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回顾 | 内容币:炒作、希望,还是创作者经济第二春?

CN
7小时前

前情提要:近期,Base 创始人 Jesse 和 Solana 创始人 Toly 就"内容代币是否有价值"展开激烈辩论。Zora 平台将用户发布的每条社交内容铸造成代币,并在 Base 链上自由交易,这一模式引发广泛讨论。

核心争议点是 Jesse 认为内容代币代表不同内容价值,有其内在逻辑;而 Toly 质疑缺乏价值验证机制(如广告分成等明确权益);随后 Jesse 承认目前仍是价值博弈过程,旨在回馈创作者此外,推动这场讨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Zora 平台代币近期出现了显著的上涨。所以问题来了:内容币到底有没有「基本面」?这种基本面是基于创作者的内容价值,还是基于 Base 等公链生态本身的繁荣?内容经济会不会因此迎来「第二春」?

7 月 31 日晚,BlockBeats 邀请到 Trends 创始人 Mable、Tako Protocol 创始人 Edison、BODL Ventures 合伙人 Liu Feng、加密与 AI 研究员 WANG Chao,以及 NAVI Protocol 商务负责人 Carl,以《内容币:炒作、希望,还是创作者经济第二春?》为主题,共同探讨了内容币和创作者经济的发展与趋势。

本次讨论所涉及的项目包括:

· Zora:一个将内容变成代币的平台。用户在平台上发布一条图文内容(类似 Instagram 发帖),系统会自动将这条内容铸造成代币并可进行交易。

· Pump.fun:Meme 发射平台,核心是将网络上的 Meme 或梗变成代币,再供用户交易。

· Friend.tech:一个社交类应用,用户可以根据喜好购买某个个人 IP 的「私聊群钥匙」(即代币化的访问权限)。其炒作的核心是基于「private key」的社交属性。

· Trends.fun:通过将 Twitter 上的推文映射到 Solana 网络上,再将其铸造成可交易的代币,试图建立「内容-交易」之间的桥梁。

BlockBeats:欢迎大家参与今天的 Space,也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今天我们的话题聚焦在「内容代币」这一近期在 Crypto 圈内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议题。首先先请大家先用一两句话简单表明下自己在这场「内容币」争论中的立场。

Mable:关于内容代币化的讨论确实具有复杂性。从整体来看,我认同 Jesse 提出的"内容可代币化"这一基本方向,但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进行代币化转化。事实上,当一条内容被铸造成代币后若缺乏市场交易行为,这本身就表明其不具备市场认可的价值。Toly 提出的「digital slop」(数字垃圾)概念颇具洞察力 - 这提醒我们并非所有上链信息都具备交易价值或需要被定价。然而,Jesse 关于"未来每日可能出现数百万个代表不同信息的内容代币"的愿景,我认为确实代表着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Edison:我认同 Mable 的观点。Jesse 的核心观点是每一条内容都有其价值。但正如 Toly 所讽刺的,如果这只是一场赌博游戏,那就坦诚面对,而不是披着「赋能内容创作者」的外衣进行金融炒作。

Liu Feng:我认为目前这些内容代币,本质上还是垃圾。

WANG Chao:作为一个新近接触该领域的观察者,前两天刚紧急补了一些背景。目前我还没完全看清他们在炒作什么,但就我目前的理解来看,我并不认同 Jesse 的立场。我觉得这些尝试是用一种高度金融化、结构化的方式去解析和包装社会行为或内容表达,这种做法严重低估了金融杠杆引入之后对整个生态的反噬效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成熟或有效的解决方案。

Carl:我不站在任何一方。从客观角度来看,这场争论的关键触发点在于 DelComplex 分析师 Sterling 的观点,他指出当前 Pump.fun 平台上约 80% 的内容代币最终要么失去流动性,要么价值归零。这其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就是 Zora 本质上是「老瓶装新酒,商业模式本质上并未突破既有范式。这句话我非常认同。虽然 Jesse 提出的"所有创作内容都具有价值"这一命题本身值得肯定,但若具体分析 Zora 与 Pump.fun 两个平台的资产属性,从本质特征来看确实难以区分。

BlockBeats:Zora、pump.fun、Trends.fun 及 Friend Tech 这些产品「内容变币」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吗?这些不同类型的机制?(如双代币模型、预测市场、一帖一代币的联合曲线)

Edison:从投资角度来看,这几类产品本质上确实大同小异,都是将内容或社交行为进行「交易化」或「金融娱乐化」的尝试。如果我们回顾 Friend.tech 的发展历程,它最初试图实现的是社交关系的「证券化」,这个目标本身具有一定严肃性,但即便如此,大多数项目最终仍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Zora 的运作机制是将用户发布的内容自动代币化,但问题在于它的开放性不足。虽然披着去中心化的外衣,骨子里却更像一个 Web2 应用简单嫁接代币系统。它要求用户完全迁移到一个新平台上,就像要人们接受另一个 Instagram,这样的用户迁移成本实在太高了。除了代币这个外壳,它并没有构建出更深层的价值体系。

相比之下,Trends.Fun 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它从现有社交平台(目前主要聚焦 Twitter)中筛选优质内容,通过代币化机制激励用户去发现、挖掘和推荐潜在优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代币实际上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信息过滤器,又是价值捕获工具。

总体而言,这些平台都带有明显的投机属性,本质上都是 PVP 博弈结构。但它们各自又有不同的侧重点:Zora 强调内容原生性,Friend.tech 侧重社交关系重构,Pump.fun 追求情绪引爆,而 Trends.Fun 则专注于内容发现与二次包装。这种差异化尝试虽然方向各异,但都还在探索内容价值变现的新可能。


Mable:你刚才提到 Zora 不够开放,可以具体解释一下「不够开放」是什么意思吗?

Edison:所谓不够开放,是从 Web3 的核心精神——「可组合性」来说的。Web3 一直倡导的是每个协议或应用只专注做一件事,彼此间可以灵活组合。然而像 Zora,包括我们之前讨论过的 Farcaster,它们都试图建立一个封闭的应用生态:从注册账户、撰写内容,到最后内容代币化,全部流程都必须在同一个 App 内完成。

这套闭环架构更像 Web2 的逻辑——它要求用户进入一个新平台,从零开始操作,这对于内容创作者或用户来说,是极高的门槛。而代价则是显而易见的:Zora 平台上的内容量远远无法与 Twitter 或其他开放社交平台相比,内容质量也受到限制,无法承载更广泛、更优质的内容生态。如果它开放数据接口、支持跨平台内容接入,就有可能像今天的 Facebook、Twitter、TikTok 一样,形成多生态联动。

Liu Feng:我理解你说的不开放是因为 Zora 要求内容必须由其平台产生、在其链上记录。但现实是,现在 99.99% 的内容其实都不在链上。

Edison:是的,它不仅要求数据上链,更要求用户使用其完整的账户系统,在自己的 App 上完成所有操作。这显然是一种中心化、Web2 式的逻辑。

Liu Feng:但从另一个角度看,Zora 这种做法也确保了内容的「原生性」——内容是在平台体系内生成的,才真正能够「承载」这个所谓的内容代币。如果只是将 Web2 的内容外链贴过来,并不具备原始的所有权关系,内容和代币其实是割裂的。

Edison:但问题在于,内容本身是可以被复制的。从来就没有哪一条内容是真正「被拥有」的。你发一条内容,它随时可以在别的平台被镜像或引用。

Liu Feng:不过如果是像 Mirror 这样的架构,它就确实会将内容上链,并赋予原始作者所有权。而 Mable 所做的 Trends 其实也有类似处理。

Mable:Trends 的内容,比如 Peter Schiff 或 Elon Musk 删除的推文,我们会在 Meta Pixel 上进行存储。并不是简单地保存一个外链,而是把推文本体存档下来。Trends 创建的是这些内容的镜像版本,确保即便原始平台删除了,链上依然可被访问。

你们刚刚提到「开放性」,我理解 Edison 的意思在于:「内容的创作、传播和代币化,这三件事其实可以彻底解耦。」它们不需要在同一个平台完成。例如,内容可以诞生于 Twitter,传播通过 Twitter 的社交图谱完成,而代币化则落地在 Trends 上,由 Trends 对其进行归档并上链。这种解耦式结构,反而更符合 Web3 的「可组合性」逻辑,也能最大化各自生态在价值捕捉上的效率。

Edison:是的,这就是当年 DeFi 世界里组合式架构的典型思路。

BlockBeats:也就是说,内容代币平台其实不需要过度在意「内容是否原生」,而是应该更关注如何设计机制,去识别和捕捉值得资产化的内容?甚至说,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内容之间构建 PVP 的博弈结构。

Edison:没错,核心的问题是:你如何找到「值得被资产化」的优质内容。这远比内容最初发布在哪个平台更重要。

BlockBeats:从「推文 NFT」到 Mirror 再到 Friend.tech 再和现在的内容代币,「把内容变成藏品」这件事好像一直没有成功过,大家觉得是产品逻辑的问题吗?如何才能找到适合代币化的优质的内容?

WANG Chao:我对 Edison 说的「如何找到好的内容是最关键的」非常认同。过去我其实对「内容代币」这个概念并不感兴趣。原因在于,我一直没能搞清楚,把内容金融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真的创造了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只是为了制造一次炒作潮,短期价格拉高,那确实有些产品做到了。但如果我们以更理想化、更非投机的视角去看,我始终没有弄明白这些项目的真正价值。我的疑问就是:什么样的资产才值得被金融化?金融化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这也引申出另一个思考点:当我们在讨论「内容代币」时,我们到底在交易什么?是内容本身?注意力?还是其他?这个机制的设计到底激励了哪些行为?最终它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平台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我个人认为,如果这种金融化机制,最终能够筛选出优质内容,并且让它们得到传播。那确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真的能达到这个目标吗?我仍持怀疑态度。

Carl:我觉得我们需要认识到「好的内容」也是有时效性的。比如,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发了一条关于市场判断的推文,后来被验证是正确的,这可以说是长期有价值的内容。但另一些像 Meme 图、表情包,也能短时间爆火,它们也称得上是「好内容」,只是具有时效性。因此,我们在谈论「内容资产化」时,也必须认识到:有些内容是可持续的(long-lasting),而有些只是昙花一现。

现在市面上把这些内容变成 Token 的做法,其实本质还是 PVP。你发一个 Meme,然后发币,其他人接盘,价格炒一轮,最终大部分代币归零。这与我之前引用的 Sterling 的观点一致,这些平台大多只是「老瓶装新酒」,看上去有新概念,但骨子里还是旧式的投机游戏。

Liu Feng:我想提出一个比较基础但本质的问题。刚才超哥提到「我们其实可以不用刻意去定义内容币」,我基本同意,但有个点我觉得值得进一步探讨:Pump.fun 上那些热炒的 Meme 币,它们算是「内容币」吗?这是我想请教各位的一点:我们是不是也需要重新界定一下「内容币」的边界?


BlockBeats:这正好是我们今天的第三个话题。似乎有这样一股趋势,创作者经济平台在 Meme 化,Meme 发射平台在创作者经济化。所以今天的内容币是否和 Meme 一样,由炒作和注意力驱动?内容币与 Meme 币的边界在哪里?


Liu Feng:我觉得这几个问题都特别好。我想先从「Meme 币与内容币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这个话题谈起。狭义上我们大致知道什么是「内容币」,但以 Pump.fun 为例,大家给它附加了很多叙事。有人认为它是直播平台,也有人称它是一个热点内容创作平台、甚至是一个新闻平台。

那么问题来了:在 Pump.fun 上所产生的内容代币,它们到底算不算「内容币」?平台激励用户创作内容,这本质上是内容币的一种功能;但如果这些内容最终变成的只是炒作用的 Meme 币,那它还算内容币吗?这是我想理清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是:如果内容代币的激励机制只基于注意力,它是否是可持续的?

Mable:我从前面的问题开始回应。WANG Chao 老师刚才问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样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其实我们今天讨论「价值」这个概念,和 2018、2019 年的理解已经完全不同。那时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代币应该是可以长期持有的,要么成功,要么归零。

但代币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数据容器。它可以承载很多内容,也可以是极其轻量的。Carl 刚才说的一点我很认同: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时效性的。如果说 99% 的内容注定会消亡,那为什么我们要期待 99% 的代币不会归零呢?

所以内容币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在某个时间节点承载了真实的关注、情绪或共识。一个在当下都没有价值的内容,被铸造成代币,也不会吸引任何买家,哪怕是 Elon Musk 发的。

有人认为人本身在给内容定价,这没错。但这也是很多内容平台的前端问题。如果一切都靠名人去驱动,那么只有极少数人的内容才能获得关注。但在 Trends 上我们发现,并非只有「大 V」的内容才被高频交易,有些小账户的内容也能因为特定语境而被广泛传播,这与创作者本身的身份关系不大,更多是跟内容本身在「特定场景下的注意力集中」有关。

所以我很喜欢一句话:「Not all content are of equal value」(并非所有内容都有等价的价值)。有些内容就是很差劲,自然不会被购买,自然会被市场淘汰。我相信市场机制可以筛选出真正有共识的内容代币,这种共识不一定「高尚」或「正确」,但它是真实的,因为只有真实共识才会带来资金。

关于 Liu Feng 老师提出的「Meme 币和内容币的区别」,我有一些个人的理解(不代表 Trends 的官方立场):Pump.fun 在尝试将直播切片等内容变成可以交易的资产,这个方向没有错。但目前它的产品设计,还是更倾向于「交易大于内容」,其核心是炒作,而非构建社交网络。

如果我们追溯到最初的 Pump.fun,它的数据容器中承载的是抽象概念与网络文化。它是没有任何背景的,就是依赖社区共识的传播。相比之下,在 Trends 上,之前 Meow 的一篇名为「Social Monies」的文章,在不同社交图谱和语境下多次走红,被不断重新发现与传播,它的代币价值也因此多次被重新定价。这说明内容代币可以随着环境变化,而被重新激活。

这就体现出一个关键区别:内容代币可以「跨语境地组合和复用」,而 Meme 更像是「抽象情绪的快照」。当然你也可以认为 Meme 的统一性有助于流动性集中,但如果我们从「内容代币」这个方向出发,它更强调的是内容在不同时空下的表达与价值捕捉能力。这是我认为它与 Meme 币最大的区别。

BlockBeats:刚刚提到「内容代币的可组合性」,这里具体是指什么?不同的内容币之间要如何组合呢?

Mable:我随便举个例子(这并非某个产品的计划,只是我个人的设想):比如你想做一个与 Vitalik 有关的代币,你当然可以选择直接通证化,但另外一种做法是:你可以筛选出他历史上被频繁交易、并且始终保有一定市值的一些内容币,把它们打包成一个「篮子」。这个篮子就代表了 Vitalik 曾经发表过、并被市场验证有价值的内容集合。这不一定能代表 Vitalik 的「毕生价值」,但它确实代表了一部分被「保留下来」的市场共识。因此,交易这样一个合成内容代币,可能直接去交易 Vitalik 证券化代币更有价值。

Carl:听上去有点像是把 Vitalik 的所有代表性内容币打包成一个 ETF 或者内容指数(Index Token)?

Mable:可以这么理解。但也得明确一点,如果你真的把他所有内容都代币化,肯定有不少是归零的。我不认为他发的每一条内容都会长期被交易、被赋值,肯定只有一部分能「留下来」。而这些被市场筛选并留存下来的,才是真正具有相对长期价值的内容。这种价值本身就是相对的,只是相较于其他更「短命」的内容而言更有持久性。

BlockBeats:所以简单来说,内容币往往是具象的、指向具体内容(如某条推文、某段视频);而 Meme 币更抽象,承载的是一种情绪或文化共识,可以这样理解吗?

Mable:是的,至少早期的 Meme 确实是这种形态。

Edison:我在之前和 Liu Feng 老师、Jack 做播客时,突然「顿悟」了内容代币的逻辑。我对 Web3 的定义其实很简单:Web3 的理想状态,是「发一条内容,就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但这个内容在发出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可交易的资产。

如果我们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性能足够好、成本足够低,那么理论上,每一条内容的发布,不仅是信息的产生,同时也是资产的生成。传统的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只是生成一条数据,几乎无法被有效定价和交易。而在 Web3 中,我们的内容可以用极低的成本(甚至是零点零几分钱)完成资产化,从而具备流动性和市场定价能力。

BlockBeats:所以你的逻辑是:通过让每一条内容都「资产化」,就能在海量内容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内容,对吗?

Edison:对的。你也不需要在意朋友圈里的内容对不对,他发的内容只要在某个时间点被广泛认同,就自然会体现出价格。这种资产化机制本身就是一个过滤器,帮助我们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BlockBeats:这个视角挺有意思的。我们过去衡量「好内容」,可能是看它的流量表现、长期引用价值。但如果我们用资产的方式去衡量内容,就相当于是多了一个「价格发现」的维度,甚至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发现机制?

Edison:没错,这也是我之所以关注 Trends.fun 的原因,它让我真正看到了「内容资产化」背后的可能性与未来空间。


WANG Chao:我觉得现在其实挺融合的。现在这个领域其实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Meme 币和内容币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你看像 Pump.fun 上的那些 Meme 币,它们特别诚实,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就是个被关注的符号,所以这些代币 100% 完全靠炒作和注意力在运转。这种纯粹性反而成了它们的特点。

而另一边,像 ZORA、Friend.Tech 这样的内容平台,它们确实在尝试往代币里注入更多东西。比如 Friend.Tech,你仔细分析的话,它确实构建了一套价值体系,只是这个体系不太稳定,价值也很难准确衡量。ZORA 现在给创作者和开发者发代币奖励,这个方向是对的,但说实话这些附加价值的吸引力还是不太够,本质上还是带着很强的 Meme 属性。

有意思的是,现在两边都在向对方学习。Meme 币这边,Pump.fun 开始说自己是创作平台,想给自己找点更实在的叙事;内容平台那边呢,又特别眼馋 Meme 的传播力和市场热度。这种双向的借鉴和融合,正在催生一些新的玩法。我觉得这个趋势特别值得观察,因为它反映了市场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保持 Meme 那种病毒式的传播力,又想建立更可持续的价值支撑。


Liu Feng:我在思考内容价值的本质。目前看来无论是 Pump.fun 这样的平台(它并不真正关注内容本身),还是现在流行的「内容代币」概念,本质上都是在通过内容创作的形式来驱动流量和激励机制。


而现在所谓另外一拨人讲的所谓内容代币,也是希望在不断的这个创造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内容把流量带动起来,通过刚才讲的这种交易,所谓的这种临界点,或者短期的共识,好像也都是目前能看到的,都是因为流量才能够产生这些共识吧。所以大家最终还是在货币化流量和注意力这个事情,好像目前来看这是唯一的这个价值的,这种价值的矛盾

这两种模式的核心逻辑其实是一致的:都是试图在内容创作过程中,通过流量聚集来形成短期共识。目前观察到的现象是,只有获得足够流量,才能产生这种市场共识。因此,最终的商业逻辑似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对流量的货币化运作和对用户注意力的变现。从现状来看,这似乎成为了当前内容价值实现的唯一路径,也反映出了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Mable:这件事特别有意思。我发现有些内容在 Twitter 上阅读量很低,但在私域圈子里交易却很活跃。这让我意识到,现在的共识变现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过去我们很难直接用一个「容器」把所有的公域和私域的流量都变现,或者说通过这个「容器」在各个领域进行变现。

以前我们变现流量的方式很割裂:公域靠浏览量,私域靠订阅。但现在通过内容代币这个"容器",第一次实现了把不同渠道的共识凝结在同一个标的物上。想象一下,当你发行一个内容代币时:如果市场认可这个内容的流量价值,即使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种关联性,但只要有一部分人接受这个逻辑,这个代币就能在公私域自由流动。

这就创造了一个新可能:代币就像一根线,能把散落在各个渠道的共识价值都串起来。虽然现在很多人还无法理解「高点赞=高金融价值」这个等式,但当部分先行者开始接受这个逻辑时,代币的 CA(合约地址)本身就成为了最好的传播载体。

这种机制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再受限于单一平台的流量规则,而是让价值可以在任何地方被发现、认可和交易。虽然这个转变还很小,但确实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价值凝结方式。


Liu Feng:
类似所谓长尾的这种资产的价值发现过程。


Edison:这里其实触及了 Web2 和 Web3 的一种本质的区别。在 Web2 时代,流量就是终点,平台追求的是纯粹的注意力经济。但 Web3 往前迈了关键一步——流量只是起点,真正的终点是形成价值共识。

举个例子就很明显:有些 Web2 项目号称有几千万用户,但如果这些流量不能转化为持久的价值认同(比如没人愿意付费或持有),最终价值还是会归零。反过来看,像某些 NFT 项目,可能初始用户基数不大,但持有者都坚信其价值,这种强烈的共识反而能支撑起持久的价格。

所以 Web3 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从流量到共识的价值转化机制。流量只是播种,共识才是收获。而财富的创造,本质上就是共识凝聚的过程。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加密世界,一个小社群的真爱粉,可能比百万级别的泛流量更有价值。


Liu Feng:基于这个能不能分析一下比如说刚才 Mable 讲到的情况,所谓私域内容的这种代币,交易者他的心态是什么?

Mable:我刚刚的意思是一个东西在公域,有一些「车头」自己有很大的买盘,但是它并没有什么社交媒体的传播性的。但是他可以把这个内容代币,或者说别他发现的这个内容代币丢到他自己的私域群里。

Liu Feng:明白了,那其实你讲的就是说这种其实还是车头的流量的变现。

Mable:是,看你怎么定义,就是他的私域影响力。

BlockBeats:Base 和 Zora 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对了方向。目前市场仍然高度关注流量价值,尽管内容代币本质上更侧重于聚合私域价值。内容代币的核心在于: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小型但高度认可该内容的社群,这些核心支持者构成了最初的购买力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注意力经济和流量效应仍然是当前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Mable 老师关于 Base 和 Zora 的数据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仅凭内容代币就能推动相当可观的交易量。相比之下,Solana 生态在代币发行机制上存在一些挑战,比如高昂的租用费用和 Metaplex 等基础设施的收费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Mable 老师会如此重视流量(traffic)这个关键指标。


Mable:需要明确区分资产发行数量和实际流量这两个概念。在当前环境下,特别是 Twitter 平台上充斥着大量 AI 生成内容和自动化回复的情况下 (也就是我们说的「嘴撸」),很难准确衡量真实的流量和影响力。即便进行推广宣传,也很难判断实际效果,这种表面的繁荣往往带有虚假成分。

核心观点在于:大规模资产发行确实能够创造更多参与机会,这是实现大规模采用(mass adoption)的基础条件。以 Solana 为例,假设每日发行 5 万个代币,每个部署成本 2-3 美元,单日总成本就达到 10 万美元。如果要提升到 50 万的发行量,成本压力将显著增加。相比之下,Solana 目前的成本结构仍然较高,这也是为什么之前衍生品项目们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开发自动化工具(bot)。

所有这些讨论的前提是:市场机制要能够有效筛选价值,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数量基础。就 Zora 平台而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果所有内容都仅限于在 Zora 原生发行,即便实现了资产代币化,其中绝大多数(可能 99.99%)可能都缺乏实际价值。相比之下,Twitter 平台可能只需要筛选出 10% 的优质内容进行代币化,就能形成有效交易。在如此有限的池子规模下,要实现价值发现确实面临较大困难。


BlockBeats:所以说参与方参与人数也是很重要的点。

Mable:我认为是这样。在一个典型的质量内容生态网络中,5% 的人创作,95% 的人是阅读者。我(Trends)在和一位投资人在交流时他就指出的,许多具有敏锐网络感知力但初始资本有限的创作者,他们可能每天发掘上百条优质内容,通过 5% 的优质内容转化率实现收益。这种模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个就很能说明情况了,但是如果当每条内容的发行成本达到 2-3 美元时,那这些人每日 150 美元的成本投入确实构成了实质性门槛。这不仅影响了创作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发展。


BlockBeats:刚才 Mable 老师也提到很多内容是 AI 生成的,那 AI 生成的内容,或者说内容代币它到底有没有价值?

WANG Chao:首先我认为部分 AI 内容确实具有价值,但将其打包成代币后是否仍有价值,这取决于整个系统的设计。需要明确区分的是,内容本身的价值和内容代币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所有数据都具有一定的资产属性,即便是存储在个人电脑里的数据也不例外。只是这种属性通常较弱,且难以标准化定价。目前政府和各类机构推动的「数据入表」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正在尝试将传统方式积累的数据,通过特定的估值机制转化为标准化资产,尽管这些数据可能完全不属于 Web2 范畴。

Web3 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将社交网络内容等信息上链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把它发到链上和把它打包成一个金融资产,一个可能具备高度投机性的金融资产,这其实是几个不同的方向,我还是存疑的。信息上链确实能创造很多可能性,但不一定要过度金融化。现在的设计往往太注重效率和流动性,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虽然这个探索方向有价值,但一个理论上完美的金融化方案,在现实中要面对各种人性挑战和机制陷阱,能否真正落地并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大疑问。

关于自由市场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作为自由市场的支持者,我认为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未必能如预期般产生理想结果,尽管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这是我对之前讨论的一个补充看法。


我想借此机会延伸一下我的思考。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内容代币,但纵观加密领域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内容代币、DAO 还是其他方向——都存在一个隐含的核心逻辑:我们试图在系统中最大限度地剔除人性因素,或者说将人类特性最小化。这个理念追求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机制,创造一个理论上近乎完美的自动化系统,由永续运行的网络来维护和执行。这种设计在某些领域确实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实用性。但我也开始质疑,这种模式是否在所有场景下都适用。实际上,从加密运动的起源——比如密码朋克的思想脉络中,就能看到这种理念的雏形。早期我完全认同这种理论,但经过观察大量项目实践后,我开始对这种绝对化的设计思路产生怀疑。

加密领域的设计本质上是将人类的主观价值边缘化。以 DAO 为例,不论当前实践效果如何,其原始设计理念就是希望通过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用高度抽象化的方式构建组织运行框架。这种模式试图用标准化、可编程的规则体系,替代传统组织中依赖人性判断和主观决策的部分。这种设计思路确实有其创新性——它试图创建一个不依赖个体主观价值判断,而是由代码规则自动执行的协作系统。但问题在于,这种极致的抽象化是否真的能完全取代人类组织中的复杂互动和价值判断?


但是这种设计思路实际上忽视了一个关键要素,倾听者或者是参与者,参与者的主体性。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些机制化的系统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判断和社交关系究竟处于什么位置?除了机械地执行合约条款外,是否还应该保留其他维度的参与空间?在现实的人类组织和社会运作中,这些非机械化的互动要素恰恰是最重要的。虽然从理念上说,比特币的成功证明通过精简设计、剔除某些"问题"因素确实可以创造出高效运行的系统。但是这种模式很难复制到所有领域,多数项目基本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剔除「人性因素」就获得成功的.


比如说当年红极一时的 Play-to-Earn,它本质上是把娱乐劳动化了。在这个过程中,游戏最核心的要素被系统性剥离:资源探索的乐趣、挑战带来的成长感等内在价值都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机械重复的打金行为,其唯一目的就是获利。这种设计非但没能解放玩家,反而产生了反效果:它未能吸引真正的游戏玩家,最终吸引来的主要是菲律宾等地的职业打金者。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问题:当我们过度强调经济激励时,反而可能破坏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


这种模式确实可以被包装成高大上的概念,比如标榜为「去中心化工作机会」,在家每天日赚 5 美元甚至更多之类的。从狭义角度看,让某些地区的劳动者每天多赚 5 美元并非坏事。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底层设计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从根本设计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当前加密领域的流动性崇拜现象,包括某些内容代币的设计,都存在类似困境。当代币化过程过度简化时,往往会剥离掉许多我们未必能明确感知、但实际上至关重要的元素。虽然我暂时找不到最贴切的表述,但核心问题在于:这种简化是否破坏了原有系统的完整性?

当前加密领域的流动性崇拜现象,包括某些内容代币的设计,都存在类似困境。当代币化过程过度简化时,往往会剥离掉许多我们未必能明确感知、但实际上至关重要的元素。虽然我暂时找不到最贴切的表述,但核心问题在于:这种简化是否破坏了原有系统的完整性?


BlockBeats:我总结一下,当加密货币的金融化逻辑与社交、文化等内容领域结合时,往往会导致一个潜在问题:人类创作中的灵性和创造性特质容易被边缘化。以内容代币为例,当前的主流实践倾向于强调规模化发行和市场筛选机制——这与 AI 内容生产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通过海量生成内容,依靠算法和市场博弈筛选出少数成功案例。这种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参与被极大弱化,最终可能导致内容代币与其创作者之间失去实质性联系。


Liu Feng:WANG Chao 老师的观点确实将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们之前的对话主要聚焦在可交易性、金融化这些相对具象的层面,某种程度上把内容代币简化成了一种博弈游戏。这种讨论基于一个潜在假设:自由市场能够通过共识发现价值。但现实显然更为复杂。然而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无法交易的。

人类情感驱动的内容创作具有其独特性,我们因为情感而产生很多创作,以及给内容赋予的情绪共性都弥足珍贵,但是如果要用交易来体现,却无法准确的实现。许多珍贵的情感连接和共鸣无法被简单量化或交易;甚至有时候最真挚的内容价值往往存在于特定关系之间。

金融化过度发展确实可能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当我们将所有东西都简化为交易标的时,反而可能失去那些最本质的、难以交易的价值维度。大多数人的创作水平其实不一定很高,但是目前很难被 AI 内容替代的一个原因就是共识和感受。AI 内容代币的困境在于此:即便技术上能模拟共识形成机制,但缺乏人类情感基础的共识,其价值本质上是不同的。这引发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为那些无法被金融化,但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价值保留空间?特别是在内容创作这样本就充满人文特质的领域。


确实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AI 做不出来,比如那些需要真实情感和人生经历的内容。但反过来,AI 能做的一些事人类也很难做到。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像监控巨鲸转账这种程序化内容,如果做成可交易产品,绝对比我们手工做强太多了。所以关键还是看需求——AI 和人类各有擅长的地方,没必要非此即彼。


真的差别是在于它是谁创造的不重要,而是真的它能创造出来,在某时某地某个情境下大家觉得可以用,并且真的能够获得某些甚至是感触,情感的感触或者是知识,甚至是信息的获得,只要有一点东西它都可以。所以我觉得其实 Edison 说的也很对:不要歧视 AI 创作,但也别轻视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


Edison:举个现成的例子:现在大家都在追 AGI 对吧?如果真有一天 AGI 突然诞生了,它说的第一句话那个时刻就很珍贵——我肯定愿意用比特币来换。所以说谁创造内容不重要,而是这个内容本身能不能打动一些人。


Carl:AI 主题相关的代币我也经常进行关注和交易,应该算有点发言权。我认为其实不能完全否定它们的价值,但有个数据很有意思——你去 CoinGecko 上看,2023 到 2024 年所有 AI 加区块链概念的项目,平均生命周期只有 5 到 6 个月。说白了就是看你能不能维持住社区热度和代币价值。这些 AI 内容代币确实容易被炒作。之前有一波行情,很多代币两三天就能涨 30-40 倍,一周内冲到 100 倍。但真正能活下来的项目,都会在市值起来后赶紧给代币找实际用途。去「挤压」这个代币,比如用代币换取 AI 工具生成内容;奖励提供高质量数据或 AI 模型的贡献者;让持币者投票决定 AI 发展方向等等。Ocean Protocol 就是个好例子,它的代币经济就围绕数据市场设计。所以我认为我们不用将思路限定在 AI 内容代币是否有价值这一个事情上,思路可以扩散,就是怎么让代币增加更多的价值。


其实不光是 AI 代币,任何项目都要思考怎么增加代币的实际用途。在这个竞争激烈、门槛又低的赛道,想活下来甚至做到龙头,关键就是找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去年到现在能活下来的项目,都是抓住了风口,同时认真在做实事,给代币赋予了真正的使用价值。

Mable:未来社交媒体内容很可能有一半来自 AI 生成。到那时,内容的来源(人类或 AI)可能不再那么重要。如果是单纯的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咱们这代人对于金融化比较严肃,年轻一代(特别是 05 后)对内容金融化的理解与我们这代人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用代币表达态度就像我们用点赞或转发一样自然。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行为,而是一种新的价值表达方式。

这种趋势的背景是:内容生产成本已经趋近于零,在信息极度丰富的环境下,人们需要依靠稀缺性来凝结共识。代币恰恰提供了这种稀缺性载体。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内容都会变得机械化——比如播客这种强调人性化连接的媒介,虽然数据传输效率低,但正是这种"低效"带来了独特的亲密感。我觉得这是不矛盾的,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被凝结成了某种劳动,或者是没有人情味的东西。

当然另外一方面有些不是强调效率的媒介,比如播客,人的声带只能每秒只能传输 10 BYTES 的信息数据,对话就是慢节奏的,听播客很多时候听的是你跟这个人的接触和感受,所以不是单纯的听内容,所以没有太强烈的这种交易的属性,可能会有一点拥有的属性。

回到刚才的话题,关键在于我们可能过于严肃地看待金融化了。当代币作为数据容器时,从一个内容代币切换到另一个,本质上就是一次信息和价值的交换。包括比如 GameFi,不能完全说只有打金的用户。有些人会说有了金融化可以更好督促它,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也常常思考年轻用户为什么参与 xxx. Fun(比如 Pump. fun、Trends. fun)这类项目,他们可能不是完全为了投机,而是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这种代际认知差异,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理解的未来趋势。

Liu Feng:我想追问一下,如果按照你这个讲法,就是这个「容器」里面内容代币,或者说能装的内容类型,其实也并不是那么想得那么丰富多彩。

Mable:不能这么说,你可以随便装,但是像播客的吧我不相信大家就会疯狂地交易。但是你也可以发币,有人愿意买,也有人可以 hold,我是这个意思。

Liu Feng:但是理论上面他并不是一个好的这种承载,反而是那种简单的、粗暴的那种观点是最好的?

Mable:就是 Short form content(短而精)。我觉得肯定是更适合。

Liu Feng:未来十年,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短视频会成为主流媒体一样,抖音这样的平台彻底重塑了内容产业。当传播介质发生变革时,不仅内容形式会改变,连我们讨论内容价值的方式都会完全不同。其实我们应该跳出当下的思维框架来看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理解的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在未来很可能会被完全颠覆。如果代币真的成为主流的内容载体,那么整个内容产业的游戏规则都将被改写。就像当年谁又能想到,短视频会取代图文成为主要内容形式呢?


Edison:是的,其实也是可预见的。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容生产和数据生成的速度将会呈指数级增长 - 可能是现在的 100 倍、1000 倍甚至更多。传统的「发文-点赞」模式将被彻底颠覆,这些原先的上一代的这些动作行为生产力它会直接被放大,整个互联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数据大爆炸。但关键在于:人类注意力的总量是恒定的,一天永远只有 24 小时。这就引出了一个根本性矛盾 - 当内容供给无限膨胀,而需求端(用户注意力)保持恒定时,整个内容产业的游戏规则必将重塑。就像刘老师提到的,未来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机制都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

Liu Feng:一切都在变化。想想几十年前我们如何表达对内容的喜恶:觉得节目不好就直接关掉电视,觉得内容不行直接扔掉报纸;觉得好就传给朋友看。到了互联网时代,点赞和转发链接成为新的互动方式。而未来,买卖行为本身可能就成为我们对内容最直接的反馈和互动方式。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正如 WANG Chao 老师提到的,那些无法被内容代币承载、不适用于金融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反而会在现实世界中变得更加珍贵。正是由于它们与这套新体系格格不入,这些看似「过时」的互动方式反而保留了最纯粹的价值内核。

而在新形态下,金融化将成为底层逻辑 - 这就是这个领域的本质。两种模式会并行存在:一边是无法被代币化的珍贵人文互动,一边是彻底金融化的新型内容生态。这种或许就是未来最有趣的部分。


BlockBeats:我们最后再聊一个问题,大家也都特别关心的是内容代币是不是真的要复苏了呢?就是它复苏的必须要有的条件会是什么?

Mable:今天我发了一条推文,原本是希望引发 Solana 团队讨论的,关于性能的重要性。虽然之前大家讨论低延迟时多少带着玩笑成分或者说大家认为未来需要一个高性能的公链,但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智能合约结算层必须实现高性能。现在行业在价值交换机制上已经做得很成熟了(虽不能说尽善尽美),接下来的关键突破点就是:如何通过性能提升来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人能够加入这个生态。这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方向。

Liu Feng:我觉得我肯定特别讨厌这种就是金融化的东西,这种方式去指导和传播内容我之前是很厌烦的。但上次和 Edison 聊天时,他给了我一个真正的顿悟时刻,我们想那么多干嘛?未来我们可能每天都能发行几十亿种代币,每种代币都有特定用途。这才是真正的爆发 - 或者说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涌现」。就像 AI 在量变中突然产生质变一样,届时全新的内容形态、传播方式和代币用例都会自然涌现出。

我们应该大胆想象这样的场景,接受打破我们所有人的想象的情况:未来可能出现完全颠覆现有认知的内容生态。回顾互联网过去 30 年的发展就能明白,零几年的时候,QQ 最火的年代,当时记者报道 QQ 怎么把会员变现,未来 QQ 公仔能不能卖的比迪士尼还多,最前沿的商业想象不过是卖会员和 QQ 公仔,谁能预见今天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盛况?所以我们现在更需要突破思维局限,勇敢构想那些看似天方夜谭的可能性。就像 20 年前没人能准确预测移动互联网的形态一样,未来的内容代币经济也必将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边界。


BlockBeats:
所以刘老师最底层的想法是和 Mable 老师一样。那如果说现在内容太垃圾了,是我们发的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更多的内容。


Liu Feng :但是未来可能更多垃圾,不过没关系的,垃圾中也能寻出来宝的,就不用特别纠结这个东西。

Mable:但这个机制不就是一个筛选垃圾的机制吗?

Liu Feng:也有可能筛出来都是垃圾。

Edison:我们行业现阶段 Web3 的使命其实很清晰:现在 meme 这轮火热过后,也许新资产从当前每天 5-10 万的发行量,突破到 500 万甚至 5000 万的规模。就像 Meme 币这轮热潮展示的,当资产创造达到这种量级时,真正的 mass adoption 和生态创新自然会涌现。


WANG Chao:我与前面几位老师的观点基本一致。虽然我刚才的讨论更多是从比较偏负面,或者批判性视角展开,但我对创新探索始终保持着高度支持的态度。我认为任何新兴事物都需要经过实践验证,而且没有任何项目能够在初始阶段就设计完美——所有成功的创业案例都是在持续迭代中逐渐成熟的,所以我一直认为这类创新尝试尤其值得鼓励。就我个人而言,虽然目前不再直接参与项目运营,但作为投资人,我经常会投资一些看起来有点「奇怪」、甚至都能明显感知其成功率极低的项目。而我这么多的考量其一是我认为创新尝试本身就值得鼓励;第二就是不管成功与否这个过程都尤为珍贵。因此,我衷心希望看到更多团队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


Carl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失败的经验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同样也可以应用在投资领域,投资的时候标的也是多种类型的,很多时候投资就是投团队或者 Founder,看他/他们是不是有热情;亦或者是投资赛道,是否足够创新。投资形式也多种多样,无论是直接投资初创项目,还是购买代币,本质上都是参与市场的方式。但要让内容赛道持续发展,仍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我个人在 2021 年也曾涉足相关领域(具体失败案例就先不说了),从中深刻认识到,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才是 Meme 或内容代币(Content Token)能否长期存活的核心。如何激发市场热度(Hype),并持续维持这种热度,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此外,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内容生态的探索,例如激励机制:如何平衡代币奖励,既激励内容创作者,又吸引投资者;投机与投资的平衡:如何区分短期投机者和长期支持者,并协调双方的利益?

内容赛道确实极具挑战性,我曾亲身尝试并遭遇失败,深知其中的难点——社区运营的持续性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考虑市场周期等外部因素。最后,我希望这个领域能出现更多创新模式,而非简单复制现有平台(如某些「投内容-发代币-上 Curve-社区自生自灭」的套路)。内容代币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需要更成熟的机制来推动其发展。


BlockBeats:今天我们围绕「内容代币是否具有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进一步延伸至 AI 代币及未来内容消费形态的分析。本次讨论涵盖了多维度的思考,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在此,我想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当前关于「内容代币是否有价值」的提问方式本身或许也是存在一定误区,现阶段的关键在于创造更丰富的内容资产,吸引更多参与者加入。通过大规模实践,我们将有机会筛选出未来可能产生价值的内容资产形态——这些形态或许会超出我们当前的想象。

此外,我想特别强调一个值得听众关注的重点:培养网络敏感度至关重要。随着更多样化的内容资产不断涌现,建议大家借鉴 Meme 投资的思维模式,深入思考如何建立更广泛的共识,或探索其他创新路径。


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很遗憾需要结束今天的 space 了,再次感谢各位嘉宾今天能够来参与讨论,感谢各位听众能够一起来陪伴,我们下次 space 见。


Space 链接:https://x.com/i/spaces/1vAxRDOWWqkGl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你的下一笔交易可能价值1,000 USDT,交易抽奖,100%中奖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