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慕尼黑大学和巴格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重建了一首失传超过2000年的巴比伦诗歌。
这首名为《巴比伦颂》的文本赞美巴比伦和神明马尔杜克,创作于3000年前,最后一次研究是在公元前100年。
根据重新发现该诗的团队的说法,它是由多年来挖掘出的30个泥板碎片拼凑而成,人工智能被用来连接这些碎片。
“我们使用了一种专门的人工智能程序,通过楔形文字符号的组合来分析和匹配文本碎片,”慕尼黑大学古代东方语言教授恩里克·希门尼斯在接受Decrypt采访时表示。
希门尼斯和他的同事们使用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来表明这些碎片属于同一文本,具体细节见去年的一篇方法论论文。
研究人员从电子巴比伦图书馆平台开始工作,该平台包含1402份手稿,他们使用n-gram匹配作为主要的重建方法,尽管其他方法还包括词汇重叠和寻找最长公共字符串(文本)。
根据希门尼斯的说法,重新发现的这首诗足够重要,以至于被纳入巴比伦的课程中教授。
在期刊《伊拉克》中,他和共同研究者安马尔·阿·法迪尔还建议作者很可能是巴比伦祭司阶层的成员,因为诗中有一段描述祭司为巴比伦的“自由公民”。
除了庆祝巴比伦的自然资源和美丽外,这首颂歌还包括赞美城市接纳外国人和支持穷人的段落。
它写道:“他们不羞辱其中的外国人。谦卑者受到保护,弱者得到支持。在他们的照顾下,贫穷和困苦的人能够繁荣。给孤儿提供帮助和恩惠。”
使用人工智能重建古代文本在学者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在2023年,一名21岁的学生因开发机器学习算法来解读赫库兰尼姆封闭卷轴中的古希腊字母而成为头条新闻。
希门尼斯告诉Decrypt,人工智能正变得对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特别是在重建受损或破碎的文本方面。”他补充说:“虽然像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这样的语言在大型语言模型中仍然代表性不足,但我们正在积极努力改善古代近东研究的计算工具。”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