险隔离在外,同时将国家资源聚焦于引领高附加值的机构级金融创新。

3.1 加密货币 (DPT):从拥抱到驯服

从AML/CFT到金融稳定

最初,MAS对DPT的监管焦点,如《支付服务法》(PSA)的初衷所示,主要集中于反洗钱与反恐怖主义融资(AML/CFT)的合规防线。然而,正如之前已经提及的,「后FTX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2022年末,全球加密资产市场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两起与新加坡密切相关的事件——FTX交易所的轰然倒塌与本土加密基金三箭资本(Three Arrows Capital,简称3AC)的破产——成为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其中,FTX一度是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曾获得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约2.75亿美元的投资,被视为新加坡在全球金融科技布局中的重要象征。然而,2022年11月,FTX因严重的资金挪用与内部风险控制失效而申请破产保护,牵连遍及全球数百万用户与机构投资者。淡马锡随后宣布将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并罕见地发表声明承认在尽职调查中「判断失误」。

几乎同期,成立于新加坡的三箭资本(3AC)也陷入流动性崩溃。作为曾管理超过100亿美元资产的加密对冲基金,3AC因高杠杆操作和对Luna/Terra生态的过度暴露,在稳定币UST崩盘后迅速失去偿付能力,被法院裁定清盘。这两起事件的相继爆发,如同两颗连环引爆的金融炸弹,不仅重创了新加坡在全球加密金融生态中的声誉,也直接导致市场对监管「过于友好、过于开放」的批评声浪骤起。

时任财政部长兼金管局(MAS)副主席黄循财(Lawrence Wong)随后在公开讲话中承认,这些事件「对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形象造成了实际的声誉伤害」,并强调必须「在创新与稳健之间重新校准平衡」。这句话被普遍视为新加坡数字资产监管思路转向的信号。

正是这一震惊全球金融界的事件,为MAS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政治资本与市场契机,使其能够将一系列酝酿已久、旨在从根本上重塑市场结构的严苛规定,毫无阻力地推向执行层面。MAS的监管核心由此发生决定性扩展,将消费者保护、市场诚信和金融稳定置于前所未有的中心位置。这一转变的底层逻辑是,MAS对DPT的风险认知已然深化:其高度的波动性与投机性,使其本质上不适合零售投资者。

而到了MAS在2023至2024年间推出的一系列措施,这便能很好的理解,是一套共同作用于市场结构、旨在系统性拆解并中和掉零售加密市场中风险最高环节的「组合拳」。

监管风暴的起点直击投机行为的重点——MAS果断限制数字支付代币服务提供者(DPTSP)向零售客户提供DPT借贷便利和质押服务的通道。此项限制不适用于非零售客户,但要求 DPTSP 提供明确的风险披露文件并获得客户的明确同意。禁令于2025年6月正式生效。

这一举措的战略意图远超单纯的消费者保护,它在市场结构层面,主动提高了零售投机的门槛与成本,DPT 市场的投机活动高度依赖杠杆、信贷以及高收益质押产品。通过切断零售用户获取杠杆和固定收益(质押)的途径,MAS 旨在抑制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行为。也迫使 DPTSP 必须转向更稳健、低风险的服务,或将业务重心完全转向机构客户,从而淘汰那些只服务于高风险零售投机的商业模式。

但仅仅限制投机工具还不够,为了从根源上根除类似FTX挪用资金的核心病灶,监管的第二记重拳随之而来:强制性的客户资产法定信托隔离。客户资产必须存放在 segregated accounts on trust,并由经 MAS 许可的金融机构或满足特定信用评级(如「A-」)的海外托管机构保管。

这一于2024年10月4日生效的规定,是直接针对此前全球多个中心化平台资产混同「核心病灶」开出的猛药。它利用了前文由法院裁定的,新加坡普通法体系下已将加密资产裁定为可被信托持有的「财产」这一司法优势,构筑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律防火墙。一旦资产被置于法定信托之下,它们在法律上便与服务商的自有资产彻底绝缘,在法律上就独立于 DPTSP 自身的运营资产和负债。这意味着,如果 DPTSP 破产,客户资产享有高度的破产隔离保护,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司资产,而是受托人为客户持有的资产。这一机制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客户在平台破产时能够追回其资产,从根本上重塑了客户与平台之间的法律关系,增强了市场诚信。

在为客户资产安全上了一道「法律锁」之后,MAS的目光转向了服务商自身的运营质量和专业度。如果说物理上的资产隔离解决了「钱」的安全问题,那么对业务行为与风险管理的严格规范,则旨在解决「人」的诚信与专业问题。

MAS通过《数字支付代币服务提供商提供消费者保护保障指南》(PS-G03)和《关于披露和通信的通知》等文件,强制要求服务商提供明确的风险警告,并必须在 DPTSP 的公开平台以及客户协议中披露某些规定的事项。这些披露内容包括费用、条款和条件,以及赎回安排。

同时,服务商被要求严格遵守《技术风险管理指南》(TRM)和《网络卫生通知》,核心规定了金融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可靠的技术风险管理框架,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弹性和可恢复性。具体要求涵盖了身份验证、数据丢失保护、网络攻击检测与预防等领域。这些高标准的机构化要求,构成了合规的硬性门槛,客观上起到了筛选市场参与者的作用,再次反复重申,确保只有具备「机构DNA」的专业实体才能在场内立足。

从零售抑制到引导市场「机构化」

将上述一系列措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其共同的战略指向清晰无比:新加坡正在严厉抑制零售投机,但其最终目的,是在更高的专业化和安全标准下,重塑零售用户的参与方式,即引导整个零售DPT市场走向「机构化」。

「严格限制零售参与」的结论还基于这些确凿的证据:

产品限制: 禁止向零售客户提供借贷和质押服务,直接切断了零售投资者获取高收益和高杠杆投机工具的路径。

风险定性: MAS 长期重申加密货币交易具有高度波动性和投机性,不适合散户投资者的观点。

市场准入: MAS 明确禁止 DPT 服务商在公共场所、通过社交媒体影响者等方式向公众推广 DPT 服务,从而从市场营销层面进行了物理隔离。

然而,这并非彻底扼杀。MAS的真正意图,是确保零售用户未来只能通过那些受到最严格监管的持牌中介机构(MPIs/SPIs)来参与市场——这些中介机构,必须遵守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媲美的客户资产保护、技术风险管理和反洗钱义务。

近期实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FSMA)下的 DTSP 牌照制度,要求所有在新加坡设立但服务海外客户的实体也必须持牌,且 MAS 已明确表示此类牌照「仅会在极少数情况下」发放。此举堵塞了利用新加坡声誉进行跨境、无监管活动的「监管套利」漏洞。

由此我们终于梳理清楚,MAS究竟是如何执行这项深具洞察力的战略,如何通过高成本、严标准和制度化工具,将曾经「野蛮」的DPT领域彻底「驯服」的,也是如何放弃成为「零售加密货币交易中心」的地位,以巩固其「机构级数字资产创新与治理中心」的定位的。

3.2 稳定币:打造可信的结算媒介

如果说对DPT市场的「驯服」是新加坡在果断地「清扫战场」,那么其对待稳定币的策略,则是在清理干净的土地上,精心「铸造」未来金融高速公路的第一块基石。

MAS对待稳定币展现出的是一种高度建设性的战略意图,其目标远超风险管理,而是致力于主动设计并铸造一个可信赖的数字结算媒介。在全球稳定币市场因Terra/Luna等事件而沦为一片「信任废墟」的背景下,MAS于2023年8月发布的独立监管框架,则是在一片废墟之上,用全新的、更坚固的材料,从地基开始,一砖一瓦地构建一座前所未有的「信任堡垒」。

但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为何单独立法而非沿用 PSA?

我们认为这反映了 MAS 的深层战略考量。首先,虽然部分稳定币在 PSA 下可能被视为 DPT,但 MAS 战略性地将高风险投机属性的 DPT 与具有潜在支付系统功能的稳定币进行了切割。独立框架旨在隔离由储备不足或算法机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专注于稳定币作为支付和结算工具的效用。

而将 SCS 置于独立、高标准的监管之下,等同于将稳定币提升为一种「金融基础设施级」的资产。此举旨在培育出一种可信赖的「价值之锚」,使其能够与受监管的传统金融系统无缝对接,从而服务于新加坡更宏大的机构级金融科技蓝图,这从 Project Guardian的构建中也可见一斑。

因此再回到这座堡垒的建造,我们就能看到其遵循着一套逻辑递进、层层加固的四层防护。这些防护精准地针对了此前市场乱象的核心缺陷,旨在确保受 MAS 监管的稳定币具备与法定货币等价的可靠性。

第一层是最为重要的价值稳定。MAS坚持要求与单一货币挂钩的稳定币(SCS)发行方,必须始终持有高质量、高流动性的储备资产,其总价值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低于已发行SCS流通总量的100%。通过严格限定储备资产为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政府证券,MAS从设计上便彻底排除了依靠复杂机制的算法稳定币,以及那些持有高风险资产的不透明稳定币。

为确保这层防护坚不可摧,隔离措施又被祭出。储备资产还必须与发行方的自有资产完全隔离,由持牌托管机构保管,并存放在隔离账户中。发行方还需进行每月一次的独立鉴证(需在线公布)和每年一次的外部审计来证明储备金状况。这些要求旨在通过制度化的透明度,杜绝此前多个中心化平台发生的客户资产混同和挪用的风险。

构建其良好的退出机制是让用户放心的关键。在这里,新加坡赋予了持有者一项最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在提出请求后的五个工作日内,按面值将SCS兑换为等值的法定货币,即按面值赎回。这不仅仅是一项操作规定,它是在市场压力下起到「稳定器」作用的法律保障,显著降低用户的恐慌性抛售意愿,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现金流的「紧急出口」,从根本上对锚定可靠性(peg reliability)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

再者,为确保发行方自身的经营风险不会侵蚀客户的储备金,MAS要求发行方必须维持不低于100万新元或其年运营费用50%(取较高者)的最低实缴资本。这些资本缓冲的意义在于保护储备资产的完整性。如果发行方因运营不善、管理失误或系统故障而面临亏损,它必须使用自身的资本缓冲来承担这些运营风险,而不是动用客户的 1:1 储备金。这确保了发行公司的经营风险不会侵蚀客户的储备资产,从而确保了储备金与发行流通量之间的 1:1 比例始终得到保障。此外,发行方不得从事借贷、质押等其他风险业务,进一步将风险活动与发行功能隔离。

第四层,是通过全面的透明度完成堡垒的建造。相信项目方一定为新加坡详尽的白皮书发布要求而头疼不已,这需要非常清晰说明其价值稳定机制、潜在风险、持有人权利,以及储备资产的审计结果。这种强制性的透明度,赋能了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机构可以根据公开、经审计的数据,独立判断该稳定币的储备质量和合规水平,从而建立一个基于信息而非炒作的信任体系。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性安排,MAS旨在将稳定币从一种波动的加密资产,升格为新加坡数字经济中一条准公共事业级的「结算轨道」(Settlement Rail)。而「MAS认可」这一标签,无异于为一枚稳定币盖上了代表国家信用的「数字钢印」(Digital Seal of Approval)。

对于稳定币发行方的CEO而言,这一标签并非锦上添花,而是其商业模式的生命线。在一个人人自称「稳定」的市场中,它是一道无法被模仿的护城河,是敲开全球最保守的银行和财富管理公司大门的唯一钥匙。而对于一家全球银行的首席风险官(CRO)来说,这个标签的意义更为重大:它将一枚稳定币从资产负债表上的「其他数字资产」(高风险)一栏,直接移入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高流动性、低风险)一栏使得机构在新加坡境内开展 DeFi、RWA 结算等创新业务时,扫清了关键的合规和风险障碍。这意味着,这枚稳定币不再是需要管理的风险,而是可以用来进行即时结算、优化全球资金池的高效工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个由MAS亲手打造的、可信赖的「结算工具」作为关键,Project Guardian作为引领全球RWA创新的全面计划,将永远无法真正启动。

稳定币框架,正是新加坡在宏观战略上抢占下一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主导权的关键一环。

3.3 RWA:通往未来的桥梁

如果说对DPT和稳定币的监管是新加坡在巩固其金融堡垒的「城墙」与「地基」,那么其在真实世界资产(RWA)领域的布局,则是一次果断的「出征」。这是一场前瞻性、引领性、甚至带有进攻性的战略布局。

与对数字支付代币(DPT)采取的「风险管控」(即严格限制零售投机)和对稳定币采取的「基础建设」(即打造可信结算媒介)策略截然不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RWA领域采取的是积极主导实验、与机构巨头共同定义未来市场标准的战略,旨在抢占下一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的主导权。

新加坡RWA的法律基础主要受《证券及期货法》(SFA)框架监管,其推进RWA战略的核心驱动力是「守护者计划」(Project Guardian)。

SFA的「技术中立」原则为布局首先就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它使得RWA这一新兴事物无需等待全新的立法,即可在一个成熟稳固的证券法框架下运行,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相当宝贵的资产——即监管确定性。这种机制避免了其他司法管辖区在定义「证券型代币」时可能面临的法律重写和政治僵局,为新加坡在RWA的全球竞赛中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和制度信任。

在MAS的战略棋盘上,RWA并非仅仅是提升效率的改良工具,而是其撬动并重塑全球资本市场格局的关键杠杆。而Project Guardian的使命,远不止于被动地测试,而是要探索资产通证化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概念在批发融资市场中的实际应用。

在无数次试验的尘埃落定之后,一个可以成为未来机构DeFi「哲学基石」的核心设计浮出水面——「信任锚」(Trust Anchors)。这是MAS将「合规」嵌入DeFi的关键设计。信任锚是受监管的金融机构,负责对希望参与代币化网络的实体进行筛选、验证和发行可验证凭证(Verifiable Credentials, VC)。机制将KYC直接嵌入到DeFi协议中,从而确保参与者只与经过验证的合格交易对手进行交易。它在利用智能合约带来的效率的同时,解决了传统金融对反洗钱(AML)和交易对手风险的核心关切。

这一机制,是新加坡面对下一代全球化代币市场难题,为解决「去中心化」与「问责制」这一核心矛盾而提出的优秀的架构性方案,旨在弥合当前DeFi的无序与传统金融的孤岛效应这两大核心矛盾。巧妙地将传统金融的合规基因——由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对参与者进行KYC验证——「编程」进了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之中。

至此,MAS在RWA领域的角色愿景非常清晰:它旨在超越了传统的监管者,从而进化为积极的市场推动者与未来规则的体系建构者。

通过主导DLT在资本市场的应用方向(RWA、互操作性、信任锚),新加坡正在巩固其作为全球顶级金融中心的长期地位。MAS的愿景是创造一个未来,任何资产都可以被分割、市场准入成本大幅降低、并通过更高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来建立信任。这种积极、富有远见的进攻性战略,正是新加坡旨在捕获数字资产经济中最具价值的机构业务、将其定位为「机构资产堡垒」的核心支撑。

由于内容重要,而这些具体将在下个部分得到详尽地展开。

第四部分:Project Guardian与新加坡的RWA雄心

如果说第三部分勾勒了新加坡战略的轮廓,那么本第四部分单独拎出,尝试对RWA战略的核心驱动力——「守护者计划」(Project Guardian)——进行一次手术刀式的解剖。

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主导的公私合作倡议,远非简单的技术试验场,更是新加坡擘画下一代全球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的顶层设计。

4.1 MAS的顶层战略设计

仔细研读MAS关于Project Guardian发布的官方文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远超技术革新,而是一种对全球金融架构的重塑尝试。MAS明确将Project Guardian定位为一项探索资产通证化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概念在批发融资市场可行性的计划。而战略目标则是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协议、开发稳健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促进无缝的跨境互操作性,全面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官方愿景可以解构为「三柱四域」:三大相互支撑的支柱,共同构成了一个受监管的、机构级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的战略蓝图;四大关键焦点领域——「开放、可互操作的网络」、「发展共同的信任层」、「资产代币化与代币化存款的使用」,以及「引入监管保障与控制」——清晰地印证了这些支柱的战略性。

铺设全球数字高速公路

蓝图的第一根支柱,旨在解决当前全球金融世界面临的「双重孤岛」困境:传统金融的固定收益市场和跨境支付因基础设施分散而导致的T+2延迟结算,以及加密世界中因公链隔阂,因此互操作性不足而造成的流动性碎片化,导致抵消的流动性管理,每一次跨机构或跨市场的交易都需要繁琐的中间人和对账流程。

为此,MAS的雄心昭然若揭:它意图亲自铺设下一代全球金融的「数字高速公路」。通过「全球第一层」(Global Layer One, GL1)这一核心倡议,MAS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可访问的「基础数字骨干」,将遵循开放性和可访问性原则,以促进代币化资产的跨境交易和全球流动性池的对接。辅之以作为通用框架的「互联网络模型」(Interlinked Network Model, INM),作为在独立网络间交换数字资产的通用框架。新加坡正试图将自身定位为未来全球数字价值流转的「数字日内瓦」——一个中立、高效、连接一切的全球信任枢纽。

受监管DeFi的哲学基石

在这条数字高速公路之上,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交通规则与治理体系。蓝图的第二根支柱,便是MAS为解决「去中心化」与「问责制」这一核心矛盾而提出的优秀方案——「信任锚」(Trust Anchors)。

「信任锚」这一设计的引入,从根本上体现了MAS对构建一个「有许可的、受监管的DeFi」(Permissioned DeFi)的哲学选择。「信任锚」由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担任,其核心职责是在参与者进入网络前进行筛选验证,并向其发行可验证凭证(Verifiable Credentials, VC)。这些凭证本质上是将KYC/AML验证嵌入智能合约中的数字令牌。MAS的试点中,信任锚在将流动性提供者或交易员钱包地址「列入白名单」之前,会对其进行验证。

这一机制,是MAS将抽象的「合规」理念(如KYC/AML),锻造成具体的、可在智能合约中自动执行的「代码」的关键创举。它彻底根除了公共DeFi世界中令机构资本望而却步的关键问题——匿名性与问责制的缺失,确保了机构参与者「只与经过验证的对手方交易」,解决了传统金融对反洗钱(AML)和交易对手风险的核心关切。

核心支柱三:「资产的无缝交易」——解锁数万亿美元的沉睡资本

从商业出发,实现资产的无缝交易与结算及跨境互操作性,是解锁全球数万亿美元非流动性私人资产的巨大价值的关键,也是各类商业模式的终极导向。

而从Project Guardian的试点领域(固定收益、资产管理、外汇)清晰地表明,其商业目标便是通过代币化,释放私人股权、房地产基金、私人信贷等传统上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潜力。核心例证便是MAS明确提到,通证化能够释放私人股权、房地产基金、私人信贷等非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此外,MAS正在探索发行代币化的投资工具(如可变动资本公司VCC),并通过《守护者基金框架》(GFF)提供行业最佳实践建议,以简化多资产代币化投资工具的设立流程。

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将这些私人资产通证化,并利用智能合约进行原子化结算,MAS旨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开市场基础设施」,将交易执行成本和结算周期从数天缩短至数分钟乃至秒级,来解决全球私募市场的准入壁垒和高摩擦成本,从而为全球机构客户提供实际的、可衡量的业务提升。

综合来看,MAS旨在建立一个「机构级数字资产创新与治理中心」。通过Project Guardian,MAS正在设定全球机构代币化市场的技术、治理和合规标准。这个生态系统将是一个开放且可互操作的「数字骨干」(GL1),在这个骨干之上,所有交易都在「信任锚」提供的受监管、有许可的环境中进行。这将使新加坡成为连接传统金融(TradFi)和合规数字金融的全球枢纽,从而巩固其作为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地位。MAS的战略是主动构建而非被动响应,通过公私合作将合规性嵌入技术架构中,抢占定义未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的主导权。

4.2 关键试点项目复盘

固定收益市场是传统金融的基石,也是Project Guardian最早和最深入的试验场之一。试点项目聚焦于代币化政府债券和数字债券回购协议(Repo),旨在将智能合约的效率引入批发融资这一高价值领域。

案例一:固定收益

传统固定收益市场,长期被冗长且分散的结算流程这一「沉疴旧疾」所困扰。这种延迟不仅锁定了宝贵的资本,更催生了巨大的对手方风险。此外,回购和抵押品管理模型也存在操作碎片化、人工对账以及流动性低效的问题,特别是在跨国交易中需要预融资。Project Guardian的首要战役,便是对这一领域进行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

在由摩根大通(J.P. Morgan)、星展银行(DBS)、德意志银行证券等巨头作为发起方和流动性提供者参与的演习中,代币化的政府债券和数字回购协议被作为起点。利用摩根大通的Kinexys数字资产平台(基于企业级以太坊DLT)和公共区块链网络Polygon,并借鉴了Aave的许可池概念来控制参数(例如汇率和利率),试点项目向业界展示了原子化结算的能力,用于内部的日内回购(Intra-day Repos)交易。这意味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个古老的商业原则,终于可以在数字世界中以代码的确定性被完美执行,从而将困扰金融界数十年的结算风险彻底清零。结算时间从几天被压缩至几分钟乃至秒级,每年可节省的后台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和更加重要的是,验证了公共区块链网络(如Polygon)可以在机构级的许可环境下使用。

尽管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如何将KYC/AML等合规要求无缝嵌入智能合约,以及如何应对跨境交易中法律最终性的不确定性,依然是规模化应用前的关键挑战。然而,这些挑战恰恰成为了最有价值的战略情报。在这次实战部署中,星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很好地扮演了MAS「信任锚」蓝图中的关键角色,确保了整个实验始终运行在一条无形的「合规轨道」之上。

这种设计是将合规性编程嵌入(Programmable Compliance)DeFi协议的关键,确保了机构级采用所需的问责制和风险管理。而实验的最终产物,也远不止成功的交易本身,更是一份旨在抢占全球标准制定主导权的战略性文件——《守护者固定收益框架》(GFIF)。

案例二:资产管理

资产和财富管理是Project Guardian着重探索的第二大领域,旨在利用代币化技术解决私募市场流动性不足和基金管理效率低下的固有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全球数万亿美元的私人市场资产被锁在宝箱之中。例如,对于财富经理而言,客户投资组合的每月再平衡需要数千个手动步骤。而新加坡唤醒准备了两种方式:一把是技术之匙——资产代币化;另一把是法律之匙——其独特而灵活的可变动资本公司(VCC)法律结构。

在这场由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贝莱德(BlackRock)等全球资管巨擘引领的探索中,代币化的货币市场基金(MMF)和用新加坡可变动资本公司(VCC)法律结构发行的基成为了焦点。摩根大通的试点证明,代币化能将财富经理每月涉及3,000多个手动步骤的投资组合再平衡,简化为几次点击。而贝莱德的BUIDL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在2025年已增长至超过20亿美元,富兰克林邓普顿的MMF AUM也超过7.4亿美元,这雄辩地证明了机构对合规RWA产品的真实需求。

许多领先产品(如BUIDL、FOBXX)部署在公共区块链(如Ethereum、Polygon、Avalanche)上,但通过许可型代币合约和Securitize/Franklin Templeton等作为转让代理的中心化控制,确保只有经过KYC的合格投资者才能持有和交易。而eVCC项目则展示了如何用区块链简化基金的生命周期管理,具体而言:本案例验证了代币化基金(如MMF)可实现24/7交易和近乎即时的T+0结算。

然而,寻宝之路同样标绘出了未来的挑战。尽管一级市场发行成功,但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依然不足; eVCC项目指出,在数字份额登记和转让工具等关键环节,仍需要MAS提供更明确的法律指导;此外,跨境税务处理的复杂性依然存在,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尽管 MAS 推出了《守护者基金框架》(GFF),但行业必须进一步采用通用数据模型(CDM)等标准,以解决不同平台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碎片化问题。

但VCC基金代币化试点作为新加坡「机构资产堡垒」战略的明确体现,通过VCC这一量身定制的法律工具,新加坡为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一个高效、灵活的代币化基金法律基础。GFF的发布提供了可组合代币分类法,旨在解决目前MMF和基金代币化中缺乏标准化导致的流动性碎片化问题。这体现了MAS通过设定行业最佳实践来抢占全球标准定义权的意图。而BUIDL等产品的成功,更是向世界证明了一个核心法则:受监管的、有「信任锚」的RWA产品,是机构资本进入链上世界的唯一路径,合规性本身就是最坚固的护城河。

案例三:外汇交易与跨境交易

第三场实验,是在传统金融摩擦最大、风险最高的领域——跨境支付的「风险峡谷」上架设桥梁。这里的核心敌人,是被称为「赫尔施塔特风险」,即「收而未付」的结算风险,以及因网络孤岛效应而导致的全球司库管理效率低下。

为了利用代币化存款或代币化现金实现异构网络间的即时、原子化款对款同步交割(PvP)结算,在这场由蚂蚁集团、汇丰、纽约梅隆银行、花旗等多元化巨头参与的复杂工程中,不同的「建桥团队」测试了多样的创新方案。蚂蚁集团利用其新加坡全球司库中心,通过智能合约展示了实时多币种清算如何将结算效率提升至分钟级;纽约梅隆银行与华侨银行则通过哈希时间锁定合约(HTLC)这一巧妙的密码学握手,成功实现了在不同技术底层账本间的安全互操作,证明了即便网络底层技术不同,也可以实现安全、近乎即时的结算;HSBC 和 OSTTRA 试点了PvP结算协调,旨在通过智能合约机制从根本上消除结算风险;Citi和Fidelity则探索了将外汇互换(FX swaps)整合到代币化MMF中进行实时风险对冲。

这些试点成功验证了但它们也暴露了更深层次的挑战:跨境监管的碎片化,以及因缺乏通用标准而可能催生新的「流动性孤岛」。而这些挑战,恰恰成为了MAS推动其构建「全球第一层」(GL1)和「互联网络模型」(INM)等更宏大倡议的战略依据。这些外汇试点,不仅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更凸显了在机构级结算中,一个由监管背书的、可信赖的数字现金(正如MAS稳定币框架所旨在打造的)作为基础的绝对必要性。

而各家巨头的参与,凸显了MAS的RWA战略直接瞄准全球司库和批发金融的高价值B2B业务,旨在通过提供更快、更合规、更透明的结算基础设施,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池和区域总部落户新加坡。

4.3 业界的回应与合作

由前文的分析便可得知,Project Guardian 是一个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与全球 17 家金融机构(FIs)和国际政策制定者(包括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 FCA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深度协作的公私合作沙盒项目。摩根大通(J.P. Morgan)、汇丰银行(HSBC)、星展银行(DBS Bank)、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花旗银行(Citi)、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安特集团(Ant Group)和阿波罗(Apollo)等全球金融巨头均是核心参与者。

对于这些通常被视为保守而庞大的机构而言,参与 Project Guardian 这项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和顶尖人才的动机,在于 Project Guardian 为其提供了一个在受监管、低风险环境中,测试颠覆性技术的独特机会,从而在新一代金融市场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内部效率革命与成本削减

对于汇丰或渣打银行的首席运营官而言,Project Guardian 的吸引力是极其具体且残酷的:它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使用代币化攻击那些每年吞噬数亿美元利润的、盘根错节的后台结算与人工对账流程。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这是一场关乎股东回报的「利润保卫战」。无论是安特集团利用其全球司库中心实现的实时多币种清算,还是纽约梅隆银行与华侨银行实现的跨账本即时结算,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挥向自身「遗留系统」的改革之刃。当摩根大通的试验能将一个涉及3,000多个手动步骤的月度投资组合再平衡过程简化为几次点击时,其背后节省的运营成本与资本占压,便是这场战役最丰厚的战利品。

机构参与 Project Guardian 的第二个驱动力是未来的增长。金融巨头们预见到,代币化不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更是开启「新大陆」、创造全新收入增长曲线的关键。这片新大陆,便是全球数万亿美元的非流动性私人资产。通过Project Guardian,渣打银行正在探索如何将贸易融资资产代币化,而阿波罗则与摩根大通携手,意图重塑另类资产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像汇丰的Orion和高盛的DAP这样的专有平台,正在将「代币化即服务」(TaaS)转变为现实,使其能够向庞大的客户群提供解锁资产价值的新工具,从而深化客户关系。

对传统金融(TradFi)而言,参与 Project Guardian 也是一种战略防御。DeFi 的自动化、透明协议被认为有可能解锁更快的结算和 24/7 市场。通过在 Project Guardian 等受控环境中测试「许可型 DeFi」,这些机构得以谨慎地驾驭去中心化技术的潜力,确保其在下一代金融市场中保持核心地位,避免被金融科技公司颠覆。因此,这不再是防御,而是主动出击。

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而言,最高层面的战略考量是抢占金融基础设施(FMI)的定义权和标准制定权。在金融世界里,比赚钱更重要的是制定赚钱的规则。通过共同撰写行业报告,例如 《守护者基金框架》(GFF) 和 《守护者固定收益框架》(GFIF),参与者(如施罗德、瑞银、国际资本市场协会 ICMA)得以定义未来的行业蓝图和最佳实践。这确保了未来的全球代币化标准会最大限度地与他们现有的技术栈、业务流程和监管框架兼容。

深度参与 Project Guardian 提供的第一手经验更是无价的。例如,摩根大通等银行在 Project Guardian 试点中,使用了「信任锚」(Trust Anchors)技术,在公链上通过可验证凭证(VCs)嵌入 KYC 验证,确保交易只在已验证的对手方之间进行。这种对「许可型 DeFi」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和技术积累,为他们提供了决定性的「认知优势」。

这种先发优势体现在:J.P. Morgan 的 Onyx 数字资产网络已经成熟,能够处理超过 $1.5 万亿美元的代币化交易量;黑石(BlackRock) 等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如 BUIDL),将传统资产带入链上,获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

然而,所有这些关于效率、增长和权力的雄心壮志,都指向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新加坡?

这个时候我们前面的分析就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充分的答案了。只不过作为项目的 Project Guardian 本身,成为了一个吸纳了多国监管机构的「中立联盟」。对于这些金融巨头而言,在一个监管不确定性已成为创新最大阻碍的时代,新加坡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需品。

4.4 Project Guardian的弦外之音

是的,Project Guardian 很好,的确是一个深思熟虑,充满取舍的战略产物。从这个产物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饱受瞩目,以至于能再世界各地看到它的身影。

不过,Project Guardian 就那么好吗?在他背后的权利博弈、妥协和现实风险,往往是不为人所知的。

标准即权力

Project Guardian 在「实验室」内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港湾中测试一艘巨轮。然而,当这艘巨轮驶向全球化的汪洋大海时,特别是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冷冰冰的世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国际金融领域,标准即权力。一旦一个由主要玩家采用的初始标准开始运行,其产生的路径依赖将使后续竞争者(其他金融中心)另起炉灶变得极其困难。新加坡深谙此道,正通过 Project Guardian 率先建立一个由监管机构背书、全球金融巨头参与的「最小可行性生态」。即便 MAS 主动通过 Project Guardian 设定了机构级代币化的探索议程,主导并推动了「开放、可互操作网络」和「共同信任层」等核心概念的发展,同时吸引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深度参与,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来自英国(FCA)、日本(FSA)、瑞士(FINMA)等主要司法管辖区的监管机构纳入了政策制定者小组。

但横向比较起来,远在对岸香港的监管沙盒以及标准,特别是对投机的宽容,不更具有活力和生机吗?事实上,从地缘政治愈加严峻的现实出发,以其他领域实力的现实保证,才更能让人信服该标准将通行无阻。如果我们鸟瞰如今的地缘政治格局,新加坡资产和人才外流至欧洲、美洲和欧洲的现状,则是如今各方对于新加坡这一战略是否落地的最大问号。

「围墙花园」的本质

Project Guardian为机构资本构建了一座「围墙花园」。这座花园无疑是美丽而安全的:园内秩序井然,每一位访客都经过「信任锚」这位管家的严格审查,从而根除了公共DeFi世界中令机构资本望而却步的匿名性与问责制缺失的问题。通过将KYC/AML政策编码进智能合约,它实现了「可编程合规」,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TradFi)对公共链的核心监管和运营忧虑。

但我们必须直视这座花园的代价。高墙之外,是广袤、混乱却充满无限生机与创新的「无需许可的热带雨林」。MAS的选择,是一次深刻而务实的哲学妥协:它主动放弃了雨林中不可预测的颠覆性力量,以换取花园内绝对的可控性与确定性,使 Project Guardian 提供的服务更接近于一个由 DLT 驱动的传统中介金融系统。

「许可型DeFi」模式形成了一个许可型网络,而许可型网络受控于一个或一组实体(联盟),无法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或抗审查性。例如,Project Guardian 的 VC 机制引入了集中的控制权,包括凭证的撤销和交易限制,这与去中心化精神是相悖的。

虽然 Project Guardian 致力于实现互操作性,但其许可环境和定制化的合规逻辑限制了其与广阔的、无需许可的公链 DeFi 生态系统(如 Uniswap、Aave 的公共池)之间的无缝可组合性。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新的流动性孤岛,类似于传统金融内部的数据孤岛问题。

「取其技术效率,去其意识形态」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是是否能够落地就另当别论了。

现实中的冰山

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新生本身就可能是最大的缺陷。Project Guardian 试点项目的成功,仅证明了代币化在「实验室」(即受监管、高信任度的机构联盟)环境下的技术可行性。然而,其通往全球规模化采用的真正瓶颈,并非技术本身,而是盘根错节的非技术性障碍。

想象一枚在新加坡发行的代币化房产份额,被一位巴西投资者通过一个日本的节点购买。但当纠纷发生时,谁的法律说了算?这种跨国司法管辖权的往全球的最大障碍,并非代码,而是「法律与人性的冰山」。在国际标准还未形成,同时在短期内很难很快形成的情况下,监管一致性难以得到及时、持续的贯彻,这便会带来极大的交易隐患。

对于代币化资产,尤其是涉及资产份额化(fractionalisation)的 RWA(如房地产基金),各国对资本利得、收入来源和持有税的税务处理方式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如何对一笔交易了 0.01% 份额的代币化房地产的资本利得进行征税?各国不同的数字资产税务处理将为全球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合规负担和运营难度。虽然 MAS 提供了《数字代币发行指南》,但跨境税务问题需要税务局(IRAS)和多国税务机关的协作,目前全球范围内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早期阶段。

Project Guardian 计划的关键——「信任锚」机制需要对参与者进行身份验证和合规检查,这意味着 KYC/AML 数据需要在跨国节点和信任锚之间同步或验证。 这种跨境数据流动与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数据主权法规存在潜在冲突。尽管零知识证明(ZKP)等隐私技术提供了理论上的解决方案,但其大规模部署的成熟度《守护者基金框架》(GFF)和「全球第一层」(GL1)等成果,正试图建立仍是未知数。

这些盘根错节的非技术性障碍——跨境法律的互认、税务起难以撼动的路径依赖。其战略意图,是通过让全球巨头在其设计的「操作系统」上开发处理的碎片化,以及数据主权与合规的冲突——才是限制Project Guardian愿景在全球范围内规模化的真正瓶颈。

MAS 的下一步挑战,将是如何将这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全球金融体系能够「应用」,从而确保未来全球代币化市场的「默认标准」最大程度地与新加坡的愿景和法律接受的、具备法律确定性与税务清晰度的跨境基础设施,这需要超越监管范畴的国际协作和框架兼容。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