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高位横盘:技术指标走弱与资金分歧下的博弈拉锯

CN
1天前

2025年5月,比特币一度突破111,000美元大关,创下年度新高。然而,在强势冲顶之后,价格迅速进入震荡整理区间,截至5月27日,交投于108,000美元附近,走势趋于胶着。当前多空双方力量僵持,背后则是资金流向、链上数据、技术指标与宏观利好错综交织的结果。

K线结构分析:高位滞涨,构筑双头形态雏形

比特币在5月22日冲破110000美元,创下阶段新高。然而,随后多头动能显著减弱,价格在111,000附近数次冲击未果,并于5月26日晚间出现阴线放量回落。

目前1小时与4小时K线形态显示出“双头”结构初步成型,颈线位落在107,300美元附近。一旦有效跌破该颈线支撑,则技术上将确认短期头部形态,目标回撤位或看向105,000美元附近的成交密集区。

同时,从5月23日至5月27日,比特币多次尝试站上5日均线未果,显示短期趋势已从上升转向震荡偏空。布林带收口迹象明显,预示变盘临近,方向有待主力选择。

资金动向:大户空仓增加,链上流动性边际收紧

从SoSoValue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Binance BTC/USDT永续合约“大户多空比(持仓量)”为1.61,显示多头仍占优势,但较前期高点已有明显回落;“总持仓账户多空比”为0.46,意味着整体账户多头比例偏低,散户参与意愿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高位震荡期间,链上大额转账频次增多,部分持币超10,000 BTC地址出现资金净流出,暗示主力或有阶段性兑现意图。此外,Glassnode数据显示,交易所净流入在5月25日至26日有所回升,显示部分市场参与者倾向于将资金回笼交易所,准备套现。

同时,USDT的链上发行量增长放缓,表明短期内新资金入场意愿减弱,投机热度有所降温。结合成交量与持仓变化来看,比特币当前处于“换手期”而非“爆发期”。

技术指标:MACD死叉初现,RSI接近弱势区

从 AiCoin K线图表 观察,多个主流技术指标均发出偏空信号:

  • MACD:在4小时图上,MACD快慢线已形成死叉,柱状图由绿转红,表明短期空头动能增强,价格回调压力增大。

  • RSI:当前数值在36左右,尚未跌入严重超卖区间,但已明显低于前期高点70,呈现出“背离下行”格局。

  • KDJ:J值已下探至20以下,短线反弹概率上升,但若不能快速收复中轴,则更可能陷入下行趋势中。

  • OBV(能量潮指标):显示资金流入趋势减弱,背离价格的上升,形成典型“顶背离”警告。

综上看,技术面尚未完全转空,但支撑力度减弱。若多头无法在接下来1-2个交易日内重新夺回109,000关键支撑区,则行情可能转入更深层次调整。

成交密集区与持仓成本:108,000构成短线防线

结合右侧VPVR(可视化成交量)来看,当前成交密集区主要集中在107,500至109,000美元区间,亦即为目前“价量支撑带”。一旦价格失守该区域,大量多单可能出现止损行为,从而引发局部踩踏。

此外,根据币安合约数据,目前主力多头平均开仓成本约在108,800美元附近,而短期空头平均持仓位于110,200美元上方。多空持仓成本接近,显示当前为关键决战区,稍有波动即可诱发大规模平仓。

结论与展望:多空对峙,短期防守,中期震荡偏多

综合K线形态、技术指标与资金面因素判断:

  • 短期:比特币正在构筑“高位震荡”平台,若失守107,300美元,将引发技术性调整,目标支撑位看向105,000美元,甚至100,800前期跳空缺口。

  • 中期:只要111,000美元不被有效突破,则维持“宽幅震荡”判断。但由于ETF持仓稳健、链上未出现系统性抛压,中期结构不具备深度崩盘基础。

  • 操作建议:高位追多风险加大,建议关注是否构筑“假跌真吸”结构,待出现成交量缩减+K线探底回升后,再伺机布局。

市场当前步入“不确定性博弈阶段”,无论从主力资金配置逻辑,还是技术指标动态看,方向尚未明确突破。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接下来48小时是否收复109,000关键点位,亦或进一步跌破颈线确认“双头形态”。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加入我们的社区讨论该事件

官方电报(Telegram)社群:t.me/aicoincn

聊天室:致富群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HTX:注册并领取8400元新人礼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