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mon 的这篇推文和我部分的小伙伴总结的是非常相似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把 KOL 当成一次性的消耗工具对双方都是非常不利的,优秀的 KOL 首先是在生态上要有站位,其次在项目上往往都是陪伴成长和投入感情,时间和精力的。
我这么说可能很多小伙伴不信,不就是通稿写推文,最多 ChatGPT 修正一下吗?对,确实对于部分的项目方来说, KOL 写的内容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发这个信息,虽然 Solomon 说这算是一种背书,但其实用户不是傻子。
大多数的广告一眼就能看出是广告,那就不存在背书了,最多是用户知道这个项目,看到了自己关注的 KOL 也在关注并且发言,能增加一下自己的信心,所以实际上通过 KOL 的广告来提升留存确实不容易,因为对于多数的投资者来说,最终只要知道能不能买现货,是多还是空期货就足够了。
但对于项目方来说,只会“发文”的 KOL 大多数都只会用1-2次,一旦发完币,或者是阶段性控制完价格,或者是实现了 TGE 后边的用处就不大了,主要是“性价比”太低,毕竟前置费用也不少。
说到前置费用不论是项目方还是 Agency 也都不容易,但没有前置费用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做,其实虽然 KOL 的收入很多都是通过“发文”来实现的,但反而“发文”的成本是最低的。
真正和项目方的关系应该是长期陪伴,长期共同成长的,真正的对项目有用的并不是 KOL 的文章,而是作为一个从业者对项目方每一步的确认,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项目方能够补足他们在市场,运营,对社区上的理解,以及真实需要的帮助。
很有幸,确实有部分小伙伴是向着这个方向前进的,甚至没有任何的前置费用,他们不是 Agency 也不和 Agency 抢生意,更多的充当着“顾问”的角色,这才是对 KOL 最大的考验,他们凭的不是自己的发文来吃饭,而是凭借着对于市场,环境和社区的理解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文由 #Bitget | @Bitget_zh 赞助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