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和「链」同时出现,传统机构如何主导下一个新叙事?

CN
3天前
原文标题:《The Rise of Corporative-Native Blockchains》
撰文:@ollieblocmates,Blocmates.
编译:J1N,Techub News
在加密货币行业,「企业」和「链」这两个词很少被同时提及,更别说真正结合在一起了。
如果你还停留在传统金融视角下,或许会以为「企业链」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别搞错了,这里说的「企业链」,指的是由传统企业自主打造的原生区块链网络。它们要么从零开始自建公链或二层网络,要么基于现有技术栈搭建链上生态,把原有用户迁移上链。
但这种趋势近年来愈发明显,却也饱受争议。
毕竟,这些企业链和加密货币原生世界强调的「去中心化」「抗审查」「透明开放」完全不同。企业链的核心关注点是合规、可控和可扩展性,它们强调强化现有金融与商业体系,而不是推翻重建一个完全链上的平行世界。选择自建网络而不是直接接入现有公链,本身就说明了价值观上的差异。
然而,不论是金融巨头探索资产代币化,还是供应链巨头利用区块链溯源,企业对分布式技术的拥抱已不是假设,而是现实。2026 年,很可能是企业链全面落地的关键节点。
接下来,我们将盘点几家传统巨头正在建设的区块链网络,并解析企业链背后的战略逻辑。

从索尼到谷歌,巨头纷纷自建「链」

一些传统巨头已经宣布或开始构建自己的区块链,每一条链都有不同的路径,为其现有用户群体提供不同价值。
与传统公链不同,企业链并不需要从零开始吸引用户,它们自带庞大的传统用户基础,加上当前成熟的钱包抽象化技术,直接将用户无感接入链上。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索尼公链 Soneium

索尼通过推出公链 Soneium 入局加密货币领域,这是一个基于 OP Stack 的以太坊 Layer2 网络,也是 Optimism 超级链(Superchain)的一部分。
Soneium 的定位是连接索尼庞大的游戏、音乐、金融和娱乐生态,打造全新的链上体验,同时为创作者和开发者提供更灵活且独特体验的完整平台。
目前,索尼已经推出了 「Soneium For All」 游戏孵化器,计划扶持其 700 万用户网络中的创新项目,足见索尼的战略决心。

Stripe 公链 Tempo

支付巨头 Stripe 与 Paradigm 联手打造了名为 Tempo 的 EVM Layer1,专注于全球支付和稳定币业务。
Stripe 的目标是通过 Tempo 缩短结算时间、降低成本,并将加密货币原生能力直接整合到其生态系统中。目前Tempo 的技术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已被视为 Stripe 打通传统金融和加密功能的重要桥梁。

谷歌 GCUL(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

谷歌云与芝商所集团(CME Group)合作开发了公链 GCUL,这是一个基于 Python 智能合约的私有许可型分布式账本,主要服务机构金融领域的结算、抵押、费用支付等业务。
GCUL在 2025 年 3 月已经进入私有测试网并完成首轮集成测试,计划 2026 年上线对接真实市场参与者,目标是成为 24/7 资产代币化基础设施。

Circle 公链 Arc

继 IPO 之后,Circle 正在打造名为 Arc 的稳定币原生公链。
Arc 以 USDC 作为 Gas Token,内置外汇报价与结算、亚秒级(350 ms)确认、可选隐私功能,并与 Circle 全套产品打通。
Arc 兼容 EVM,性能目标约 3000 TPS(每秒交易量),结算时间低于 350 毫秒(四节点可达 10000 TPS)。但由于预计只有少量验证者支持 USDC 的大量链上交易,Arc 也面临中心化与安全性的质疑。

其他值得关注的案例

除了上述例子,还有其他企业链正在开发中:
  • FIFA:国际足联正在基于 Avalanche 子网推出专属区块链,将其数字藏品从 Polygon 和 Algorand 迁移至自有 FIFA 网络。
  • 摩根大通 Kinexys:美国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的摩根大通正在打造名为 Kinexys 的银行级区块链,用于 24/7 交易、资产代币化,并推出摩根大通存款稳定币,实现原生现金结算和机构客户支付场景。
  • 丰田 MON:丰田发布了移动编排网络(MON)白皮书,计划利用 Avalanche 作为基础,构建一个中间网络层,来协调复杂多层次的出行生态关系。丰田选择 Avalanche 是因为其快速的最终确认时间和原生跨链通信能力,与 MON 的「本地构建、全球协作」理念契合。
这些以及其他企业链预计将在 2026-2027 年集中上线,这一年可能成为全球链上应用爆发的关键拐点。

为什么企业要自建区块链?

坦白说,我们和你有一样的疑问。我们尝试分析出最合理的理由:
首先,当前公链普遍面临速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间的权衡。企业在链上运营大规模用户和业务,对性能、稳定性和合规性的要求远超现有公链能力。
此外,大多数网络的经济模型高度波动。比如,以太坊的 Gas 随以太坊价格波动剧烈,企业无法将此类不稳定性直接传导给用户。
更重要的是,自建公链意味着掌握底层基础设施和数据流,对传统企业来说,这比在现有 L1 租用公链基础设施更具战略价值。
最后,现有网络的可定制性有限,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链更关注合规、性能和经济模型设计,而不是去构建「极致去中心化」。

企业链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企业链网络正在快速增加,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链诞生,借助分布式系统为现有用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链上体验。
目前大多数项目仍在测试网或开发阶段, 应用效果还未真正显现。不过可以肯定,它们不用担心用户增长,毕竟自带庞大、稳固的用户群体。
随着这些项目陆续上线,企业链可能采用混合生态系统:一方面满足严格合规要求、强化身份验证;另一方面与加密原生网络互通,实现价值无缝流动。
此外,企业链可能在用户体验上超越公链项目。传统企业在用户服务、运营和产品体验方面拥有数十年的经验和资本,这让他们能在牺牲一定去中心化的前提下,为用户带来更高质量、更「无感」的链上体验。

结语

随着企业链的崛起,我们或许已经不能再说自己处于「早期」阶段。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早已悄然运转起来。
当然,趋势必然伴随着取舍与权衡。
如前文提到的,企业链更强调合规、可控与效率,而非彻底去中心化,同时,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是否背离加密世界「开放创新」初衷的质疑。
然而,从推动主流应用的视角来看,这些「妥协」无疑是加密技术走进银行、企业及监管体系的必要代价。
对于加密世界的纯粹主义者来说,或许是个不太乐观的信号——未来加密原生生态与企业原生生态的边界将愈发模糊。
但考虑到加密原生公链本身也在不断优化节点数量、架构设计以及「区块链三难困境」等问题,其实反映出一个现实:大多数用户并不关心交易是落在公链、联盟链还是企业链。
对于用户而言,只要体验足够流畅、速度足够快、系统可信可靠、能够切实提升生活便利性,他们就会接受。
从这个角度看,企业链的兴起已然释放出清晰信号:加密货币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渗入全球基础设施。
D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立即跟单,首单有最高100USD亏损赔偿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