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气巨头到支付网络:稳定币正走向“主航道”的三重信号

CN
BBX
关注
6小时前

一个月内的三件大事把“稳定币走入主流”的轮廓勾勒得异常清晰:
(1)中石油(
00857.HK)在半年报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已关注香港金管局拟向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并研究以稳定币做跨境结算与支付的可能性;这是中国体量最大的实业央企之一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把稳定币当作严肃的结算选项。
(2)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已于2025年8月1日生效,配套的两套监管指引与发牌说明同步落地,金管局还给出意向沟通和正式报件的时间表,并强调“目前尚未发出任何牌照”;市场普遍预期首批牌照在2026年初才会出现,且数量有限。
(3)在支付与银行基础设施层面,USDC 被嵌入两条传统主干网络:万事达宣布允许东欧、中东和非洲(EEMEA)地区的收单机构与商户使用 USDC/EURC 进行结算,Arab Financial Services 与 Eazy Financial Services 率先接入;Finastra 则把 USDC 结算集成进其Global PAYplus(GPP)平台——这是一套日处理逾 5 万亿美元跨境支付的银行级枢纽系统。

一、政策锚定:合规边界与时间表明确,场景落地“从可谈到可做”

香港在《稳定币条例》与细则层面已经完成“从原则到操作”的闭环:监管指引(含发行人监管与反洗钱/反恐怖融资两项)发布,8月1日生效,意向沟通截至8月31日、鼓励9月30日前提交首批申请;官网同时上线持牌稳定币发行人名册入口以便社会校验——这意味着合规载体、申请路径、市场核验机制三件关键事都已到位。

需要注意的是,框架之下的客户身份识别(KYC)强度相当高,包含“对每一位持币者进行实名核验”的要求,引发业内对采用成本与可用性的讨论;金管局方面则强调,这一阶段的审慎取向是为了 AML/CFT 的确定性与体系声誉。

对于像中石油这样的跨境大宗企业,监管明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在香港法域内设计可被审计、可被托管的稳定币结算链路,并与持牌机构对接,将技术试点纳入到合规内控之中。

二、企业需求侧:结算效率与资金可得性的“第二增长曲线”

无论是原油、成品油还是油服外包,跨境贸易链条的现实痛点长期存在:时区割裂、截点限制、资金融通缓慢合规穿透复杂。稳定币之于企业财务的边际价值主要在三点:

  • 结算时效:链上转移实现7×24 实时达付,可把“到账—交付—放货”的时间不确定性显著压缩。

  • 资金效率:与合格托管结合后,“可编程现金”可嵌入发运节点、提单释放、保证金解冻等业务逻辑,减少对账与操作风险。

  • 覆盖更广的长尾对手方:在新兴市场,传统代理行网络并不总是顺畅,稳定币+合规通道为“弱网地区”的收款与清算提供备选轨道。

中石油将稳定币纳入“可研”清单,更多是制度与风控成熟度的信号:央企财务若要采用,必须能回答“法域、主体、托管、会计、税务、制裁与赎回”七个问题——香港的新框架恰好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落地的锚。

三、基础设施侧:USDC 的“系统入口”被打开

这一次万事达与 Finastra 的两则动作,改变的是接入成本曲线

  • 卡组织清算层的稳定币结算(EEMEA)
    万事达允许区域收单与商户以 USDC/EURC 进行结算,且点名 AFS 与 Eazy 率先落地。这意味着商户/收单侧的“稳定币流动性池”被纳入了全球最成熟的清算网络之一,卡清算与链上结算的桥被搭起。对面向 EEMEA 的货物与服务供应链,这是一条天然的落地入口。

  • 银行支付枢纽的稳定币选项(GPP)
    Finastra 宣布将 USDC 结算集成进 GPP,而 GPP 是日处理超 5 万亿美元跨境支付的“银行间总线”。这使得银行可以在不重构核心系统的前提下,把稳定币作为一种结算轨按需启用或拆分路由(例如“法币入—USDC 结—法币出”)。合规通道 + 现网接入,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试点门槛。

  • 产业侧的联动效应
    与此同时,传统大行也在布局香港本地的发行能力(例如渣打牵头的港版稳定币合资计划),这与“牌照生效—首批发放”的时间表相互呼应,形成“监管—清算网络—银行系统”的三角闭环。

四、风控与约束:把“新轨道”变成“硬资产”的必要条件

  • 合规穿透:香港的 KYC/AML 标准更趋严格,意味着自托管钱包/匿名端的可用性受限;大型企业应优先采用持牌发行人 + 受托管白名单钱包的组合。

  • 发行人风险:稳定币的储备透明度、赎回机制、法律适格性必须逐项穿透,优先选择有审计、有监管披露义务的发行人,并把“赎回—换汇—清算”流程纳入应急演练。

  • 法域/制裁/汇兑:能源贸易的对手方广泛分布于 EEMEA,需与银行/托管人共同评估二级制裁、目的地管制与外汇申报,并确保链上轨道的合规可追溯账务留痕

  • 会计与税务:应建立“稳定币现金等价物/结算在途/链上保证金”等科目与政策口径,确保审计闭环。

五、可操作路径(面向大型企业财务部的试点清单)

  1. “监管等价”方案(港域内):仅使用香港持牌稳定币(牌照发放后),资产银行级托管,对手方采用白名单钱包,先行落地运费、保证金、服务外包等低争议场景。

  2. “网络兼容”方案(商户侧):在 EEMEA 通过万事达网络的收单/商户伙伴收取 USDC/EURC,后台与银行做T+0 法币净额结算,减少代理行路线的时延与失败率。

  3. “银行直联”方案(批发侧):与采用 Finastra GPP 的银行合作,把USDC 作为跨境清算选项纳入支付路由策略(按币种、国别、额度做智能分流)。

  4. “风控先行包”:建立钱包白名单、额度上限、对手方 KYB/KYC、链上交易监测赎回/换汇预案五件套;同步完成审计底稿与税务口径的模板化沉淀。

三股合力正在收敛为“产业级闭环”

央企级需求(中石油的跨境结算研究)、法域级框架(香港牌照与强 KYC)、系统级接入(万事达与 Finastra 的嵌入)在同一时点出现,稳定币第一次具备了成为产业级结算资产的现实条件。接下来值得重点跟踪三条主线:

  • 牌照节奏:申请与发放的时间锚(8/31 意向、9/30 报件、2026 年初首批)以及持牌名单的上线节奏;

  • 银行落地:哪些 GPP 银行首先开放“法币↔USDC”的双向通道,以及其合规模型与限额设计;

  • 产业场景:在 EEMEA 的收单/商户端 USDC 结算使用率变化,与油气、航运、基建等行业在运费与保证金场景的渗透度。

在过去,这些设想更多停留在“技术可行性”;而现在,它们开始具备制度可行性与系统可得性。这正是稳定币从“链上故事”迈向“主航道资产”的关键分水岭。

https://bbx.com/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